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盛到衰落:波蘭國王的中國情結

2021-01-19 騰訊網

[摘要]從17世紀開始,中國文化逐漸從英國和荷蘭等國傳入波蘭,收藏中國陶瓷和使用中國絲綢很快成為波蘭貴族和王室的時尚。不過,索別斯基國王對中國物品的喜愛達到痴迷的程度,與他的王后瑪利亞有關。

油畫《揚三世·索別斯基在維也納》。

波蘭首都華沙的瓦津基公園舉世聞名,對於中國人來說,大家因公園裡的蕭邦銅像而習慣稱它為「蕭邦公園」。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公園內還有一條歷史悠久的「中國大道」。近日,有關這條「中國大道」的翻修問題被波蘭媒體頻頻提及,勾起不少波蘭人的回憶。《環球時報》記者通過採訪華沙皇家瓦津基博物館館長傑爾涅維奇,了解到這段被遺忘的歷史的來龍去脈。

鼎盛波蘭流行中國時尚

楊·索別斯基是波蘭歷史上最傑出的國王之一,他統治波蘭時的17世紀末,是波蘭近代史上最後的輝煌時期。當時的波蘭領土囊括現在的波蘭、立陶宛、拉脫維亞、烏克蘭和俄羅斯的部分領土,總面積是現在的4倍。索別斯基國王因驍勇善戰而聞名,1683年,在土耳其軍隊包圍維也納之時,他統率波蘭、匈牙利和奧地利聯軍,打敗土耳其軍隊,拯救了歐洲。

除了善戰外,索別斯基國王還有一個特別愛好,就是鍾情於中國絲綢和陶瓷。從17世紀開始,中國文化逐漸從英國和荷蘭等國傳入波蘭,收藏中國陶瓷和使用中國絲綢很快成為波蘭貴族和王室的時尚。不過,索別斯基國王對中國物品的喜愛達到痴迷的程度,與他的王后瑪利亞有關。

瑪利亞王后出生在法國,是當時法國國王的遠親,天生麗質的她一開始嫁給了一名為扎莫斯基的波蘭人。扎莫斯基是當時歐洲最富有的貴族之一,現在波蘭的扎莫希奇市當時全部屬於他個人的財產,這座城市也因他的名字而得名,而現在華沙的維拉諾夫宮當時便是他的私宅。出身名門的瑪利亞出嫁前就非常喜愛中國文化,據說,瑪利亞當時的嫁妝就是一些中國絲綢和陶瓷。婚後的瑪利亞有了丈夫做經濟後盾,對收藏中國陶瓷的熱愛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維拉諾夫宮內現在的大部分文物都是她當時的藏品,其中包括她使用過的中國絲綢被。扎莫斯基死後,瑪利亞改嫁給索別斯基國王,當上了波蘭王后。

索別斯基國王與瑪利亞真心相愛,共生育了13個孩子。正是受瑪利亞王后的影響,索別斯基國王迷上了中國文化。那時,歐洲流行的中國陶瓷多為仿製品,為了能直接從中國引進絲綢和陶瓷,索別斯基國王制訂了雄心勃勃的計劃,想開闢從波蘭經西伯利亞抵達中國的第二條絲綢之路。由於始終沒能同俄國沙皇達成協議,這一構想成為索別斯基國王終身的遺憾。

末代國王有著中國情結

索別斯基國王死後的波蘭迅速走向衰落。1764年,當斯坦尼斯瓦夫·奧古斯特繼承王位時,波蘭已是支離破碎。奧古斯特出身於聲名顯赫的哈爾託雷斯基家族,他的家族同俄國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家族有著很深的淵源。此時的維拉諾夫宮已經是哈爾託雷斯基家族的財產。年輕時的奧古斯特多才多藝,風流倜儻,1755-1758年間他在聖彼得堡做駐外使節時,愛上了當時還是大公主的葉卡捷琳娜二世,並做了她的情人。

在葉卡捷琳娜二世扶持下,奧古斯特回到波蘭繼承王位,住在瓦津基公園內的烏雅茲多夫斯基宮。此前的瓦津基公園是王侯們的狩獵場所,奧古斯特將公園定為他的夏季行宮,由此開啟了瓦津基公園最輝煌的建造時期。他聘請眾多知名畫家、建築師、雕塑家,建成水上宮殿、梅希萊維茨基宮、貝爾維德爾宮、露天劇場等歷史性建築,奠定了如今瓦津基公園的風貌。

