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經授權轉自公眾號:銀杏財經(ID:yinxingcj)作者: 風千語
關於TikTok的討論已漸進尾聲,本以為張一鳴不會再時常出現在媒體標題中,但是因為員工打遊戲耽誤工作一事,討論度又回到了張一鳴身上。
2020年的確是特別的一年,張一鳴曾站在十字路口,面臨思考著「賣與不賣」的難題。現在他能稍微能喘口氣,一回頭卻看到宿華和張小龍都在朝自己走來……
張一鳴不想做社交的短視頻不是好的電商平臺
字節系的產品,優點和缺點都非常明顯。
優點在於阿里、騰訊缺乏的東西,它都有,缺點在於阿里、騰訊都有的東西,它卻都沒有。
抖音、今日頭條等快內容的高頻產品,印證了張一鳴早期說「要做別人沒做過或做不好的東西」的話。進入2020年以來的動作卻印證了陳睿對其「獅子王」的評價,如開闢金融業務、投資網文公司及開放抖音小店等。
沒有一個網際網路公司不想做Supercompany,如果有,那一定是時機未到。
字節的時機已經到了,如果不是2020年兩個不可抗力因素的影響,在線教育、網文IP和金融等業務板塊還會走得更加激進。
有媒體報導稱,字節跳動將2021年的三大業務板塊調整為了:跨境電商、ToB(企業服務)和LKP(辦公硬體套裝)。
跨境電商和ToB業務,是包括百度在內的多數同行的近來的發力方向之一,尤其是ToB,在ToC市場已見瓶頸的當下更像個香餑餑。
飛書和火山引擎或許能為字節的發力toB板塊帶來新進展,LKP則需要依靠新石實驗室(初期團隊主要來自錘子科技),兼進出口的跨境電商到底要怎麼做還是一個謎。
不過,比起遙不可及的自營電商,社交會是抖音、今日頭條更容易觸達的領域。
擁有社交未必擁有商業模式,失去社交,就失去了移動網際網路底色,推薦就始終無法變成「人傳人」的裂變。
抖音打開同城和熟人板塊,意在為非紅人用戶提供更多分享生活的空間,這事本來是不知不覺就跑到了快手領地擅長。可見即使擁有了最高日活,抖音還是要面對弱社交這塊短板。
相對抖音,今日頭條打造社區較為輕鬆,且其在捕捉熱點與引進熱點人物方面漸得微博真傳。
前段時間,成都新冠確診女子趙某信息被洩露,微博、微信群謠言和隱私滿天飛,引得公安局最後不得不出面解決,最後以行政處罰隱私洩露人告終。
按照往常社會事件的澄清規律,受害者往往會開通微博進行澄清和發言,然而在趙某這事上,今日頭條搶了先機。趙某開通頭條號通過「微頭條」的形式講述自己所遭受的網絡暴力,一個小時之內就收到上萬條評論。
今日頭條早就不滿足於只做一個媒體聚合+內容分發平臺,它希望引進更多的個人用戶,這些用戶不用發文章或視頻,只需要發「微頭條」就能形成社區生態。
儘管如此,社區離真正的社交工具還是有不遠距離。
字節系產品希望跨越先天屬性,進軍社交領域,目前看來最成功的還屬飛書。同屬2B社交產品,釘釘已經搭上線上教育快車,企業微信也滲入微信熟人圈,飛書除了接入抖音、今日頭條的分享入口,還看不到明顯變化,像是在在孤軍奮戰。
抖音和頭條的私信存在感太弱,撐不起社交,評論板塊又缺乏圈層氛圍,難以和快手匹敵,但字節必須要做點什麼。
將飛書和其餘字節系內容產品打通不太現實,但字節又確實很需要一個工具或者說一種模式,能將旗下所有流量池連接到一起,經由量變再引導出下一輪的質變。
從這個維度而言,字節面臨的問題甚至和微信類似,面前擺著一個龐大的流量池,要怎麼用?前者要從內容到社交,後者則需從社交到內容。
張小龍我們擁抱的不是算法是機器推薦
