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科公益基金會理事長王石:做公益不可急功近利,也沒有那麼稱心如意

2020-12-14 新浪財經

來源:華夏時報

華夏時報(www.chinatimes.net.cn)記者文梅 北京報導

「別人怎麼評價的我不知道,但我不會對自己做評價,我也不給自己打分,那是別人的事。我不會這樣。」

2020年11月19日, 2020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第二十屆年會的第二天上午,聽到《華夏時報》記者「2007年您當選阿拉善SEE生態協會第二任會長,您給自己在任期間的工作打幾分?」這個問題時,靠在採訪間沙發一角的萬科集團創始人、萬科公益基金會理事長王石微微蹙眉,表情嚴肅地對《華夏時報》記者說出了上述這番話。

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的當天,王石身穿亞布力論壇理事統一配發的紅色開襟毛衣,內著黑色高領T恤,深色褲子,身材瘦削緊實,清爽幹練。採訪中,他總是在靜默中沉吟幾秒後,才會給出答案。

2017年從萬科集團董事局主席職位退休後,王石更加專情於豐富多元的公益慈善事業——推廣戶外水上運動,為WWF(世界自然基金會)代言,推介垃圾分類和環保再生利用,積極推動企業家群體對公益的關注和參與。他笑言:「退休後一乾重擔悉數卸下,沒有了額外的負累和限制,做公益自然更專注。」

2019年初,王石發起並動員一批企業家、專家、名人創辦了致力於成為中國鄉村創業創新加速器的西安市鄉村發展慈善公益基金會。他認為,當下中國城市與農村必須均衡發展,而要落實國家提出的新農村建設目標,農村的創業創新至關重要。

「你會去農村基層一線考察調研嗎?」王石眉毛一揚,反問記者:「什麼叫「會去」?這幾年我就一直在農村調研!「

2020年新冠疫情期間,王石再次成為焦點人物。他在深圳發起登山健身運動,鼓勵市民積極樂觀地面對疫情;他帶領創辦不到一年的深圳市猛獁公益基金會對40多個國家展開捐贈,更率領萬科全體員工向清華教育基金會捐贈市值53億元的萬科股票,用於共建清華大學萬科公共衛生與健康學院。

王石坦言,雖然參與公益愈加深入,但並無滿足感,因為他始終明白:做公益不是急功近利之事,沒有那麼快,也不會那麼稱心如意。「很多時候,公益要解決的問題不一定驚天動地,可能大多都是很平常、很接地氣的事情,談不上所謂『高大上』。」王石說。

王石對公益有自己的觀察和理解。談及當下商業界與公益界皆十分熱衷的「公益創投」,王石認為,公益創投應包括兩種形態,即由純粹的公益項目衍生出來的社會創新項目以及社會企業。在他看來,好的公益創投項目不僅操作性強,效益良好,且一定會產生相應的社會影響力。社會企業可以盈利,但利潤一定是循環投入公益項目的可持續發展。他說公益創新不但要做,還要讓更多公眾了解,因為公益的社會啟蒙需要長期的宣傳和示範,絕非朝夕之間可以完成。

說起當前公益行業整體專業水平偏低,專業人才的吸納因此成為難題,王石直言,目前相關法規就「公益組織行政管理費用不能超過當年總支出的10%」的規定的確讓不少公益組織陷入發展困境,「公益行業也是社會職業的一種,不能因為從事了公益事業而令一個人的生活品質下降,這也並不符合職業發展規律。」與此同時,王石也認為該問題的重要性一定會隨著社會的發展和行業的深化不斷提升認知,繼而推動相關改革。

近年來,企業家投身公益慈善事業成為一種社會潮流,不過,也有不少人認為,企業家做好自己的企業就是最大的公益,王石對此不大認同——「如果說企業家把企業做好,按章納稅,提供產品、創造利潤就是『公益』,這種認知有些過於狹隘了。企業在做好本職工作之外,拿出一定資金和資源投入公益慈善,產生的社會效應與單純做好企業是兩個概念。」他說。

本屆亞布力論壇以「開放中創新,改革中轉型」為主題,王石的演講題目是「我命由我不由天」。這不是他今年以來第一次用這個題目發表演講。王石說,自己理解的「命」並非簡單的「宿命」或「命數」,而是人們在後天發展成長的過程中,如何選擇,又如何去承受和接納自己的選擇導致的某種結果。他告訴《華夏時報》記者,遇到困難和波折時,若能積極面對、勇於克服,這種看上去難以改變的「命數」其實完全有可能重新書寫。

這似乎從一個側面解釋了他對公益的執著。王石說:「公益的範圍非常廣闊。一個獨立知識分子需要對自己負責,像我這樣的企業家,更多的是對群體負責。若能在有限的範圍內盡力做到最好,足矣。」

訪談

命運緣於選擇 結果亦基於選擇

《華夏時報》:你最近的演講「我命由我不由天」引起了不小的社會反響。通常大多數人會把「命「解讀為「命數和運氣」,可能對你來說這屬於一種「誤讀」,其實你真正想表達的是什麼?