此外,奧古斯特繼承家族傳統,同他的表妹伊莎貝拉一樣,酷愛中國文化。家族內的近親,加上共同的愛好,奧古斯特與表妹暗生情愫。伊莎貝拉已為人婦,同丈夫一起住在維拉諾夫宮內,而奧古斯特國王的烏雅茲多夫斯基宮與維拉諾夫宮相距約5公裡,為見證他們之間的愛情,奧古斯特國王把連接兩個住所的道路命名為「中國大道」。不僅如此,他還在瓦津基公園內的「中國大道」上修建了兩座石木結構的中國橋和一座木質結構的中國門樓。

在歲月侵蝕下,中國門樓已於19世紀三四十年代損毀,兩座中國橋目前也已蕩然無存,但其圖紙一直保存在華沙大學版畫館。此外,聖彼得堡博物館至今藏有一幅珍貴的油畫,生動再現了當年瓦津基公園內中國橋和「中國大道」的情景。

有趣的是,伊莎貝拉的丈夫波多茨基同樣喜愛中國文化。為討夫人歡心,他在維拉諾夫宮的後花園模仿建造了一座頗具中國特色的茶亭。這座茶亭迄今仍保存完好。

歷史大道見證時代變遷

多才的奧古斯特國王沒能挽救波蘭被瓜分的命運。1795年,存在800多年的波蘭國家宣告滅亡,此後波蘭人開始恢復獨立的長期鬥爭,「中國大道」也隨之湮沒在歷史長河中。隨著時間流逝和城市面貌變化,曾經長約5公裡、連接王宮和郊區宮殿的「中國大道」慢慢地被城市所分割,它的名字也被人們遺忘,但位於瓦津基公園內的一段長約1100米的「中國大道」始終頑強地存在著,並延續至今。

這段「中國大道」由瓦津基公園北門向南貫穿園區,直至公園南門外的加加林大街。新中國成立後,波蘭是第一批與中國建立正式外交關係的國家。人民波蘭時期的上世紀50年代,為體現波蘭的工業進步,公園管理部門將「中國大道」鋪成柏油瀝青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中蘇交惡時,一些波蘭人曾自發地來到「中國大道」上「集體散步」,對中國人民表示無聲的支持。

位於瓦津基公園內「中國大道」附近的梅希萊維茨基宮還記載了一段特殊的歷史。1958年9月15日,中美大使級會談從日內瓦遷移到華沙,波蘭政府為此提供梅希萊維茨基宮作為中美談判場所,在此進行的談判持續15年之久。1969年,中蘇邊界衝突事件發生後,為尋求同中國對話,美國首先想到華沙渠道,隨即中美進行第135次和136次大使級會談。在華沙渠道完成既定任務後,中美之間的聯絡轉為巴基斯坦渠道。

上世紀90年代波蘭社會制度改變後,中波關係迎來新的發展時期。現在,「中國熱」再次在波蘭升溫,為加強兩國文化交流,2011年3月,瓦津基公園正式啟用「中國大道」的歷史名稱。目前,中波合作翻修「中國大道」、重建中國橋的工程也在進行當中。(文/李增偉)

