第二期:中國盔甲高速發展的同時,國外鎧甲發展又如何?

2021-02-09 中華冷兵器


兩晉時期的中國盔甲並沒有出現創新,直到公元420年至589年的南北朝時期,,人馬具裝的重騎兵開始流行,中國盔甲出現了很大的發展。南北朝時期的盔甲主要有筩袖鎧、兩襠鎧和明光鎧。「明光鎧」一詞的來源,據說與胸前和背後的圓護有關。因為這種圓護大多以銅鐵等金屬製成,並且打磨的極光,頗似鏡子。在戰場上穿明光鎧,由於太陽的照射,將會發出耀眼的「明光」,故名。這種鎧甲的樣式很多,而且繁簡不一:有的只是在裲襠的基礎上前後各加兩塊圓護,有的則裝有護肩、護膝,複雜的還有數重護肩。身甲大多長至臀部,腰間用皮帶系束。

同時期薩珊波斯的半具裝甲騎,在363年,阿米亞努斯·瑪爾塞利努斯談到薩珊波斯的具裝騎射手並聲稱:「他們所有的部隊都穿著鎖子甲」,而戰馬裝備有皮馬甲。《戰略》中這樣提到波斯人:「他們穿著全身盔甲和鎖子甲,而且在戰馬掛著弓和劍」。在奪橋之戰中,塔巴裡記述那些重騎兵:「身著鎖子衫,而且騎兵身著獨特的徽章」這些記載中可以看到,當時的薩珊波斯的重騎兵,基本都是穿著鎖子甲的。和南北朝時期半身板甲的明光鎧甚至硬質札甲比起來防禦力都要低一些。

而這時的日本,處於古墳時代,還在是以革甲為主。

隋代使用最普遍的鎧甲為兩襠鎧和明光鎧。兩襠鎧的結構比前代有所進步,形制也有一些小的變化。一般身甲全魚鱗等形狀的小甲片編制,長度已延伸至腹部,取代了原來的皮革甲裙。身甲的下擺為彎月形、荷葉形甲片,用以保護小腹。這些改進大大增強了腰部以下的防禦。明光鎧的形制基本上與南北朝時期相同,只是腿裙變得更長。

同時期歐洲的維京人還是穿著鎖甲。盔甲方面毫無發展。

上海博物館收藏唐代著山文甲的天王石像

在繼承了前代的基礎上,由於唐代國力強盛,唐代的鎧甲發展達到了一個很高的層次,據《唐六典》記載,有明光、光要、細鱗、山文、鳥錘、白布、皂娟、布背、步兵、皮甲、木甲、鎖子、馬甲等十三種。其中明光、光要、鎖子、山文、鳥錘、細鱗甲是鐵甲,後三種是以鎧甲甲片的式樣來命名的。皮甲、木甲、白布、皂娟、布背,則是以製造材料命名。

唐代穿著明光鎧的武士傭

在漢末晉初出現的明光鎧成為唐軍裝備的最主要的鎧甲,名列《唐六典》的甲制之首。明光鎧的形制基本上與南北朝時期相同,只是腿裙變得更長。這種鎧甲的樣式很多,而且繁簡不了:有的只是在裲襠的基礎上前後各加兩塊圓護,有的則裝有護肩、護膝,複雜的還有數重護肩。身甲大多長至臀部,腰間用皮帶系束。初唐的鎧甲和戎服的基本保持著南北朝以來至隋代的樣式和形制。貞觀以後,進行了一系列服飾制度的改革,漸漸形成了具有唐代風格的軍戎服飾。高宗、則天兩朝,國力鼎盛,天下承平,上層集團奢侈之風日趨嚴重,戎服和鎧甲的大部分脫離了使用的功能,演變成為美觀豪華,以裝飾為主的禮儀服飾。「安史之亂」後,重有恢復到金戈鐵馬時代的那種利於作戰的實用狀態,特別是鎧甲,晚唐時已形成基本固定的形制。

