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閆芳、太極雷雷等所謂「大師」,一次次把傳統武術推上風口浪尖。傳武到底能不能打?傳武在當代還有沒有價值?傳武未來的路在何方?知名作家、評論家、媒體人,同時也是傳統武術練習者的吾非羊老師,以親身經歷,圍繞多年來接觸的武術家、江湖門派、不同拳種、武術打假,以及武術江湖中的人和事,寫成一部紀實小說——《武林揭秘》,講述當代中國武術和江湖的發展現狀。一者,向大眾揭開中國傳統武術的神秘面紗;二者,解析一些武術造假的技術和方法;三者,介紹傳統武術中一些真正實用技術的訓練方法和使用技術。同時也探索尋找保護和發展真正的中國傳統武術的出路問題。下面刊載的是《武林揭秘》第二十四章的內容。
1978年,改革開放一聲春雷,解凍了沉睡十年的中國大地。中國的武術界也迎來了生意盎然的春天。在十年浩劫中被打倒的一批老一代武術家,如習得一身孫氏遊身八卦掌絕技的吳茂之,不用再躲躲藏藏在月下練拳;被人架著在上海人民廣場「千人批判大會」遊街示眾批鬥的「拳霸」顧留馨先生、褚桂亭先生和王子平先生,也恢復了歷史名譽。一批老武術家煥發了自己武術事業的「第二春」。
1984年,上海《新民晚報》的一則新聞報導了一位叫王禧奎的上海老武術家,不畏年高、不辭辛勞在復興公園內教授上海青年學習傳統武術形意拳、太極拳、八卦掌的消息。當時每個星期天的上午,王禧奎老師就會被一群毛頭小夥子圍繞著,演示中國傳統武術孫氏內家拳的三寶——孫氏太極拳、孫氏形意拳、孫氏八卦掌。當時,王禧奎老師已有70多歲高齡,每周仍練拳、教拳不輟,他所教授的學員中,有一些優秀的被收為徒,如易盧康、李忠明、蔡文俊、尚衍豐、陸文安、戎寶成、桂寶豐、陳勇、李彪、王振啟等,他們來自各行各業,有工人、企業職員、學生,也有公職人員。有學生借來了當時還很稀罕的照相機,為王禧奎老師拍攝拳照。
廣東拳師易子平師父(左)與王禧奎老師(右)對練拆招的照片
其中一張照片,是王禧奎老師與一位長的極似葉問的廣東拳師易子平師父對練拆招的照片。畫面中,易子平使出形意拳炮拳,王禧奎用形意拳崩拳迎擊,這個就是形意拳中著名的散手「五行相剋」。兩人你來我往,你攻我擋,拳拳相生,拳拳相剋。
有詩云:雙榻雙鑽氣相連,起吸落呼莫等閒。易骨易筋加洗髓,腳踩手劈一氣傳。鑽拳原是地反天,上下同打是真傳。左右相同隨意變,收吸發呼勁合丹。崩拳屬木疾似箭,發動全憑一寸丹。跟順變化隨法用,轉身提足把樹攀。炮拳先走虎跳澗,兩劈下裹如搜山。鑽崩之中加化打,提肛實腹水火關。橫拳出手似鐵梁,橫中有直橫中藏。左右穿裹應合意,收勢退橫勁宜剛。
二位老拳師的靈活的身法、反應、拳法,靈活舒展、大氣蓬勃,展現了中國北派武術簡潔、明快的風格,讓一旁圍觀的學生們叫好連連。這二位究竟是什人,哪裡來的這身好功夫?還要從1920年代說起。
1926年秋,上海十六鋪碼頭上聚集著一兩百號人,彩旗飛揚、人頭攢動、鑼鼓喧天,人群中還有人拉著幾條橫幅,上面寫著「歡迎孫祿堂先生南下來滬」。他們都是上海武術界人士,在等候當時中國著名武術家和也是武術界頭面人物的孫祿堂從天津南下上海的輪船。人群中,就有上海青幫「通」字輩大佬、閘北開封路上「更新舞臺」的老闆王永山,以及他兒子王禧林。這家叫「更新舞臺」的戲院是當時上海設備較為先進的京劇劇院,能容納四千人看戲。老闆王永山不僅與當時上海青幫大佬曹幼珊(蘇浙滬地區青幫大佬,黃金榮、杜月笙都是他的「通」字輩學生)關係甚密,而且與孫祿堂是河北任丘的同鄉。他喜愛武術,從小就為兩個兒子——王禧林和王禧奎聘師習武。這次孫祿堂南下傳武,正是由曹幼珊,以及先一步到上海的李景林等組織邀請的。