王石:從某種角度來講,所謂「命」,從醫學層面的神經科學、腦科學等領域已經說得非常清楚了,就是說,人類進化到今天,你是男性或女性、性格暴躁還是安靜溫順,或者有什麼特別的偏好,實際上很多都是先天已經自然形成的。除此之外,你會發現很多人是在後天變化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思維、語言、文字和文明體系,這些後天的事情可以由你自己來決定。

就我觀察,其實很多東西都屬於你自己的平衡和把握,你的選擇也基於你自己的決定。比如,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到現在已經10個多月了,我的一些做法和別人很不一樣。很多人因為疫情導致的交通不便取消了原出行計劃,選擇老老實實困守在原地,但我並沒有因疫情而取消原計劃,該做什麼依舊照做。雖然中間也因為往返國外先後被隔離四次,加起來差不多有兩個月的時間是在隔離中度過,但這中間依然有8個月讓我去了想去的地方,這就夠了。回過頭來你會發現,很多人因為怕被隔離而困住了自己的手腳,甚至有人直到現在還屬於程度較深的心理隔離,這種陰影恐怕很久都不能消弭。

當然,我並非不怕感染,但我們要崇尚科學防護。比如公共場合戴口罩和手套 、勤洗手、勤消毒等基本防護措施須做好,感染機率自然會降低很多。當疫情逐漸成為現實常態,你要如何與它相處,這是一個問題。所以說,「我命由我不由天」,是強調面對生活各種問題,主要在於你自己如何決定和選擇,然後坦然接納和承受自己的選擇,由此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道路。

新冠疫情凸顯網際網路傳播驚人能量

《華夏時報》:新冠疫情發生至今,公益方面你參與了哪些工作?

王石:3年前我退休的時候開始推動戶外水上運動。2017年到2019年,差不多兩年半的時間建了7個水上運動俱樂部,疫情發生到現在增加到了14個,是前兩年半的總和,預計明年推動速度會更快,因為疫情使大家更認識到了到運動和健康的重要性。

抗疫方面,中國從最初的被支持被援助國家轉變為現在的對外援助國,比如提供各種防控物資和核酸檢測設備、建立科學實驗室等一系列動作已開始顯現成效。我參與創建的深圳猛獁公益基金會在此次抗疫中就做了很多這方面的工作,這家基金會是專門從事人類基因科學的基金會,又有華大集團做科技、設備以及工程技術人員的支持,所以完全勝任。

再有一個,就是我們的鄉村發展慈善公益基金會在疫情期間取得了不錯的成果。以前我們是線下到大學開展科普教育,新冠疫情暴發後不得不開展網上直播,疫情之前做了三講(講壇),疫情之後一下子發展成為四十六講(講壇),令人欣慰的是,其影響力、傳播量也要比線下大得多,而且同樣促進了農業可持續發展。

疫情發生之後,我們做的第三件事就是和蔚藍地圖聯手做疫情信息圖,最早只是針對國內疫情,隨著疫情開始在全世界範圍蔓延,又開始著手全球疫情的信息發布。目前來看,工作成效還是不錯的。

《華夏時報》:這次疫情似乎讓你充分感受了網際網路傳播的強大?

王石:毋庸置疑,現在微信、微博、網站、抖音、B站或者喜馬拉雅等這些網際網路信息發布平臺已經非常多元,傳播手段也非常豐富,這些現代通訊工具我們不僅要會用,而且要用好。所以,疫情發生後我總結了三個詞:破圈、交圈、網絡傳播。

「破圈」,就是當一些突發事件發生的時候,你要藉此突破自身原有的路徑依賴,開拓新的發展渠道,否則可能就會錯失良機;「交圈」就是原來不相關、不交叉的業務因為網際網路技術的滲透,行業界限漸趨弱化且彼此產生交集融合。在這種變化面前,我們唯有接納和擁抱,抗拒無用;最後,網絡傳播無疑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我覺得這三個方面基本可以概括疫情之後網際網路對人們生活帶來的重要變化。

人生無法重來 把握當下美好

《華夏時報》:你曾經說過70歲以後要去戈壁灘種莊稼,這話是玩笑還是當真?

