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瀋陽北大營遺址——「九一八事變」與14年抗戰開始的地方

2020-12-14 遼寧頻道

1931年9月18日夜晚,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向位於瀋陽北大營的東北軍發動突然襲擊,從此開始了對中國長達14年的侵略。北大營是抗日戰爭時期,日本最先開始侵略中國的地方,也是中國14年抗戰打響抗日第一槍的地方。本文作者介紹了實地考察北大營遺址的所見所聞,並以翔實的資料揭秘了日軍進攻北大營及東北軍打響抗日第一槍的真實情況。

事實上,近代日本對中國的侵略,是從1894年的甲午戰爭開始的。從此之後,日本多次對中國進行侵略:1900年八國聯軍侵略中國,日本參與了;1905年的日俄戰爭,事實上也是對中國的侵略。所以準確地說,「九一八事變」是抗日戰爭期間,日本侵略中國開始的時間。而抗日戰爭,日本稱之為「第二次日中戰爭」。

在眾多歷史文獻上,都把日軍在瀋陽自爆南滿鐵路作為「九一八事變」開始的標誌。我認為,日軍這種「賊喊捉賊」的行為,目的是為其進攻中國軍隊製造藉口,畢竟當時南滿鐵路歸日本所有。所以日軍侵略中國的軍事行動起始點應該以其進攻瀋陽北大營的中國軍隊為標誌。

日軍在柳條湖自爆南滿鐵路處

今日北大營遺址

如今,北大營只是瀋陽市的一個地名,在地圖上只能找到「北大營東路」「北大營西路」這幾個街道,北大營作為一個完整的營區已經不存在了。

沿著北大營東路向西走400米,有一個「金鷹小區」的南門,按其位置,這裡當年應該屬於北大營的營區,但如今這裡已經沒有任何北大營的痕跡了。

金鷹小區大門(這裡應屬於北大營營區)

在北大營東路中間有一條南北走向的小路,叫柳林街。沿著柳林街向北走約300米,有一個歸部隊管理的院子,進院約50米,有個南北方向的小巷,在北頭那座老宅的房脊處有個黑色標牌:「瀋陽市不可移動文物——北大營營房舊址」,落款是「2012年9月公布,瀋陽市文物局立」。

「北大營營房舊址」標誌牌

這個破舊的房子就是現存北大營營房遺址之一。主要的一幢是長約100米、寬7.5米、高3.5米(其中屋脊高1.5米)的平房。這座房屋由青磚砌築,屋頂是黑色鐵皮,整體呈東西走向,窗戶主要開在南側,門都開在北側。在這座老房子的北側,也有一排這樣的房子,由於南邊的營房有居民居住,都向外擴建了小院,於是在南北兩排房子中間,僅留下寬約1.7米的小道。在這座房屋的東邊,還有一棟不完整的老房子,所以說北大營的老營房現在僅剩下了兩棟半。

現存的北大營老營房

我在這處遺址南邊不到百米的一個小院裡,採訪了老住戶林老,他現年85歲,據林老介紹,原沈空後勤部所屬某單位1971年進駐這裡,來時院裡都是一米多高的荒草。

老住戶向作者介紹情況

林老向作者詳細介紹了北大營的有關情況。林老當時就蹲在地上,用石頭畫出了北大營營區示意圖。他說,北大營當年佔地很大,大門開在營區的南邊,圍牆是黑色的,都是青磚砌成的。原來營房共有29棟,目前僅存的是馬廄和騎兵住的房子。這些房子當年質量都很好,房頂都是黑色鐵皮,下面是用粗大的黃杉做房梁和頂棚,中間充填鋸末。北面的那排老營房,上世紀七十年代被置換給了企業。令人不解的是,後來其所有單位竟然是一家日本企業,不過這家企業如今也破產了,其院內的北大營老營房成了廢棄的倉庫。

北大營老營房室內照片

還原當年的北大營

當年,北大營是東北軍的兵營,因位於瀋陽城北5公裡而被稱作「北大營」。北大營始建於1907年,東距東大營10公裡,西距南滿鐵路僅300米。瀋陽地處遼河平原,山峰和高地很少,北大營正是座落於一塊平坦開闊的地形上。從軍事角度分析,除了軍營裡的建築物外,周邊沒有可利用的地形。1912年張作霖由地方武裝變身為正統國軍後即進駐此地。從那時起,這裡就成了奉軍最大的營區。後來經過張作霖、張學良父子二人近20年的苦心經營,它逐步發展成為東北軍最主要,也是最有標誌性的兵營。

北大營全景沙盤

當年的北大營,是一個氣勢宏大、設施完善、戒備森嚴的大型軍營。營垣形狀呈正方形,每邊長約2000米,四周有2米高的院牆,在院牆中間設有卡子門和崗哨,院牆外挖有護城河。營區內,南邊為大操場,中間是司令部大樓,東、西、北三面都是兵舍,在司令部北面的三排兵舍,呈三叉戟形布局。這座軍營,在當時那可真是高端大氣上檔次!

北大營沙盤的南部(可以見到圍牆外有護城河)

北大營遺址是如何被發現的?

