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比很多白種人更白,為何近代人種劃分時,卻被劃為黃種人?

2020-12-23 歷史九點半

文 | 歷史九點半

根據膚色和體質特徵的不同,世界上的人種主要被分為三大類:黃種人、白種人、黑種人,也有的劃分四類,外加棕色人種。人種的劃分,部分從膚色可以直觀辨別,比如黑種人皮膚黝黑,白種人膚色較淺,棕色人種介於兩者之間。但一直以來,黃種人(主要是東亞人)的劃分爭議很大,其他三種人肉眼就能很直觀分辨顏色,唯獨黃種人的膚色難以判斷。

圖:人種劃分

單純從膚色來看,其實黃種人並不黃,即便放眼全球,都算是比較白的。除了一些北歐高寒地區因氣候原因進化外,歐美很多國家,包括同被劃分為白種人的阿拉伯人的膚色,很多還比中國人要深一些。

中國人自古以來的審美標準也是膚白貌美,《詩經·衛風·碩人》中,描寫衛莊公的夫人莊姜「手如柔荑,膚如凝脂」,意思是莊姜的手纖細柔嫩,皮膚像凝固的油脂一樣潔白順滑。這說明了,早在3000年前,中國人的審美,至少對女性的審美,「皮膚白嫩」就成為很重要的一點。直到今天,這種審美依舊沒有改變,還有「一白遮三醜」的說法。

圖:世界人種分布圖

實際上不僅古代中國人看自己皮膚是白的,18世紀中期,即近代人種劃分之前,西方人在描述中國人的相貌特徵時,認為除了長相和他們有差別外,膚色也幾乎沒有區別,中國人的膚色大多也是比較白皙的,只是在中國內部南北略有差異,南方人皮膚相比北方略暗一些,類似於歐洲內部的北歐人與南歐人的差別。

西方對中國人膚色的描述是何時出現改變的呢?大致和工業革命,西方崛起的歷史走向相同。奇邁可(Michael Keevak)的著作《成為黃種人:種族思維簡史》一書認為,隨著工業革命後西歐的崛起,西方人對中國的態度從原本的仰視到平視,進而到俯視、不屑,伴隨著的是在描述中國人膚色時,也不再使用白色。

圖:工業革命西歐崛起

換句話說,西方崛起之後,不但壟斷了經濟、文化、技術等等一系列話語權和標準,甚至連審美霸權也收入囊中。自此以後,在對東方人特別是中國人膚色的描述時,再也不使用白色,白色只能代表西方且具有唯一性。

當然,最初西方只是不再使用白色來描述東方人,那個時候還沒有黃種人的說法,代之的是棕色、橄欖色等膚色描述。直到1735年,瑞典植物學家林奈對東方人膚色首次使用了拉丁詞fuscus,被德國人翻譯後變成gelblich,意為微黃,黃色皮膚首次出現。

圖:歐洲「黃禍論」

1758年,林奈再次修正了他對東方人的膚色描述,將fuscus改為luridus,這個詞的意思比微黃更黃,而且是貶義詞,暗含著病態和不健康。黃種人的劃分,從這裡開始逐漸定型。

奇邁可還認為,黃種人的說法雖然起源於西歐,帶有一定的貶義,但在中國卻意外得到推崇,因為在中國文化中,黃色反而代表了明亮和尊貴,和西方恰恰相反,比如中國人都會唱的那首歌中的一段詞「黑眼睛黑頭髮黃皮膚」。

圖:中國人膚色比很多西方國家更白

因此,中國人實際上皮膚並不黃,當初之所以被劃分為黃種人,劃分依據是隨著西方的崛起,需要給東方人創造一種有別於他們的膚色,最後選定了帶有貶義的黃色,僅此而已。

當然,本文並不是說黃皮膚就低人一等,而是對生物學和歷史的探討,只是為了說明,黃種人的劃分是如何來的。另外,站在咱們中國人的角度來說,黃種人的說法其實也無不妥,因為在我們的語境中,黃色並無貶義(黃色代表SQ,也是西方傳來的),只要把西方人賦予的貶義去掉就行。

