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米子。水米子學名鼠麴草,又叫清明菜,周作人《故鄉的野菜》中叫「黃花麥果」。多生於水邊,葉若調羹,長著銀色絨毛,高不過尺。一般在開花的時候將嫩尖採摘回來,搗碎與適當加粘米的糯米粉和勻做糕餅,有的地方用來清明祭祖。清吳其濬《植物名實圖考》中說:「湘中春時鬻於市。五溪峒中尤重之,清明時必採制,以祀其先,名之曰青。其意以親沒後,又復見春草青青矣。」周作人也明白寫著,他們那裡用來作供。湘西一帶叫蒿菜,做成的糕餅,用桔樹葉包裹,叫作蒿菜粑,去湘西春遊的,很多人帶回去給家人吃。
我們那裡不興清明祭祖,因此從不見有人將水米子做糕餅。都是搗成漿狀,去渣,與磨好的糯米漿和勻做「坨子」(即湯丸),吃起來糯糯的,軟軟的,滑滑的,香香的,吃後半天口裡尚有餘味。我小的時候,每年的正二月,幾乎家家戶戶都做。誰家做了水米子「坨子」,還會叫鄰居一起共享,鄰居不在家的,就留一碗,等他們回來了送去。但不知怎的,後來就極少有人做這種「坨子」吃了,是嫌磨米漿什麼的麻煩,或是田間地頭不怎麼長水米子了?前年初在嶽家前的河邊山地見到許多,瘦如香扦,狀若枯蒿,而今年看到家鄉微信群友拍的照片,卻又如先前一樣肥壯了,只是不知還有人做「坨子」吃麼。
蕨子。這裡說的「蕨子」不是指蕨菜,而是洞庭湖區丘陵地域近水山坡生長的一種藤狀野生植物。我知道的就有三種,一種叫牛尾蕨,根可入藥,名大通筋,莖粗如小指,色褐若野芹,嫩莖無葉,似蒜薹。另一種叫葉蕨,或是牛尾蕨的另一品種,只是莖比牛尾蕨小,色略淡,出土不久便長出葉來,根與牛尾蕨相似,供銷社收購時也不區分。再一種是刺蕨,其莖有刺,根若黃花菜之地下莖,也可入藥,稱「小通筋」,葉呈粉綠若雪松。所謂蕨子,便是這三種植物的嫩苗。
那時候我地蕨子多,每年的正二月,就邀了同伴到山上去掐。只是那東西嬌貴得很,只要一掐斷,就會流出汁來,一會就老了。但也不難解決,就是立即在斷口處呵一口氣,那汁就凝固了,就不老了。當然,呵氣保嫩還只是一種臨時辦法,回去以後還需立即浸入涼水之中或儘快炒食。蕨子吃法簡單,一般是切成寸許長小段放入鍋中清炒,當然也可以炒肉,葉蕨還可以煎雞蛋。但無論怎樣吃,味道都好,脆嫩爽口,有一種特殊的蕨香。只是我到城裡以後,基本上沒有吃過了,市場上似乎也沒得買。是山地被開發了,極少有這東西了麼?我也沒問過。
野藠子。野藠子既像藠又像蔥,因之又叫「胡蔥子」,也有叫「野藠藠」或「胡蔥蔥」的,洞庭湖區丘陵地帶最常見。每年春天一來,特別是下得一場雨,桔樹土裡、麻土裡,到處都是,這裡一片,那裡一叢。對於農作物來說,野藠子是一種最難除的雜草,土壤越熟,長得越多,小時候在隊上出工,幾乎天天要薅這種草。尤其是長在麻土裡的,要用耙頭挖,如果只以鋤頭刨去其苗,一場雨水下來,又長滿一土了。
野藠子雖為雜草,卻是一種極好的野菜。我地七十年代前出生於農村的人,幾乎沒有沒吃過的。野藠子吃法很簡單,若是春天,將全苗採了回來,洗淨,去頭,切成寸許長小段,放鍋裡炒熟即可。味道像蔥,卻比蔥甜,特別是生長於土中、潔白如雪的部分,更甜更香。也可以像韮菜一樣煎雞蛋,但那時雞蛋要賣錢,一般都只清炒。而到夏天,就只吃心了。夏天,野藠子便會像蒜一樣長出心來,當尖端的花剛成苞時,掐回來切段炒食,味道更勝於全苗,有蒜薹之香韮菜心之甜,卻比蒜薹韮菜心更嫩。不過,這都是多年前的事了,後來到城裡後,就再也沒吃過野藠子了。聽說,農村的人現在也不怎麼吃那東西了,為什麼呢?我也不知道。
地米菜。地米菜學名薺菜,是田間、路邊、荒地、河灘、林下、山坡隨處可見的一種野菜。先前讀周作人和汪曾祺的《故鄉的野菜》,覺得他們那裡吃薺菜吃得很文化。有很多民俗在裡邊,還有多種專著記述,我地似乎沒有。後來一想,又覺得我地三月三吃地米菜的風俗,遠勝於他們那裡。辛棄疾「春在溪頭薺菜花」、陸遊「春來薺香忽忘歸」和鄭板橋「三春薺菜饒有味」,都說明三月三吃地米菜不是我地獨有的習俗,但我們那裡,每年三月三這天,無論是鄉下還是城裡,幾乎無家不吃地米菜煮雞蛋。這天若是遇到熟人打招呼,一定是問:「吃了地米菜煮蛋麼?」
汪曾祺說,他們那裡的薺菜是可以上席的,還說有涼拌、做餛飩等吃法,我們那裡卻從沒見過。除了荒年炒食過嫩苗外,就是三月三用來煮雞蛋。況且,這時地米菜已開花了,煮了也只吃蛋而不吃地米菜。之所以這樣吃,說是藥用價值高,可治多種毛病。有個地方還編出了故事,說是華佗見一老者患頭痛症,就在園裡採把地米菜囑其煮雞蛋吃,老者服蛋三枚即愈,後來人們便紛紛用地米菜煮雞蛋吃。但我們那裡沒有這種說法,我地的說法,主要是說吃了腰不痛,並說,只有三月三這天採來的吃了才有效。從這一點可以看出,三月三吃地米菜煮蛋,其實早已成為一種民俗,而不是其藥用價值了。
我地的野菜,還有馬筍、香椿、蕨菜、雞菱杆、金狗根、野菌子、地木耳等多種,一時說都說不完。並且,有的還搞不清名稱,有的只能用土話說無法用文字寫。不過,無論過多長時間,還是記得,就像心是一塊土,野菜就生長在那裡,生著根、開著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