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罐子茶書館座落於臺北麗水街9號,是罐子書館和罐子茶館的統稱。有茶、有書的茶書館,主要源於明代丁雲鵬一幅文人書房的木刻版畫,畫裡一位文人臥坐在滿室書香汗牛充棟的書房,二、三位僮子煮水奉茶服侍在側;書房裡少不了文房清供,這便是古代文人生活的表現。
臺北市永康街連著臺灣師範大學,連同麗水街潮州街一帶,是臺灣最密集的單體茶空間聚集的地區。大樹掩映中大多是低矮的日式建築,最高的建築就是一些五六層私宅,算是臺北最金貴的文教地段,綠蔭下臨街的鋪子很老派。茶空間大小品格不一,有周渝的"無何有之鄉"、何建的"冶堂"這樣名聲顯赫的質樸老茶舍,又有"人淡如菊"、"陶器"、"回留"、"發記"等眾館薈萃,被稱為臺灣最有代表性的"新人文茶路"。連本地的茶室主人們都有點難以分辨,街對面又開了一家梅花主題的茶藝館,某個茶老師的個人空間開幕,大茶行的旗艦店裝修已經快一年時間,雖然競爭激烈,總是可以看到最新派時髦和最傳統內斂的對茶的理解以空間形式交錯而存在。
我見到李景蓉的時候她正準備出發去雲南老曼娥。她一大早在漂亮的罐子茶書館招呼我喝茶,喝餓了就去吃接地氣的滷肉飯。這條茶路雖然名家雲集,卻是大隱隱於市。排隊吃鼎泰豐老店的遊客,側身才能進的小吃店裡的著名書法家,遊蕩在日式小酒館的大學生們,定下傳統"辦桌"臺菜宴請來客的臺灣家庭,他們在這小路街區來回逛,絲毫不用著意,就可以輕鬆走進任意一間喝喝茶。名家當然很多,不過每一間茶空間儘管風格迥異,氛圍都是親切友好非商業的,沒有嚇死人的價目表,沒有不能觸碰的標榜名家的器物,口若懸河和輕浮賣弄全都消失了。
茶在這裡變成一個生活必需的格調,又保持著一貫的清新脫俗。
幾次來罐子茶書館,客人不是書法家就是南管老師。落地大窗外是一株孤零零的這條街上最漂亮的櫻花,花開時節,樹的高度正好把窗裡的店員襯託得好像一幅畫。如果不進門按照店員的指引去乘電梯,這棟七層的獨棟窄窄的樓會以為和其他"豪宅"一樣。仔細留意才發現一個方形的標誌,是徐冰設計的寫法。原木色調和的家具和光線中,懂行的人會先下樓去看有沒有新的畫展,一側是直通上層的拔高空間。每一層都有一個意外的四五米高的長空間,有些是單獨一張茶桌的茶室,有些只是掛畫。
把喝茶和讀書模式結合一體,李景蓉首先覺得它"好玩","沒想到這裡有這樣一個整棟出售的樓,可以放茶和書"。茶空間開在這種地段並不是為了賺錢。茶書館的主人收藏家劉太乃把事業看作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就如同埋到泥土中的種子,即便不在意,但它終究會變成一棵樹。劉太乃看好東方藝術的前景,偏好收集"80後"知名藝術家的作品,因此他的茶書館也充滿了東方趣味。劉太乃親自設計,將七層樓的空間分割成若干不同的功能區,並保留著統一的東方風格。在瑞典空運回來的木材包裹下,樓裡處處溫暖淡黃的底色。
底層的灰色牆壁專門找了一種類似水泥磚灰的牆漆來抹,空間裡正在展出現代藝術家有點卡通又很時髦的人物畫。但裡面就造出一個凹間來。人要脫鞋用膝蓋進入,進去前,會自然地扶住門檻觀察內部的構造。一盞大圓紙燈籠從上掛下來,兩側各一幅小畫,角落是刀劈斧砍式的四根枯枝,雖然有枯寂的意思,但線條卻一下子生動了很多。燒水的兩個壺,一個是古日本鐵壺,一個是已經用了七八年的烏金色名家日本銀壺。為我們泡茶的老師趙惠敏告訴我們,她刻意不擦亮這個壺,因為覺得銀色不好看,黑色更漂亮。茶壺與她左手的位置正好平行。
