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中國人說自己是黃種人,日本人說不

2021-01-19 騰訊網

文:張泠

十九和二十世紀的殖民擴張時代也是新型大眾媒體和通俗文化興起時期,歐美種族主義觀念不斷通過報紙、畫刊、電影、漫畫、戲劇等在各國廣泛傳播、複製、再生。地球七十億智人體質不同無須否認,但將差異構建為永恆不變的種族等級優劣,則是用社會達爾文主義以叢林法則闡釋人類社會,用來合理化各種不公與壓迫(如歷史上的黑奴制及殖民主義)。

朱哲琴《黃孩子》專輯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國的再次文化「啟蒙」時期,此種(偽)「科學種族主義」話語再次隨自由主義「西潮」被毫無反思地本質化(如電視片《河殤》中構建的所謂中國/黃皮膚/「黃色文明」/專制封閉與西方/白人/藍色文明/民主開放的二元架構)。殖民後遺症潛意識在流行歌曲中顯露無遺,除了有學者談到過的侯德健《龍的傳人》、朱哲琴的《黃孩子》和謝霆鋒的《黃種人》,縱使向來很有社會批判意識的臺灣歌者羅大佑,也不可避免在《東方之珠》和《亞細亞的孤兒》中吟唱「請別忘記我永遠不變黃色的臉」及「亞細亞的孤兒,在風中哭泣,黃色的臉孔,有紅色的汙泥」……

「黃」在殖民者眼中的意味

兩百年來,「黃種人」標籤被我們毫無質疑地內化為自我身份認同,在意識裡根深蒂固,因此有必要介紹一解構「黃種人」神話的「解毒秘籍」:臺灣大學外文系教授奇邁可(Michael Keevak)的《成為黃種人:種族思維簡史》。

如奇邁可書中所言,東亞人是1800年開始慢慢「變黃」的:在馬可·波羅與十三世紀一些西方傳教士的旅行筆記中,東亞人被描述為「膚色白皙」。「黃種人」是歐洲十九世紀的發明,基於非常有限的樣本和簡陋的「科學」方法,更多是西方想像的產物,帶有先入為主的偏見。這種殖民主義種族話語有如將北美印第安人視為「紅色」人種一樣牽強,核心目的是貶抑「有色人種」,從而確立歐洲殖民者從體質、智力、科技、文明的優越感和權威性,被粉飾為「客觀公正」的「科學」合理化此種族偏見,從而為殖民擴張與剝削控制殖民地人民提供理論武器。

東亞人被殖民者歸為「蒙古人種」

此種殖民邏輯會被有些殖民地人內化為自卑情結,甘願崇拜和模仿殖民者,即批評家法農(FrantzFanon,1925-1961)所謂「黑皮膚,白面具」和霍米·巴巴(HomiBhabha)的「模仿」(mimicry)論。十八世紀末,沉迷於測量人類顱骨並將腦容量與智力水平關聯的德國人布魯門巴哈(Johann Friedrich Blumenbach)提出「高加索人種」和「蒙古人種」等概念,將中國和日本人歸於黃色的「蒙古人種」,暗示危險、異國情調及威脅性,大約與蒙古人入侵歐洲的文化記憶有關。西方醫學史上也有一系列以「蒙古」命名的病症(如眼疾、胎斑、智障等),儘管缺乏可靠科學依據,為種族主義作祟,仍沿用到20世紀50年代,直到蒙古政府向世界衛生組織提起抗議。

十九世紀歐洲的所謂科學、醫藥、人類學學說強化種族偏見和歧視,受此「科學種族主義」影響,十九世紀的西方旅行者稱亞洲人「黃色」的愈見頻繁,與六百年前截然不同。在歐洲人等式(白=基督教=文明=優越)下,「遠東」人(尤其中國人)被視為「一成不變、幼稚、只會模仿」的次人類、處於蒙昧落後的人類初級階段、等待被教導、統治和「保護」的弱勢,甚至中文都被稱作「兒童的、聾啞人的語言」。

「高加索人種」

除了為白人至上和殖民擴張言論正名,針對東亞人的種族歧視論調還與一些歷史事件和趨向有關,如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被歐洲人稱作「黃種人的戰爭」,同年,德國皇帝威廉二世繪圖指東亞人為「黃禍/Yellow Peril」,此詞自此源遠流長),1900年義和團事件,及1905年日俄戰爭,引起歐洲對東亞「黃種人威脅」的不安。自十九世紀中,大量華工在北美開礦和修鐵路,但在1882年,美國通過「排華法案」,禁止華人移民及與白人通婚,日本人同樣受到歧視。

