罐子茶書館:臺北茶文化新地標 百佳著名茶館

2021-02-07 大茶國茗


引言:罐子茶書館座落於臺北麗水街9號,是罐子書館和罐子茶館的統稱。有茶、有書的茶書館,主要源於明代丁雲鵬一幅文人書房的木刻版畫,畫裡一位文人臥坐在滿室書香汗牛充棟的書房,二、三位僮子煮水奉茶服侍在側;書房裡少不了文房清供,這便是古代文人生活的表現。

臺北市永康街連著臺灣師範大學,連同麗水街潮州街一帶,是臺灣最密集的單體茶空間聚集的地區。大樹掩映中大多是低矮的日式建築,最高的建築就是一些五六層私宅,算是臺北最金貴的文教地段,綠蔭下臨街的鋪子很老派。茶空間大小品格不一,有周渝的"無何有之鄉"、何建的"冶堂"這樣名聲顯赫的質樸老茶舍,又有"人淡如菊"、"陶器"、"回留"、"發記"等眾館薈萃,被稱為臺灣最有代表性的"新人文茶路"。連本地的茶室主人們都有點難以分辨,街對面又開了一家梅花主題的茶藝館,某個茶老師的個人空間開幕,大茶行的旗艦店裝修已經快一年時間,雖然競爭激烈,總是可以看到最新派時髦和最傳統內斂的對茶的理解以空間形式交錯而存在。

我見到李景蓉的時候她正準備出發去雲南老曼娥。她一大早在漂亮的罐子茶書館招呼我喝茶,喝餓了就去吃接地氣的滷肉飯。這條茶路雖然名家雲集,卻是大隱隱於市。排隊吃鼎泰豐老店的遊客,側身才能進的小吃店裡的著名書法家,遊蕩在日式小酒館的大學生們,定下傳統"辦桌"臺菜宴請來客的臺灣家庭,他們在這小路街區來回逛,絲毫不用著意,就可以輕鬆走進任意一間喝喝茶。名家當然很多,不過每一間茶空間儘管風格迥異,氛圍都是親切友好非商業的,沒有嚇死人的價目表,沒有不能觸碰的標榜名家的器物,口若懸河和輕浮賣弄全都消失了。


茶在這裡變成一個生活必需的格調,又保持著一貫的清新脫俗。

幾次來罐子茶書館,客人不是書法家就是南管老師。落地大窗外是一株孤零零的這條街上最漂亮的櫻花,花開時節,樹的高度正好把窗裡的店員襯託得好像一幅畫。如果不進門按照店員的指引去乘電梯,這棟七層的獨棟窄窄的樓會以為和其他"豪宅"一樣。仔細留意才發現一個方形的標誌,是徐冰設計的寫法。原木色調和的家具和光線中,懂行的人會先下樓去看有沒有新的畫展,一側是直通上層的拔高空間。每一層都有一個意外的四五米高的長空間,有些是單獨一張茶桌的茶室,有些只是掛畫。

把喝茶和讀書模式結合一體,李景蓉首先覺得它"好玩","沒想到這裡有這樣一個整棟出售的樓,可以放茶和書"。茶空間開在這種地段並不是為了賺錢。茶書館的主人收藏家劉太乃把事業看作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就如同埋到泥土中的種子,即便不在意,但它終究會變成一棵樹。劉太乃看好東方藝術的前景,偏好收集"80後"知名藝術家的作品,因此他的茶書館也充滿了東方趣味。劉太乃親自設計,將七層樓的空間分割成若干不同的功能區,並保留著統一的東方風格。在瑞典空運回來的木材包裹下,樓裡處處溫暖淡黃的底色。

