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奏
在經歷了皮雅斯特王朝早期的輝煌之後,波蘭迅速陷入了衰落,王室內部權力爭鬥以及外部敵人的侵襲,中央的權力減弱致使在13世紀初形成了4個公國割據的局面,分別是小波蘭、瑪佐夫舍、大波蘭和西裡西亞,皮雅斯特王朝王室分支林立,之後更多的割據勢力產生使整個13世紀都處於動亂之中。
而其中分裂出來的瑪佐夫舍從12世紀起,就不斷襲擊普魯士人,一度建立了普魯士主教區,1222和1223年為擴大勝利果實,在教皇的支持下,康拉德公爵連續對普魯士徵討,但是都以失敗而告終。反而引火燒身,面對兇悍的普魯士人,他的軍隊節節敗退,領地也被普魯士人佔領,完美了實現了「偷雞不成蝕把米」。最終在這種走投無路的絕望下,康拉德公爵向條頓騎士團求援,許諾將打下的赫翁諾地區作為騎士團的封地。
條頓騎士團崛起
條頓騎士團作為歐洲的三大騎士團,最初是十字軍東徵的產物,主要成員是西歐國家的貴族,聽命於教皇,為的是抵禦崛起的穆斯林國家,最初的根據地也是在東邊的巴勒斯坦。然而面對穆斯林世界的反擊,十字軍的東徵事業也不斷萎靡,逐漸退回歐洲地區。
1211年,匈牙利國王安德烈二世邀請條頓騎士團幫助鎮壓庫曼雷人,承諾是把位於今羅馬尼亞境內的一塊地送給騎士團作為封地。公元1225年條頓騎士團試圖在封地上建立獨立的國家,被安德烈驅逐。隨後便是瑪佐夫舍康德拉公爵拋過來的橄欖枝,條頓騎士團有了被驅逐的經驗後,吃一塹長一智,這次他們向教皇取得書面證明,又趁康德拉再次被擊敗之際和他籤訂合約,明確打下領地後歸屬權,同時又背靠神聖羅馬帝國這顆大樹。
1233年,條頓騎士團開始徵討普魯士地區,直到1283年普魯士全境被佔領,建立了條頓騎士團國,隨後不再服從波蘭大公的命令,開始幹涉波蘭內部事物,並開始侵擾波蘭領土。此時的條頓騎士團和寶劍騎士團已經合併,國力大增,而東部的波蘭在這近200年間一直處於分裂之中。
衝突
按我們老祖先說的:「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大波蘭大公普熱梅斯烏二世在1295年被加冕為波蘭國王,他試圖統一波蘭也成功地管轄相當部分的波蘭土地,但是就在他即位不久就被位于波蘭西部的布蘭登堡候國刺殺。波蘭的統一進程戛然而止。
1308年,布蘭登堡候國出兵佔領了東波莫瑞地區,而天降大任的庫亞維大公「矮子」瓦斯迪瓦夫一世,正忙於重新統一波蘭的戰爭,又只好請條頓騎士團援助,1309年,騎士團擊敗了布蘭登堡的軍隊後,將東波莫瑞地區據為己有,波蘭兩次引狼入室,反噬自己,這一幕仿佛又是百年前的經歷重演。
1320年,庫亞維大公「矮子」瓦斯迪瓦夫一世加冕為波蘭國王,重建波蘭王國。瓦斯迪瓦夫一世深知自身實力不足以對抗條頓騎士團國,何況還有波西米亞國的侵擾,於是就聯合同樣被侵襲的立陶宛,結成聯盟對抗條頓騎士團。波蘭一方面和立陶宛組成聯盟,實行軍事抵抗反擊,一方面又和波西米亞籤訂合約,波蘭承諾放棄西裡西亞地區而波西米亞答應不再謀求波蘭王位。此後兩方勢力在對抗中此消彼長,互有勝負,為了結束這場紛爭,立陶宛貴族意識到必須要真正的聯合波蘭,併入波蘭結成真正的聯盟。
結局
1409年,薩莫吉希亞爆發了反抗條頓騎士團的起義,波蘭-立陶宛聯盟支持這場起義,進而與條頓騎士團爆發戰爭。1410年,波蘭-立陶宛聯軍在格倫瓦打敗條頓騎士團,然後,波蘭-立陶宛聯盟軍隊乘勝追擊,圍困馬爾堡,但由於神聖羅馬帝國和波希米亞等國的幹涉,未能徹底摧毀條頓騎士團。播過此次戰役之後條頓騎士團元氣大傷再也無力抵抗,兩方勢力近200年的衝突也暫告一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