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府蒙難記

2021-02-23 青衣仙子

圖文來源:人民網;作者:劉炎迅

孔府蒙難這一年,劉亞偉13歲。許多年後劉亞偉說,自己是個罪人。其實,他只是一個看熱鬧的孩子。

時光回到1966年8月23日,曲阜縣政府接到消息,外地的紅衛兵即將衝過來,他們正一路打砸,毀壞文物。曲阜一中的學生們在孔廟大門上貼出了「緊急行動起來,防止階級敵人的一切破壞活動」的標語,並將本來開放的孔廟東華門、西華門和南門封了起來。

許多農民來到孔府門口站崗,他們來不及製作紅袖標,就在胸前別上一塊紅布條,寫明「貧下中農」。

曲阜縣委書記李秀長出來公開演講,說「三孔」是國務院明文規定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破壞它,就是破壞國家財產,幹擾鬥爭大方向。他後來回憶說,當時的想法是,幾天的破壞,幾百年也恢復不了。

但曲阜師範學院部分紅衛兵已經開始行動,他們一路高呼「打倒孔老二」、「徹底搗毀孔家店」的口號,浩浩蕩蕩開了過來。

在孔府門前,文管會工作人員把紅衛兵們攔住了。

紅衛兵們齊聲背誦毛主席語錄:「凡是反動的東西,你不打,他就不倒,這也和掃地一樣,掃帚不到,灰塵照例不會自己跑掉。」

時任副縣長的王化田挺身而出,指著國務院立的文物保護碑說:「你們好好看看,誰要在這裡搞破壞,是觸犯國家法律的。」

一個紅衛兵大聲問道:「你是做什麼的?」

王化田自報家門:「我是王化田,是副縣長。」他話音未落,學生們便高呼口號:「打倒王化田!」「打倒孔老二的看家狗!」

但也因為受到阻攔,師範學院的紅衛兵們雖然氣勢洶洶,其瘋狂行動還是得到了部分遏制。

最大的破壞來自11月12日,譚厚蘭率領北師大造反派來到曲阜,發動所謂「討孔運動」。這一天,「全國紅衛兵徹底砸爛孔家店樹立毛澤東思想絕對權威革命造反聯絡站」宣告成立,表明北京師範大學紅衛兵與曲阜當地紅衛兵組織結成聯合陣線。

11月13日,孔府大門被迫打開,工人、幹部、學生,以及從幾十裡外坐著毛驢車趕來的鄉下老大娘一湧而入。

11月15日,在孔府大門前舉行「徹底搗毀孔家店誓師大會」,國務院1962年頒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石碑被砸碎。會後,紅衛兵分頭衝進孔廟、孔林、周公廟,開始砸碑、拉匾、搗毀塑像。

紅衛兵搗毀孔廟成化碑

有人從孔子像中掏出了一部線裝古書,這是一部裝幀考究、古色古香的明版《禮記》。緊接著,又從孔子以及包括顏回在內被稱作四配、十二哲的塑像肚裡掏出了線裝的《周易》、《尚書》、《詩經》、《春秋》、《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等經典書籍。擠不上神龕的紅衛兵,便將那些砸落在地上的至聖先賢們的頭顱,像足球一樣踢來踢去。

11月29日,天氣陰冷。13歲的劉亞偉那天吃完早飯,聽說譚厚蘭要帶領北京來的紅衛兵去扒孔子墓,他和一幫孩子跑到孔林看熱鬧。他們趕到時,孔子墓周圍已經擠滿了人,擠不進去的便爬到樹上和圍牆上,負責維持秩序的紅衛兵手挽手拉起了人牆。濟寧地區和曲阜縣的幾位領導跟在譚厚蘭後面,再往後,是一大串帶著高帽子的「牛鬼蛇神」。

