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的野菜

2021-02-07 茈湖口


水米子。水米子學名鼠麴草,又叫清明菜,周作人《故鄉的野菜》中叫「黃花麥果」。多生於水邊,葉若調羹,長著銀色絨毛,高不過尺。一般在開花的時候將嫩尖採摘回來,搗碎與適當加粘米的糯米粉和勻做糕餅,有的地方用來清明祭祖。清吳其濬《植物名實圖考》中說:「湘中春時鬻於市。五溪峒中尤重之,清明時必採制,以祀其先,名之曰青。其意以親沒後,又復見春草青青矣。」周作人也明白寫著,他們那裡用來作供。湘西一帶叫蒿菜,做成的糕餅,用桔樹葉包裹,叫作蒿菜粑,去湘西春遊的,很多人帶回去給家人吃。


我們那裡不興清明祭祖,因此從不見有人將水米子做糕餅。都是搗成漿狀,去渣,與磨好的糯米漿和勻做「坨子」(即湯丸),吃起來糯糯的,軟軟的,滑滑的,香香的,吃後半天口裡尚有餘味。我小的時候,每年的正二月,幾乎家家戶戶都做。誰家做了水米子「坨子」,還會叫鄰居一起共享,鄰居不在家的,就留一碗,等他們回來了送去。但不知怎的,後來就極少有人做這種「坨子」吃了,是嫌磨米漿什麼的麻煩,或是田間地頭不怎麼長水米子了?前年初在嶽家前的河邊山地見到許多,瘦如香扦,狀若枯蒿,而今年看到家鄉微信群友拍的照片,卻又如先前一樣肥壯了,只是不知還有人做「坨子」吃麼。

蕨子。這裡說的「蕨子」不是指蕨菜,而是洞庭湖區丘陵地域近水山坡生長的一種藤狀野生植物。我知道的就有三種,一種叫牛尾蕨,根可入藥,名大通筋,莖粗如小指,色褐若野芹,嫩莖無葉,似蒜薹。另一種叫葉蕨,或是牛尾蕨的另一品種,只是莖比牛尾蕨小,色略淡,出土不久便長出葉來,根與牛尾蕨相似,供銷社收購時也不區分。再一種是刺蕨,其莖有刺,根若黃花菜之地下莖,也可入藥,稱「小通筋」,葉呈粉綠若雪松。所謂蕨子,便是這三種植物的嫩苗。


那時候我地蕨子多,每年的正二月,就邀了同伴到山上去掐。只是那東西嬌貴得很,只要一掐斷,就會流出汁來,一會就老了。但也不難解決,就是立即在斷口處呵一口氣,那汁就凝固了,就不老了。當然,呵氣保嫩還只是一種臨時辦法,回去以後還需立即浸入涼水之中或儘快炒食。蕨子吃法簡單,一般是切成寸許長小段放入鍋中清炒,當然也可以炒肉,葉蕨還可以煎雞蛋。但無論怎樣吃,味道都好,脆嫩爽口,有一種特殊的蕨香。只是我到城裡以後,基本上沒有吃過了,市場上似乎也沒得買。是山地被開發了,極少有這東西了麼?我也沒問過。

野藠子。野藠子既像藠又像蔥,因之又叫「胡蔥子」,也有叫「野藠藠」或「胡蔥蔥」的,洞庭湖區丘陵地帶最常見。每年春天一來,特別是下得一場雨,桔樹土裡、麻土裡,到處都是,這裡一片,那裡一叢。對於農作物來說,野藠子是一種最難除的雜草,土壤越熟,長得越多,小時候在隊上出工,幾乎天天要薅這種草。尤其是長在麻土裡的,要用耙頭挖,如果只以鋤頭刨去其苗,一場雨水下來,又長滿一土了。


野藠子雖為雜草,卻是一種極好的野菜。我地七十年代前出生於農村的人,幾乎沒有沒吃過的。野藠子吃法很簡單,若是春天,將全苗採了回來,洗淨,去頭,切成寸許長小段,放鍋裡炒熟即可。味道像蔥,卻比蔥甜,特別是生長於土中、潔白如雪的部分,更甜更香。也可以像韮菜一樣煎雞蛋,但那時雞蛋要賣錢,一般都只清炒。而到夏天,就只吃心了。夏天,野藠子便會像蒜一樣長出心來,當尖端的花剛成苞時,掐回來切段炒食,味道更勝於全苗,有蒜薹之香韮菜心之甜,卻比蒜薹韮菜心更嫩。不過,這都是多年前的事了,後來到城裡後,就再也沒吃過野藠子了。聽說,農村的人現在也不怎麼吃那東西了,為什麼呢?我也不知道。

