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館,北京城內老百姓生活環境,繪了裕泰茶館掌柜王利發

2021-01-08 致令說娛樂圈

老舍曾經說過:「茶館是三教九流會面之處,可以容納各式人物。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老舍先生創作於1957年的《茶館》代表了他話劇創作的最高成就。2010年7月陳寶國領銜主演的39集同名電視劇《茶館》首次在央視開播。由話劇改編而成的電視劇並沒有改變劇作本身原汁原味的內容,反而增添了很多更能表現當時北京城內老百姓生活環境、政治環境和思想認知的細節內容。在原來僅有三幕的話劇基礎上創作的39集電視連續劇對原著內容不減反增,一幅老北京四九城的生活圖景就通過視覺向觀眾展現出來。

話劇分為三幕,電視劇同樣也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描繪了裕泰茶館掌柜王利發青、壯、老三個年齡階段的生活。這三個時期也分別代表了裕泰茶館的鼎盛時期、低潮時期與悽慘收場。時間跨度稍大,但事件之間聯繫緊密。話劇本身只用很少的文字單一的場面就向我們展示了個性人物如此之多、時間跨度如此之久的老北京的生活現狀,可見作者的創作水平之高超。電視劇中大量引用了原著中的原版臺詞,把掌柜的迎客聲、當差的罵人聲、大傻楊的叫喊聲等等一系列具有老北京特色的聲音都一一傳送到觀眾的耳朵裡。與此同時更多與原著相關的內容事件的補充更增加了作品的感染力,可見編劇的良苦用心。

第一幕幕啟,地點在北京裕泰茶館,此時是清朝末期,官僚腐敗、太監幹政。維新變法失敗,大街上到處在抓康梁亂黨。以龐太監為頭目的朝廷官吏不分青紅皂白,在大街上只要碰到是南方口音的人就抓回衙門,讓家人拿銀子來贖人。電視劇中為表現出這些內容添加了寡婦張秀英和她的弟弟張春和兩個人物。張春和被太監誣陷為康梁同黨抓進大牢,最終被押赴刑場開刀問斬。可見當時窮苦百姓在腐敗無能的清政府壓迫下生活是多麼艱難。

抗日戰爭結束,日本鬼子被打跑,可百姓生活仍不安寧。國民黨腐敗無能,依靠美國支持發動內戰,美國士兵開著吉普車在北京城內橫衝直撞,出了好幾條人命。國民黨政府非但坐視不管還向美國點頭哈腰。電視劇中補充了這段鏡頭:王掌柜妻子王淑芬肩膀扛著剛剛拼了老命才買回來的麵粉,本來已經手腳不伶俐的她因為一時疏忽被後面疾馳而來的美國吉普車撞個正著,頓時麵粉灑落,鮮血滿地。在國民黨統治下,其官員亂用職權、搜刮民財、謀取私利,老裕泰茶館也最終被沈處長霸佔,王掌柜也被逼自殺。

在電視劇中有這樣一個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鏡頭:王掌柜、常四爺、秦仲義三人在裕泰茶館準備紙錢為自己祭奠,紙錢漫天飛舞,「四角兒的跟夫,本家賞錢一百二十吊!」之後王掌柜一把烈火把自己和茶館一同變成了灰燼。這是對黑暗的舊社會的祭奠。王掌柜生不逢時,他生活的年代恰恰是中國最黑暗的年代,他已經明白了自己的命運,帶著對現實的失望離開了。

在話劇中王掌柜是上吊死亡的,而在電視劇中王掌柜則是通過一團烈火來表達自己內心壓抑了一輩子的怒火,他逢人就說拜年的話,面對官府的欺壓他從來不敢反抗,只願做個順民,安安穩穩開茶館、過日子,今天他把自己內心中的所有的不滿、抱怨、委屈、憤恨都通過這把烈火表達出來。這把烈火焚燒了舊社會所有的汙垢,照亮了中國的未來。