下午這個空間裡的陶瓶裡還有一朵黃色雛菊,傍晚已經換了下去。案几上只有兩席竹簾,一層本色,一層綠色,我們兩次去,都碰到了趙老師。她從隨身的包裹裡拿出一套好東西給我們玩,"是剛才上課時我的學生送的"。這位學生是法國大使夫人,因為剛開始給她上課,對方送來了一套珍珠貝殼做成的大葉子形狀的杯託,配合茶船的長形,流光溢彩。"法國人有自己對東方的想像。"這和今天的傳統凍頂茶並不相配,"好在我們穿得都很樸素,擺在一邊吧"。她拿出一塊素白的長方瓷片作茶洗,中間有八個小孔,瓷片厚度也就半釐米左右,內裡中空,是她專門定製的樣式。上面擱著自己剪下的一小片竹簾。茶杓當然也是定製的,曲線流暢有力,手澤豐潤,放在一個有一點黃色內紋的和田玉蟬上。"沒有任何搶奪茶的色彩的東西。"她說。
另一天則是她在頂樓高高的院牆下給四個學生上課。這堵牆為了擋住樓外鋼筋水泥的醜陋,卻又想留住藍天白雲,於是利用挑高,用了法門寺式樣的仿唐代長長的鈴鐺,讓多雨的臺北的雨水可以順著幾條細線引到露臺地板下,以便排水。牆也用蕨類植物裝飾起來,風一吹只覺得茶氣隨著外面綠色的蕨草舞動。學生們看起來是20多歲年紀,很大方地喝茶,發問自然。他們並不只是交流對喝茶的感想這麼簡單,而是會很嚴格比照老師和自己的手勢、水溫的控制,以及研究茶器泡文山包種或普洱變化的細節。屋內從地到天全部用榻榻米包裹。李景蓉在完工後請這位手藝快要失傳的師傅來茶書館,整棟樓的茶室都用按照橫豎紋路正反貼合的。"給我們做榻榻米的老師傅覺得特別好玩,他從沒看見過這個上牆上天花板。"
年輕藝術家喜歡這裡還是因為信息對等。比如像圖書館一樣的書架區和閱讀區,雖然不大,但裡面都是最優質的茶書、藝術書籍和權威資料,非常實用。巨大桌子中間是用和服西陣織的腰帶鋪展,華麗的織紋與色彩,精心擺放的瓷盞……這樣精緻又輕鬆時髦的茶空間,並非照抄任何已有的創作。這也是臺灣茶空間令人驚奇的地方,我看過了各種各樣的茶室,從臺北"故宮"到商場到住家到私人會館,幾乎沒有一樣的風格。臺灣茶空間是從早期的"潮汕工夫茶室"、"清茶室"逐漸發展出來的,老兵大量湧入臺灣後,使臺灣出現了紅泥小壺和玻璃大杯並存的局面。趙惠敏和李景蓉都記得小時候和"阿嬤阿公"去喝茶的情景。70年代蔡榮章開的中國工夫茶館,隨著臺茶興起而流行。但林谷芳認為,當時的茶館還是"江湖味太重"。鄉土的潮汕茶開始進入都市,為了區別於日本刻板嚴肅僅限於上流社會的茶道,茶藝的概念在臺灣逐漸普及。1977年婁子匡特意提出有別於日本的臺灣"茶藝",並組織"味茶小集",此後"陸羽"等使茶藝走得更迅速了,這以後的主要議題就是"東方情景"。
李景蓉和趙惠泯提供了此後更多有趣的地方。為了看備受矚目的日本南部鐵壺展,我去了同樣位於臺北金貴地段的大安路,以老茶古物拍賣為主業的安德生。新展是臺灣茶文獻"臺灣茶一百年",簡直是愛茶者需要經常報到和學習的學校,也多了許多衝著拍賣物而來的買家。"茶是藝術品中最容易走進人的。"女主人珊旭告訴我,"茶和瓷器鐵器書畫不同,可以和家人朋友分享,比較容易有同感。""喝茶到一定程度,恐懼、欲望都會放下,外在追求不再重要。我知道用北村敬香的壺來煮水,煮沸後水的線圖非常漂亮,壺流是軟的,像絲綢一下子出來。物的美,容易讓人陷進去。"好在臺灣茶人的內在精神已經讓他們出離了這個範疇。
---End---
推薦「大茗莊」「大茶網」超短域名轉讓:datea.cn;堪比中茶「五十茗莊」知名高端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