地米菜。地米菜學名薺菜,是田間、路邊、荒地、河灘、林下、山坡隨處可見的一種野菜。先前讀周作人和汪曾祺的《故鄉的野菜》,覺得他們那裡吃薺菜吃得很文化。有很多民俗在裡邊,還有多種專著記述,我地似乎沒有。後來一想,又覺得我地三月三吃地米菜的風俗,遠勝於他們那裡。辛棄疾「春在溪頭薺菜花」、陸遊「春來薺香忽忘歸」和鄭板橋「三春薺菜饒有味」,都說明三月三吃地米菜不是我地獨有的習俗,但我們那裡,每年三月三這天,無論是鄉下還是城裡,幾乎無家不吃地米菜煮雞蛋。這天若是遇到熟人打招呼,一定是問:「吃了地米菜煮蛋麼?」


汪曾祺說,他們那裡的薺菜是可以上席的,還說有涼拌、做餛飩等吃法,我們那裡卻從沒見過。除了荒年炒食過嫩苗外,就是三月三用來煮雞蛋。況且,這時地米菜已開花了,煮了也只吃蛋而不吃地米菜。之所以這樣吃,說是藥用價值高,可治多種毛病。有個地方還編出了故事,說是華佗見一老者患頭痛症,就在園裡採把地米菜囑其煮雞蛋吃,老者服蛋三枚即愈,後來人們便紛紛用地米菜煮雞蛋吃。但我們那裡沒有這種說法,我地的說法,主要是說吃了腰不痛,並說,只有三月三這天採來的吃了才有效。從這一點可以看出,三月三吃地米菜煮蛋,其實早已成為一種民俗,而不是其藥用價值了。


我地的野菜,還有馬筍、香椿、蕨菜、雞菱杆、金狗根、野菌子、地木耳等多種,一時說都說不完。並且,有的還搞不清名稱,有的只能用土話說無法用文字寫。不過,無論過多長時間,還是記得,就像心是一塊土,野菜就生長在那裡,生著根、開著花……

