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歷史九點半
根據膚色和體質特徵的不同,世界上的人種主要被分為三大類:黃種人、白種人、黑種人,也有的劃分四類,外加棕色人種。人種的劃分,部分從膚色可以直觀辨別,比如黑種人皮膚黝黑,白種人膚色較淺,棕色人種介於兩者之間。但一直以來,黃種人(主要是東亞人)的劃分爭議很大,其他三種人肉眼就能很直觀分辨顏色,唯獨黃種人的膚色難以判斷。
單純從膚色來看,其實黃種人並不黃,即便放眼全球,都算是比較白的。除了一些北歐高寒地區因氣候原因進化外,歐美很多國家,包括同被劃分為白種人的阿拉伯人的膚色,很多還比中國人要深一些。
中國人自古以來的審美標準也是膚白貌美,《詩經·衛風·碩人》中,描寫衛莊公的夫人莊姜「手如柔荑,膚如凝脂」,意思是莊姜的手纖細柔嫩,皮膚像凝固的油脂一樣潔白順滑。這說明了,早在3000年前,中國人的審美,至少對女性的審美,「皮膚白嫩」就成為很重要的一點。直到今天,這種審美依舊沒有改變,還有「一白遮三醜」的說法。
實際上不僅古代中國人看自己皮膚是白的,18世紀中期,即近代人種劃分之前,西方人在描述中國人的相貌特徵時,認為除了長相和他們有差別外,膚色也幾乎沒有區別,中國人的膚色大多也是比較白皙的,只是在中國內部南北略有差異,南方人皮膚相比北方略暗一些,類似於歐洲內部的北歐人與南歐人的差別。
西方對中國人膚色的描述是何時出現改變的呢?大致和工業革命,西方崛起的歷史走向相同。奇邁可(Michael Keevak)的著作《成為黃種人:種族思維簡史》一書認為,隨著工業革命後西歐的崛起,西方人對中國的態度從原本的仰視到平視,進而到俯視、不屑,伴隨著的是在描述中國人膚色時,也不再使用白色。
換句話說,西方崛起之後,不但壟斷了經濟、文化、技術等等一系列話語權和標準,甚至連審美霸權也收入囊中。自此以後,在對東方人特別是中國人膚色的描述時,再也不使用白色,白色只能代表西方且具有唯一性。
當然,最初西方只是不再使用白色來描述東方人,那個時候還沒有黃種人的說法,代之的是棕色、橄欖色等膚色描述。直到1735年,瑞典植物學家林奈對東方人膚色首次使用了拉丁詞fuscus,被德國人翻譯後變成gelblich,意為微黃,黃色皮膚首次出現。
1758年,林奈再次修正了他對東方人的膚色描述,將fuscus改為luridus,這個詞的意思比微黃更黃,而且是貶義詞,暗含著病態和不健康。黃種人的劃分,從這裡開始逐漸定型。
奇邁可還認為,黃種人的說法雖然起源於西歐,帶有一定的貶義,但在中國卻意外得到推崇,因為在中國文化中,黃色反而代表了明亮和尊貴,和西方恰恰相反,比如中國人都會唱的那首歌中的一段詞「黑眼睛黑頭髮黃皮膚」。
因此,中國人實際上皮膚並不黃,當初之所以被劃分為黃種人,劃分依據是隨著西方的崛起,需要給東方人創造一種有別於他們的膚色,最後選定了帶有貶義的黃色,僅此而已。
當然,本文並不是說黃皮膚就低人一等,而是對生物學和歷史的探討,只是為了說明,黃種人的劃分是如何來的。另外,站在咱們中國人的角度來說,黃種人的說法其實也無不妥,因為在我們的語境中,黃色並無貶義(黃色代表SQ,也是西方傳來的),只要把西方人賦予的貶義去掉就行。
其實到了今天,在全世界範圍來說,人種膚色的說法,已經很少再提了,只是黃種人在中國比較深入人心,所以大家聽到的還是比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