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博物館藏之畫出現仿刻乾隆玉璽之印,大清混亂至此怎能不亡?

2020-12-18 文藏書畫

大英博物館許多書畫藏品與故宮書畫有關聯,具有豐富的研究價值。因此有媒體稱我這次英倫之行「實現了北京故宮與大英博物館的對接」,其實這只是形式上的對接。我發現大英博物館不僅有敦煌學文物還有十餘件故宮書畫。

大英博物館 網絡圖片

鑑畫看出國運來,這次我在大英博物館是頭一回遇到。

桌上已打開了一幅明代王問的《寒山拾得圖》軸(紙本、墨筆,縱156.4、橫86.8釐米),王問(1497~1576年),字子裕,號鐘山,無錫(今屬江蘇)人,官至戶部主事,他擅作山水、人物。

幅上署有王問的款印,極差,「乾隆」、「宜子孫」、「石渠寶笈」等乾隆皇帝的印璽赫然其上,該圖被染淡墨作舊,通常會將此類繪畫論作民國年間的造假之物。我想暫且不要過早下結論,看看整個裝裱再說。

忽然題籤上一行淡淡的鉛筆字跳入眼帘:「1910,2,17,538」,瑪麗女士告訴我,這是當時美國人書寫日期的方式,「538」是文物編號,據大英博物館文物檔案記載,這是前文提及的韋格納(Wegener)女士捐於1910年2月17日的記錄。根據該日期,該圖至少繪於1909年之前。

乾隆璽印 網絡圖片

這意味著當時已有人為謀求贗品之利甘冒殺頭之險——竟然仿刻清代皇帝的御璽,換言之,當時清朝地方政府的統治力已相當衰微,威懾力大不如前。從作偽歷史的角度來看,乾隆時期的御藏書畫已經流到當時的市面上,無非是通過兩個渠道——清帝的賞賜及太監盜賣出宮——使街頭的作偽者有機會得見乾隆皇帝的藏印。由此亦可知清代偽璽並不是出現在清亡之後,而是在此之前就已經出現了。

宮外是這樣,宮裡更是如此。如舊仿郎世寧的畫,往往會被作為民國北京的「後門造」,其實未必。在北京故宮有從未面世過的清宮舊藏郎世寧的贗品,畫幅不大,以人馬為主,那就是宮裡有人搞了「掉包計」!所以,1924年宮裡的太監才放火燒了建福宮,其中包括存放這些文物的帳目也付之一炬,偷盜罪證被銷毀了……

清德宗光緒帝朝服像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早在清末,皇宮裡就已開始了偷盜活動。人心思亂,貪腐成災,大清怎能不亡?

清宮入藏名家書畫大致要過三個關口,才能在清宮著錄書裡「榜上有名」:一、包裝(詞臣在包裝物上題寫初步鑑定意見)。二、鈐璽(包括鈐著錄印)。三、著錄。

有清宮藏書畫收藏品的標記,大約有四種類型,這在大英博物館裡均一一具備。

四類包括,其一:清帝最中意的書畫由《石渠寶笈》或《秘殿珠林》等著錄,在幅上鈐有著錄印,如東晉顧愷之《洛神賦圖》卷(唐摹)、南宋馬和之《陳風圖》卷、傳為北宋李公麟《華嚴變相圖》卷、明代唐寅《西山草堂圖》卷等;其二:書畫幅上鈐有收藏印璽和著錄印,但未被著錄,如傳為元代曹知白《山水圖》卷。其三:幅上有收藏印璽,但沒有著錄印,更不可能被著錄,如傳為南宋劉松年《三生圖》卷。其四:既無清內府的任何收藏印,也沒有著錄,只有御府的裝裱和包袱皮,其上有詞臣書家的題籤,如所謂南宋劉松年《圓澤三生圖》卷。此外,就是一大批未被鈐印、著錄、包裝的繪畫,這類繪畫恰恰未被盜出宮,大多留存在故宮。