王石:這話我說過,但也是基於當時語境下的一種假定。須知多年來我國一直有18億畝土地紅線的說法,中國的現實情況是人多地少,土地資源遠遠不夠,糧食安全該如何保證?那時候也確實想過70歲之後去戈壁灘開拓土地資源,但其實在三年前我就打消了這個念頭。為什麼呢?道理很簡單——雖然我們人多地少,但現在已經是全球一體化,實際上中國的糧食問題完全可以通過國際交換解決,並非一定全靠自己。就算你一定要去戈壁灘種莊稼,由此產生的價值成本和國際交流相比顯然不划算,而且現在不要說我們到戈壁灘去種莊稼,當下有些地方的良田也屬於拋荒狀態。所以,我覺得目前更多需要考量的是,如何將中國有限的土地資源進行最大化的開發利用,比如引進國外高科技的土地滴灌技術,把這些先進的經驗和技術推廣到陝甘寧青這些自然條件較差的地方去,帶動和提升當地農業種植技術,這是可行的。

《華夏時報》:很多網友都想知道:如果人生可以重來,王石是否還會沿著當年的軌跡走過?行至今日,有什麼特別的遺憾嗎?

王石:首先,人生沒有再走一遍的路,真要再走一遍,我會覺得無所適從。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都仿佛一張白紙,從懵懂無知到產生好奇,再到慢慢了解社會,最後走到一定程度萌生想法和野心,實現自我發展,這個過程始終是挫折與苦惱相伴相隨,最後形成自己的人生格局和發展路徑。

再者,假如人生可以重來,給你機會滿足曾經的欠缺和遺憾,你就真的能保證再來一遍就絕不會留下任何遺憾了嗎?要知道人可是很貪婪的,如此一來,你可能還想要再來第二遍、第三遍……

人生行至今日,我覺得這個世界很多東西都很美好,內心充滿了感恩,對未來依然充滿了期許和探尋,從細微之處體察到自己愈加向好的變化,這就很不容易了。我的助理今天也在,她的體會可能比較深刻。退休之後,有一段時間我很急躁,非常容易發脾氣。大約一個月前的某一天,在某一個場合,我說我以後我不再發脾氣了。

《華夏時報》:能做到嗎?

王石:什麼叫「能做到嗎」?很自然的就能做到。當然,還有進步空間。

《華夏時報》:什麼東西讓你一下子就「悟」了呢?

王石:那是因為你到了人生這個年齡階段了,慢慢就平和了。也許25年前你什麼事都動輒著急,遇到任何問題都是希望一下子就能處理好,節奏快,要求高,甚至有點苛刻,所以那個時候有人叫我「王老虎」嘛!我現在覺得發脾氣不好,其實不發脾氣也一樣能解決問題。

《華夏時報》:你是當下很多年輕人的奮鬥偶像,你自己的人生中有什麼榜樣人物嗎?

王石:我覺得,現在我更多應該是一些年輕人的父母的榜樣。什麼意思呢?因為他們也將要進入我這個年齡,應該怎麼準備?怎麼過?也許我的某些東西可以讓他們有所借鑑。至於年輕人層面,反而我是倒過來的,無論是過去的80後,現在的90後95後以及2000後,因為他們從小是在市場經濟長大的,是在網際網路包圍的環境裡走過來的,他們的思維方式,對未來的感悟和認知,尤其他們對現代網際網路工具的掌握,以及對未來趨勢的這種把握,我更願意從他們身上汲取營養,思考借鑑。我希望不是我要告訴他們什麼,而是他們告訴我們這些老傢伙一些什麼,讓我們更好的理解應如何對待新青年、新思潮、新趨勢,而不至於被時代所淘汰。