底層的灰色牆壁專門找了一種類似水泥磚灰的牆漆來抹,空間裡正在展出現代藝術家有點卡通又很時髦的人物畫。但裡面就造出一個凹間來。人要脫鞋用膝蓋進入,進去前,會自然地扶住門檻觀察內部的構造。一盞大圓紙燈籠從上掛下來,兩側各一幅小畫,角落是刀劈斧砍式的四根枯枝,雖然有枯寂的意思,但線條卻一下子生動了很多。燒水的兩個壺,一個是古日本鐵壺,一個是已經用了七八年的烏金色名家日本銀壺。為我們泡茶的老師趙惠敏告訴我們,她刻意不擦亮這個壺,因為覺得銀色不好看,黑色更漂亮。茶壺與她左手的位置正好平行。


下午這個空間裡的陶瓶裡還有一朵黃色雛菊,傍晚已經換了下去。案几上只有兩席竹簾,一層本色,一層綠色,我們兩次去,都碰到了趙老師。她從隨身的包裹裡拿出一套好東西給我們玩,"是剛才上課時我的學生送的"。這位學生是法國大使夫人,因為剛開始給她上課,對方送來了一套珍珠貝殼做成的大葉子形狀的杯託,配合茶船的長形,流光溢彩。"法國人有自己對東方的想像。"這和今天的傳統凍頂茶並不相配,"好在我們穿得都很樸素,擺在一邊吧"。她拿出一塊素白的長方瓷片作茶洗,中間有八個小孔,瓷片厚度也就半釐米左右,內裡中空,是她專門定製的樣式。上面擱著自己剪下的一小片竹簾。茶杓當然也是定製的,曲線流暢有力,手澤豐潤,放在一個有一點黃色內紋的和田玉蟬上。"沒有任何搶奪茶的色彩的東西。"她說。

另一天則是她在頂樓高高的院牆下給四個學生上課。這堵牆為了擋住樓外鋼筋水泥的醜陋,卻又想留住藍天白雲,於是利用挑高,用了法門寺式樣的仿唐代長長的鈴鐺,讓多雨的臺北的雨水可以順著幾條細線引到露臺地板下,以便排水。牆也用蕨類植物裝飾起來,風一吹只覺得茶氣隨著外面綠色的蕨草舞動。學生們看起來是20多歲年紀,很大方地喝茶,發問自然。他們並不只是交流對喝茶的感想這麼簡單,而是會很嚴格比照老師和自己的手勢、水溫的控制,以及研究茶器泡文山包種或普洱變化的細節。屋內從地到天全部用榻榻米包裹。李景蓉在完工後請這位手藝快要失傳的師傅來茶書館,整棟樓的茶室都用按照橫豎紋路正反貼合的。"給我們做榻榻米的老師傅覺得特別好玩,他從沒看見過這個上牆上天花板。"

年輕藝術家喜歡這裡還是因為信息對等。比如像圖書館一樣的書架區和閱讀區,雖然不大,但裡面都是最優質的茶書、藝術書籍和權威資料,非常實用。巨大桌子中間是用和服西陣織的腰帶鋪展,華麗的織紋與色彩,精心擺放的瓷盞……這樣精緻又輕鬆時髦的茶空間,並非照抄任何已有的創作。這也是臺灣茶空間令人驚奇的地方,我看過了各種各樣的茶室,從臺北"故宮"到商場到住家到私人會館,幾乎沒有一樣的風格。臺灣茶空間是從早期的"潮汕工夫茶室"、"清茶室"逐漸發展出來的,老兵大量湧入臺灣後,使臺灣出現了紅泥小壺和玻璃大杯並存的局面。趙惠敏和李景蓉都記得小時候和"阿嬤阿公"去喝茶的情景。70年代蔡榮章開的中國工夫茶館,隨著臺茶興起而流行。但林谷芳認為,當時的茶館還是"江湖味太重"。鄉土的潮汕茶開始進入都市,為了區別於日本刻板嚴肅僅限於上流社會的茶道,茶藝的概念在臺灣逐漸普及。1977年婁子匡特意提出有別於日本的臺灣"茶藝",並組織"味茶小集",此後"陸羽"等使茶藝走得更迅速了,這以後的主要議題就是"東方情景"。