慈禧

曾有朋友問我,在國外看到清宮舊藏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我覺得就像在人家家裡看到自家丟失的孩子一樣,失而復見卻難以復得。看到那熟悉的裱工、御璽和包裝物,仿佛一下子置身於故宮庫房,內心可謂百感交集……但願她們在國外能夠受到很好的保護,其文化內涵能夠被西方世界理解和認識。

內容整編自:餘 輝《英倫讀畫錄之二 尋找與故宮的對接》《紫禁城》2010年11月刊,感謝作者及雜誌提供資料,如有問題私信聯繫

相關焦點

  • 帝王玉璽的前世今生!
    據統計,歷史上曾有494位皇帝擁有玉璽,光乾隆爺的玉璽就有1800枚,時至今日這些玉璽都去哪兒了,是個值得深思的問題,來看看我們來你剖析的這個傳國之寶的前世今生吧。中國共有494位皇帝擁有「璽」在中國古代,璽之寓意為受命於天,至尊無上;世代基業,興隆昌盛。據史書記載,「自秦以來,天子獨稱璽,又以玉,群臣莫敢也。」璽就是印,但只有皇帝的印才能稱為璽。
  • 傳國玉璽傳下來了嗎?皇太極從蒙古得到傳國玉璽,乾隆卻把它毀了
    由於從秦朝開始出現玉璽,上面刻的字一向都是「天命所歸,既壽永昌」,而且傳國玉璽在後世歷次戰爭中多有損壞和丟失,而且當時的玉璽也沒有「天命所歸」的稱謂。其實,歷代王朝的玉璽並非只有一枚,即便是剛剛出現在漢代的時候,就有「皇帝六璽」的說法,六璽的地位是一樣的,直到北周以後,在六璽之外再加上兩個璽,即後世所稱的「傳國璽」和「神璽」。
  • 歷代帝王爭奪的「傳國玉璽」:最終下落 傳國玉璽,國之重寶
    但相信很多人也聽說過這種說法:傳國玉璽是由和氏璧雕刻而成的,一直以來人們好像都承認了這一說法,但在正式的秦、西漢文獻中,都找不到任何記錄。直到唐朝,文獻中才出現傳國玉璽是由和氏璧雕刻而成的記載。張守節《史記正義》引北魏崔浩之言,稱「李斯磨和璧作之」;梁肅《受命寶賦》和杜光庭《錄異記》都主張此說,稱李斯命鹹陽玉工孫壽將和氏璧精細研磨,雕琢為玉璽。
  • 故宮院刊︱霍宏偉:大英博物館藏漢代人像磚柱探微
    臉頰兩側各塑出突起的月牙形,並加以陰線刻,代表耳部。人像整體面目猙獰,相貌兇惡。局部可見白灰殘跡,推測原本敷彩,惜大多不存。巨大的頭顱下接短小的身軀,使人像形成強烈的反差。雕刻者以塑造加陰線刻的形式來表現四肢,雙手橫置於胸前,臂下刻出數道縱橫線紋,似象徵羽翼;雙腿蜷曲,騎坐於磚柱之上,其間正中模印一圓形飛鳥紋。
  • 元代「傳國玉璽」是怎麼到了皇太極手裡,又是怎麼神秘消失的
    那麼這塊「元朝玉璽」又是哪兒來的呢?1635年,多爾袞徵討察哈爾後,拿出了這塊玉璽,聲稱是元順帝當年北逃時從宮中帶出去的,後來遺失。一個牧民發現他的羊不吃草,反而不斷用蹄刨地,就在當地挖掘,發現了這塊玉璽,然後輾轉經過土默特部、察哈爾部,多爾袞等率軍前往收降察哈爾部林丹汗之子額哲時,將其得到。印文為「制誥之寶」。
  • 玉璽
    古者尊卑共之…… 秦以來,天子獨以印稱璽,又獨以玉,群臣莫敢用也。」[宋]吳曾《能改齋漫錄·辨誤二》:「徐令《玉璽記》:『玉璽者,傳國寶也。據說秦始皇帝取藍田玉,命李斯用小篆刻之。璽文曰:「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專業解釋專業稱謂:寶璽。寶璽者何?天子所佩曰璽,臣下所佩曰印。無璽書則王言無以達四海,無印章則有司之文移不能行之於所屬,此秦漢以來之事也。