相關焦點

  • 萬科公益基金會聯合夥伴以科技推動「指尖上的環保」
    中國環境記協、公眾環境研究中心和萬科公益基金會聯合發布「指尖上的環保」公益活動年度總結,並發布了社區垃圾分類通用模式建議和《關於生活垃圾管理條例的建議》。為協助政府提升垃圾分類、處理和再生管理能力,推動相關產業發展,加速城市居民對垃圾分類從意識到行動的轉化,2020年5月,萬科公益基金會和公眾環境研究中心(IPE)共同開發了「垃圾地圖數據平臺」,並在中國環境新聞工作者協會的指導下,發起「指尖環保——隨手拍點亮小區垃圾分類」項目。指尖網友和多家環保機構、志願者積極參與,2020年6月以來共拍攝了157個城市1400餘個小區的垃圾分類狀況。
  • 平安信託與萬科公益基金會:共推慈善信託倡導節約糧食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9月3日訊 (記者 彭江)日前,平安信託與萬科公益基金會在深圳成立平安·萬科公益基金會「減少食物損耗和浪費、倡導健康飲食」慈善信託計劃,初始規模為320萬元,追加起點為100萬元。據了解,這是國內首支以節約糧食為目標的慈善信託計劃。
  • 王石「悟」了:70歲以後不會去戈壁灘種莊稼了
    這個問題時,靠在採訪間沙發一角的萬科集團創始人、萬科公益基金會理事長王石微微蹙眉,表情嚴肅地對《華夏時報》記者說出了上述這番話。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的當天,王石身穿亞布力論壇理事統一配發的紅色開襟毛衣,內著黑色高領T恤,深色褲子,身材瘦削緊實,清爽幹練。採訪中,他總是在靜默中沉吟幾秒後,才會給出答案。
  • 上海天愛公益基金會理事長熊瑋一行蒞臨我會
    7月22日下午,上海天愛公益基金會理事長熊瑋、副理事長王建華、秘書長肖嵐一行蒞臨上海慈愛公益基金會交流指導,我會理事長劉巧林、常務副理事長白莉、秘書長蔣鈞等對來賓表示熱烈歡迎,並就雙方開展的公益慈善活動進行深入交流,進一步探索公益慈善項目合作新模式。
  • 原深圳萬科總經理車偉清:老員工不同意捐2億企業股 希望王石面對我們
    原深圳萬科總經理車偉清說。她口中的「你」,指向王石。事件起因是4月2日萬科方面宣布萬科企業股資產管理中心(簡稱「萬科企業股中心」)將全部資產2億股萬科股票捐贈給清華教育基金會。萬科方面早前稱,這次捐贈將用於設立「清華大學萬科公共衛生與健康學科發展專項基金」,世界衛生組織原總幹事陳馮富珍將出任首任院長,萬科創始人、董事會名譽主席王石出任學院理事會名譽理事長。捐贈完成後,企業股中心也即將退出歷史舞臺。
  • 萬科對實名舉報不作回應 王石演講稿曾提捐贈股票來源
    原標題:快訊|萬科對實名舉報不作回應 王石演講稿曾提捐贈股票來源    4月22日,萬科前員工、廣東省房地產
  • 阿里公益基金會理事長孫利軍榮膺「2020中國十大品牌年度人物」
    阿里巴巴集團合伙人、阿里巴巴公益基金會理事長孫利軍榮膺「2020中國十大品牌年度人物」 頒獎詞:人人公益 科技助力> 他是阿里巴巴集團合伙人,也是阿里巴巴公益基金會理事長,任職四年來,在抗疫、脫貧、行業基建、公眾參與、社會責任領域都作出了傑出貢獻。
  • 南都公益基金會理事長、聯合國可持續金融顧問委員會委員徐永光...
    來源:中國經營報南都公益基金會理事長、聯合國可持續金融顧問委員會委員徐永光:構建信任是公益帶來的最大價值本報記者/屈麗麗/北京報導「當今中國最稀缺的東西是什麼?構建信任是公益帶來的最大價值,在中國,公益雖然份額很小很小,但是它的分量很重很重。」9月15日,在「全球視野 責任共享」2020中國企業社會責任高峰論壇上,南都公益基金會理事長、聯合國可持續金融顧問委員會委員徐永光如是表示。在徐永光看來,「信任是我們這個社會運行的底線,是公益慈善的生命力。
  • 公益(慈善)基金會設立流程
    在當今的社會,人們現在越來越關注公益,做慈善,奉獻自己的一份愛心,使公益事業越來越正規,只要是一心想要做公益的人或者組織都可以發起慈善基金,成立公益基金會,公益基金會又成為慈善基金會,人們更願意稱為基金會,基金會是以非營利性的目的而成立的。
  • 南都基金會理事長徐永光:假如選擇四平八穩,我對公益行業還能有...
    11月中旬,一個陰冷的中午,《公益時報》記者坐在位於北京東三環萬通中心15層一間不大的辦公室裡,安靜等待著南都公益基金會理事長徐永光。聽到外面的這段對話沒一會兒,徐永光帶著股風,推開門徑直走了進來。   徐永光頭銜不少。除了南都公益基金會理事長,他還擔任中國慈善聯合會副會長、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基金會中心網名譽理事長。