7世紀的拜佔庭士兵

上圖中拜佔庭盔甲復原來自於:布拉格國家博物館所藏來自捷克Prag-Stromovska的7-8世紀的頭盔;曼徹斯特約翰·賴蘭茲(John Rylands)圖書館所藏6-8世紀埃及科普特人讚美詩中的繪有全副武裝的「聖徒弭納」(St Menas)形象的冊頁;埃及Bawit的第三禮拜堂中7-8世紀科普特人的「亨利二世講道壇」上展現軍事聖人形象的象牙雕版;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所藏來自賽普勒斯的7世紀初拜佔庭銀器「大衛銀盤」(David Plates);羅馬聖瑪利亞古教堂(Santa Maria antiqua)中7世紀的殉道場景壁畫中的士兵形象;丹麥Kragehul沼澤地發現的6世紀以奧克肖特(Oakeshott)的名字命名的劍。可以看到公元7世紀的拜佔庭帝國還是在使用鎖子甲。

四大哈裡發時代結束後,穆阿維葉建立了倭馬亞王朝。上圖中左起分別為:巴爾赫/巴裡黑(阿富汗北部的一座曾經輝煌但是後來很倒黴的古城)的倭馬亞王朝長官、倭馬亞王朝精英騎士、駐紮在埃及的倭馬亞王朝輕騎兵,他的頭盔據說可能是用鱷魚皮做成的。這時阿拉伯的倭馬亞王朝時期也不過是使用鎖甲和札甲。

公元710年,日本天皇遷都平城京(今奈良),開始日本歷史上知名的「奈良時代」(710—794)。此期間歷代天皇注重農耕,興修水利,獎勵墾荒,社會經濟得到大為發展,此時的奈良朝受中國盛唐文化的影響,又通過唐朝接受到印度、伊朗的文化,從而出現了日本第一次文化全面昌盛的局面。 奈良時代的兩檔式掛甲更是日後大鎧的前身。而短甲則是將皮革或金屬的札片連綴成整體,以保護住胴體主要部分的甲冑。

寧夏出土的西夏武士傭,盔甲明顯沿用宋制。

宋代我國精密工藝達到巔峰,其基本形制是繼承了唐代鎧甲的風格而略微有些變化。明光甲已基本退出歷史舞臺。宋代鎧甲有很多種類,如金裝甲、長齊頭甲、短齊頭甲、金脊鐵甲、連鎖甲、鎖子甲等,而且鎧甲的組件較多。宋代的鎧甲包括兜鍪、甲衣、披膊、吊腿等幾個部分,宋代鎧甲重又全用甲片編制,形制上變成兩件套裝。披膊與護肩聯成一件;胸背甲與護腿連成另一件,以兩根肩帶前後系接,套於披膊護肩之上。根據《武經總要》記載,北宋的步人甲由鐵質甲葉用皮條或甲釘連綴而成,屬於典型的札甲。宋紹興四年(1134)年的規定,步人甲由1825枚甲葉組成,總重量達29KG,同時可通過增加甲葉數量來提高防護力,但是重量會進一步上升。為此,皇帝親自賜命,規定步兵鎧甲以29.8KG為限。此後,又把長槍手的鎧甲重量定為32-35KG;由於弓箭手經常捲入近戰格鬥,其鎧甲定為28-33KG;而弩射手的鎧甲定為22-27KG。同時期的歐洲步騎兵的鎧甲類型還以鎖子甲為主,沒有達到如此的重量。