相關焦點

  • 波蘭貴族共和國的衰亡
    ,擊敗了長期侵擾的條頓騎士團後,波蘭進入了鼎盛時期,這一段時間波蘭政治清明,國泰民安,盛世王朝被稱為「黃金時代」。,他們為了爭權奪利,開始選舉外國人來當國王,以更好的把控波蘭王國,也為了更好的削弱國王的權力。
  • 瓜分波蘭狂潮
    1683 年,驍勇善戰的波蘭立陶宛國王約翰三世率三萬大軍直奔維也納,然後與奧地利聯手,擊敗了土耳其二十萬大軍,從而將歐洲從奧斯曼入侵的噩夢中拯救出來,至此波蘭國力達到了鼎盛。為解維也納之圍,約翰三世指揮大軍與土耳其大軍激戰。
  • 波蘭最偉大的國王,使歐洲擺脫伊斯蘭化危險,去世不久王國卻崩亡
    文/格瓦拉同志作為波蘭史上最偉大的國王,約翰三世本名揚·索別斯基,生於利沃夫附近的奧萊斯克,父親是若烏凱夫的領主雅科夫。1674年5月,國王米哈烏駕崩,野心勃勃的索別斯基遂通過軍事政變上臺,稱號為約翰三世。
  • 從波蘭政治體制入手解讀波蘭遭受瓜分的原因
    凡習歐洲史,便無法繞過波蘭。波蘭作為歐洲大國存在了數百年,直到1795年被普魯士、俄國和奧地利瓜分而滅亡。許多人都知道這一歷史,但具體波蘭是如何淪落到被瓜分的境地卻鮮有人知,即古波蘭衰亡的內在邏輯。波蘭的特異之處在於滅亡前5年,仍然領有巨大的疆域面積。
  • 波蘭神奇的復國之路
    波蘭這樣的國家,被這麼三大帝國瓜分,只有一種情況能夠復國,那就是這三大帝國同時被消滅。可是他們之間雖然有戰爭,要麼是我把你滅了,可我不會讓波蘭獨立;要不是你把我打敗了,你也不會讓波蘭獨立。所以波蘭復國的機率小到差不多就是一個人在同一個地方被雷劈了三回。結果蒼天有眼,居然出現了第一次世界大戰這麼奇葩的戰爭,直接讓俄普奧這三大帝國全崩潰了。
  • 近代波蘭領土為什麼從115萬平方公裡,縮水到31萬平方公裡
    但當我們將時間往回撥到十七世紀我們就會發現,在二十世紀飽受大國凌辱的波蘭,實際上也曾經是歐洲大陸上一個雄踞一方的霸主,其在1650年鼎盛時期所擁有的領土達到115萬平方公裡,人口多達1100萬人,是不折不扣的歐洲大國。那麼,又是什麼讓這個曾經輝煌的大國一步步變成了後來的大國手下的棋子的呢?我們得從十七世紀講起。
  • 白鷹、騎士與貴族民主:波蘭立陶宛聯邦226年簡史
    1637年繪的波蘭貴族而波蘭則是個面積較小的國家,與立陶宛合組聯邦王國,正好為波蘭解決土地的需求,也就是說,波蘭和立陶宛雙方體會到唇亡齒寒的道理,讓締造波蘭立陶宛聯邦順理成章。不過亨利才剛到達波蘭,就因兄長法王查理九世逝世,而繼承為法國國王亨利三世。亨利最後決定放棄波蘭王位,回到法國。
  • 波蘭: 歐洲的加強版韓國, 一個心比天高, 命比紙薄的國家
    現代德國在歷史傳承上準確來說是歸屬於普魯士公國的,在當時普魯士立國之時,第一任統治者阿爾布雷希特明確表示臣服于波蘭國王,就這樣一條公約導致第一、二次大戰前後甚至現在波蘭與德國之間的矛盾在極端民族主義分子眼中,仍舊是不可調和的。
  • 三張圖帶你看懂波蘭歷史上是怎麼失去115萬平方公裡國土
    這個現狀平庸的國家有著輝煌偉大的過去,17世紀上半葉波蘭領土面積曾高達115萬平方公裡,有「平獨鎮露大波波」的美譽。到了17世紀下半葉,波蘭急劇衰落,領土面積不斷萎縮,直到18世紀末被鄰國徹底瓜分抹除。強大一時的波蘭是怎麼走向滅亡的?這兩個因素在其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自由選王制和一票否決權。
  • 《火與劍》的歷史真相:狡猾貪財的大地主竟讓兒子當上了波蘭國王?
    ▲鼎盛時代的波蘭—立陶宛聯邦當然,作為留學歸來的高材生,亞列馬•維什涅維茨基的才智,自然也沒有只用來如何兼併哥薩克人的土地。在回到波蘭—立陶宛聯邦之後,亞列馬•維什涅維茨基立刻就參與了那場由當時莫斯科沙皇米哈依爾,為了收回莫斯科在「大動亂」時,被波蘭—立陶宛奪走的斯摩稜斯克而發動的戰爭。在這場戰爭中,亞列馬•維什涅維茨基率領了自己4000步兵為主的家族部隊,為波蘭而戰,負責了一些支援性質的任務。
  • 波蘭面積如什麼從115萬平方公裡,縮水到31萬平方公裡?