墓前,那塊高大的墓碑上塗滿了口號,紅衛兵們把一根粗繩套在墓碑的上端,人員分成兩隊,分別拽住一邊的繩子,等待著號令。

高音喇叭響起來了:「扒墳破土儀式現在開始!」

頓時,巨大厚重的「大成至聖文宣王」石碑被拉倒,摔在碑前的石頭供桌上,斷為兩截。

從北京趕來的中央新聞電影製片廠攝影師跑前跑後,記錄下這一破四舊的瘋狂壯舉。

紅衛兵將大成殿的「萬世師表」巨匾摘下來,拉到孔林西南角縱火燒毀

革命小將為了更快地掘開墓穴,動用了雷管和炸藥。劉亞偉親眼看到孔子的墳被炸開,墳冢上的黃土到處都是,劉亞偉站在那裡,身上落滿「細碎金粒子一般」的泥土。而眼前,紅衛兵們正在往樹上繫繩子,然後將屍體吊起來,發出呼哧呼哧的聲音。

墓中共扒出了五具屍體:孔祥珂及夫人、孔令貽及其妻妾。屍體剛出土時保存還很完整,但很快被紅衛兵和農民的鐵鉤戳破,「屍體便像撒了氣的皮球一般迅速地癟了下去」。

很多年後,劉亞偉找到當年的一位見證者,據他說:「挖出來的幾具屍體在那裡放了五六天的樣子,每天圍觀的人都絡繹不絕。後來一天晚上弄到孔林東南角的一個土坑裡燒掉了。主要是覺得每天都有很多人去看,屍體男女都有,光著身子太難看。」

根據曲阜縣文物管理委員會1973年2月24日《關於「討孔聯絡站」破壞文物情況的匯報》和《討孔戰報》以及當事人的回憶,面積3000餘畝、延續了兩千多年的孔氏家族墓地的地下隨葬品被洗劫一空。

孔令貽的墓如今位於整個孔林的邊上,遊人罕至,只因當年被破壞得太徹底。末代衍聖公孔德成是孔令貽的兒子,當年蔣介石視之為國寶級人物,將孔德成與故宮文物一道搶運到了臺灣。孔德成曾任臺灣考試院院長,於2008年10月離世,享壽88歲,儘管一再獲邀,他卻從未踏上故土。很多人說,他心裡難受。祖墳被挖,這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是極大的侮辱。

一些當年「討孔」的骨幹大多已經早逝。風光一時的譚厚蘭,1978年被北京市公安局以反革命罪逮捕,1982年被免予起訴。譚厚蘭罹患宮頸癌,45歲時病亡,終身未婚。

劉亞偉當時還小,只是個簡單的旁觀者,但他後來決定寫書,開始反思。他說,無論你是否做了惡事,哪怕你當時做了逍遙派,也逃不過這份罪。這是時代的罪。

這件事雖然已經過去幾十年,如今孔林附近的村民,依舊對這段往事諱莫如深。劉亞偉說,當年,紅衛兵挖墓後,這裡的村民就開始瘋搶墓裡的陪葬品,緊挨孔林的林前村,當年流傳一個說法:「一夜挖出個拖拉機。」一些人就是靠挖孔墳致富的。

