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衣冠仰聖門,舊邦風俗本來敦。」作為魯國故都的曲阜,重禮教、崇信義,古時就有「周禮盡在魯矣」的美譽。特別是春節,孔府從臘八節到元宵節形成了完整複雜而又內涵豐富的過年禮儀,頗具特色,「孔府過大年」也因承載了傳統年俗的洋洋大觀而為世人所喜聞樂道。
1月20日,「天清地寧——孔府過大年展」在孔子博物館開展,在這個依然需要加強疫情防控的特殊春節,孔子博物館用一場融合了大量社教活動的年俗展,為參觀者製造了一次穿梭時空的傳統文化體驗之旅。
首次亮相內容多
掛上紅燈貼起「福」,請來門神佑新春……1月26日,記者來到孔子博物館,剛開展沒多久的「天清地寧——孔府過大年展」瞬間帶給人一種穿越到古代般的「錯愕」:燈紅柳綠、火樹銀花,讓人很難將其與單純的「文物展」聯繫起來,取而代之的是實景空間中撲面而來的濃濃年味。
孔府的年俗內容很多,但特點最突出的還是孔府的春聯和門神,具有普通人家無法比擬的特色。無論是「經濟以詩書為鵠,文章得山水之腴」中對治理國家需強化人民教育的闡釋,還是「道德為師仁義為友,禮樂是悅詩書是敦」的家風傳承,每副對聯的背後,都充盈著孔家人濃濃的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對今天的參觀者而言,即便不論內容、僅供吟詠,也別有一番情趣。
「本次展覽『天清地寧』的主題,也是從清乾隆年間的孔府對聯中提煉出來的。我們想要借著紅紅火火的中國年,表達希望新冠肺炎疫情早日散去的美好祝願。」孔子博物館檔案文獻部副主任孔維亮說,此次展出的門神鵰版和記載有孔府春聯底本的《孔府檔案》多為首次亮相。
「展覽分為源起、臘八、祭灶、過年、元宵等五個部分,依據年俗時間軸,通過豐富的孔府舊藏文物展示,傳遞孔府完整而富有特色的過年習俗。」孔子博物館副館長楊金泉介紹說,本次展出年俗文物共計83件(套)、129件,均從歷代孔府舊藏中精心挑選。因為疫情防控的原因,本次展覽及相關活動將採用線上線下同時舉辦的方式,博物館每天按規定限流一千名遊客,參觀遊客需提前預約,並持健康碼、行程碼,佩戴口罩入館。
強調參與感
看過了孔府年俗展,幾位報名參加新春社教活動的學齡前小朋友在導學的引領下,來到了緊鄰展館的體驗中心。當他們拿起排刷開始塗抹墨汁時,很快就進入到了全神貫注的狀態。
「阿姨!為什麼這兩個人拿的兵器不一樣?」「他們站在門上是打怪獸還是打壞人啊?」……聽著這些充滿童趣的提問,早有準備的導學老師耐心為他們講解。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物館是重要陣地,若靜態化的文物展陳和單向度的展覽講解成為慣性,將不利於文化的傳播和傳承。為此,孔子博物館把新春社教活動作為此次展覽的重要補充,推出了孔府門神拓印體驗、孔府糕點製作體驗、燈籠手工製作等十餘個強調動手參與的社教項目,孔府年俗瞬間變得更清晰易懂、生動有趣。
「我們希望通過『參觀』和『體驗』間的無縫銜接,加深年輕人對傳統春節的認識。」孔子博物館社教部負責人楊淑娟表示。
針對青少年這一核心受眾群,孔子博物館對社教項目進行了精心設計,體驗內容主要依據年齡段進行科學劃分。依舊以孔府門神拓印項目為例,學齡前兒童主要體驗簡筆畫塗色和簡單的拓印操作,講解也多為故事性的內容;而針對初高中生,內容則涉及門神文化的歷史演變、孔府門神張貼的特殊講究以及完整的門神墨線拓印……有區別、分層次地進行體驗,確保了活動預期效果的實現。