相關焦點

  • 家鄉夏縣泗交的野菜,流年歲月的大山風情
    人們說「靠山吃山」,這中條山呢就是養育家鄉的大山。我對家鄉泗交的山間野菜印象很深刻,很想寫寫它們。這野菜,是家鄉的名片,是山民鄉親的朋友。家鄉的野菜種類繁多,差不多有一二百種吧,許多還具有一定的藥用價值。象那些為大家特別熟知的野菜,如榆錢、蒲公英、車前草、槐花、白蒿、馬齒筧等等在這裡就不做介紹,謹選取部分自己熟悉的野菜說一說。
  • 春天來了,你的家鄉有什麼野菜可釆摘食用?
    關於你的家鄉有什麼野菜可採摘食用這個問題,我來分享一下自己的看法。作為一個雲南人,可以說自小就是吃著野菜長大的。雖然現在因為生活好了,不需要用野菜來作為食物的補充,但是野菜現在又成為了健康食材,更是嘗鮮的美味。每年一到春天,菜市場上都會出現野菜的身影,價格也比一般的菜貴多了。只說今年,最近正是雲南各種野菜上市的時候。
  • 汪曾祺 | 故鄉的野菜
    薺菜是野菜,但在我的家鄉卻是可以上席的。我們那裡,一般的酒席,開頭都有八個涼碟,在客人入 席前即已擺好。通常是火腿、變蛋(松花蛋)、風雞、醬鴨、 油爆蝦(或嗆蝦)、蚶子(是從外面運來的,我們那裡不產)、鹹鴨蛋之類。若是春天,就會有兩樣應時涼拌小菜: 楊花蘿蔔(即北京的小水蘿蔔)切細絲拌海蜇,和拌薺菜。薺菜焯過,碎切,和香乾細丁同拌,加姜米,澆以麻油醬醋,或用蝦米,或不用,均可。
  • 書中野菜香
    前幾天偶然發現一本關於野菜的書《野菜博錄》,野菜竟然還有專著?馬上在孔夫子網上下了單,趕在清明節前將書拿到,假期裡可以照書去採各式的野菜了。        野菜竟有四百多種,聽來令人難以置信,又令人垂涎。於是一一搜尋,看看有沒有自己熟悉的野菜品種。發現有榆錢香椿沒有槐花,有苦麻子掃帚菜沒有馬齒莧。也許作者所居黃山屬於南方,槐樹、馬齒莧並不在那裡生長。所以想,如果這本《野菜博錄》能將每種野菜的生長地域和生長季節也都一一考明,那真是一本採食野菜的攻略大全了。
  • 《故鄉的元宵》、《故鄉的野菜》
    《故鄉的野菜》薺菜。薺菜是野菜,但在我家鄉是可以上席的。蘇東坡詩:「蔞蒿滿地蘆芽短」,以蔞蒿與蘆芽並舉,證明是水邊的植物,就是我家鄉所說「蔞蒿薹子」。「蔞」字我的家鄉不讀樓,讀「呂」。蔞蒿好像都是和瘦豬肉同炒,素炒好像沒有。我小時候非常愛吃炒蔞蒿薹子。桌上有一盤炒蔞蒿薹子,我就非常興奮,胃口大開。蔞蒿薹子除了清香,還有就是很脆,嚼之有聲。 薺菜、枸杞我在外地偶爾吃過,蔞蒿薹子自十九歲離鄉後從未吃過,非常想念。
  • 又是挖野菜好時節,遵義的這些野菜你最中意哪種?
    所謂野菜,就是自然生於野外,受天地靈氣滋養,順四時而發,不經過人工栽培的蔬菜。春食野菜,滿足的不僅僅是口腹之慾,更是讓舌頭和身體適應自然的步調。三月在遵義怎能錯過挖野菜這件大事趁著大好春色拿上小鏟鏟 提著小籃藍一起嘗嘗春天的味道!
  • 陳珍/野菜莜麵席洞洞
    我的同鄉民俗學者、作家雨橋老師邀我和幾個城市朋友相聚,說要吃一頓地道的家鄉的家常飯。我們來到海東路一家「半畝地莜麵全席館」。一進雅間,雨橋就拿起菜譜:「菜:一盤燜羊肉,土豆絲、豆角絲炒粉條、豆芽調細粉。主食:野菜莜麵席洞洞。」轉臉向我們:「舊時做事宴,這叫『硬四盤』!」特別叮嚀:「我們不差錢。
  •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野菜飄香時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野菜飄香時「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詩裡的蔞蒿就是我們常說的呂蒿,(蔞蒿的「蔞」字字典上都注音樓,但「蔞蒿」在我的家鄉方言裡叫「呂蒿」)。蔞蒿又稱水蒿,柳葉蒿,具蒿之清氣、菊之甘香,鮮香脆嫩,誘人食慾。蘇東坡的兩句詩「漸覺東風料峭寒,青蒿黃韭試春盤」中的青蒿,實際上指的就是蔞蒿。
  • 老家田地旁的小野菜,還認識麼?山裡的野菜,記得長什麼模樣麼?
    菜品【野菜香薺炒豆腐】準備食材:野菜香薺,豆腐,大蒜調料:鹽,香油--------詳細的製作過程--------1.首先我這是剛從地裡挖上來的,所以需要先把黃葉和根給他剪掉一些2.把野菜香薺燙熟了之後,先用涼水衝涼了之後再放入。帶有涼水的臉盆裡面泡著。稍微在找找挑挑看有沒有一些泥土上的稻草啊,或者是黃葉啊小樹枝之類的給他挑出來,等下自己要吃的嘛當然要挑仔細點嘍3.把野菜香薺撈出來,用雙手擠幹,切記,一定要擠幹哦!
  • 鄉下不常見的野菜,可治療高血壓、消化道潰瘍、風溼性疼痛
    農村中最多的就是野菜了,有些野菜遍地都是,例如我家門口,一大片的野菜可以摘來吃。但是農村中的這麼多的野菜,你都見過?都吃過嗎?
  • 春暖花開了,在春日春風裡品讀周作人的散文《故鄉的野菜》