圖:黃種人與白種人膚色對比

其實到了今天,在全世界範圍來說,人種膚色的說法,已經很少再提了,只是黃種人在中國比較深入人心,所以大家聽到的還是比較多。

相關焦點

  • 中國人被定性為「黃種人」,是種族歧視的結果
    在人種劃分上,包括中國人在內的亞洲人屬於「黃種人」或「蒙古人種」,是一個我們從小耳熟能詳的「常識」。然而,很少有人知道,以上劃分所依據的不是科學成果,而是政治觀念。此種飽含種族歧視意味的劃分方法,在19世紀末歐洲衍生出流行一時的「黃禍論」,並對東方的中、日兩國產生重大影響。
  • 中國人也有膚色很白的人,但卻被稱為黃種人,原來暗藏西方的詭計
    其實並不是我們的膚色真的從白色變成了黃色,而是世界變了人們的看法思想變了而已在人類的歷史上種族被分為三六九等都是很常見的事情,同樣世界上的人也根據膚色和體質等特點,把這個世界的所有人給分為了三大種類:白種人、黑種人、黃種人,也有得分為四個種類在加上一個棕色人種。
  • 200年前,我們比一些白種人還要白,為何如今被稱為「黃種人」?
    引言 從小我們就知道,世界人有三大人種,分別是:黑、黃和白。根據身體特性和膚色的不同,每個人種之間都有其鮮明的特點,比如從嘴唇厚度來說,黑種人是最厚的,其次就是黃種人,嘴唇最薄的是白種人。
  • 中國人其實最早不是「黃種人」,那以前是什麼膚色?
    有首歌叫做《黃種人》,「……黃種人,來到地上,挺起新的胸膛,黃種人,走在路上,天下知我不一樣……」,歌詞中滿是中國人對自己身為黃種人的自豪驕傲,這其實是就近代以來西方白種人對存在的種族偏見進行的反駁。
  • 200年前,中國人還不是黃種人,那是什麼人種?可能和你想的不同
    眾所周知,現今世界上主要有三大人種,白種人、黑種人和黃種人。黑眼睛、黑頭髮、黃皮膚就是我們亞洲黃種人的特徵。黃種人以亞洲為中心,後來開枝散葉到了美洲地區。美洲本土的印第安人就是亞洲黃種人的後裔。
  • 黃種人、白種人和黑種人明明人種不同,但為什麼沒有生殖隔離?
    導語:黃種人、白種人和黑種人明明人種不同,但為什麼沒有生殖隔離?普通人對人種的區分普遍分為白種人、黃種人、黑種人。通過皮膚的區別劃分為歐美地區,亞洲地區以及非洲地區。這只是普通人對於人種的最基本的劃分,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方便好認,但在生物學上,嚴格來說是沒有人種之間的劃分的,雖然膚色不一樣,但體內的染色體構成其實都是差不多的。在西方,素有夏娃與亞當的傳說,夏娃與亞當分別代表人類祖先的女性和男性,雖然這只是西方神話,但並不妨礙用在生物學上。
  • 中國人不是黃種人,而是白種人?200年前的這本書給出了答案
    這說明在漢朝「黃帝子孫」只是指聖賢明君,子孫後代的概念並沒有普及開來,宋代同樣尊黃帝,遼朝則自稱為炎帝子孫,《遼史·世表》曰:庖羲氏降,炎帝氏。炎帝、黃帝在古代並不連用,清朝末年,孫文提出「五族共和」,炎黃子孫這才開始成為中國人的代名詞,「炎黃子孫」與其說是一個血緣符號,不如說是一個文化符號,這也是一種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中國人在膚色劃分上屬於黃種人。
  • 中國人為什麼被稱為「黃種人」?終於明白了
    很多中國人應該都在心裡偷偷問過自己,中國人的膚色明明很白嫩,為什麼被稱為是黃種人呢? 首先,我們先說一下,黃皮膚這個詞到底是怎麼出現的。
  • 200年前,中國人並不是黃種人,那以前是什麼膚色?
    按照現在被公眾所認可的說法,皮膚泛黃的中國人似乎按照人種劃分屬於黃種人。其實,如果是在200年前,中國人並不是黃種人。那麼,為何現在會有這種廣為流傳的說法認為中國人是黃種人呢?以前的中國人是什麼膚色,會跟今天的我們有很大的差異嗎?
  • 200年前,中國人是「白種人」一員,為何後來變黃了?只因一民族
    但其實,中國人被稱為「黃種人」不過200來年的歷史,在西方人的眼中,以前我們被劃分為「白種人」,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很快,名為「黃禍論」的極端民族主義理論出現了,裡面大肆宣揚「黃種人對白種人是威脅,白種人要聯合起來對付黃種人」,直接把矛頭對準中國和日本,由「黃禍論」產生出了許多可怕的抹黑言論
  • 200年前,「黃種人」的說法並不存在,為何如今我們被稱黃種人?