  • 皇帝的"玉璽 "
    玉璽從秦代以後,皇帝的印章專用名稱為「璽」,又專以玉質,稱為「玉璽」,玉璽共有六方,為「皇帝之璽」、「皇帝行璽」、「皇帝信璽」、「天子之璽」、「天子行璽」、「天子信璽」,在皇帝的印璽中,有一方玉璽不在這六方之內,這就是「傳國玉璽」。
  • 為何乾隆擁有璽印數居清代之首?
    [摘要]乾隆一生共刻寶璽1800多方,不但是歷代皇帝中,璽印最多的一位,更比整個清代其他所有皇帝的璽印的總和還多。專家表示這和當時玉材製作繁盛、乾隆喜好書畫等因素有關。戰國晉系的璽印 現藏於上海博物館戰國時期大多數為銅印 漢代建立官印製度據了解,戰國時期大多數為銅印,只有少數是用銀或玉、骨、琉璃、石
  • 國博館刊 | 乾隆御用帽架的秘密
    大英博物館藏乾隆御用玉帽架初探文/王洪敏內容提要:1954年入藏英國大英博物館的一件清乾隆御用玉帽架,材質上乘,造型莊重,工藝精湛。乾隆御用玉帽架是大英博物館 1954 年入藏的一件器物,材質上乘,造型莊重,其帽架上刻有多首乾隆御製詩及多種花卉紋樣,形制與故宮博物院藏一件玉帽架高度相似,含有較豐富的文化信息。本文擬對此件玉帽架的形制材質、入藏情況、帽架所刻乾隆御製詩與印章等,進行簡要介紹,並做出初步研究,以期拋磚引玉,引起國內學者在進行器物研究時,對收藏於海外的文物的重視。
  • 大英博物館開放190萬張藝術品圖像,《女史箴圖》纖毫畢現
    《女史箴圖》的開端原應另有三段圖文,以及第四段題字,但在乾隆時期已不存。顧愷之畫《女史箴圖》的文獻記錄最早出現在宋代。顧愷之(約公元345年-406年),今江蘇無錫人,曾為東晉散騎常侍,現傳作品為後世摹本。大英博物館藏《女史箴圖》帶有顯著的六朝遺風,很可能來自5-7世紀,是難得的早期絹本畫作。
  • 皇帝玉璽有多少個?
    根據漢代的記載,皇帝有六璽:皇帝行璽,皇帝之璽,皇帝信璽,天子行璽,天子之璽,天子信璽。六璽的用途都不同,由符節令丞掌管。然而,傳國玉璽不在這六璽之內,因為這個玉璽是用來代表正統的,所謂「真命天子」必須擁有這個玉璽,否則只能是草雞大王而非真龍天子。春秋時的楚國有個採石的人叫卞和,一天他在荊山(今湖北南漳縣)採石,看見一隻風凰棲落在一塊青石上。
  • 大英博物館鎮館之寶是一件中國文物,曾主動歸還,為何被中國拒絕
    英國許多博物館、圖書館甚至私人收藏家都藏有清宮文物。其中以大英博物館最突出。鎮館之寶大英博物館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博物館之一,收藏了世界五大洲各個歷史時期的文物和藝術品多達百萬件。而該館收藏中國文物的歷史可追溯到1753年建館時期,被認為是世界上收藏中國流失文物最多的歐美博物館之一。
  • 乾隆曾給英女王寫過一封信,現存大英博物館,976字盡顯荒唐可笑
    既比不上漢朝百姓的豐衣足食,也比不上元朝的奔放自由(指文學),屢屢出現的文字獄極大限制了思想的進步。  喬治·馬戛爾尼,一個影響了中西建交的男人,在乾隆皇帝的再三要求下,他堅決不跪,結果引發了一系列交惡事件,以及後來爆發的鴉片戰爭。實際上,早在馬戛爾尼覲見乾隆皇帝之前,俄羅斯、葡萄牙的公使就已經拜見過大清皇帝了,只不過,當時接見他們的人是康熙皇帝。
