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影在90年代,介紹了很多風雨兼可拿的風雲人物,黑白兩道都有,例如跛豪、馬氏兄弟、呂樂和藍剛等,特別是所謂的四大探長頭目呂樂,甚至被稱為「五億探長」,但這五億是根據他身家和其他綜合因素來劃定的,並不是他真的有五個億。除了呂樂,還有一個綽號「水龍頭」的神秘人物陳志超,在影片中,陳志超幾乎是佔主導地位的「黑白」人物。那我們又為什麼找不到關於他的任何信息呢?接著和沙皮看。
在電影《一代梟雄之三支旗》中,陳志超(呂良偉飾)與呂樂、藍剛是同屆的督查。而陳志超又為何先後擔任總探長,甚至後來還成為「三支旗」的領導呢?什麼是「三支旗」?該組織由兩個部門組成,分別是國際毒品管制組和一般罪行調查科。在其職權範圍內,警隊能夠不受任何限制地打擊全港的犯罪行為。該部門均由督察長組成,高於首席督察長(總華探長),但這些資料大多來自電影。在竹聯幫大哥吳墩出資拍攝的電影《廟街十二小》的開場場景中也提到了陳志超。
那麼,既然三支旗都是督察級人員,按理說陳志超至少應該也是督查,甚至是總督察。那又在為什麼香港警方提供的歷史資料中沒有「陳志超」這個名字?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只有兩個,其一陳志超是一個假名,另一個則是陳志超不是一個人,而是代表整個部門。而說最高的中國人可以當到總探長也是不正確的,因為第一個中國督察出現在20世紀40年代。
不久前,14K的大佬陳慧敏在採訪中曾提到一些香港的探長。「陳志超」就是其中之一,並把他列為「探長」之一。由此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如果陳志超存在的話,那他也是一個探長的職位,因為當時的探長太多了。
即使「陳志超」是「三支旗」幕後大佬,但並不意味著他便能要風得風要雨得雨,儘管負責國際禁毒組和一般刑事調查,通常都是在處理一些情理之中的案件,如果情節嚴重的,執行任務必須得到上級領導的批准,這也意味著不能干預總探長的警務工作。
相比之下,呂樂這個總探長更貼近群眾,所以會出現「位低權重」的現象。所以基本上英國人要管理香港社會就得依靠中國的總探長,只是後來的總探長有點自滿了,這就是為什麼後來又成立了廉署(ICAC)來對付他們的原因。
至於陳志超,我的最後意見是他是真實存在的,但他也是一個普通的督查(探長);另一個是當時的電影製片公司需要一個虛擬梟雄製作大片,這從在1991年兩部同時上映《跛豪》和《五億探長雷洛傳》的大片中創造出這個「陳志超」也不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