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話劇,寥許三幕,戲說人生悲歡離合;三教聚合,九流登場,回首曾經沉浮煙雲。
記得曹禺曾言:「《茶館》的成就『前無古人,蓋世無雙』,尤其第一幕,完美程度達到了『古今中外罕見』。」曹禺何人,那是在二十幾歲的年紀就寫出了《雷雨》和《日出》的中國戲劇界的泰鬥,可見《茶館》的藝術成就確實是達到了一定的層次。
《茶館》這齣話劇沒有真正的主角,又或者說每個人都是主角。或許又有人說王利發是這間茶館的主人,三個故事都有他的存在,而且佔據著大量的戲份,這不就是妥妥的主角嘛。這樣理解未免有失偏頗,在我看來,主角也不一定就是人物啊,嚴格地說,茶館才是真正的主角,而這個茶館是一個小社會,所以這部話劇的真正主角是中國社會。
這件茶館經歷了中國三個具有代表性質的歷史節點,戊戌變法、軍閥混戰、新中國成立前夕,演繹了一部中國舊社會歷史的話劇,在這段腐朽落後的歷史時期,個人的命運早已註定,那是完全由時代和社會所決定,個人的努力和奮鬥毫無意義。王利發的精明能幹、世俗圓滑,秦二爺的立志救國、開創事業,常四爺的不屈於現實、敢於鬥爭,這樣的正宗北京爺兒們,正直、善良,卻難逃時代「法網」,垂垂老矣,不得善終;相反,劉麻子販賣婦女,小劉麻子和貪官勾結,兩位警察欺軟怕硬,卻混得風生水起。這是哪個時代給我們的宣告:在那個時代個人奮鬥沒有意義。那這件《茶館》究竟厲害在什麼地方呢?
對話語言的高超
你可能還會想起你上學時期的作文,大部分的語言基本處於大白話,開頭結尾再來幾句華麗的語言點綴,所以讀完這本話劇之後,沒有什麼高深啊,每句話都能讀懂,如果自己的作文再修改修改,或許也能達到這個層次。其實,這也正是他的語言高超所在:
對於如今的消費社會,人們對於傑出的產品設計,並不會產生大吃一驚的效果,大部分的歌詞,聽完上一句,下一句隨口即來。可當你讀完《茶館》,「我愛咱的國,可誰愛我呀」,「他說實業救國,他救了誰?救了他自己,他越來越有錢了」,「你還能把那點意思鬧成不好意思嗎」······這些臺詞都不是簡單的俏皮話,有些放到今天,可能都具有它的實際意義,這是把中國人的心理琢磨到了細緻入微的地步。再比如那句「改良!改良!越改越涼,冰涼」和「革命有什麼用呢?不過自誤誤人而已」,對於那些嚷嚷著企業內部改革的公司來說,許多員工的心裡有沒有此等想法呢?這些話的諧音和節奏,是只有中國人才能體會到的邪魅一笑。研究中國語言的大師何其之多,也正以為大師們的存在,語言的發展才趨於完善。老舍先生無疑問就是其中一員,句子很平常,但韻味十足。
人物刻畫的豐富
《茶館》的三幕戲,都圍繞著一個場景,就是老北京的裕泰茶館。第一幕的時代背景,是1898年的戊戌變法剛失敗,為什麼曹禺說這一幕高明呢?寫這個時代的北京,沒人能超過老舍。從氛圍上來:它有老北京最濃鬱的市井生活和風土人情,裡面的每個細節,都是有神韻的文化符號,見字如聽音,北京人說話字正腔圓,吐字清晰,抑揚頓挫,本身就像是一種「表演」。北京的「唇藝術」非常發達,類似於相聲京劇,聲音都是極其重要 的元素。從技術上來說:所有情節,每句對白都高度濃縮,但又不顯得緊迫。
整部戲有對話的人物就有將近40人。剛開場,就連續有二十幾個人物登臺,看似單一的人物,老舍先生用一兩句話就能把他立住。像高手下棋,對每條線、每個位置都調度計劃妥當了。讓我們覺得,這個人物走進茶館之前,有著豐富的過去;走出茶館以後,會繼續生活下去。