最為誇張的是,一位被指派去保護孔林的村幹部,後來也帶頭領著人挖。

紅衛兵曾想過阻止挖墳行動擴大化,但已經無力控制,村民們眼裡只有金銀,誰來阻擋,都會招致一頓暴打。

1979年,國家重新修復孔子墓,曲阜文管會讓人幫助尋找孔子墓碑,還有散落的碑塊,在附近村民家裡找了上百塊,現在孔子墓前的碑,就是這些石塊拼在一起的。

【往期篇目】

長按二維碼添加關注

相關焦點

  • 心道法師青海蒙難記
    就這樣法師在青海蒙難35天。當局查清後,認為:心道法師是行善事的人,手無寸鐵,就是有其他作為,能幹得什麼?當局也算清天白日,他們還想去調查,看是誰造的謠。要一一追查澄清是非,嚴明正審。但法師以佛子慈悲,方便為主,為息事寧人計,復為造謠輩說情免究。這樣邪師們也回心轉意偃旗息鼓了。嚴寒過後青海萬象更新,人間大地迎來了新的春天。
  • 孔子墓蒙難記:紅衛兵小將搗毀中華文化命脈
    在紅衛兵闖入孔林掘墓之前,他們已經光顧了孔廟和孔府,砸斷歷代碑刻,火燒孔子塑像,摧毀了一切「代表封建主義罪惡腐朽勢力」的瓶瓶罐罐。  許多年後劉亞偉說,自己是個罪人。其實,他只是一個看熱鬧的孩子。  在曲阜,很多孔府後裔接受《中國新聞周刊》記者的採訪時,一個名字被他們不斷提及——譚厚蘭,這是當時「討孔」的幹將,是「井岡山戰鬥團」的負責人。  譚厚蘭是北京師範大學「調幹生」,曾被抽調到《紅旗》雜誌幫忙。由此,她結識了林傑,林傑是當時《紅旗》雜誌的主要作者,是文革初期的風雲人物。
  • 1966年孔子墓蒙難:墳冢被掘 聖賢頭顱被當球踢
    在紅衛兵闖入孔林掘墓之前,他們已經光顧了孔廟和孔府,砸斷歷代碑刻,火燒孔子塑像,摧毀了一切「代表封建主義罪惡腐朽勢力」的瓶瓶罐罐。    許多年後劉亞偉說,自己是個罪人。其實,他只是一個看熱鬧的孩子。
  • 重走孫中山海外革命路:探訪倫敦蒙難「紀念室」
    100多年過去了,本報多路記者循著孫中山當年的足跡重走其海外革命路,回望他曾經走過的風雨歷程,重溫他革命思想和革命精神的傳承與延續「孫中山先生蒙難紀念室」比想像中小得多,大概只有幾平米,唯一的窗戶上安裝了黑色的鐵條柵欄。到訪那天正是英國典型的陰雨天,屋內打開弔燈,還是略顯昏暗。
  • 翰墨飄香孔府菜
    孔府菜,以山東曲阜的孔府為名所發展出來的特殊菜餚,由於曲阜是歷代帝王祭典朝聖的地方,自古便擅長製備官府菜,以用料考究、製作精細、
  • 天下第一家 孔府過大年
    特別是春節,孔府從臘八節到元宵節形成了完整複雜而又內涵豐富的過年禮儀,頗具特色,「孔府過大年」也因承載了傳統年俗的洋洋大觀而為世人所喜聞樂道。1月20日,「天清地寧——孔府過大年展」在孔子博物館開展,在這個依然需要加強疫情防控的特殊春節,孔子博物館用一場融合了大量社教活動的年俗展,為參觀者製造了一次穿梭時空的傳統文化體驗之旅。
  • 走進孔子的故鄉 山東曲阜孔府
    遊玩曲阜孔廟後已接近下午1點左右,出了孔廟步行約十來分鐘就到孔府。正門,孔府正門坐北朝南,迎面是一個粉白的大照壁,門前左右兩側,有一對2米多高的圓雕雌雄石獅。孔府,又稱衍聖公府,位於中國山東省曲阜市,曲阜城內、孔廟東側。是孔子的世襲衍聖公的後代居住的府第。
  • 孔府-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位於山東曲阜市,是著名的「三孔」(孔府、孔廟、孔林)之一,又稱「衍聖公府」,是孔子嫡系長期居住的府第,由歷代帝王不斷加封、修建,最終形成了官衙與內宅合一的典型建築,被譽為「天下第一家」,與孔廟、孔林一起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選入「世界遺產名錄」。
  • 「孔府戲臺」再現孔氏後人日常生活片段
    新華網濟南4月3日電(記者劉寶森)3日,孔府後花園裡新搭建的仿古戲臺上
