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寫給英國國王的信,976字盡顯荒唐可笑,如今存在大英博物館

2020-12-17 騰訊網

導語:滿清王朝作為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在我國歷史上褒貶不一,前有世人稱讚康乾盛世,後有百姓怒罵慈禧掌權。清王朝的歷任皇帝確實一任不如一任,皇太極建立清王朝,順治皇帝心灰出家,康熙開創盛世,雍正不溫不火,乾隆之後就開始逐漸走下坡路。清王朝的自大和驕傲最終讓國家和人民吃了虧,女人把持朝政最終滅亡。

初期建國

清王朝自努爾哈赤開始建立大金為起點,皇太極正式立國號為清。皇太極作為開國皇帝在歷史上應該是功勳卓著這樣的存在,但是他與后妃海蘭珠之間的故事遠遠蓋過了建國的功勞。宸妃海蘭珠在孩子去世後,皇太極不久也在思念中去世。

都說愛新覺羅家的子孫出情種,皇太極的兒子順治帝福臨的遭遇同父親差不多,也是因為董鄂氏去世後,順治心灰意冷選擇出家,有人說孝莊將兒子出家的記載抹去,但是也依然流傳至今。

滿清王朝直到皇帝康熙執政才徹底專心政事,不像自己父親和爺爺那樣整天為了女人要死要活。當然,康乾盛世不僅是康熙一己之力,同時還有孝莊太后的培養,康熙才被稱為千古一帝。

國勢開始走低

雖然被稱為康乾盛世,但是自從乾隆朝開始國勢走低,尤其乾隆六次下江南,國家人力物力耗費極大,自爺爺康熙王朝以來積累的財富時隔這麼多年逐漸被使用殆盡。

滿清王朝直到同治皇帝在位時,各種問題開始明顯披露出來。這個時候,慈禧已經成為太后,與慈安太后共同執掌後宮,慈安去世後,沒人再能壓制慈禧,且同治染病去世,慈禧逐漸不滿足於統領後宮,想要把手伸到前朝,於是光緒被立為皇帝。

光緒帝處處被慈禧壓制,這個時候恰好其他國家工業革命在如火如荼進行,而中國卻依然固步自封老一套。

清朝時期的外交

乾隆時期國外使臣出使清朝,將國外在工業革命時期的成果產物帶到中國,天朝上國在國際上的地位不容小覷,哪怕科技不如西方先進,為了表示友好依然要互通一下。

使臣帶來了火器,槍炮,鐘錶等物,本來是想朝皇帝示好,誰知道乾隆自大且不領情,從皇帝到大臣都看不起國外的作風,還把使臣帶來的東西鎖進倉庫,任由這些物品生鏽腐爛。

乾隆不僅沒有研究這些先進的儀器,還給英國回復一段九百多字的國書,信中稱,國外不必耗費百姓錢財來天朝上貢,要是喜歡我國的精巧瓷器,綾羅綢緞,我們可以無條件贈給你們……