「黃」是如何被我們內化的

《成為黃種人》一書中也提及,「黃種人」遭遇中國,有個殖民者樂見的巧合,令殖民偏見被中國古老神話的光環遮蔽而更具欺騙性:中國傳統文化中,黃色是皇家的顏色,也是滋養華夏文明的土地與河流的顏色:黃土地、黃河,還有,人們自稱「炎黃子孫」。

炎帝和黃帝

但此處的「黃」更多具象徵意義,與膚色並無直接關聯,與十九世紀歐洲人以「科學」為名其實充滿無知傲慢狂妄的「黃種人」命名更是風馬牛不相及。然而隨著近代西方「先進科學文化知識」被引進到東亞,這些種族等級觀念也乘「科學」之風而來:二十世紀初很多在西方學習過的中國人樂於接受自己是「黃種人」,中文和日本寫作中多有自稱「黃種人」的說法,儘管有些日本人並不承認自己和中國人一樣被歸為劣等的「黃種人」而認同「白人」。

康有為《大同書》及其他一些晚清民國文人、知識分子也認同歐洲人確立的這個種族構架,認為中國人作為「黃種人」可與白人並駕齊驅或只略低於白人,但遠高於黑人——同樣只是在這個充滿偏見歧視的框架下調高自己的位置,卻無人從根本上質疑和推翻這個框架。當然,即使先賢聖哲,也多難脫時代局限,今日如此說只是後見之明。

縱觀三、四十年代中文報刊,抗日戰爭期間(1931-1945),關於同為「黃種人」的戰爭討論微妙,也有歷史變遷。如1937年《鄉村運動周刊》上蕭克木文章「為黃種人請命」,認為黃種人的文明僅次於白種人,「希望同種同文的中、日兩大族國不要兩敗俱傷」。無論於歐美還是日本而言,如此論調都有些一廂情願的意味。

次年《西南周刊》上有署名「中一」者撰文「黃種人」則先是引用日軍反戰傳單「我們日本的士兵,都是黃種人,不好欺侮中國,縱然徵服了中國,在我們也是毫無利益的,結果只是為軍閥貴族謀利益」,後宣稱日本人「不但人種是黃種的中國人的,文化更是黃種的中國人的,這種逆子當然應予以教訓,所以我們今天的打倭寇是應該的!」

在淪陷區北京的《三六九畫報》,1942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署名宋介的文章「黃種人洗雪前恥:驕傲的美英人亦有今日」則慷慨激昂聲稱「這是東亞民族的解放戰,是黃色人種對白色人種的反抗戰與復仇戰……英美帝國主義國家自命為優秀民族,過去霸佔全世界,侵略弱小民族,對於亞洲黃色人種的欺凌與輕侮,無所不用其極……友邦日本的勇士,粉碎了束縛黃種人的枷鎖……東亞民族要一致奮起來爭取光榮的勝利。」歷史經驗證明,將自身解放的希望寄予另一侵略者,無異於飲鴆止渴。

奇邁可在書中由大家「知其然」的事實(東亞人為「黃種人」)為起點,探究其「所以然」(因何、自何時起以「科學」為名被政治性地人為建構),頗有新意,且為東亞種族「去汙名化」在「後殖民時代」有積極的政治意義。此外,「醫藥人類學」和科學研究正是西方人文和社科學界近年非常關注的領域,奇邁可將此與比較文學研究方法結合,這樣跨學科的努力也可謂別開生面。

《成為黃種人》技術性地大量陳述史料、事實,很有說服力,可惜在其去脈絡化的寫作中,缺乏可進一步開掘的理論深度、思考空間和文化意義。若能將「黃種人」命名置於當時社會、歷史、政治背景中論述(如工業革命、資本主義發展、社會達爾文主義、歐洲殖民擴張等),繼續發展法農、薩義德等理論家的反殖民、東方主義研究,則會成為非常重要的一部學術著作。此外,中文資料、中國近現代思想史對「黃種人」的討論在本書缺失,更具啟發性的對照論述,要待其他學者的研究。

在今天,「yellow」(黃色)因有種族歧視之嫌而被摒棄,都改稱「Asian」(亞洲人),儘管「黑/白」膚色因猶太-基督教傳統在西方社會沿用千年,至今美國社會還在謹慎使用。

而在當今中國上升資本主義時期,我們的殖民後遺症還頑固而生猛,全盤接受社會達爾文主義和西方種族主義偏見,卻還沒學會美國中產階級式的「政治正確」:即使心裡有歧視,也要禮貌地保持友好和沉默。

(《成為黃種人——一一部東亞人由白變黃的歷史》作者:Michael Keevak)