茶館掌柜王利發,別看年輕,但精明強幹,老於世故。雖然有點兒自私,但心地很善良。他的人生只有一個主題,就是想盡辦法把這家茶館經營下去,維持一家生計。我們最熟悉的,貫穿三幕明暗線的人物有:茶館的房東,闊少出身的秦仲義--秦二爺,是個抱負很大的民族資本家。八旗子弟常四爺,為人耿直,愛打抱不平,敢做敢當。反派或丑角裡,像心狠意毒的人販子劉麻子,性格陰暗乖戾的大太監龐總管。秦二爺一登場,第一句話是「來看看你這年輕小夥子會做生意不會」,這是老年人居高臨下的口氣,但這時,他其實才二十多歲。為什麼這麼說話?因為他覺得自己是實業救國,別人沒有他的見識高,這句最不像年輕人說的話,卻最符合他自信、故作成熟的心態。說起常四爺,總會想起他的爽朗與正直。常四爺身上有濃鬱的俠骨之風,正直倔強,敢作敢為。他是八旗子弟,但並不迂腐,反而痛恨清政府和帝國主義。他心存國家,勇而無畏,敵軍入侵他上陣殺敵,特務拷打他臨危不懼,給窮困的過路人施過面,給窘迫的王利發送過雞。即使淪落到賣菜為生,他也並未放下曾經的豪情,嘴上念的還是「什麼時候洋人敢再動兵,我姓常的還準備跟他們打打呢!……」這樣生動的語言,立馬讓一個心懷天下卻壯志難酬的老人形象躍然紙上。
有個相面的唐鐵嘴,抽鴉片,總到茶館騙吃騙喝。在第二幕,他有一段經典臺詞,是這麼說的:「我已經不吃大煙了」,王利發說那你可真要發財了,可他接著說:「我改抽白面兒了。」每次到這兒,觀眾都哄堂大笑。老舍後來說,這句話不是虛構的,是他親耳聽吸毒者說的。至於接下來,唐鐵嘴又演示怎麼用英國煙裝日本白面兒時,說「兩大強國伺候著我一個人兒,這福分還小麼」,這句才是原創,最能寫出唐鐵嘴的無恥。簡單幾句話,一半出於觀察積累,一半出於虛構,對接得天衣無縫。宋恩子、吳祥子則狡猾奸詐、傲慢無理,具有老牌特務的特點。
出場的人物不論臺詞多少,都寫得活靈活現。劇裡的每個人物,老舍都是先徹底琢磨透了才動筆。這種效果叫「開口就響」,既把人物表現出來,而且能製造強烈的舞臺效果。
情節設計的緊密
《茶館》裡的對白,是一句廢話都沒有的。看的時候也許你不覺得節奏快,但這種情節密度,在現實裡找不到。《茶館》的每一幕,都有大量在特定歷史時期才有的荒誕事件。在第一幕,是大太監龐總管從劉麻子手裡,買了十五歲的女孩康順子做老婆。常四爺因為發了句牢騷,被抓走坐了牢。第二幕是1916年袁世凱死後到1919年「五四運動」之間。王利發腦筋活,會改良,把茶館的後一半改成了出租公寓。雖然經常受大兵和特務勒索,但還能勉強維持。常四爺出獄以後,自食其力,靠賣菜為生。當年在這裡被賣的康順子,在龐太監死後,帶著也是被買來的兒子康大力找回這裡,被王利髮妻子收留了下來。這一幕的荒誕事是:劉麻子繼續販賣人口的勾當,這一次是兩個逃兵要合買一個老婆。第三幕是北平臨解放前夕。這時,距離第一幕已經過去五十年,王利發是七八十歲的老人了,茶館也破舊不堪。世道動蕩,群魔亂舞。前兩幕的特務打手、人販子和江湖騙子後代,都子承父業,混得風生水起。這一幕的荒誕事是:龐太監的侄子成了邪教三皇道的首領,要在西山當皇上。因為康大力參加了八路,就想綁架康順子當人質。小劉麻子勾結官面,要霸佔茶館。王利發送走了康順子和家裡人,和同樣走投無路的秦二爺、常四爺撒了紙錢祭奠自己,上吊自盡了。每一幕的發展似乎都在為下一幕的結局埋下伏筆,人物的結局也總是給人以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劇中雖然集中了三教九流的人物,但他們之間並不存在直接的、具體的、針鋒相對的衝突,人物與茶館的興衰也沒有直接關係。劇中的人物仿佛是在某種外力的作用下,按照自己的軌跡必然地運行,這種外力就是時代的發展。正直、善良的人無法擺脫厄運的襲擊,那些異常活躍的社會渣滓,各自遵循著自己的道德準則行事。最後全劇在王利發、常四爺、秦仲義三人的的自盡中落下了帷幕,這一出亂世,最後以悲劇結束。老舍先生把矛盾的焦點直接指向那個舊時代,人與人之間的每一個小的衝突都暗示了人們與舊時代的衝突。這是一個帝國主義、封建勢力、流氓特務橫行霸道、無法無天的時代,也是一個中國人民對水深火熱、災難深重的社會反抗的時代。
感悟:
馮唐在《歡喜》中所寫:腿上留著血的人飛快地跑著,去迎接希望、去迎接死亡。得道的傻和尚慢慢地在雨中走著,跑什麼呢,前面不還是雨嗎?
上知天文能有何用,下通地理又奈誰何。
這是一部時代的作品,人物的悲慘際遇也終將化作時代的掠影,當時光的車轍漸行漸遠,卻也指引著一路跟隨的人們去追憶那段特別的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