條頓騎士團盔甲

而一直到南宋末年,歐洲的十字軍東徵,那些十字軍們依然穿著鎖甲,只是發展出了桶盔。當時的十字軍戰士亞麻武裝衣外面套鎖甲,再套長袍來防止鎖甲被太陽曬到發燙。

塞爾柱突厥人的古拉姆騎兵

而十字軍的敵人,薩拉丁手下的古拉姆重騎兵,大多為塞爾柱蘇丹組建的突厥宮廷古拉姆近衛軍。古拉姆,源于波斯文ghulam,意為「經過訓練的奴隸」,是一種職業化的軍隊,他們盔甲通常由大片的金屬板製成,鎖甲,重型片甲(LAMELLAR,前面提過,類似於鱗甲和札甲的結合)是常用的重甲,皮甲,棉甲則是常見的輕型甲。皮片甲加鎖甲的混穿也有,片甲對箭矢攻擊力量的吸收和緩衝作用相對較好,因此比起同等重量的板甲明顯更勝一籌。鎖甲型的無袖金屬上衣直到12世紀末在穆斯林世界也很流行。鎖甲和軟甲的搭配對於刀砍劍劈甚至是矛刺的防禦效果也絕對比只穿一種甲要更好。

這時日本的平安中期~鎌倉時代,由於中國文明的影響力衰落,日本發展出了大鎧、胴丸、腹當等具有濃鬱日本文化特色的甲種。那個時代的武士們騎馬持弓,頭戴安裝著鏟形前立的嚴星兜、小星兜或筋兜,腳穿毛沓。與一般人的認識不同,大鎧並不是完全由竹木製成的,出於提高防護能力的目的,其中在重點部位也運用了鐵製材料。一套完整大鎧的重量超過30公斤的重量,據說德川家光也曾經抱怨過身著大鎧太過沉重,由此可見其防護力較高。然而大鎧的主要缺點在於其剛性缺少柔韌度的盒狀結構,以至於當武士下馬作戰的時候限制了活動能力。大鎧的設計較為古老,穿戴者的肩膀幾乎要負擔所有的重量。

投稿郵箱:2592164298@qq.com歡迎投稿諮詢。

簡介:中華冷兵器 (zglengbingqi )縱覽中華上下五千年, 探索中國冷兵器之謎,回歸古代冷兵器時代,解密流傳百世的名刀名劍,第一冷兵器自媒體,探秘者必關注的帳號。