用簡單的規則構建一個生態,像是為張小龍量身定做的理念。其實,沒有任何一個網際網路生態可以用「簡單」來概括。
但凡與人有關的產品,就註定會面臨許多變數,何況微信是一個「人——人」的產品。
從「人——人」到「人——內容——人」,有時候只差一個算法。
或者說用微信一貫愛用的詞「分發」更為恰當。
在分發時代,用戶在微信上看到的任何內容,都是自我選擇的結果。用戶可以選擇訂閱什麼樣的公眾號,加什麼樣的好友,也可以選擇看誰的朋友圈。
這種完全主動的機制,其實也有弊端,用戶可能會懶於開拓新的內容和信息源渠道,做內容的人也無法感受到競爭壓力。
修改推薦機制以後,寫公眾號的人開始有壓力。能不能提高點擊率和在看率,並非「變成標題黨」就能解決的事。一條內容所能獲取的關注度,與粉絲量的關聯度在下降,同時與熱點的關聯度卻上升了。
即便如此,依舊有許多的人不理解微信的做法,視頻號全面上線後的推送機制,甚至給部分用戶帶去了「厭煩感」讓用戶的迷惑再一次加深。
這不影響微信在擁抱算法的路上一路向前,繼續甘當工具的下場是被競品拆分。
最先和微信挑起戰爭的是字節跳動,其副總裁李亮,多次在自己頭條號上或明或暗地指責騰訊枉顧自己網際網路界「水電基建」的地位,封殺對手產品或參與不正當競爭。
今日頭條一貫對騰訊的態度其實都是:我可以屏蔽你,但是你不能封殺我,因為你是基礎設施。
事實上,抖音至今也沒有完全取消微信登錄的方式,頭條劍拔弩張的姿態=「我弱我有理」。
這裡也基本可以看出微信的處境,體量大,行業領先,因此誰來分杯羹都只能吃啞巴虧。
理想主義的張小龍,的確想不到今天的微信會面臨這樣的局面。試想一個能將郵箱這種純工具產品做到極致的人,是很難將建立龐大商業帝國作為自己事業追求的。
微信擁抱算法的轉變變化,在外界看來是一個逐漸被打臉的過程。
微信已然不是張小龍一個人的微信,他在開屏的地球上來了又去,也在算法的大門中間進了又退。
誠然,頭條那套算法為微信系所厭惡,儘管今天看起來微信已經擁抱了算法,卻仍把這套推送機制稱為機器推薦。
機器推薦,一下子將算法這個網際網路熱詞拉回了本質層面,機器再先進,也只能是為人服務,而不是主導人。
不管是做短視頻還是做公眾號,做社交分發還是機器推薦,微信的根本目的還是完善自己的社交生態。換言之,對微信來說,變的只是形式,它的徵途依然是人際交往的星辰大海。
廣大用戶花在微信上的時間、電量和精力已經TOP1,在此基礎上還希望一騎絕塵,能夠借鑑的恐怕也只有同樣會「殺時間」的頭條系。
今天的網際網路世界競爭之慘烈,已經不能指望通過複製任何一家「前輩」的經驗來成功。微信很明白這個道理,深知社交分發還是得佔半壁江山,因此暫時被算法「打臉」也不要緊。
同樣被打臉的還有快手。
宿華在YY的世界裡發現一個抖音
張一鳴前腳說了算法沒有價值觀,後腳宿華就隔空喊話說算法需要有價值觀。
二人創業以來的諸多言論及行為都契合了一個壞學生,一個好學生的模子。
好學生很難認同壞學生的行為,卻也可能暗自佩服對方的思維和勇氣。
表面上,不認同張一鳴的人佔多數,說到字節,頂多也會誇一句:他們算法真牛。這種誇獎並不包含認同感以及效仿心,哪怕真有心要學他一二的,也不會表現出來。
快手和抖音雖然是同行,但是真正發生競爭的業務其實不算太多。同樣是帶貨,快手可能偏向於農產品,抖音偏向於快消品、美妝服飾等領域。同樣是直播,快手大V們可能都在打遊戲,抖音紅人們則主要在唱歌。
根據快手招股書,2017年到2020年四年,快手直播收入在總體營收中佔比都超過了60%,其中最高的一年佔比超過95%。