    東歐國家波蘭面積31萬平方公裡,在小國林立的歐洲,算得上是面積大國。但是,波蘭人會告訴你:三百多年前,波蘭面積有115萬平方公裡,北抵芬蘭灣,東到莫斯科的郊外,南到烏克蘭,是歐洲一等一的強國。
  • 從波蘭到紐約:一個麵包的身份變遷
    到了九月,就連供水都成了問題。就在全城快要失去希望的時候,波蘭王索別斯基終於帶著神聖聯盟的七萬援軍趕到了。一場惡戰。這位有著「波蘭之獅」美稱的國王給歐洲歷史創造了一個轉折點:維也納戰役的勝利終止了奧斯曼帝國在歐洲的擴張,也阻止了當時穆斯林對基督教世界的威脅。這場戰役也成了日後史書中必然濃墨重筆的一章。
  • 興盛一時卻逐漸衰落,騎士團簡史
    遊戲冒險之旅:十字軍東徵中的醫院騎士團,在騎士團的鼎盛時期許多強大的騎士團和一個獨立國家別無二致在特權和軍事力量的加持下,公元12世紀末,騎士團的的力量達到了巔峰,成為了一支橫跨地中海的強大的政治、經濟、軍事力量。
  • 1700年,丹麥,波蘭和俄國乘瑞典國王年輕,聯手攻擊,結果被反攻
    中國有句古話說得好「莫欺少年窮」,至於為何這麼說,另外一句古話給了解釋「英雄出少年」,中國人的這兩句古話,還真在十七世紀的歐洲,得到了應證。
  • 近代史上的波蘭,三次亡國,完全是咎由自取
    公元10世紀末,歐洲就出現了波蘭王國,經過歷代國王的不斷擴張和發展,在16世紀時達到巔峰,改名波蘭立陶宛王國,一度擁有近百萬平方公裡領土和1000萬人口,是當之無愧的歐洲最強國。當時,唯一和波蘭抗衡的條頓騎士團,也在1410年的格倫瓦爾德戰役中被徹底擊敗,成為波蘭的附庸。
  • 波蘭歷史沿革:崛起于波茲南、翼騎兵所向披靡、近代數次亡國
    02鼎盛:向蒙古和條頓亮劍到了12世紀中葉,伴隨著經濟發展、教會封建所有制的深入以及城市的興起,波蘭很快分裂成為幾個公國它一方面採用了類似神聖羅馬帝國選帝侯制度的國王貴族選舉制,另一方面將古希臘時期的古典民主發揮到了極致,賦予了所有議員以否決權,從而導致整個官僚體系運轉效率低下,甚至宛若無政府狀態。如此僵化的運轉體制在工業化革命即將席捲全歐洲的時代,毫無競爭力可言。
  • 波蘭與條頓騎士團兩百年的衝突
    前奏在經歷了皮雅斯特王朝早期的輝煌之後,波蘭迅速陷入了衰落,王室內部權力爭鬥以及外部敵人的侵襲,中央的權力減弱致使在13世紀初形成了4個公國割據的局面,分別是小波蘭、瑪佐夫舍、大波蘭和西裡西亞,皮雅斯特王朝王室分支林立
  • 曾經傲立東歐的白鷹——波蘭
    在皮雅斯特家族的統治下,波蘭分分合合,曾經有一個長達200多年的分裂割據的局面,到國王卡齊米日三世統治的時代(1333~1370在位),波蘭才又重歸統一。而在這一時期,條頓騎士團便以宗教為藉口趁機徵服了普魯士,並且沿波羅的海南岸向東北歐擴張,並且成為了東北歐的強權,威脅著東歐各國。卡齊米日三世的侄孫雅德維嘉女王統治的時候,其與立陶宛大公的聯姻,促成了波蘭和立陶宛的聯合。
  • 波蘭第一大城市華沙
    《無需標題》波蘭詩人 |辛波斯卡(華沙第一美女。)華沙,波蘭共和國首都,波蘭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第一大城市。位於維斯瓦兩岸、波蘭中部,都會區人口278萬,城市面積512平方公裡。(波蘭是孫子兵法所說的「交地」,交通要道,歷史上俄羅斯帝國同歐洲列強屢次在此發生戰爭。)歷史名城華沙,從公元10世紀起華沙就有居民點,13世紀建城,15世紀城市有了一定的規模此後一直都是波蘭最大的城市。
  • 雙翼下的陰影,薩爾馬提亞主義下波蘭的興盛與崩潰
    說到波蘭的發跡史,波蘭翼騎兵絕對值特大書特書。直到今天,波蘭陸軍的裝甲兵徽標都是一個翼騎兵翅膀的標誌。薩爾馬提亞主義下的波蘭貴族薩爾馬提亞人曾經稱霸南俄的廣袤草原,事實上他們是操北伊朗語的遊牧民族而波蘭騎兵之所以穿成這樣,與當時波蘭盛行的「薩爾馬提亞主義」有很大的關係,「薩爾馬提亞主義」認為,波蘭貴族的祖先是公元前3世紀到公元前4世紀南俄草原及巴爾幹東部地區的霸主薩爾馬提亞人(也叫作薩爾馬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