李景蓉和趙惠泯提供了此後更多有趣的地方。為了看備受矚目的日本南部鐵壺展,我去了同樣位於臺北金貴地段的大安路,以老茶古物拍賣為主業的安德生。新展是臺灣茶文獻"臺灣茶一百年",簡直是愛茶者需要經常報到和學習的學校,也多了許多衝著拍賣物而來的買家。"茶是藝術品中最容易走進人的。"女主人珊旭告訴我,"茶和瓷器鐵器書畫不同,可以和家人朋友分享,比較容易有同感。""喝茶到一定程度,恐懼、欲望都會放下,外在追求不再重要。我知道用北村敬香的壺來煮水,煮沸後水的線圖非常漂亮,壺流是軟的,像絲綢一下子出來。物的美,容易讓人陷進去。"好在臺灣茶人的內在精神已經讓他們出離了這個範疇。

---End---

推薦「大茗莊」「大茶網」超短域名轉讓:datea.cn;堪比中茶「五十茗莊」知名高端品牌。

相關焦點

  • 因茶,遇見 臺北串門子茶館之曲水流觴茶會
    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上巳日,晉代貴族、會稽內史王羲之偕親朋謝安、孫綽等42人,在蘭亭修禊後,舉行飲酒賦詩的「曲水流觴」活動,引為千古佳話。為了參加這個茶會,我們在到臺北的第二天特意改了行程,與benson先生、臺北的女友和美國回來的朋友一起體驗了一次穿越古今的茶會!
  • 為中國茶館經營培養輸送人才 老舍茶館企業管理商學院啟動儀式隆重...
    據了解,老舍茶館企業管理商學院課程涵蓋中國茶文化、文化空間運營、企業管理、網際網路與新媒體平臺的選擇與應用、商業茶事活動的策劃與文案、品牌意識與商業價值等,以「為中國茶館經營培養輸送人才」為宗旨,以「引領中國茶館發展、倡導國學文化生活」為價值觀,共同推進中國式美好生活的事業。
  • 『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帶你品味臺北的六家茶室
    smith&hsu是東西方茶文化的結合,這一點從它的名字就能看出。談到smith&hsu的命名緣由,還要從茶館的老闆許天章的一段故事說起。早年,許天章在倫敦無意間曾逛進在柯芬園前Neal Street上的一間小茶店,店內充滿異國風味,茶香四溢,壁架上擺滿英式茶壺與茶用小工具。精緻的細節和舒適的氛圍激發了許天章將最優的西方與亞洲的茶文化結合在一家現代茶館的靈感。
  • 罐新聞|許炯與臺北罐子茶書館 藝術與空間組構為視覺的驚喜
    許炯第二次在臺北罐子茶書館的個展【我看見了賈島】,於今(18)日在春寒料峭的氣溫下揭幕,這也是CANS Project今年度特展。許多許炯在臺北的藝術粉絲陸續來到,第一句話是「這次作品怎麼那麼大」!許炯接受罐子茶書館主人劉太乃邀請之後,兩個人就達成共識,希望能夠針對臺北麗水罐子茶書館的空間量身訂製這次的展覽作品,這也同時給了許炯一個不一樣的創作挑戰,不僅僅是創作的內容,更能透過作品提出對空間的閱讀觀感,使得作品與空間彼此產生極大的共契程度。但也正因為作品是對空間提出看法,也自然使得作品與空間達到充分的和諧,整體就像是一件可以單獨欣賞的巨型裝置作品。
  • 好茶工藝:「烘,磨,篩,幹」,談「茶經」下的茶文化走向
    今天,我們主要討論的文化是中國茶文化,中國茶文化也被日本繼承了下來。只是叫茶道。茶文化和酒文化都是酒桌文化,但茶文化的場合和用途在更多方面有所延伸,如商業,醫藥等,其中《格致經苑》卷二十一有雲:。本草神農嘗草藥,一日而遇七十毒,茶以解之。《爾雅》:「腰果,苦茶。」
