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一到三年很可能是券商合併的一個高峰期。
在打造航母級券商的希冀下,國聯國金兩家中小證券官宣「牽手」,邁向千億市值。不過令人咂舌的是,此次合併是上市不到兩個月的國聯「鯨吞」體量為其兩倍的國金。
這背後「湧金系」因涉入資本操作違規漩渦和國資系新人上任國金後慢慢失去國金話語權繼而有轉股之意是一方面,另不可忽略的是國聯背後中信班底高層們的「野心勃勃」。
9月20日下午,國聯證券與國金證券(600109,股吧)發布停牌公告,前者將通過換股的方式吸收合併國金證券;與此同時國聯證券收購長沙湧金持有國金證券約7.82%的股權。若成功,這將是A股史上首起上市券商合併案例。
事實上,作為國金證券的控股方,「湧金系」似早有轉股之意。繼監管徹查「湧金系」在國金證券借殼上市中的資本運作後,國金證券先是前掌舵人魏東辭世、前董事長雷波被查出局,後舊部重臣相繼離職。而新上任的董事長冉雲背靠國資背景,國金證券似漸漸向國資轉移。
而國聯證券能夠在繼今年7月上市不到兩個月後「蛇吞象」體量為自己2倍的國金證券,背後推手或是其中信班底的高管層。
自2019年以來,國聯證券引入一大批前中信證券(600030,股吧)高管,也正是這些「野心勃勃」而又富有經驗的高管們,在推動國聯證券的併購擴大,意在將國聯證券推進券商「第一梯隊」。
此外,自監管提出打造航母級券商以及金控公司新規出臺後,近年來,券商合併此起彼伏,做大做強成為共識。對此相關業內人士也表示,未來一到三年很可能是券商合併的一個高峰期。
01 上市不足兩月就要鯨吞另一家上市券商
資料顯示,國聯證券創立於1992年11月,前身是無錫市證券公司,而國金證券成立於1996年,註冊地址位於四川成都。
根據中國證券業協會發布的券商2019年淨資產排名,國金證券以204.06億元居於行業第23名,國聯證券以80.24億元居於行業第59名。
業績方面,今年上半年國聯證券實現營收8.22億元,同比減少3.42%;實現歸母淨利潤3.21億元,同比減少9.84%。國金證券上半年營業收入為28.96億元,同比增長51.36%;歸母淨利潤10.02億元,同比增長61.24%。
半年報顯示,上半年國金證券總資產達到653.58億元,而國聯證券總資產為369.32億元,前者幾乎為後者的2倍。
無論從排名業績還是體量,國聯證券都不及國金證券。也就是說,從業務能力上來說,國聯證券和國金證券之間都還有著不小的差距。但為何是國聯證券吸並國金證券呢?
實際上,國金證券大股東,日暮西山的「湧金系」早有轉讓之意,而如今國聯證券的高管團隊中,「中信系」的高管已經佔據半壁江山,做大的意願強烈。在「航母券商」的趨勢下,也就不難理解這場「蛇吞象」的合併了。
02 湧金系早有轉讓之意
資料顯示,國金證券目前屬「湧金系」旗下,控股股東為長沙湧金有限公司,為典型的民營券商。
2005年,彼時的券商行業整體低迷,「湧金系」卻在7月中旬通過旗下公司收購國金證券,並且兩年後國金證券成功借殼成都建投上市,成為當時為數不多的成功借殼上市案例之一,借殼後,「湧金系」通過九芝堂(000989,股吧)集團和湖南湧金控股國金證券。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湧金系」在國金證券中的資本運作一直以來最被人詬病,一直被認為涉嫌國資流失。
雖然上市之後的湧金系」似乎表現出了逐漸轉向規範化運作的意向,但事情又反轉於2008年3月,傳出中紀委決定徹查券商借殼上市的消息,國金證券也被傳引發關注,「湧金系」創始人魏東也曾被中紀委約談,隨後4月,魏東辭世。
「湧金系」前掌舵人魏東辭世後,證監會對湧金系的調查並沒有停止。隨著2009年5月原國金董事長雷波因受王益案件牽連下臺,佔據主導的國金證券開始變得動蕩不安,有關「湧金系」轉讓國金證券股權的傳聞也一直不絕於耳。
此外值得關注的是,2009年底,冉雲走馬上任國金證券董事一職,與之前國金證券的數位「湧金系」出身的高管不同,冉雲的資歷更多顯示為成都國資背景。
據公開資料顯示,冉雲曾任成都金融市場職員,成都市人民銀行計劃處職員,成都證券公司發行部經理、總裁助理、副總裁、監事長,而成都證券即為國金證券的前身。
或是「湧金系」外人員冉雲的進入,國金證券多位舊部重臣開始辭職。不久出現「湧金系」分析師大量跳槽、高層人事變動、IPO失利等局面。