相關焦點

  • 為什麼中國人接受成為"黃種人",而日本人卻始終抗拒?
    很多媒體以「創造黃種人歷史」呼之,將他與其他「改寫黃種人歷史」的中國運動員如劉翔、李娜、姚明相提並論。突破競技運動中的種族刻板印象,當然值得書寫,儘管體育向來與民族主義情結並行。但其中值得玩味的事:為何我們以「黃種人」自居,似乎那是我們與生俱來、亙古不變的標籤?為何當試圖揭去此標籤時,有人會感到疼痛、失落甚至憤懣?
  • 為什麼中國人膚色不黃,卻被歐洲人稱為「黃種人」?
    為什麼中國人膚色不黃,卻被歐洲人稱為「黃種人」?自人類歷史發展以來,世界將人類劃分為各個種群,以國家以及社會的方式來相互並存,每個國家都有著各自的地域和領地。並且從此生根發芽,塑造出各式各樣的地方文化和特色。
  • 200年前,中國人並不是黃種人,為什麼後來變成黃種人了?
    有DNA專家給了一個DNA組合:父親是亞洲人,母親是歐洲地中海南歐人。大家一看肯定覺得是個從外貌一看就能看出來的混血人,其實不然,這樣的組合,每13個日本人裡就有1個,每5個韓國人裡就有1個,每10個中國人裡就有1個。顯然我們身邊沒有這麼多「混血」。這說明什麼?這說明人種,在很久以前,經過通婚後,是雜糅的結果。
  • 當黃種人在美國被歧視,中國人希望團結,但日本人選擇甩鍋中國人
    美國洛杉磯一家由日本人經營的廚具商店入口處被貼上多張貼紙,貼紙上寫著「這裡是美國,不需要日本人賣的東西」、「你們這些猴子,滾回日本!」、「不聽話就炸了你們!」等含有威脅、侮辱性字眼的話語。部分標語截圖日本人不相信,覺得美國人可能把店主當成了中國人或韓國人起初中國媒體也進行了報導,善良的中國人,還覺得亞洲人應該團結起來,一起抵制這種赤裸裸的種族歧視
  • 中國人被定性為「黃種人」,是種族歧視的結果
    如1897年,嚴復在《原強》一文中說,「蓋天下之大種四:黃、白、赭、黑是也」,其中「黑種最下,所謂黑奴是也」。1897年,梁啓超更將西方的種族歧視學了過來,以求增強國人對黃種的信心,「凡黑色、紅色、棕色之種人,其血管中之微生物,與其腦之角度,皆視白人相去懸殊。惟黃之與白,殆不甚遠。故白人所能之事,黃人無不能者」,然後舉例,日本能通過學習西方富強起來,正說明白種人能做的,黃種人也能。
  • 「黃種人」之說缺乏科學依據,是政治歧視的產物
    比如,1897年,嚴復在《原強》一文中說:「蓋天下之大種四:黃、白、赭、黑是也」,「黑種最下,所謂黑奴是也」。1897年,梁啓超也將西方的種族歧視學了過來,以求增強國人對黃種的信心。他在自己的文章中胡謅了一段不靠譜的「生物學知識」,強調黃種人與白種人的先天智力是差不多的:「凡黑色、紅色、棕色之種人,其血管中之微生物,與其腦之角度,皆視白人相去懸殊。惟黃之與白,殆不甚遠。
  • 200年前,「黃種人」的說法並不存在,為何如今我們被稱黃種人?
    其實,早在200年前,「黃種人」這一說法並不存在,而中國人也並未被劃入「黃種人」的行列,那麼,在這之前,中國人是什麼顏色「人種」,之後中國人為何又被稱為「黃種人」呢?01黃種人,也就是東亞人種、亞美人種,其主要分布在亞洲東部和東南部、北美洲北部和南美洲少部分地區。
  • 中國人為什麼被稱為黃種人 外國人眼裡的中國人竟是這樣的
    在我們的認知裡,中國人一直以來就是黃種人,而白種人都生活在西方,非洲人都膚色黝黑。我們每一個人都為自己的黃皮膚黑頭髮引以為傲,中國人的外貌特徵被稱為典型的東方美。但很少有人知道我們中國人為何被稱為是黃種人呢?
  • 為何說世界的未來最終屬於黃種人呢?
    從世界歷史來看,從人類產生後開始,其實無時無刻不在相互競爭,尤其是爭奪世界的主導權。最開始是黑人,控制世界,世界發源於非洲。而到古代社會,東方黃種人佔據主導地位,統治長達幾千年。
  • 都說黃種人智商高,為何非洲唯一黃種人國家一貧如洗?
    這份數據說明,黃種人、白種人智商較高,黑種人智商較低。所以這位教授的研究,一直在西方飽受詬病,認為他有歧視黑人的嫌疑。但這位教授認為,他的研究屬於科學,事實就是如此,並沒有歧視任何人。而且這份研究是他在上世紀70年代得出後,當時的東亞,除了日本還都很落後,但他依然認為,東亞人的平均智商都是一致的。