    引言出自元代小說作品《獨角牛》的一個成語——「面黃肌瘦」形容人的臉色發黃,身體削弱。之所以如此,大多是因為古時候缺衣少食,大部分人都營養不良,身患疾病。而在近現代,中國人被劃分為「黃種人」。「黃種人」這一定義在現代也存在著諸多爭議,所謂的「黃種人」是近代歐洲人的觀念,而以膚色來劃分人種,甚至分出高低貴賤,這充滿了膚色偏見,不能為大多數人認可和接受。如今,生物界已經不再支持這種說法,認為這是一種偽科學,但在群眾和社會學之中,這種說法依然存在。
  • 200年前,中國人並不是黃種人,那以前是什麼膚色?看完明白了
    雖然很好聽,但是歌詞卻有所不妥,按照歌詞的意思,中國人在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中一直都是「黃種人」,而且我們還應該為自己是「黃種人」而感到驕傲。但是別說五千年,就是在兩百年前我們中國人還不是「黃種人」,而且我們也不應為「黃種人」這個稱呼感到驕傲,甚至應該感到恥辱!
  • 為什麼中國人膚色不黃,卻被歐洲人稱為「黃種人」?
    為什麼中國人膚色不黃,卻被歐洲人稱為「黃種人」?自人類歷史發展以來,世界將人類劃分為各個種群,以國家以及社會的方式來相互並存,每個國家都有著各自的地域和領地。並且從此生根發芽,塑造出各式各樣的地方文化和特色。
  • 康有為瘋狂的人種改造計劃!百年內,將所有中國人都變成白種人
    但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康有為逃亡海外時,潛心著作了一本《大同書》,康有為在書中駭人聽聞的提出要將所有中國人改造為白種人的計劃,也就是「人種改造」。世界上四色人種,康有為認為白種人是最為優秀的康有為認為,世界之所以會發生動亂,究其根本原因就是人種的不同,如果世界上所有人都是同一種膚色,那麼世界便不會再有戰爭。
  • 康有為對人種有多歧視?認為白種人最完美,還想讓黃種人全部變白
    而實際上,隨著大家信息量的擴大,和如今研究資料的日益豐富,康有為其人的形象也逐漸被大家所了解。具體如何?只怕出自章太炎的「國之將亡必有,老而不死是為」,這副對聯已經將康有為的人品刻畫得入木三分了。1902年,康有為已經流亡海外。說是流亡海外,不如說是用海外愛國人士募捐的真金白銀過上了長期旅行度假的日子。
  • 你知道世界上最稀有的人種是什麼嗎?遭人排斥,被人認為有缺陷
    導語:你知道世界上最稀有的人種是什麼嗎?遭人排斥,被人認為有缺陷人類文明發展到現在已經創造了無數輝煌的奇蹟,使這個地球充滿了色彩和活力。我們都知道不同國家的人們有不同的膚色和發色,基本上可以劃分為黃種人、白種人和黑人。而身為中國人的我們屬於黃種人。
  • 200年前,中國人並不是黃種人,那以前究竟是什麼膚色?
    晚清時期,西方列強用槍炮打開了中國大門,各種不平等條約相繼籤訂,康有為眼看白色人種的優越性,就提出「白色改革」,將黃種人變成白種人,他在《大同書》當中就提出了改良的辦法。
  • 黑人運動員的爆發力為何比白種人、黃種人要強很多?
    眾所周知,黃種人、白種人、黑種人是目前世界上的三大人種,而在大家的印象中,貌似黑人總是那麼的健壯,尤其是黑人運動員,他們的身體素質,爆發力總是優勝於大多數的黃種人和白種人。因此,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疑惑:同樣是生活在地球上,為什麼黑種人會有更出色的身體機能呢?
  • 「黃種人」之說缺乏科學依據,是政治歧視的產物
    此後,西方世界對「黃種人」或「蒙古人種」的印象趨於定型,將其視為處於白種人和黑種人間的「中間」種族,特點為「總是處在停滯之中」「標誌著與白種人相比天生低下和能力的有限」——在所有人種中,只有白種人是「真正勇敢、自由、慈悲和仁慈的」。①「黃種人」與「蒙古人種」這兩個概念被創造出來之後,迅速結合在了一起,並同匈人、蒙古人西侵歐洲的歷史記憶相聯繫,發展出了流行一時的「黃禍論」。
  • 四大人種因何而分,膚色黝黑的印度人為何大都被歸為白人
    如今現代的體質人類學家根據現存人類的自然體質特徵,將現代人類主要劃分為以下四大人種:一、蒙古人種又稱亞美人種,俗稱黃種人,其原生地在東亞、東南亞、西伯利亞與美洲,主要體型特徵是膚色偏黃,頭髮黑直、面龐扁平,眼珠呈黑色或棕褐色,體毛較少,體味較淡,軀幹長四肢短,顴骨較高,鏟形門齒和單眼皮出現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