上世紀20年代上海十六鋪碼頭
輪船靠岸後,白須齊胸的「虎頭少保」孫祿堂走下舷梯,與此前到滬的武術家李景林、李書泰、楊奎山、郭憲山、林志遠、黃敬義等匯合,住到了法租界愛多亞路的青幫大佬黃金榮開設的梵皇宮飯店。李景林、孫祿堂二人住在二樓,李書泰、楊奎山、郭憲三、林志遠、黃敬義、郝家俊、王禧林等七人,帶槍輪流值班。
據史料記載,1926年底,李景林、孫祿堂二人決定在上海一同收徒。
孫的年齡比李大,李請孫挑選地址。孫雖是北方人,但喜吃辣,就在「大世界」對面西藏南路的一家川菜館「獨一處」臨時設個香案,燒著大香。拜師者每人手中拿著龍鳳大紅帖,內裝個人簡歷和一張五十大洋的支票。王禧林將弟弟王禧奎也帶去,一同拜師。當天,先由孫祿堂收徒,行拜師大禮,李景林作貴賓列席,儀式由大徒弟李玉琳主持。而後由李景林收徒並行拜師大禮,孫祿堂作貴賓列席,儀式由李書泰主持。這次二人共同收的徒弟有孫存周、李玉琳、高振東、胡鳳山、李書泰、楊奎山、郭憲山、林志遠、黃敬義、郝家俊、王禧林、王禧奎、蕭格清、鄭懷賢、孫振岱、章東、支燮堂等二三十人。前文所述在復興公園教授上海青年傳統武術的老者的王禧奎老先生,就是其中之一。
王禧奎老先生
王禧奎(1909-1986),男,河北任丘人,孫祿堂弟子。王禧奎老先生年幼時家境富裕但體弱多病,十三歲時父親領他往孫祿堂處,望能授予拳術鍛鍊其體魄,因其父與孫祿堂是同鄉,所以順利拜於孫祿堂門下,為孫祿堂晚年所收的正式弟子。時王老先生年齡尚幼,開拳時由師兄教授。他天資聰穎,把所學拳架摹仿得維肖維妙,深得孫祿堂歡喜,待年齡稍大後便由孫祿堂親自教授,功力一日千裡,所學拳架更為工整。跟隨孫祿堂大師學拳七年餘,而後又拜在李景林門下學習武當劍。二十二歲時,王禧奎在十九路軍蔡廷鍇部被聘為武術教官。王老先生擅形意和八卦,精孫式太極、武當劍,諸般刀槍劍棍亦無一不能,拳藝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以內功精純、拳架工整、身法靈活巧變而稱譽上海。
王禧奎老先生
王禧奎先生與易子平先生切磋武藝
而常同王禧奎老先生往來切磋的叫易子平則是廣東人,性格溫和、謙虛、低調、好武,擅長形意拳、八卦掌,及刀、劍、槍等器械,特別對形意拳、八卦掌中的散手格鬥頗有研究。由於他武藝精湛,實戰性強,易老師在解放前被上海大新公司老闆著名廣東商人蔡昌長期聘請為保鏢。易老師是一位強調學以致用,強調務實的武術技擊家。他把形意拳、八卦掌的套路分解為單操,將單操中的技擊原理研究透徹,並運用為到散手對抗訓練中。他強調,武術散手技術在實戰和對抗中一定要特別注重形意拳中「寧在一思進,莫在一思存」的思維。易老師是一位有真功夫,善於運用和實踐散手技術的實戰派武術技擊家。
易子平老先生
易子平(左)與王禧奎(右)合影
王禧奎的武術,深受孫祿堂的北派武術的風格影響,舒展大氣、功架工整、發力齊整。易子平又精於將傳統武術形意拳和八卦掌等運用於其所從事的保鏢工作中,善於動手和擒拿。特別是兩人經歷了解放後的種種社會運動,能安然生活到改革開放後的八十年代,在中國武術的「第二春」和上世紀八十年代全民習武的風潮中,使中國優秀傳統武術的精髓得以保存和傳播,實現了可貴的傳承。
王禧奎師父(第一排中間)收徒合影
易子平師父與外國友人一起交流武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