相關焦點

  • 揭秘中國古代鐵鎧甲發展簡史
    中國的鎧甲,在經歷了原始甲冑及皮甲時期以後,在漢代進入了鐵鎧時期。鐵鎧作為中國古代護甲的主角,從漢代至明代一直沿用了一千多年。歷史上,身穿鐵鎧的猛將也常被成為「鐵猛獸」。漢代的盔甲在形制上有簡易之分:一部分只含有保護軀幹的身甲;一部分則增加了保護臂部的釺;還有一些則全部都具備。
  • 你知道中國古代的盔甲都是什麼樣子的嗎?
    這張我個人覺得就很不錯了,雖然甲片未必是金屬的,但是形制復原的真的很不錯了,同時漢代士兵的武冠也很好地表現了出來。而在漢代之後一直到元末明初都是鐵質札甲稱霸天下的時代,而這一時期的重甲又分為兩個高潮第一個是南北朝時期的具裝甲騎橫行,第二個則是宋元金夏遼時期的「鐵皮人大戰」。
  • 滿滿乾貨 | 中國古代鎧甲(盔甲)大全【內含復原實物圖哦】
    中國古代基本使用札甲,年代久一點,連接鎧甲的麻繩或皮條就會腐爛,造成保存不易。而歐洲鎧甲除了本身材料特點易於保存外,還因為有很多盔甲都是家族世代保存的,所以流傳下來的也不少,再加上如今盔甲成為高檔裝飾品,更加深了現代西方人對盔甲的興趣。鎖子甲在中國古代又稱「環鎖鎧」。一般由鐵絲或鐵環套扣綴合成衣狀,每環與另四個環相套扣,形如網鎖,不同文明地方製作材料不同。
  • 中國古代盔甲為什麼沒有面具防護?老祖宗難道沒有想到嗎?
    我國鎧甲的歷史韻源流長,原始社會就曾產生了一種結構簡單的護體工具,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人們生活實踐的增多,鎧甲的外形設計和製造工藝不斷取得進步,而鎧甲的使用材質也在發展的需要中發生變化。鎧甲是世界服飾發展史中的一種獨特服飾形式,它的的設計涵蓋於實用、審美、人體工學。
  • 揭秘中國古代鎧甲發展史:保護將士身體 雄壯軍威
    據史料記載,中國古代君王、將帥檢閱軍隊,是一個慣例,為此還制定了一定的軍戎禮儀規範。在這些禮儀規範中,在戰場上發揮著重要作用的鎧甲扮演著重要角色。隨著時代的發展,鎧甲的外形和作用不斷地發生著變化。從早期沉重的金屬鎧甲,逐漸演化出各種輕便、華麗的輕型鎧甲,這些鎧甲不僅具有很強的實用性,還有極強的觀賞性。
  • 第三期:從三國到明初,中國鎧甲領先世界一千年
    平遙雙林寺明代彩塑14到17世紀這段時間,中國到了明代時期。明初以北宋鎧甲為形制,還採用了唐代、五代的式樣。平遙雙林寺的明代彩塑中的盔甲就是帶有很強宋代盔甲的風格。同時《明會典》中記載,一副青布鐵甲用鐵有四十斤八兩。一名軍士如果身荷鎖甲、戰裙、遮臂等具,其重可達四十五斤,還要加上鐵盔、鐵腦蓋七斤,頓項、護心、鐵脅也有五斤。
  • 中國才是真正的戰鬥民族!看960萬平方公裡和中國盔甲的秘密
    鐵兵器逐漸用於實戰,同時開始用鐵製造鎧甲,由於鐵製鎧甲的防護能力大大超過了青銅鎧甲,在戰國時期頻繁的戰爭中鐵鎧又得到了大發展,通常先以鐵片製成魚鱗或柳葉形狀的甲片,然後再經過穿組聯綴而成,此時還誕生了鑄鐵脫碳鋼技術,因為生鐵夾雜物少的優點,組織均勻,質地純淨,較多用於兵器製造。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國力空前強盛,冶煉技術也進一步提高。
  • 22件「一出場就把鋼鐵人盔甲瞬間打趴」的神猛級中世紀鎧甲
    奧地利王子的華麗盔甲。6. 13-15世紀的鎧甲護手和護鞋。伊莉莎白一世的侍臣George Clifford盔甲。波蘭的輕騎兵盔甲。瑞典國王卡爾十世古斯塔夫 (Karl X Gustav) 的金光閃閃鎧甲。
  • 古中國與歐洲中世紀鎧甲孰強孰弱?
    大家好,今天聊聊鎧甲。在火器還未出現的時代,各國的戰爭主要靠貼身肉搏。而遠程兵種,如弓箭手、投矛手投石車這些兵器雖說已經產生,但由於操作複雜、投石車更要有良好的生產技術,所以在古代遠程兵種一直處於稀缺狀態。
  • 在國外技術封鎖的情況下,中國傳感器是如何一步步發展起來的?
    在國外技術封鎖的情況下,中國傳感器是如何一步步發展起來的?中國科學院院士褚君浩先生,為我們介紹中國的科學家如何從無到有,突破從材料到器件的研發,打破外國的技術封鎖,掌握了傳感器中關鍵的碲鎘汞核心技術,塑造中國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智能化時代。
  • 穿越夢幻的時空——中國高速鐵路發展紀實