相關焦點

  • 裕泰茶館:一小時穿越半個世紀
    老舍的茶館大約3萬餘字,僅一個多小時即可讀完。在這一個小時,或者更長的時間裡,你將穿越半個世紀,感嘆這齣戲劇構思的精巧絕倫,咀嚼三教九流人物身上凝聚的歷史意義。作為戲劇,場面當然不能過於宏大、過於複雜。廣闊的歷史畫卷、繁多的人物形象、尖銳的矛盾衝突在裕泰茶館這個小環境中匯聚。
  • 《茶館》:淺談小小的茶館,折射出歷史洪流下小人物的心酸與無奈
    劇作以戊戌變法、軍閥混戰和新中國成立前夕三個時代的中國社會風雲變化為背景,通過聚焦「裕泰茶館」,揭示出近半個世紀中國社會的黑暗腐敗、光怪陸離,還有社會的眾生芸芸。小小的茶館內,三教九流各色人等穿梭於此。
  • 「39級臺階」壘起新《茶館》
    就目前已經播出的劇集來看,門前多出了39級臺階的新茶館,是否還保留著老舍筆下的原汁原味,仍然是一個巨大的問號。是王利發還是白景琦擴容的第一步,是增加角色,挖掘人物背後的故事。據介紹,電視劇《茶館》的出場人物由話劇的90多人增加到了140多人,新增了慈禧太后等不少原著中只有名字沒有角色的人物,同時豐富了龐公公等串場人物的戲份,使其更加飽滿鮮活。
  • 《茶館》—這杯茶你再品品
    《茶館》這齣話劇沒有真正的主角,又或者說每個人都是主角。或許又有人說王利發是這間茶館的主人,三個故事都有他的存在,而且佔據著大量的戲份,這不就是妥妥的主角嘛。這樣理解未免有失偏頗,在我看來,主角也不一定就是人物啊,嚴格地說,茶館才是真正的主角,而這個茶館是一個小社會,所以這部話劇的真正主角是中國社會。
  • 茶館:三位老人的浮生掠影
    電影茶館裡面涉及的小人物非常之多,但多圍繞著三個代表展開,一是一心謹小慎微只求發展茶館事業的掌柜王利發,二是直言直語敢於扯下莫談國事這塊遮羞布的常二爺,三是一輩子走實業救國路線的秦二爺。下面將從不同時期各人的人生際遇來講述三位老人的浮生掠影。戊戌變法時期,六君子鮮血未乾,整個底層社會籠罩在『莫談國事』的陰雲之下。
  • 偷得浮生半日閒——淺析古代茶館的社會歷史變遷
    現代茶文化再一次走進了大眾生活,以其獨特的健身、養生功能獲得消費者的青睞。茶館作為茶客飲茶的場所,成了人們感受慢文化、悠閒放鬆的好去處。和我們今天的網際網路環境很像。古代的茶館男女有別。在古代女性是不允許拋頭露面的,如果出現在茶館這樣的場所,便會被扣上有傷風化的帽子。儘管近代風氣漸開,學堂有了女學生,茶館有了女坐席,也是男女隔開,分道而行。
  • 老「裕泰」茶館即將開張 濮存昕等名角亮相
    北京人藝版《茶館》劇照  日前,北京人藝話劇《茶館》演職人員已抵達青島。對中國話劇史上最經典的代表劇目之一,老舍先生創作的話劇《茶館》,青島觀眾給予了熱情的支持與追捧。隨著演出的日益臨近,票房持續火爆。
  • 是不是向裕泰茶館學習,掛上一塊「莫談國事」的匾額呢?
    是不是向裕泰茶館學習,掛上一塊「莫談國事」的匾額呢?這是我想嚴肅地向頭條號請教的一個問題。昨天晚上,我從網上看到一則消息,說是河北省河間市拖欠合同制教師工資長達幾個月,當時就義憤填膺,想要一吐為快。我又想到了老舍先生的話劇《茶館》,那裡面的裕泰茶館,牆上掛著一塊匾額,上面寫著|「莫談國事」,起到了警醒茶客的功能,不知道頭條號是不是學習一下,來個醒目點的提示——莫談國事呢?
  • 《紫塞秋風》茶館任務怎麼做 茶館任務介紹
    導 讀 在《紫塞秋風》這國產武俠風格的角色扮演遊戲中,我們除了做主線之外,在每個章節還有許多支線任務可供我們遊玩,可能有的玩家不清楚這些支線要怎麼做,所以小編這次就為大家帶來了《紫塞秋風》茶館任務介紹
  • 社會主義創造的國泰民安奇蹟:電視劇《茶館》觀後感