    《故鄉的野菜》文筆質樸,立意新奇,通篇都透出一股精巧的藝術魅力,思鄉懷舊是文章的主題,而貫穿全文的線索卻是野菜。野菜是最被賤視的,它登不得大雅之堂,又不為一般富有階級所愛。01 在《故鄉的野菜》一文中,作者周作人說他有四個故鄉新華字典中,故鄉的意思出生或長期居住過的地方,家鄉,老家。所以,我們慣常的理解,人只能有一個故鄉。而作者卻在文章一開頭就寫道:「我的故鄉不止一個,凡我住過的地方都是故鄉。」是不是感到作者對故鄉的理解不正確呢?並非如此,周作人先生自己理解的故鄉就是:凡我住過的地方都是故鄉。
  • 提醒大家:農村一野菜長相奇特,人稱「豬毛菜」,美味能入藥!
    鄉間有很多種野菜,我相信鄉下人不敢說它們都是公認的,那麼,在農村種的野菜也比較多,有一定價值的野菜也相當多,今天的野菜也很有趣,野菜看上去怪怪的叫它們豬毛菜
  • 鄉下一種野菜,價值珍貴,營養價值高,市場供不應求
    一些可以作為野菜食用,一些可以作為藥材,甚至可以在市場上出售,以換取一些其他生活必需品,這只能通過努力工作來交換。如今,這樣一種常見的野菜在國外泛濫成災,但在我國卻是一種炙手可熱的商品它就是馬蘭頭,一種很常見的野菜,在農村,在田野裡,在山坡上,在陽光下,只要有一個相對開闊的區域,你就可以看到馬蘭頭的身影,它已經成為一種很受歡迎的野菜。開水燒開後,加上一些豆腐乾,是一道非常美味的涼菜。
  • 沒有一株野菜,逃得過中國大媽的手
    別急著向掃墓路上順便採了把蕨菜回來炒臘肉的父母丟去白眼,真正能在挖野菜大賽中挖出風格、賽出水平的,那都是些為了野菜將生死置之度外的神農後人。比如,湖北襄陽一村民踩著三月的尾巴出門去,在尋覓野菜芳蹤的過程中,一不小心就掉進了荒草覆蓋、深度達四米的下水井裡,最終只能報警求援。近日,北京奧林匹克森林公園已發現並勸阻了20餘起挖野菜的行為。
  • 茵陳和白蒿的區別,時令野菜——白蒿蒸菜正當時
    這句熟語在家鄉幾乎婦孺皆知的。時入正月,春風乍起,地氣回暖時候剛剛長出來時棵兒如一枚銅錢大,數量不多比較難採,最適合藥用,那是茵陳中的上品,彌足珍貴。二月以後再長大些,到處可剜,雖仍為茵陳,然藥性漸差,卻是食用的好時候,人們便習慣地稱它白蒿了。
  • 收藏:東北50種野菜,挖野菜時看一看
    點擊題目下方我是東北人,關注東北人的手機媒體此文不轉對不起春天要挖菜的朋友  野菜,也就是非人工種植的可以食用的植物野菜一般有著純淨的品質,是大自然的美妙饋贈,也是人與自然相生相伴的見證。野菜無汙染、營養豐富、清新可口,是絕佳的食材之一。很多野菜都具有藥用價值,俗話說「偏方治大病」,野菜如果食用得當、對症,大多可視為偏方。
  • 春天必吃的14大黃金野菜,一種野菜治一種病!但是這些野菜不能吃…
    1、不認識的野菜不要吃春季踏青採摘野菜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容易發生誤認的野菜不要採來吃,以免中毒。2、注意採摘的地點野菜的生長環境與品質也息息相關,工廠、汙染的河流等周邊生長的野菜也常含有毒素,不宜食用。
  • 春天必吃的13大黃金野菜,一種野菜治一種病
    ❶ 不認識的野菜不要吃春季踏青採摘野菜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容易發生誤認的野菜不要採來吃,以免中毒。❷ 注意採摘的地點野菜的生長環境與品質也息息相關,工廠、汙染的河流等周邊生長的野菜也常含有毒素,不宜食用。❸ 野菜最好是現採現吃久放的野菜不能吃。野菜的烹飪要根據野菜本身的特點來選擇。許多野菜食用前必須用開水燙過,再用清水漂洗幾次,瀝去苦水,方可燒煮食用。
  • 春天必吃的14大黃金野菜,一種野菜治一種病
    ❶ 不認識的野菜不要吃春季踏青採摘野菜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容易發生誤認的野菜不要採來吃,以免中毒。❷ 注意採摘的地點野菜的生長環境與品質也息息相關,工廠、汙染的河流等周邊生長的野菜也常含有毒素,不宜食用。❸ 野菜最好是現採現吃久放的野菜不能吃。野菜的烹飪要根據野菜本身的特點來選擇。許多野菜食用前必須用開水燙過,再用清水漂洗幾次,瀝去苦水,方可燒煮食用。
  • 小時候經常吃的一種野菜,清熱解毒妙用多,很多人都不知道!
    記得小時候,那些從城市裡回鄉掃墓的大人,都會去爭相採摘一些這種野菜。家裡的大人都說這種野菜是清熱的,以前還不知道這種植物叫做龍葵,因為它長著白色的花,我們這邊的人都叫它白花菜。據說這種植物藥用價值很高,可以清熱解毒,莖和葉都是較好的中藥材。不過要注意的是沒有成熟了龍葵果實是不能吃的哦!否則會引起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