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宋代至清末、民初,茶館文化一直是市民茶文化中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近年來茶館文化大有振興之勢,但較之歷史上最發達的時期仍相去甚遠,究其原因,一是種類比較單調,二是門檻太高,不適於中低階層和大眾消費。
從類型來說,以北京為例,歷史上的茶館有生意人交往的清茶館,有與曲藝結合適合不同人群的大茶館,有與說評書結合的書茶館,有與郊遊結合的野茶館,有與飲食結合的二渾鋪,還有下層勞動者稍作休閒的大碗茶攤等。
而目前,一般是與賣茶葉、茶具相輔的茶室,這種消費方式一般是以小時計費,消費較高。小編在大學時在學校的茶室學習茶藝併兼職兩年,店員也有茶葉銷售指標,而茶水服務消費則是分包間大小而定。因為在學校茶室待過兩年,有幸邀請舍友去茶室座了一小時,因為是按時計費,一個小時後卻也未必盡興。有時候手癢難耐,也想尋個茶室邀三五好友為他們衝泡一杯好茶,可一看茶室價格也只能作罷。
如今與曲藝結合的則只有老舍茶館等較大的茶廳和天津與相聲結合的相聲茶館。在這些茶館中,看看茶藝表演,喝上一杯茶,一個人便要有幾十元到上百元的消費,偶爾為之尚可,回頭客則很少,客人大多是抱著獵奇的態度,來體驗、欣賞一次,花上點錢並不算什麼,但若像北京老茶客那樣經常來,甚至日日久坐,則不可能。
過去北京人講究「泡茶館」,在茶館裡一泡就是一天,現在的茶館則很少有常客。有人或許會說:現在工作如此繁忙,也沒時間「泡茶館」啊?其實不是的,目前我國已進人口老齡化社會,不少老年人閒著沒處去,不是沒有社會需求,而是茶館不能適應不同群體和不同消費層次。
提起現在的茶館,都給人一種不接地氣的高消費場所的形象。所以現在的茶館行業拓寬消費途徑,既有高消費,也有薄利多銷,這樣才能大眾化、普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