對比之下,抖音的主要收入則來自廣告,字節過半的營收基本都來自抖音廣告。抖音是個正兒八經的廣告商,快手則被比作YY。
然而快手8.0版本發布後,迎來了一個「類抖音」的變化,精選頁面的瀏覽模式與抖音差別極其細微。
快手的社交優勢在下降,人容易在算法的主導下變得被動,剛好社交需要的是主動,不是沉浸。
用戶只會刷視頻刷嗨了時進入評論區,而不太會選擇一對一私聊。以前微博高估了私信的價值,現在快手或許也高估了沉浸的價值。
顯然,快手希望作出一些改變,學抖音不是目的,營收多元化才是。
2020年春節,快手繼BAT後成為首個拿到春晚紅包項目的網際網路企業,DAU順勢水漲船高,一度高達3億,然而僅半年就回落到了五千萬。
這事,其實早已有巨頭給出了前車之鑑,只是快手估計以為短視頻終究和搜索不一樣,短視頻可以消耗用戶時間。
今年11月時,宿華甚至帶隊考察了興盛優選的總部,但是沒等宿華思考好如何入股社區團購,官媒一盆冷水「別惦記幾捆白菜」潑下來,所有網際網路企業都悄無聲息了。
本地生活按兵不動,娛樂消遣還可以發揮想像力。
長視頻領域選秀出道的風颳到短視頻,還是一樣的著急。快手發起#快手音樂偶像招募#活動,邀請站內所有18至25歲的音樂人參與選拔,抖音不落人後,也上線首檔女團選拔綜藝《無限偶像》,邀請王霏霏、李誕和汪蘇瀧擔任"鑑證官"。
綜合以前抖快的短劇、豎屏綜藝經歷來看,反響平平,卻一點不影響它們繼續躋身娛樂圈的熱情。
顯然,抖音是靠娛樂圈更近的地方,土味與光鮮亮麗很難共存。
既要避免越來越像抖音,又要擺脫直播依賴,快手的步子沒法跨太大,搶先上市或許是最好的選擇。
多年前,在Musical.ly收購一事上被張一鳴搶先一步的遺憾,終於有了彌補的機會。
只是招股書披露,營收解構結構嚴重依賴直播等問題便不得不曝光於人前,等著快手的是更大的挑戰,它必須向資本市場證明自己不是只有直播的能力,哪怕變得有些像抖音。
APP轉向存亡之際
一個企業越是做大,可能越要擔心何時被對手消滅的問題。頭條剛晉級網際網路新秀時,尚可底氣十足地要求強於它的對手為「後輩」讓路,字節成為巨頭後,說話做事便需左思右想。
2020年的特殊,使得內容與社交、娛樂行業迎來了新一輪增長機會。如《王者榮耀》疫情期間日流水竟超20億,QuestMoblie相關數據顯示,短視頻使用時長達到17.3%,反超手機遊戲。
這一切只是競爭愈演愈烈的縮影,光輝背後陰影一片。
騰訊可以狀告抖音直播遊戲是侵權,字節也可以從百度挖走高管人才,微信視頻號直播可以強勢入侵朋友圈。
所有APP都在搶用戶以及用戶時間,然而用戶只有那麼多,於是便內卷了。尤其是眾網際網路企業紛紛出海不利的情況下,內卷帶來的惡果已經越來越明顯。
抖快肉眼可見的增量空間微乎其微,只好寄希望於上市,微信還是被市場催著營造一個成熟的視頻號商業變現模式。
十字路口,往左是流量,往右是社交,前進犧牲氛圍,後退放棄商業。
所有人都在觀望,但留給大家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特別聲明:本文為合作媒體授權DoNews專欄轉載,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DoNews專欄的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及原出處獲取授權。(有任何疑問都請聯繫idonews@do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