  • 寧澤濤大聲說「我是黃種人」,錯了嗎?
    黃種人認同的回潮是在1980年代以後通過大眾傳媒和娛樂的興起實現的,這方面程映紅教授發表在《文化縱橫》的《當代中國的種族主義言說》說得很清楚。羅新教授提及的《龍的傳人》恰恰是在1980年代爆紅。加上著名紀錄片《河殤》的「黃色」論述,以及諸如張明敏《我的中國心》、劉德華《中國人》、謝霆鋒的《黃種人》等廣為傳唱的歌曲,黃皮膚黑眼睛成了新民族同聲合唱的閃亮音符。
  • 古埃及人為何和現在的非洲人一點也不一樣?說是黃種人,你信嗎?
    現在的非洲人與古埃及人種相比已經經歷了很多年的進化,和埃及人種肯定會不一樣。古埃及人的皮膚偏棕色,和非洲的黑人膚色有點類似,但肯定是不一樣的。 古埃及人來自亞洲。人類歷史上有三次大遷徙。一,非洲人走出尼羅河谷。二,亞洲大走遍全世界。三,歐洲人的殖民地拓展。
  • 中國人也有膚色很白的人,但卻被稱為黃種人,原來暗藏西方的詭計
    這首歌詳細地描述了一個中國人的外貌特徵,但是大家可能有所不知,其實最早中國其實並不是被稱為黃種人的,而是「白種人」。從白種人變成黃種人,其實也就是這短短幾百年的事情,其實最早在歐洲的傳教士的眼裡,我們和他們都是正宗的白種人。
  • 200年前,中國人並不是黃種人,那以前是什麼膚色?
    按照現在被公眾所認可的說法,皮膚泛黃的中國人似乎按照人種劃分屬於黃種人。其實,如果是在200年前,中國人並不是黃種人。那麼,為何現在會有這種廣為流傳的說法認為中國人是黃種人呢?以前的中國人是什麼膚色,會跟今天的我們有很大的差異嗎?
  • 中國人比很多白種人更白,為何近代人種劃分時,卻被劃為黃種人?
    圖:人種劃分單純從膚色來看,其實黃種人並不黃,即便放眼全球,都算是比較白的。圖:世界人種分布圖實際上不僅古代中國人看自己皮膚是白的,18世紀中期,即近代人種劃分之前,西方人在描述中國人的相貌特徵時,認為除了長相和他們有差別外,膚色也幾乎沒有區別,中國人的膚色大多也是比較白皙的
  • 西方人把中國人定為黃種人,中國人卻欣然接受,其實我們很自豪
    謝霆鋒唱過一首名叫《黃種人》的歌,裡面有這樣幾句歌詞:「黃種人來到地上,挺起新的胸膛,黃種人走在路上,天下知我不一樣......」。人類分為四大人種:亞洲人種(黃種人)、高加索人種(白種人)、非洲人種(黑種人)、大洋洲人種(棕種人)。
  • 中國人為什麼被稱為「黃種人」?終於明白了
    很多中國人應該都在心裡偷偷問過自己,中國人的膚色明明很白嫩,為什麼被稱為是黃種人呢? 首先,我們先說一下,黃皮膚這個詞到底是怎麼出現的。
  • 原來黃種人稱號是從西方得來的,知道真相的中國人,也欣然接受?
    中國給人的感覺一直是黃色的皮膚,所以中國人還有以另外一種稱呼叫作黃種人,甚至許多年輕一輩都標榜自己是黃種人的後代,那麼世界上為什麼會出現黃種人和黑種人以及白種人呢?按道理來說,中國人的皮膚也不都是黃色的,許多女性的皮膚顏色都是雪白的,為何得了一個黃種人的稱號呢?
  • 為何黑人更願意和中國人結婚,日本人卻極少?稱:日本不夠開放
    許多的中國人在非洲娶了媳婦,結婚生娃。大家可能好奇,為什麼同樣是亞洲的黃種人,為什麼黑人更願意和中國人結婚,而不是日本人呢?來看看非洲人民是怎麼回答的。為何黑人更願意和中國人結婚,日本人卻極少?稱:日本不夠開放。這是非洲人民首先說出的重要原因。大家可能好奇,中國難道比日本還開放?
  • 中國人為何是黃種人?一個隱私部位留下了秘密,性的選擇與進化
    引言如今人類文明發達,很多人都會問一些看似無稽的問題,例如「為什麼進化最終勝利者是人類」或者「白人為什麼是白人」「中國人為何是黃皮膚」。然而,正是這些看似無聊的問題,曾經決定整個人類文明的走向。文明的前進得益於對問題的求知慾和探索欲,面對人類文明史,即使有成文答案,大多數時候也無法完全盡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