  • 大英博物館:到底是大英帝國的光榮還是恥辱,看看藏品就知道了
    大英博物館位於英國倫敦的布魯姆斯伯裡區,收藏了大約八百萬件文物,是目前存在的規模最大,最全面的博物館。(不清楚800萬件是什麼概念,我告訴你,我國最大的博物館,故宮博物院,連地上的可以當文物的磚頭算上,也才180萬件文物。)
  • 乾隆寶璽的前世今生
    在寶璽類的藏品中,乾隆也達到了前無古人的境界。  乾隆寶璽數量多、種類多、重複多。據《乾隆寶藪》及現藏寶物粗略估計,乾隆一生共刻制寶璽達1800餘方。看看乾隆之前的幾位清代帝王的寶璽數量,我們就會知道乾隆所擁有的寶璽是什麼水平了。入關以前,清太祖努爾哈赤有一方璽印,還是明朝的皇帝賜給他的;皇太極有兩方老滿文刻的金印;順治帝的印章大約是20方,康熙的璽印有120方左右,雍正的璽印共204方。
  • 大英博物館:全靠掠奪,十大珍品3件源自中國,英國文物僅1件
    其實,不單單是中國的文物被英國掠奪,同樣的情況還發生在埃及,目前大英博物館中的藏品中,真正屬於英國歷史的佔比不足10%,而最多的則是中國和埃及的文物,細數大英博物館的十大鎮館之寶,我們就會發現,其中中國文物就佔了3件,而真正屬於英國的只有1件鎮館之寶——埃及木乃伊大英博物館62號-
  • 一人一座紫砂壺博物館,怎一個「壕」字了得!
    然而,對於很多人來說「只聽其名,未得其顏」的大師紫砂壺,有些人不僅有,還不止一把,更甚至,數量多得足以建起一座自己的博物館!怎一個「壕」字了得!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那些頂級的紫砂壺收藏大家,和他們手裡珍貴的大師紫砂壺藏品。
  • 仿啥真像啥,渾然似天成——乾隆時期像生瓷賞析之二
    此件瓷尊無論造型還是顏色均刻意模仿青銅器,幾乎達到了使人僅憑肉眼無法辨別是瓷還是銅的地步,這種釉色是乾隆時期的新創釉色。又如,這件仿古銅金釉三足爐,通高33.1釐米,口徑14.9釐米。爐仿銅質香爐的式樣,通體施金彩,飾模印和鏤空花紋。蓋面均分為6瓣,每瓣圓形開光內鏤雕雙螭紋,開光上方模印變形龍紋一周,蓋鈕為鏤空蓮花荷葉紋。
  • 乾隆有二十五方御寶,為何用得最多的「皇帝之寶」是木頭製成的?
    其實,清初時期,即順治、康熙、雍正三代帝王,在發布詔書、敕命的時候所用的印璽多達三十九方,乾隆繼位後,經過精心篩選,欽定其中二十五方為御用之璽,存放交泰殿,剩下的十四方送到盛京故宮,藏於鳳凰樓上。玉璽作為最高權力的象徵,由來已久。最初,印、璽之稱並無高低貴賤之分,即便是普通百姓的印章,也可以叫璽。
  • 被歷代皇帝珍若己出的玉璽,究竟代表著什麼?
    傳國玉璽印文「受命於天 既壽永昌」,體現著秦始皇出身正統、受天命治國的身份象徵,並規定「天子之印獨稱璽,又獨以玉制,其餘皆用銅稱印」,揭開了中國玉璽的歷史。傳國玉璽作為中國最高權力和天命的象徵,卻在戰爭中消失,此後歷朝歷代皇帝都不斷尋找,而叛國者也妄圖用傳國玉璽為自己正統。得傳國玉璽者,得天下!這就是一方玉璽的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