    跟他們的社會經歷,生長的環境沒有多大關係。 我不贊成他的觀點,但我無法說服他。最近看三十九集電視劇《茶館》,頗多感慨。 老舍先生的《茶館》真是不朽之作。 把老北平的三教九流,人情世故,描寫的惟妙惟肖。劉麻子父子,唐鐵嘴父子,黃胖子,常四爺父子,松二爺父子,秦二爺父子,官差吳爺宋爺父子,二德子父子,王掌柜父子,龐太監和他的四個侄子,一個個都是有血有肉的,性格突出的人物。 他們都是當年老北平社會的環境的產物。 從晚清,到民初,到軍閥混戰,到日本佔領中國,日本鬼子投降後的國民黨接收大員的封逆產,六十年裡的風雲際會,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好似都是按照他們特有的人生軌跡,幹著他們認為順理成章該幹的事情。
  • 最後一次演《茶館》,于是之留下意想不到的七個字
    1992年7月16日,在北京人藝建院40年的紀念演出中,于是之最後一次出演《茶館》中的經典角色王利發。從1958年起,于是之就將王利發這個左右逢源,穿針引線的人物形象深深刻在了觀眾腦海中,《茶館》長盛不衰,王利發也幾乎成了于是之的代名詞。當天,場內座無虛席,不少沒有買到票的觀眾,開場之後還逗留在場外,就想等散場之後,再見一見那些陪伴了舞臺一生的藝術家們。
  • 老「裕泰」搬進青島 連續三晚講述「那個時代」
    重現戊戌年間老北京的生活場景,老「裕泰」茶館如今正在緊張的裝臺中,經過48小時的連夜搭臺,周三晚19:30,來自北京人藝的原班人馬、明星陣容將在青島大劇院重現《茶館》輝煌。據悉,目前三場《茶館》低價位的票已售罄,大劇院也已不接受預定票,部分高價位的票可在現場直接購買。
  • 茶館裡,也有中國的風土和世相
    然而在今天的大城市,咖啡館越來越多,茶館越來越少。我們可以找到許多探討咖啡館文化價值與社會意義的著作,講述茶館的卻為數寥寥。事實上,作為中國傳統文化和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茶館的歷史源遠流長。澳門大學歷史系教授王笛認為,從物質的公共領域的角度來看,中國的茶館與美國的酒吧、歐洲的咖啡館扮演著類似的角色。
  • 博山茶館尤煒博、張梓陽|他們開了廣州最著名的「茶夜店」
    ·第 6 站: 博山茶館·地理坐標: 微信訂閱號 博山茶館· 茶館主人: 尤煒博、張梓陽像二人轉一般做內容生產的CP組合博山茶館有兩位掌柜,他們是這個內容平臺的聯合創始人,一個就是我們在看他們微信訂閱號時天天掛在作者一欄的尤掌柜,尤煒博。另一個是負責產品創業團隊Social和顏值的張梓陽。
  • 現代神話學丨對孟京輝《茶館》批判的批判
    而改革開放之後,《茶館》的政治意味開始消退,其保留獨特的北京胡同和市井文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面被挖掘出來,《茶館》的經典性從劇作主題驅動來到形式呈現驅動,人藝通過多場演出和電影拍攝所創建的「原汁原味的老北京」也成為一種顛撲不破的擬像。
  • 1982版電影《茶館》,記錄晚清民國之際京城風雲變幻
    一個茶館看似平常,實則五味雜陳,激蕩風雲——1982版電影《茶館》影評原創:薛小強一個茶館,看似信息的集散地、各階級階層的生活區,實則生活的五味罐,人生的名利場,國家的風雲地。《茶館》沒有從風雲激蕩的鴉片戰爭開始,而是選擇從戊戌變法時的晚清開始,到新中國成立前夕,王爺,差爺,旗人老爺,太監,走卒,人販子,警察,特務,舊宮女,維新的,改良的,保皇的,崇洋媚外的,救亡圖存的,實業救國的,算卦的,說書的,賣兒賣女的,各色人等,在這個小小的茶館粉墨登場,熙熙而來,攘攘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