  • 國宴孔府菜,5大傳統技法全揭秘
    日前,上海合作組織青島峰會順利舉行,歡迎晚宴的孔府菜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這次的國宴菜餚精選了四菜一湯:孔府一品八珍盅、孔府焦熘魚、孔府神仙鴨、孔府醬燒牛肋排、魯味燒雙冬,充分展示了魯菜的精髓,融入古今烹調的多種技藝,今天這篇文章就帶大家看看這5道菜裡有多少「含金量」!
  • 孔子故裡山東曲阜啟動「孔府過大年」賀年會
    1月1日,2021年「孔府過大年」賀年會拉開帷幕。孔子故裡曲阜萬仞宮牆上空傳來的新年祈福聲,古裝舞者伴著悠揚的古樂、踏著輕盈的舞步,開始了開城門儀式的表演。 劉鴻儒 攝中新網曲阜1月1日電(陳曙光 李驍)「武士赫赫,淑女夭夭,他們踏歌而行迎眾賓。」
  • 魯酒悲歌③孔府家:從如日中天到江河日下,究竟經歷了什麼?
    傳奇佳釀,飄香於世孔府家酒的前身是「孔子府」自家釀酒坊,孔子的嫡孫孔融喜宴賓朋,常邀鴻儒名士於孔府聚飲,有詩曰:「坐上客常滿,樽中酒不空」,孔府家酒名揚天下。「風來隔壁千家醉,雨後開壇十裡香」使孔府家酒名醉齊魯,聲傳華夏。
  •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恪守祖訓、驚喜別致、文化底蘊深厚的孔府菜
    而這其中,孔府菜絕對是不能不提的魯菜之代表。孔府菜是我國最著名的公府名菜,可以與宮廷菜相媲美。它揉歷代宮廷、官府和山東民間菜為一體,形成了選料廣泛齊全,加工精細別致,口味濃香醇厚,菜式華貴典雅等獨特的風格和特點。孔府菜的由來孔府菜的形成與發展,有其自身特殊的歷史原因和背景。
  • 曲阜三孔:孔廟、孔府、孔林,感受孔子文化的薰陶
    線路:孔廟、孔府、孔林、孔子六藝城。孔廟是小秦極力推薦遊玩的,內部有圓弧狀古院牆,高大而挺拔,走進孔廟,映入眼帘的都是與孔子相關的。值得一看的是孔老夫子親手種植的先師手植檜、孔子講學的杏壇、高大的千年柏樹等等。
  • 介紹曲阜「三孔」——孔廟、孔府、孔林
    而最為壯觀的,要數孔廟、孔府、孔林了。-我國文化的一座寶庫孔廟開始於孔子去世的第二年,即公元前478年,魯哀公命以孔子故居「為廟」,「歲時奉祀」。歷代統治者在給孔子不斷追封的同時,逐步擴展孔廟。明清時達到現存的規模,佔地面積327.5畝,南北長1120米,前後九進院落,共有殿閣門廡466間,氣勢雄偉,布局嚴謹。
  • 「孔府過大年」讓文化傳承更接地氣 激活你的年味記憶
    濟寧新聞網1月1日訊(記者 蔡珂珂 相旺 通訊員 胡士忠)為更好傳承優秀傳統文化,修習聖人故裡「過大年」的傳統儀式,今天,2021「孔府過大年」賀年會在萬仞宮牆前啟動,重拾記憶中揮之不去的年味兒,回歸傳統文化的初心。
  • 孔府為什麼被稱為「天下第一家」?揭秘孔子「家」中收藏的家具!
    大堂,是孔府官衙最主要的辦公之地,也是兼任曲阜縣令的衍聖公接待官員族人、承接聖旨、舉行慶典的地方,其簷下用一鬥二升交麻葉鬥拱,麻葉頭出鋒,座鬥鬥欹,是很典型的明代風格。它的陳設與一般的住宅不同,而是按官衙而設。
  • 2000年前的最講究的美食家孔夫子孔府菜的創始人
    今天,我介紹的這道菜呢也是出自孔府菜裡面的陽關三疊。 陽關三疊選用了,雞蛋薄餅,雞肉泥,蝦肉泥,青菜葉,三層重疊煎制而成。
  • 環保新材料、振興孔府宴 聚焦魚臺新舊動能轉換
    濟寧新聞網12月11日訊(記者 李志豪 秦伯璞)今天下午,濟寧市新舊動能轉換現場觀摩團來到魚臺縣,與會人員先後觀摩了濟寧盛發高端化工綜合利用項目、山東祥號水溶性新材料項目、濟寧經發集團孔府宴資產盤活項目,詳細了解魚臺縣新舊動能轉換重點項目建設推進和投入運營等有關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