九百多字的國書大多都是些車軲轆話,反覆強調大清可以贈送的禮品,使臣將國書帶回國家,國王看了簡直哭笑不得,如今這封國書被國家收藏在博物館中供後人遊覽觀看。

乾隆皇帝的做法確實有些可笑,不管國家還是個人,都要懂得學習別人的長處,虛心聽取,自我改進,才是長遠之道。

相關焦點

  • 乾隆寫給英國國王的信,976字內容真是可笑,至今保存在大英博物館
    而且乾隆解決了困擾清朝廷已久的邊疆問題,平定了蒙古準格爾部的叛亂,還把新疆和西藏收入了版圖,達到了封建政權控制領土的最大面積:1300多萬平方公裡。為我國如今的疆土奠定了基礎。 但是到了乾隆後期,政權開始從內部腐敗,一些官員出現了貪汙的現象,乾隆本人也逐漸開始變得好大喜功。
  • 乾隆曾給英女王寫過一封信,現存大英博物館,976字盡顯荒唐可笑
    若清朝肯打開國門,相信「盛世」二字早就自行脫落,西方世界的蓬勃發展,已經足以讓封建階級認識到差距。不得不說,除了元朝外,清朝的版圖可以說極為龐大了,可是百姓的生活又怎樣呢?既比不上漢朝百姓的豐衣足食,也比不上元朝的奔放自由(指文學),屢屢出現的文字獄極大限制了思想的進步。
  • 乾隆寫給英女王的信,現存大英博物館,短短976字,字字荒謬
    那就一定要說清清清乾隆皇帝。我國歷史上,乾隆皇帝的聲望一直較高。他執政期間。這六十年來,在乾隆皇帝統治的前期,全國仍然呈現出比較繁榮的景象,儘管,他把康乾盛世推到了一個頂峰,但到了後期,由於盲目自大,逐漸在歷史的發展中,落後於世界的步伐,最後,還把我國與西方的差距拉得越來越大。那也是清朝末年列強欺壓百姓的重要原因。公元1711年九月二十五日,乾隆皇帝誕生了。
  • 乾隆給英國國王寫了道「聖旨」,字字透露著可笑、無知,現存海外
    歡迎來到百家號何方方說歷史,今天我們講述的是:乾隆給英國國王寫了道「聖旨」,字字透露著可笑、無知,現存海外。中國古代是一個封建的社會時期,人們的思想更是封建、頑固不化,我們都知道在清朝中後期,朝廷閉關鎖國,不接受西方的外來文化,認為本土的東西才是最好的,認為自己國才是最強大的,尤其是慈禧那時,還將西方稱為蠻夷,也正是因為這樣,清朝越來越落後,直到滅亡也沒能扭轉這樣的思想,而在乾隆時,他曾給英國國王寫了道「聖旨」,字字透露著無知,讓人啼笑皆非,也從中看到了是多麼的無知
  • 英國使者來中國拜訪,乾隆賜給其國王一道聖旨,裡面的內容很狂妄
    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乾隆皇帝當初給英國國王的一道聖旨,全篇總共976個字,大部分都是廢話,如今就收藏在英國博物館中,在向世人宣示著當年的清政府是如何的狂妄自大,也在揭示中國屈辱歷史形成的直接原因。乾隆皇帝大家都非常熟悉,近些年來關於乾隆的電視劇可不少。在《還珠格格》中他充滿人情味,在《戲說乾隆》裡他風流倜儻,在《鐵齒銅牙紀曉嵐》裡他精明睿智,而實際上,乾隆的形象已經被大大的美化了,他其實是一個非常狂妄的人,尤其是在對自己治下國家的充分認識上,那是相當自信。近年來,許多歷史學家在批判「康乾盛世」。
  • 乾隆曾給英國女王下了道聖旨,現存大英博物館,內容令人十分難堪
    在康乾盛世的乾隆年間,乾隆下了一道特殊的旨意,不是要下到中國人身上,而是要下到英國人身上,可為什麼這道旨意卻讓人很尷尬呢?在1791年,英國的工業已經非常發達,歐洲市場已經飽和,他們的商品需要一個全新的市場來銷售,而英國的目標就是擁有龐大的人口,市場還沒有打開。
  • 乾隆給英國國王下了一道聖旨,現存於英國博物館,看後把大牙笑掉
    乾隆曾經就給英國的國王下了一道聖旨,英國喬治國王看後把自己的假牙都笑掉了,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不過從乾隆皇帝這一代開始,上到皇帝下到各級官吏都有些好大喜功,逐漸丟棄了先前廉政簡政的良好傳統。乾隆80歲大壽這一天,舉國大慶,各級官吏,包括世界各國都有使者前來朝賀。而與中國遙遙相距的英國國王喬治也派了使者前來祝賀,他們的誠意十足,帶來了價值上萬英鎊的禮物獻給乾隆。
  • 大英博物館:全靠掠奪,十大珍品3件源自中國,英國文物僅1件
    其實,不單單是中國的文物被英國掠奪,同樣的情況還發生在埃及,目前大英博物館中的藏品中,真正屬於英國歷史的佔比不足10%,而最多的則是中國和埃及的文物,細數大英博物館的十大鎮館之寶,我們就會發現,其中中國文物就佔了3件,而真正屬於英國的只有1件鎮館之寶——埃及木乃伊大英博物館62號-
  • 因大英博物館創始收藏家是奴隸主,斯隆雕像被移走
    1689年,年僅29歲的斯隆在如今大英博物館附近安家,並創辦了很有名氣的診所,其病人非富即貴——其中包括安妮女王(Queen Anne)和國王喬治一世和二世(Kings George I and II)。1719年,斯隆成為皇家內科醫師學會的會長,並在1727年接替科學家牛頓成為皇家學會會長。斯隆於1678年開始收藏文物。