展覽現場
給「子曰」一個新出口
可以自行剪貼製作的手工燈籠,憨態可掬的新春版孔子玩偶,穿上身盡顯國潮的「仁義禮智信」T恤,印有《論語》名句的微型充電寶……走進孔子博物館的文創產品商店,張燈結彩的中國紅混搭著萌力十足的孔子博物館館藏IP「禮行天下」系列文創產品重拳襲來,讓往來賓客進入到瘋狂「買買買」的模式。
來自濟南的遊客劉勇告訴記者,過去一直覺得「子曰」很學究,可通過體驗項目和文創產品的轉化,發現儒家文化「通俗」了起來。
孔子博物館在開館之初就與丘雨文創集團籤署了《IP資源授權開發合作協議》,雙方聯手進行館藏IP開發。通過對館藏文物的分類梳理和從未間斷的創意化設計,「金榜題名」孔子像祈福套裝、五德杯、古建築脊獸系列、商周十供系列等文創產品陸續問世,贏得了市場的認可。
「時常有人簡單地批評年輕人遺棄了中國傳統節日,這時候,是不是該反思一下我們的文化傳播形式是否過於陳舊,不僅脫離了時代和生活,更缺少了『討人喜歡』的氣質呢?」楊淑娟說,「討人喜歡」四個字,是如今孔子博物館判定文化呈現是否符合青年群體傳播特點的新標準。把「之乎者也」拿在手裡、穿在身上,看上去是種粗暴的表面呈現,卻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當下生活、變為潮流的重要一步。
衍聖公府裡的年
最後,讓我們再感受一下衍聖公府裡的年。
作為「天下第一家」的衍聖公府從臘月初一開始進行過年準備,直至正月十五燈節過完,才算結束。
臘月初一起,每到晚上孔府內都鐘鼓齊鳴,上上下下便開始忙活。臘月初八,孔府熬三大鍋臘八粥,闔府人等,不分尊卑都來喝。臘月十五,孔府前堂院子偏東處,要豎起一根高約三丈的紅漆杆子,名曰「朝天杆」,杆子最上邊有一綠花頂,懸一三角鉤,鉤上掛一隻大紅燈籠,名曰「朝天燈」。燈籠內放一支一斤重的大紅蠟燭,從臘月十五一直燃到正月十五,其間要不斷更換新蠟燭。
朝天燈的點燃,預示著年的腳步更近了。這時,孔府要一連三天灑掃庭院,裡裡外外收拾得乾淨整齊。接著便支起八口大鍋,蒸過年的麵食,當地百姓稱「蒸壯」,諸如花糕、花卷、年糕、饃饃、糖包、豆包等等,一直要蒸到臘月二十三。二十三晚上,內廚、外廚點紗燈,燃牛油蠟燭,祭拜灶王爺,請灶王爺「上天言好事」,然後除夕再接灶王爺「回宮降吉祥」,這是遠古先民火崇拜之遺風。
從臘月二十四「掃塵日」開始,孔府內開始刷洗闔府門戶,各院的大門小門,房屋的裡門外門包括府外的車棚、馬號、東場、西倉,所有的門都要刷洗乾淨,貼上新門聯、新門神。門聯通常由書房書寫,門神則由門神戶專門印製,這些準備工作要在二十四這天以前做好。
「除夕」之夜要辭歲,衍聖公和夫人要先後祭拜家廟、影堂、祠堂、慕恩堂、佛堂等,每個祭拜之處要擺放十大碗供菜、兩盤饃、三杯奠酒,點燃兩根紅燭。衍聖公祭拜家廟時,有贊禮生兩名和提香爐、提紗燈、提罩子燈的各一對執事在前引導……整個孔府香菸嫋嫋,紅燭閃亮,闔府人等在莊嚴肅穆、虔誠謙恭的氛圍中,向各路神祗表示感恩和敬畏之情。
大年初一子時,孔府正式迎春拜年,禮儀隆重,熱鬧非凡。正月十五「上元節」亦稱「元宵節」,下午時分,孔府各房、孔林、孔廟等都派人來領取豆面燈,到了晚上擺上各色供品:果、菜、酒及年糕、元宵等等,點燈燒香,祭拜各路神祗,送其返回天地三界。送罷天地神靈,衍聖公和夫人則回到大堂前觀看耍龍燈、跑旱船、踩高蹺等民俗表演。
元宵節後,孔府的春節就宣告正式結束了。(大眾日報 孟一 劉凌霄 曹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