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焱公子 編輯丨水青衣
後臺收到讀者來信,看著看著,我心生唏噓。讀者說,去年底老婆生二寶,開心。3月來了,自己剛好過35歲生日了,公司又通知復工,開心。這春天的氣息,真香啊。可是,中國人有古話,樂極會生悲。復工第3天,HR對自己說,受疫情影響,公司業務縮減,35歲以上員工……「他沒說完,我就懂了。剛開工就失業唄。還有什麼說的?雖然很想吼一句,老子上周才剛到35……但,看看辦公室裡,那些活潑潑的小鮮肉,年紀輕沒負擔,薪水還能給少點。自己真沒啥可跟人比的。捲鋪蓋回家的時候,老婆倒也沒說什麼。晚上,她積極聯繫了一個姐妹,談妥了,讓我去姐妹老公小吃店裡打工。餐飲,不能堂食,我負責送外賣。做了10年通信,現在去送飯?我怕自己做不來。公子,我想創業。像你一樣,跨界,做新媒體。
看完這信,我回復的筆,久久不能落下。
儘管已從老東家華為離開4年多,我依然不時想起當初那個目空一切的自己。
那時的我無知且驕傲,一度以為10年500強的從業經歷,足夠支撐我去做成任何我想做的事。
於是,我果斷裸辭創業,跟這個讀者一樣,從通信出來,一腳跨到文化。斷崖式的跳躍,充滿了誓與過去一刀兩斷的決絕。
報應來得很快。
這4年多時間,頭3年我都在相同的旋渦裡打轉:碰壁、掉坑、再碰壁、再掉坑。欠下一屁股債,前路無比渺茫。
看見曙光,扭虧為盈,不過是近一年裡的事。
最近很多朋友都問我:跨界創業成功,有什麼心得?
老實說,在任何場合,我都不敢說自己獲得了成功。頂多是,兜兜轉轉,暫時活了下來。
我今天,想認真回復這位讀者,也告訴所有公號裡的朋友:
各位,如果有得選,別輕易創業,更千萬千萬,不要跨界創業。
若非真的得跨,至少不要跨那麼遠。
復盤我這曲折蜿蜒的4年,支撐我活下來的,有5項能力。
如果你真的打算從0開始,切入一個全新領域,或許可以參考借鑑。
一、 自知力
人貴有自知之明。
這話一點兒不新鮮,但我是真切吃了虧後,才體會到它有多重要。
何謂自知力?在今天的我看來,有4點。
第一,知道你想幹什麼。
第二,知道你能幹什麼。
第三,知道你將面臨怎樣的對手或挑戰。
第四,知道誰將檢驗你的成果並為此買單。
最初的我,只隱約知道第一、二點。
我知道自己喜歡寫作,想要以此為生。在曾經的通信圈內,我也多次證明過,自己有遠超一般工科男的文字功底和細膩筆觸。
這給了我盲目的樂觀與自信,讓我根本沒看清真正決定我命運走向的,其實是後兩點。
創業之初,經朋友介紹,我獲得了與某大客戶喝茶的機會。
在介紹完我們能提供的業務後,大客戶笑了,對我發出了靈魂三連問:
「你過去在華為,現在卻來做文案和品牌策劃?
你有什麼成功案例嗎?
我現在養著一個超過20人的新媒體內容團隊,都是專業的媒體人。你可以做得比他們更好嗎?」
我記得他笑的樣子。他彈著菸灰,笑得溫和,嘴角卻掛滿輕蔑,但我至今都感謝這個笑容。
他點醒了我,讓我知道,興趣愛好和想要以此為生之間,隔著天大的距離。
前者,愉悅自身即可;後者,必須有勇氣敞開自己,接受市場無情的檢驗。
二者需要付諸的努力及承受的壓力,天壤之別。
一開始對自己越「自知」,你才能越快判斷出自己究竟適不適合走這條路,以及,最終能走多遠。
二、自驅力
當再沒人管你之後,你才會發現,有時能被人管著也是一種幸福。
創業之後,我獲得了想要的自由,我可以自主決定幾點上班下班,甚至要不要上班。
我可以在上班時看電影、打遊戲、刷手機,或者愛去哪就去哪,絕對沒有一個人會管我。
事實上,在一度陷入迷茫時,我也的確這樣幹過。
放縱自己一時爽,在無人監控的情況下,真的很容易沉淪。
如果拿玩遊戲做類比,給別人打工,就像是玩一個有固定關卡設計的RPG(角色扮演)遊戲。
你該取得什麼物品,完成什麼任務,系統總會給你明確的線索和提示。一步步跟著走,總會通關。
而自己創業,則是一個即時戰略遊戲。
一開場,你只有一個孤零零的主基地,也不知道敵人在哪裡。唯一的目標,是戰勝所有敵人,持續活下來。
沒有人告訴你該如何壯大,你卻必須爭分奪秒,快速崛起,因為敵人隨時會來。
當我清晰意識到從此再沒人給我發工資,我每月還得定期給別人發工資、交房租、承擔各種費用時,我才真正明白:所謂自由,是一件門檻很高的事。
沒有足夠的自律和憂患意識,便不配享有這樣的自由。
而這,需要你始終保有足夠的自驅力,持續驅動自己和團隊,不斷向前。以防一不小心,就被黑暗中的敵人消滅。
三、遷移力
開篇時我說過,我是跨界創業,並且跨得很遠。
如果有得選,不建議大家這樣跨。
當然,無論跨得遠或近,只要你從事的新行業跟以前不完全一致,就一定需要重建自己的知識體系和底層思維。
這個重建,絕不是從0開始,而應該充分基於自己既往的舊知識框架,延伸搭建而成。
第一該遷移的,是經驗。
比如,我本身是個理工男,又做過多年的項目經理,邏輯思維和項目框架搭建,是我的長項。
我現在要搞內容創作,如何把這些長項和經驗遷移過來?