  • 王石:在乎錢,更警惕突然有錢,能不能駕馭……
    無論勸募技巧的改進,還是基金會透明度與運作效率的提升,都有助於公益慈善資源獲得最優配置。2008年,王石推動萬科成立萬科公益基金會,如今仍擔任理事長。時至今日,萬科公益基金會、上海南都基金會、騰訊公益基金等都是國內由企業發起的基金會的重要代表。
  • 上海卓越公益事業評估中心理事長徐本亮:企業如何有效做公益
    上海卓越公益事業評估中心理事長徐本亮:企業如何有效做公益 上海卓越公益事業評估中心理事長,原上海市慈善教育培訓中心副主任徐本亮發表《企業如何有效做公益》主旨演講,以下是全文:各位好!時間關係,我今天講三個有效做公益的觀點:第一,企業做公益不能僅僅把它看成一種責任,一種負擔,應該把它看成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企業做公益,可以把解決社會痛點問題作為企業的商機。我和大家分享一個案例。
  • 個人收購慈善基金會公益基金會
    個人收購慈善基金會公益基金會       徐婷 IB3-III5-9B72  收購個人慈善基金會、公益基金會
  • 北京葆康益生公益基金會理事長、北京民營經濟發展促進會副會長...
    北京葆康益生公益基金會理事長、北京民營經濟發展促進會副會長 張瑞平:傳愛為始 行愛無疆 2019-04-29 來源 :公益時報  作者 : 對於北京葆康益生公益基金會理事長張瑞平來說,40年的社會變遷幾乎覆蓋了他的整個人生,也見證了他「把愛傳出去」的初心。 1998年,22歲的張瑞平因為一次偶然的機會和一個大膽的念想,獨身一人南下創業。他獨自面對創業艱辛,在經歷種種磨難後終於在離家3000多公裡的福建龍巖成功紮根。超強的商業天賦讓張瑞平的事業迅速發展,僅一年就進入廈門、泉州兩地醫藥市場。
  • 北京善佑公益基金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匡建銘到鹿邑縣人民醫院開展...
    映象網訊(記者 申學南)7月17日上午,北京善佑公益基金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匡建銘一行來到鹿邑縣人民醫院開展「導樂分娩關愛服務」公益項目調研活動。鹿邑縣婦聯黨組書記、主席郭豔芳,縣婦聯公益項目負責人王秀萍,鹿邑縣人民醫院常務副院長孫普英及相關科室負責陪同調研。
  • 利潔時設立美贊臣公益基金會
    利潔時集團旗下嬰幼兒營養品牌美贊臣於論壇上宣布,經國家相關社會管理部門批准,美贊臣公益基金會正式成立。美贊臣大中華區副總裁顧磊表示,美贊臣公益基金會的成立是美贊臣長期奉獻中國,守護健康,共建未來的鄭重承諾,它標誌著美贊臣中國的公益事業邁入常態化、平臺化、可持續化的新篇章。
  • ...在乎錢,更警惕突然有錢能不能駕馭…放棄萬科股權,現在還動力滿滿
    無論勸募技巧的改進,還是基金會透明度與運作效率的提升,都有助於公益慈善資源獲得最優配置。2008年,王石推動萬科成立萬科公益基金會,如今仍擔任理事長。時至今日,萬科公益基金會、上海南都基金會、騰訊公益基金等都是國內由企業發起的基金會的重要代表。
  • 慈善公益基金會註冊的條件及常見問題
    二、成立基金會的基本材料和條件:   1、成立申請表;   2、章程草案;   3、驗資正明和住所正明;   4、理事名單、身份證以及擬任理事長、副理事長、簡歷;   5、業務主管單位同意設立的文件。
  • 讓太陽點亮希望—太陽公益基金會舉辦「無聲的愛」公益項目暨公益...
    2018年5月30日上午,廣州農商銀行太陽公益基金會「太陽·無聲的愛」公益項目新聞發布會在信合大廈九樓會議廳舉行。廣州市民政局黨組成員、市社會組織管理局局長王福軍、廣州農商銀行董事長王繼康、太陽公益基金會理事長孫曉琴等領導嘉賓,以及參與該項目合作的廣州市內各三甲醫院、康復中心、公益組織代表、受助兒童、媒體代表等160餘人出席了本次新聞發布會。會上進行了太陽公益大使聘任儀式,來自臺灣的著名旅遊節目主持人Alana(鄭雅文)受邀擔任「無聲的愛」項目公益大使。
  • 上海市百將公益基金會開展多個公益慈善項目
    【本報上海訊】日前,「上海市百將公益基金會成立5周年暨百將新時代新長徵公益項目籤約儀式」在上海舉行。據了解,上海市百將公益基金會成立5年來,積極開展精準扶貧等多個公益慈善項目,為革命老區培訓了成千上萬名鄉鎮中小學校長與鄉鎮衛生院院長等,受到老區人民的歡迎和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