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6年的一篇報導中,西安的機動車已經佔據了全市70%的道路,這背後是西安機動車的快速增長。
西安機動車用了二十年突破100萬輛,2014年突破200萬輛後,不到四年的時間就增長到了300萬輛。快速增加的機動車,加重了西安的交通負擔,全國擁堵路段排名,西安也多次榜上有名。
西安市為了緩解交通擁堵,鼓勵市民出行少開車,多選擇其他出行方式。在還沒有共享單車的2013年,西安建立了城市內部的公共自行車系統。想到這個辦法的不只是西安,2008年的時候杭州就已經建立起了覆蓋全市的公共自行車使用系統。2010年,杭州公共自行車已經有了2000多個停放點,5萬多輛自行車。
2016年以後,各類共享單車出現搶佔市場。只2017年一年,西安共享單車投放就達到70萬輛。自行車繼上世紀八十年代後,再一次成為了西安人出行環節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我們聯合西安市交通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找到了2018年一年內的西安人騎行數據,觀察到了西安人的用車習慣。
以2018年9月的第一個完整周(9月3日-9月9日)為例,這一周是一年中普通的一周。
▲西安一天中的自行車用車時段分析圖。
9月3日周一開始,一直到9月7日周五,西安人自行車用量的走勢都是相似的,大體可以分為早高峰和晚高峰兩個峰值。在這兩個時段內,上班族是自行車的主要使用人群。而在早上10點以後到下午4點之間,每小時自行車用車量在3萬-4萬之間,這個數字才是西安人日常的自行車用量。
根據交通規劃局對西安自行車使用情況的跟蹤,和2016年共享單車剛剛興起相比,2018年的時候西安人日常自行車用量已經趨於平穩,人們漸漸習慣於將單車作為常規出行手段。
地鐵的出現,對西安人來說,不亞於一次出行方式的變革。在2018年年內,西安地鐵的客流強度為2.9萬人次/公裡,全國排名第一。用同一個時間段內離開和進入地鐵站的自行車用量比來看,可以估計出地鐵站附近居民們使用自行車的情況,三條地鐵線不同站點的人對自行車的使用頻率並不相同(註:數據統計於去年,當時4號線開通時間過短,沒有計入)。
▲早高峰騎車進入地鐵站比例。
早高峰時期,全市內選擇騎車到地鐵站人數最多的是一號線上的康復路站,一號線的漢城路站緊隨其後,這在某方面來說可以表明:在這兩個地鐵站附近的人們,大部分人的居住地到地鐵站距離屬於「走路太遠,等公交划不來」的階段。
自行車確實很適合雞肋距離出行。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時候,小區往往就在單位旁邊。上下班時,工人們大多選擇騎自行車回家。彩虹廠的老員工就講過自己曾經難忘的一幕,下班後,廠門口湧出大批穿著藍色工服的工人,場面壯觀。和當時比起來,現在人們不再是騎自行車直接往返於單位和家,而是往返於地鐵站等交通樞紐和家。
從騎行熱度與小區住宅、商業大廈分布的來看,西安的騎行熱度和商業大廈的分布幾乎是一致的,和商圈的關係尤其緊密。商業大廈的聚集地區,選擇騎行的人數普遍較多。有個別商業大廈由於地緣過於偏僻,雖然有少量聚集,但是騎行熱度較低。
▲騎行熱度與西安住宅小區分布圖。
▲騎行熱度與西安商業大廈(包括商場與寫字樓)。
這和騎行本身的特點有關,騎自行車是單純依靠體力,人們不會選擇騎行作為去偏僻地點的交通方式。一旦商業大廈距離住宅區過於遙遠,即使形成騎行熱度,熱度也只會局限在小範圍之內。
從全市用車熱力圖來看,西安人騎行的主要分布趨勢,可以明顯的看出兩條線,分別是1、2號地鐵沿線,由南向北,由西向東,十字交叉狀。
▲西安用車熱力圖。
以兩條地鐵線路為坐標軸,整個城市的西南地區用車密度和熱力,比東北、東南、西北高。之所以有這樣的結果,可能因為大部分西安人工作生活集中於城市西南部分。
騎行的密度,其實和地區混合程度有關係。當一個地區的用地混合比率越高,對這個地區的人來說,出行距離縮短,人們選擇騎行出門的比率也就越高。
西安市區內幾個獨立的用車高峰路段,分別為長安區大學城和高新綠地兩處。這兩個地方騎自行車出行集中,並且和外部區域有明顯斷層。有兩個可能會導致這種現象:一是因為人多但是公交系統不夠發達,選擇自行車出行更便捷;二是這幾個地方已經自成一體,區域內的人可以在內部解決自己所有的生活需求。
在西安市騎行的熱點路段中,幾個紅色的熱門路段分別為漢城南路到丈八北路沿線以西,高新軟體園一帶,聚集了培華學院和電子科技大學一帶,邊家村附近,南稍門到小寨一帶,鳳城五路到七路和未央路交界地區。
▲騎行熱點路段。
整個城市裡,屬於中高頻用車範圍的路段非常多。
高頻用車路段,來自於此路段中人們對自行車的剛性需求。以漢城南路到丈八路沿線以西一帶具體分析,這片地區小區多,但是向西、南方向的公交車不夠多(2018年),很多上下班人乘坐公交地鐵,都需要將騎自行車作為輔助出行的方式。而高新軟體園一帶企業密集,公交車路線沒有全面覆蓋工作人群,大部分人還是以自行車作為到達公司的最終方法。培華學院一帶,則是因為大學密集,騎自行車出行對學生來說,是一種既方便又划算的出行方式。南稍門到小寨不光學校多,居民區和購物點也多,這段路是騎行出門的好選擇。
西安人騎自行車已經成為了出行的必然選項。從理論上來說,自行車使用人數增加,對小汽車的出行數量有影響。美國波特蘭市的公共自行車系統在2016年7月正式啟動,半年後,已經有證據表明因為自行車計劃,街道上的汽車確實減少了。
自行車對大多數西安人來說,不是簡單的綠色出行,也不只是為了少堵車,更是生活的必需品。但極速增長的自行車,又一次和城市裡極速增長的機動車一樣遇見了很多尷尬。
首先,自行車車道不缺,但缺少安全保障。
▲大寨路與丈八路十字。
很多老街道,由於暫時沒有自行車的騎行空間,會在機動車道上臨時安排自行車道。機動車和非機動車毫無路障隔閡,一旦馬路上機動車增加,非機動車車道就被佔用。而就算是開闢了自行車道,也難免不被停車佔用。或者屬於行人的人行道停滿機動車,人們被迫走上非機動車道,自行車和行人混在一起,兩方的安全都缺少保證。
其次,和城市公共自行車不一樣,共享自行車隨意擺放也是一個令人困擾的問題。
西安的公共自行車有固定停車點,截至2018年6月底,自行車服務站點有1943個,無樁站點2000個,這確保了公共自行車不會過多佔用路面其他地方。但是人們用完共享單車以後,經常隨便停放在公交站和地鐵站旁邊,最誇張的時候甚至佔據整個人行道。
城市作為鼓勵市民們騎自行車出行的主體,除了鼓勵人們多騎自行車節能減排、緩解擁堵外,可能自己也需要做出改變,成為一個「自行車友好型」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