  • 「大英博物館百物展」策展人:嚴肅客觀對待英國殖民和貿易史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在上海站開幕前對大英博物館策展人貝琳達·克裡勒進行了專訪,特別談及她眼中物的客觀性以及大英博物館如何面對其藏品的來源問題,還提到了「乾隆御題詩玉璧」未能來華展出。
  • 順手牽猴:大英博物館是英國海上強權崛起的產物
    當初曾在埃及搜尋古物的德農男爵,後來回巴黎主持拿破崙博物館,也就是我們熟悉羅浮宮。如今走進貝聿銘設計的玻璃金字塔入口,向右轉頭,就會看到扶梯之上,寫著Pavilion Denon(德農館)的標牌,紀念這位歷史人物的功績。而與其同時,大英博物館則獲得最具價值,同時也最富爭議的一件藏品。比如,這塊石碑是否應該向埃及考古學家哈希·扎瓦斯堅持的那樣,歸還原所在地埃及?
  • 大英博物館:到底是大英帝國的光榮還是恥辱,看看藏品就知道了
    大英博物館位於英國倫敦的布魯姆斯伯裡區,收藏了大約八百萬件文物,是目前存在的規模最大,最全面的博物館。(不清楚800萬件是什麼概念,我告訴你,我國最大的博物館,故宮博物院,連地上的可以當文物的磚頭算上,也才180萬件文物。)
  • 大英博物館鎮館之寶是一件中國文物,曾主動歸還,為何被中國拒絕
    大英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是一件中國文物,曾主動歸還,為何被中國拒絕英國是第二次鴉片戰爭和庚子之變的發起國,在掠奪和收藏清宮文物方面,與其他國家相比,因為動手早、下手狠,所得豐富且精品多。英國許多博物館、圖書館甚至私人收藏家都藏有清宮文物。其中以大英博物館最突出。鎮館之寶大英博物館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博物館之一,收藏了世界五大洲各個歷史時期的文物和藝術品多達百萬件。而該館收藏中國文物的歷史可追溯到1753年建館時期,被認為是世界上收藏中國流失文物最多的歐美博物館之一。
  • 美人魚真的存在嗎?大英博物館展出美人魚化石,打撈地點就在日本
    大英博物館非常大。你至少要花上幾個月的時間去參觀和了解它的8萬件展品。但如果你不是倫敦人,又不能在每天午餐時後都去參觀一下,那你就要好好計劃了,確保自己能看到大英博物館裡著名埃及木乃伊和美人魚化石(等不及的朋友可以直接翻到最後)和5件最重要的文物,雖然大部分都是英國從世界各地搶來的。
  • 大英博物館藏之畫出現仿刻乾隆玉璽之印,大清混亂至此怎能不亡?
    大英博物館許多書畫藏品與故宮書畫有關聯,具有豐富的研究價值。因此有媒體稱我這次英倫之行「實現了北京故宮與大英博物館的對接」,其實這只是形式上的對接。我發現大英博物館不僅有敦煌學文物還有十餘件故宮書畫。大英博物館 網絡圖片鑑畫看出國運來,這次我在大英博物館是頭一回遇到。
  • 千古名畫流失英國,估價不低10億,大英博物館:請求中國專家保護
    到了清朝,乾隆皇帝對《女史箴圖》十分的喜愛,便將其收藏起來。但是歷史上《女史箴圖》的真跡如今已經下落不明。而其有兩個摹本分別是唐本和南宋本,但是這兩個版本具有差異,南宋本地技法還不夠精湛,所以唐本的價值更高。而唐本在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入京時,被英軍第一孟加拉騎兵團的克勞倫斯·K.詹森上尉偷走。
  • 乾隆給喬治三世下1道聖旨,現存英博物館,內容讓人都笑掉假牙
    在那一年迎來了乾隆爺的八十大壽,而且還舉辦了隆重的典禮,當時的各個國家還不遠萬裡的來給乾隆爺祝壽呢 英國使團馬戈爾尼來到中國,乾隆視而不見,竟還一直糾結在是該雙腿下跪還是單膝下跪的迂腐理論中。
  • 大英博物館鎮館之寶:揭秘古埃及密碼,這才是真正的象形字!
    問題來了,被法軍發現的羅塞塔石碑,為何會成為大英博物館的鎮館三寶之一呢? 1802年,這塊珍貴的石碑運到英國,以當時英國國王喬治三世的名義捐獻給大英博物館,足見英國對其重視。
  • 又是一年博物館日,著名的大英博物館……又開始盤點「鬼故事」了
    由於博物館收藏著許多古老的物品,所以在很多迷信的人看來,博物館歷來就是靈異事件的「多發地」。而作為網羅了全球各地800多萬「老物件」的大英博物館,更是故事多多。明天就是世界博物館日,小編帶大家一起看看英國媒體盤點的大英博物館歷年來「鬧過的鬼」!
  • 一封遲到390年的信——英國伊莉莎白一世女王寫給明朝萬曆皇帝
    英女王向我國領導人贈送的禮品中有一件很有紀念意義一一英國伊莉莎白一世女王在1596年寫給明朝萬曆皇帝的一封信。 因送信的使者遭遇到不幸,所以那封信就一直沒有能送到。幸運的是,自1602年以來郵政事業已經進步了,您邀請我們到這裡來的信件平安地送到了,而且接受這一邀請給了我們極大的歡樂。」她把1596年伊莉莎白一世女王寫給萬曆皇帝的這封信,作為禮物送給了李先念主席。那是發生在中國明朝萬曆三十年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