目前國金證券更像是國資在控制,雖然國金證券的控股股東仍是陳金霞(魏東妻子),但隨著股權被稀釋,昔日輝煌一時的「湧金系」帝國日薄西山,這也不難理解「湧金系」此次合併轉股。
03 國聯證券「蛇吞象」背後:股東和中信老班底「野心勃勃」
而國聯證券前身為無錫市證券公司,2008年5月通過改制更名為國聯證券。
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以前,國聯證券在券商行業中存在感不強,各經營指標在行業中也多處中下遊水平。不過無錫市政府和國資委似有極強做大國聯證券的意圖,2019年以來,國聯證券引入一大批前中信證券高管,進行高管團隊大換血。
尤其是以顧問身份加盟國聯證券的中信證券前任董事長王東明,市場普遍猜測,這次合併或同其不無關係。
自2015年63歲的王東明「因年齡原因」從中信證券董事長任上退休赴任國聯證券顧問一職後,2019年6月13日,中信證券原財務負責人葛小波,當選國聯證券行政總裁。
江蘇證監局還核准了王捷、汪錦嶺,在國聯證券經理層高級管理人員的任職資格,二人此前分別為中信證券人力資源部執行總經理、信息技術中心副總經理。此外,國聯證券副總裁兼首席財富官尹紅衛、首席風險官李欽,都有中信背景。
這些昔日中信證券重量成員具有豐富經驗和資源,曾締造了5000億市值的中信證券,且「傳奇老大」王東明,曾被評為「2005年度中國十大併購人物」。新高管們「老驥伏櫪」,推動國聯證券提速A股IPO,於今年7月31日成功在上交所上市。
此時距上市不到兩個月便加速併購擴大規模,「蛇吞象」資產為自己2倍的國金證券。足以體現國聯證券高管們的野心勃勃,意在將國聯證券推進券商「第一梯隊」。
中報顯示,國聯證券營收8.223億元,歸屬淨利潤3.212億元。股票、基金代理買賣證券交易額為9234.42億元,市場佔有率為0.49%。另值得一提的是,今年3月份,國聯證券成為首批獲得基金投顧試點資格的7家券商之一,也是其中唯一一家中小券商,上半年公司證券經紀業務淨收入為2.13億元,同比上漲8.67%。
而國金證券投行業務在行業中表現較為出彩,2020年上半年投資銀行業務實現營業收入7.48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200.37%,業務收入排名居行業第9位。合併後雙方經紀業務、投行業務將有一定提升。
此外,數據顯示,國聯證券18日股價收於19.64元,市值467.1億元;國金證券18日股價收於15.29元,市值462.4億。兩家券商合併後的總市值約為930億,與光大證券(601788,股吧)(目前市值1063億)接近,或將躋身券商「第一梯隊」。
04 未來券商合併或是大趨勢
目前金融機構的監管理念正在朝著嚴格化、精細化、系統化方向發展,當前監管對金控公司特別是民營色彩比較濃厚的金融機構發展隱患高度警覺,要推動他們進行更多的整頓。
此次國聯證券「蛇吞象」國金證券或代表著民營金控「野蠻生長」及無人監管時代已經過去,與發展態勢良好的國資背景的國聯證券進行合併是一條轉型的可選渠道。
事實上,在監管提出打造航母級券商以及金控公司新規出臺的背景下,近年來,券商業併購暗潮湧動。
資料顯示,2016年中金公司斥百億資金收購中投證券。2018年末中信證券啟動對廣州證券100%股權的收購。這場收購直到近年今年1月才完成標的資產過戶及相關工商變更登記,廣州證券註冊名稱隨後改為中信證券華南股份有限公司。
此外天風證券2019年6月計劃收購恆泰證券部分股權,該收購事項在今年已經獲得監管層核准。2019年年底,華創證券預計與太平洋(601099,股吧)「牽手」。
彼時,華創證券預計從原第一大股東嘉裕投資手中收購太平洋證券5.87%股權,並獲取嘉裕投資5.05%的表決權,從而實現對太平洋證券的有效控制權。不過該交易在今年以失敗告終,稱「鑑於交易環境發生了較大變化」。
而今年,多個券商併購消息再度出現。最深刻的莫過於「中信證券與中信建投證券合併,5500億航母要來」的傳言,儘管兩家券商已經發布闢謠公告,但股價一路飆漲。
對此,相關業內人士表示,未來一到三年很可能是券商合併的一個高峰期,從數量來說,中小券商之間的合併可能會佔據多數。當下一個真正的大牛市出現的時候,可能會伴隨出現大型券商之間的合併,未來券商行業整合會出現加速跡象。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阿爾法工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