運用項目經理的「搭臺子式」經驗,我還真的搭起了自己第一部長篇小說的架構,順利寫完了20萬字,在各平臺的反響也都不錯。
第二該遷移的,是思維。
比如我現在教很多學員在新媒體變現,總會讓他們遷移自己在職場中的「客戶思維」。
我們給客戶交付產品和服務,一定得以滿足他們的滿意度為先,這樣他們才會買單和復購。
這個思維,也同樣是新媒體內容變現的底層思維:你得先持續輸出對讀者有價值、有獲得感的內容,人家才會願意為你付費。
所以,跨界後能快速適應並發展的前提,是充分向過去的自己「借力」,遷移你能遷移的一切。
真正意義的從0開始,是一種極大的浪費,市場也不會給你這個時間。
四、 協作力
我不斷賠錢碰壁的頭3年,最大的問題,一是商業模式不明,二是幾乎所有核心向的事情,都是自己親力親為。
我自己累得半死,員工也得不到應有的鍛鍊。
這種運作方式,公司業務的瓶頸就是我個人的精力,也無法和員工建立更深的信任和情感,更談不上什麼凝聚力。
我逐漸意識到,想做更大的事,服務更多的人,本質上,必然得把自己從日常瑣碎中釋放出來,建立一支真正能徵善戰、獨當一面的隊伍。
惟其如此,我們才能一步步做大做強。
而這,需要基於商業模式的清晰分工和無間協作。
明確方向後,我跟合伙人水青衣進行了基本分工:我負責核心內容和對外展示,她負責團隊搭建、商務及運營。
每個產品模塊上,我們也定出了相應的負責人,並給予他們充分的授權和信任。
整個協作機制搭起來後,我們才真正有了點做公司的樣子,公司業務也才得以快速增長。
現在回頭看,對初創公司來說,能活下來的關鍵點只有2個:1.找到合適的商業模式,2.找到合適的人。
前者,是戰略眼光的問題,後者,則充分考驗一個老闆的協作力高低。
懂協作,才懂分權、授權,並給予員工充分的回報,持續激勵他們不斷向前。
五、共情力
我在教學員寫作時,也多次提到過要著重培養自己的共情力。這樣你的文章才會充滿溫度和悲憫,更容易感染讀者,獲得點讚轉發。
從0開始創業,也是一樣。
當我自己做了老闆,我開始明白為什麼當初做員工的我,總有那麼多抱怨。因此,我更能體諒我的員工。
遇到衝突,我一定會比他們先往前邁一步。
因為我知道,他們不懂我是正常,而我要去懂他們,是應該。
儘管因為種種原因,也有一些員工離開了公司,但無論去留,大部分對我還算滿意。
當我自己去拉業務、打市場後,我清晰構建了以下準則:
做不了的事情,絕不會為了拿單而盲目承諾;
即便暫時不合作,也會站在專業角度,給他們力所能及的建議;
接下的事情,一定充分站在對方立場,交付超出他們預期的結果。
很多客戶後來跟我說,他們本來有更好的選擇。但最終選擇我,因為覺得踏實。
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是一家毫無名氣的小公司,也許未來數年都會是。
但相比之前,我的內心是篤定的。我相信我們能繼續活下去,那些跟隨我們的小夥伴,也能獲得應有的回報與成長。
我想,這就足夠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