    中國鐵路究竟如何發展?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達。中國鐵路人開始反思,開始奮起,開始睜大眼睛看世界。  1991年的一天,一列高速列車從法國巴黎站開出,目的地裡昂。一路風馳電掣,時速200公裡。  疾行列車中,幾位學者模樣的東方人在興奮地談論。他們是來自中國鐵道部的工程師,此行目的是考察法國東南線改造情況,何華武就在其中。
  • 只狼仙峰寺鎧甲武士怎麼殺 只狼全身盔甲的武士擊殺攻略
    首頁 > 部落 > 關鍵詞 > 只狼最新資訊 > 正文 只狼仙峰寺鎧甲武士怎麼殺 只狼全身盔甲的武士擊殺攻略
  • 晶圓製造大發展下的中國半導體設備如何突圍?龍門陣第七期啟動
    集微網消息,近年來,在國家諸多舉措的推動下,中國半導體產業迎來了迅猛的發展,其中又以晶圓製造領域的發展最為突出。據國際半導體協會預估,2017年到2020年全球有62座新晶圓廠投產,其中有26座新晶圓廠位於中國,佔比高達42%。同時,全球各地區的晶圓製造企業紛紛在中國大陸布局建設晶圓廠,也將進一步推動上下遊供應鏈的發展。
  • 「一帶一路」國際帆船賽搭平臺 廣西海洋運動迎來高速發展期
    「一帶一路」國際帆船賽搭平臺 廣西海洋運動迎來高速發展期 發布時間:2020-11-17 來源:中國體育報 作者:陳思彤 關安婷 字體: 大 中
  • 博物館裡的絕代軍事珍品:狂野冷熱兵器視覺,探索兵器與盔甲藝術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設有專門的的武器及盔甲館,其藏品規模基本上涵蓋了文藝復興時期盔甲、15世紀伊朗和小亞西亞盔甲、日本盔甲等。在這15000多件武器盔甲文物中,有很多曾是國王和王子所用。這其中就包括屬於英國亨利八世和德國費迪南德一世的裝甲。武器館藏則主要以冷兵器、火器為主,還專門設有當年倫敦的燧發槍與擊發槍類集中的精品展區。
  • 穿山甲:拿我熬藥就算了,還要做盔甲?明代它是高級鎧甲原材料
    一般的鎧甲,要麼用鐵製作,要麼用皮革製作,部分還有用紙製作的,這都屬於常見思路。而這種鎧甲的材料非同一般,是用穿山甲做的!穿山甲做甲有兩種方法,一種是直接用穿山甲的鱗片做甲,穿山甲的鱗片跟魚鱗差不多,而鎧甲中原本就有一類魚鱗甲,甲片也跟魚鱗形狀相似,原本你用鐵也好用皮也好,要做魚鱗甲,先得把甲片做出來,用穿山甲那就省事了,直接把鱗片摳下來就能用。
  • 中國電子信息產業持續高速增長,集成電路產業進入快速發展期
    前言:集成電路作為信息產業的基礎和核心組成部分,成為關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性、先導性和戰略性產業,在宏觀政策扶持和市場需求提升的雙輪驅動下快速發展。近年來,中國電子信息產業持續高速增長,集成電路產業進入快速發展期。
  • 他在《長安十二時辰》裡做的盔甲也太帥了
    穿著盔甲時,他的一坐一立,神態動作,都在模仿古人壁畫、雕塑中的形態,力求模擬出古人的神韻。你可能看不出來,這個像從古代壁畫裡走出的「將軍」,幾年前還是西安一家手機店的老闆,他形容那樣的生活穩定、富足,卻「渾渾噩噩」。因為喜歡中國的鎧甲文化,他毅然放棄原先的事業,孤身來到杭州創業。會有人喜歡鎧甲修復這樣的小眾文化嗎?在上抖音之前,陳凱也不知道。
  • 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不是國外現代化發展的翻版,它是人類歷史上前所...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站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高度,按照黨的十九大對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作出的分兩個階段推進的戰略安排,將「十四五」規劃與2035年遠景目標統籌考慮,提出我國即將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
  • 2020年中國高鐵行業發展調研與發展趨勢分析報告
    中國高鐵從開工到通車工期通常為**-**年,**-**年**半年是中國在建高鐵的一個通車高峰期。  中國產業調研網發布的2020年中國高鐵行業發展調研與發展趨勢分析報告認為,伴隨全球經濟發展和復甦浪潮,高鐵將進入新一輪基建潮。高速鐵路對於地區經濟的拉動作用已被認同,並能促進地區之間的交往和平衡發展。同時,金融危機過後,全球經濟增速下滑,基礎建設瓶頸嚴重影響短期和長期經濟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