  • 安徽一座被遺忘的古鎮,伴遊揭秘為何有著百年的茶文化卻不產茶
    此外,臨渙是附近著名的古茶城。這裡的茶文化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了。城裡有很多茶館,比較大氣,接地。在臨渙喝茶是一種習俗,也是當地人必不可少的東西。在這裡,最著名的是「大茶」。一開始聽到茶這個名字很好奇。了解之後才知道,「大茶」和我們平時喝的茶是完全不同的。我們平時喝茶,臨渙不一樣。他們喝的是茶梗,是用泉水衝泡紅茶棒製成的。
  • 臺北茶室|讓茶回歸現代生活
    衡陽路原本就是日洋混雜的歷史街區,其建築以折中主義風格而著名。臺北近郊烏來山泉品茗,甘洌清甜,茶之特性緩緩道來。其搜羅的本島高山承雨露,浸光華的茶茗可賞春之愉悅,夏之碧映,秋之古道,冬之煦陽。茶食一二相伴左右,想此處日本時代的高官府邸卻也是臺灣美麗島事件一系列決策的見證者,其時光流傳,滄海桑田。唯有維斯特洛大陸的鐵王座才可與之匹敵。有些事物,罕而寶貴,是人擁之,還是擁人之,不可說也。
  • 老人點點手機上「微信茶館」 學茶知識 品新滋味
    然而,受疫情影響,自1月23日以來,金華蘭溪百城康養中心公寓實施封閉管理,康養中心的李漁茶館和健身房、娛樂休閒區等暫停開放。相應的原計劃的茶品鑑會也被取消,不能與茶友飲茶、交流,居住在公寓內的唐根清有些悶悶不樂。於是,他通過微信與百城醫院醫養結合部工作人員、國家二級茶藝技師劉笑丹溝通,能否以網上或微信形式開展茶知識講座,讓大家足不出戶學習茶知識。哪知,唐根清的想法與劉笑丹不謀而合。
  • 「五彩湘茶(湖南紅茶)」進茶館活動啟動 我省茶館等級評定標準將出臺
    如何運用茶館這種消費場景來深化茶產業?湖南茶行業一直在探索。12月20日下午,湖南省茶業協會茶館分會第二屆會員代表大會暨「五彩湘茶(湖南紅茶)」進茶館活動啟動儀式在長沙舉行。會議由省茶業協會秘書長王準主持,中國社科院茶產業發展研究中心原主任陸堯現場分享名為「茶館如何提質增效,促進湘茶高質量發展」的專題報告,茶館分會原會長包小村做茶館分會第一屆理事會工作報告。
  • 茶文 | 五彩湘茶•輕輕茶走進茶館之湘西州
    先後在張虹的「叄柒貳拾壹」茶館和胡蝶的「乾州老茶館」沉淪,最後在梅子的「半畝方塘」茶館裡小憩、退隱、升華。她們各自成行,自成風格,漸入流派,或簡約、或風雅、或詩意,有現代、有厚重、有溫情,此時,即使萬千詞彙,也道不盡這其中的韻苑。
  • 博山茶館尤煒博、張梓陽|他們開了廣州最著名的「茶夜店」
    認識博山茶館創始人是從張梓陽購買我們第一批教室產品開始的。從後臺上看,沒有認真研究我們產品重疊性全部都買一份的,一般都是競爭對手。聰慧如我的我,以客服的身份加了微信,果然一看就是傳說中的茶葉界新生力大咖,博山茶館。.博山茶館主力軍博山茶館跟巖茶教室有著相同的專業屬性,叫內容電商。
  • 老舍茶館上演曲藝專場《英雄的土地》
    本臺晚會由中國煤礦文工團國家一級演員、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賈侖、連春建,著名相聲演員應寧、王磊、葉蓬等領銜主演,優秀青年相聲演員郭鴻斌、楊廣業、李春熠、蘇浩、吉祥、如意、韓雪松、崔駿、劉偉、大虎、小虎等傾力排練演出,還有優秀魔術演員關博、趙小飛,京劇演員左雅、李禹恆等全情演繹,為廣大觀眾奉獻了一臺「故事有真事兒,回味有情趣兒,聆聽鼓幹勁兒」
  • 品一杯好茶,看福建茶文化
    福建種植茶的歷史悠久。在八閩大地上孕育的福建茶文化,即閩茶文化,是我國茶文化中最重要的區域性茶文化之一。 福建的茶文化源遠流長。人們普遍認為,茶葉生產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晉代。證據表明,泉州南安有一塊「蓮花荼襟」石刻,題於晉代太元丙子年,比陸羽的《茶經》要早上四百多年。
  • 2018年首屆西北茶文化茶經濟高峰論壇暨「醉美青海湖」全國百人茶席大獎賽
    活動意義:茶——作為絲綢之路與茶馬古道重要的貿易物資,深深的影響著東西部之間的貿易交流與文化溝通,通過此次青藏高原茶文化論壇活動的開展,希望再一次通過茶這個媒介,讓內地與青海之間的貿易及文化往來上一個新的臺階,共同走出一條以文化,旅遊為依託,以茶為載體的新型發展之路。
  • 宋朝的茶時代
    宋朝點茶法,把茶葉碾成細末,衝出來的茶湯呈乳白色在慶曆末年,宋代著名的書法家蔡襄出任福建轉運使,在任上寫下了著名的茶書《茶錄》,專門對建安民間鬥茶時使用的衝點茶湯的飲茶方式進行論述,從而使這一飲茶方式為世人熟知
  • 茶館,大型『成都癱』行為藝術現場
    傳奇人才招聘市場 過去的鶴鳴茶社還是教師招聘中心,茶館的柱子上貼滿了招聘消息,著名的『六臘之戰』就發生在這裡 技藝高超的茶博士 茶館裡摻茶跑堂的『茶博士』不耍長嘴壺、不擺新鮮事,摻茶的手藝卻是一絕。
  • 臺北故宮專家廖寶秀為你揭秘宋瓷那些事!
    勇於擔當,承辦北京文創大賽首屆茶文化主題賽區,讓企業與資本對接,讓創意轉化為商品,用一顆文創之心迎接復甦的市場經濟。十月抗疫常態化,活動蜂擁而至,西海茶事跨界藝術展迎來第四回。四年堅持,學術高地,美學至上,打造茶文化新地標。學術交流,跨界融合,西海茶事,早已不止是茶。
  • 解析現代茶館與過去盛極一時茶館的區別
    由宋代至清末、民初,茶館文化一直是市民茶文化中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近年來茶館文化大有振興之勢,但較之歷史上最發達的時期仍相去甚遠,究其原因,一是種類比較單調,二是門檻太高,不適於中低階層和大眾消費。從類型來說,以北京為例,歷史上的茶館有生意人交往的清茶館,有與曲藝結合適合不同人群的大茶館,有與說評書結合的書茶館,有與郊遊結合的野茶館,有與飲食結合的二渾鋪,還有下層勞動者稍作休閒的大碗茶攤等。而目前,一般是與賣茶葉、茶具相輔的茶室,這種消費方式一般是以小時計費,消費較高。
  • 品茶、懂茶、悟茶,問茗軒讀茶文化
    而茶則更高一級,它寄託著我們的精神生活,枯燥乏味的生活中,也需要清新雅致的茶來調節一下。西晉時杜育寫的《荈賦》是現在能見到的最早專門歌吟茶事的作品,作品中提到了選茶、備器、擇水、取火、候湯、習茶等程式和技藝,完整記載了從茶樹種植到茶葉品飲的過程。
  • 古老的茶館街上到處都是煙火,讓我們看看
    據記載,臨渙茶館始建於明代,臨渙人們的飲茶習慣至少延續了。在中國最著名的古茶館,四川成都有一個觀音亭老茶館,另一個是北部的臨渙茶館街。如今臨渙鎮的茶館裡還有明清時期的老舊木桌、黃色的粗砂碗和生鏽的銅茶壺。沿著南大展館遺址到北有20多個大大小小的老茶館。每天早上十點左右,老茶人拿著菸袋、喝茶、打牌和聊天悠閒地來到茶館,享受著時光的悠閒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