2011年「九·一八」前夕,瀋陽市民鄭英傑,通過在網際網路上對北大營做衛星定位,發現北大營東北角方向有一處長條形狀的建築很明顯。他為此專門去現場,從高處查看。這是3棟長條房子,其中南側的保存較好,其他兩座在北側、東側,僅是殘存,有的經過裝飾,已經面目全非。該營房為青磚建築,鐵皮瓦屋頂,近百米長,建築面積1500平方米。這三幢營房與現存當年東北軍北大營布防圖的營房位置很符合。他的觀點在網上發布後,引起了網友們的關注,各大媒體也紛紛進行考察、報導。省、市文物部門和有關專家多次對該遺址進行鑑定和論證,認定這裡正是1907年修建的東北軍北大營營房。從此,北大營遺址才得以「撥雲見日」,進入了有關部門和媒體視線。該處北大營營房舊址在2012年9月被批准為「瀋陽市不可移動文物」,2014年11月又被批准為遼寧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原北大營營區航拍照片

當年駐紮在北大營的是哪支部隊?

「九一八事變」發生前,東北軍獨立第七旅司令部暨所轄619、620、621團駐紮在北大營。《瀋陽文史資料》收錄了當時在第七旅服役的軍官李世廉的回憶:「北大營第七旅是東北軍中最精銳的旅,堪稱精銳裡的精銳。該旅分為三個團6000多人,每個團配有12挺重機槍、6門迫擊炮以及4門平射炮。每個連配有德國步槍120支,每個班配有一挺輕機槍……」第七旅不僅裝備比較先進,訓練有素,軍紀森嚴,而且官兵的文化素養較高。軍官大部分畢業於東北陸軍講武堂、保定陸軍軍官學校、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等優質軍校,士兵則普遍具有初小以上學歷。就連日本的《朝日新聞》都稱第七旅為「東北軍精銳」。

東北軍士兵(這幅照片的背景應該是北大營,讀者可以與前面的北大營遺址照片對比一下)

北大營裡除了精銳的第七旅,還有中國的第一支坦克部隊,共擁有12輛坦克。可以說,憑藉北大營當時的武器裝備,發動「九一八事變」的那點日軍兵力根本不可能攻下北大營。

日軍是如何攻佔北大營的?

據遼寧省檔案館提供的資料,日軍在柳條湖實施爆炸5分鐘後,板垣徵四郎就以「代理關東軍司令官」的名義,下達了攻佔北大營和瀋陽城等四項命令。早已在爆破地點以北4公裡的文官屯待命的關東軍獨立守備隊第二大隊600餘人,立即向北大營發起了進攻。

日軍衝進北大營(感覺這幅照片像是擺拍的)

當天晚上,第七旅旅長王以哲因參加水災賑濟,不在北大營,留在旅部的最高長官為旅參謀長趙鎮藩。日軍進攻後,趙鎮藩立即打電話向東北軍參謀長榮臻請示,得到的指示是:「不準抵抗,不準動,將槍收入庫房,對進入營房的日軍,任何人不準開槍還擊。」619團、621團,因為收到了「不準抵抗」命令,放下了武器,等著長官去跟日本人交涉。可是日本人根本就沒什麼交涉,直接衝殺進來,於是一場沒有抵抗的屠殺開始了。

日軍炮火籠罩下的北大營

日軍首先從北大營西北角攻進621團兵舍,見人就殺。不少訓練有素的東北軍士兵,由於手中沒有武器,甚至沒來得及反抗一下,就被日本兵打死了。

日軍佔領後的北大營營房一片狼藉

日軍佔領西側的營房後,繼續向位於北大營東側的620團兵舍殺來。

日軍進攻北大營經過圖

儘管上峰強令不準抵抗,但北大營的東北軍官兵並非全部束手待斃,王鐵漢團長就是組織所部打響中國抗戰第一槍的人。日軍開始進攻北大營時,620團團長王鐵漢並不在營區,聽到槍炮聲後,王鐵漢立即從奉天城趕回了北大營。面對日軍的瘋狂進攻,王鐵漢無法忍受拿著槍坐以待斃,便冒著違抗軍令的風險,命令部隊利用營房設施對日軍進行猛烈還擊,在19日子夜,日軍的火力被壓制住了。

「步兵第六二〇團第二營頑強抵抗」「一時四十分受到猛烈射擊」,這是在日本關東軍繪製的《進攻北大營經過及軍力配置圖》上重點標註的兩段文字,也是王鐵漢在日軍進攻北大營時率部抗擊的歷史見證,瀋陽北大營也因此成為中國14年抗戰中最先抗擊日本侵略者的地方。

指揮打響抗戰第一槍的王鐵漢團長

620團2營兵舍

在王鐵漢率部還擊日軍的同時,趙鎮藩趁機組織部隊按照曾經演習過的路線撤退到東山嘴子。到了19日早上5時30分,北大營被日軍全部佔領。

北大營一戰,日軍傷亡25人(亡2人,傷23人),東北軍傷亡、失蹤總計483人。「日本軍參加兵力約六百名,支那軍兵力八千乃至一萬」,《進攻北大營經過及軍力配置圖》上的一段標註,顯示出中日雙方懸殊的軍力對比。

事後,王鐵漢回憶:「我們手上就幾顆子彈都能打成這樣,如果豁出去打,我們旅有1萬多人,那幾百個鬼子肯定被我們全殲!」

「九一八事變」後北大營的殘垣斷壁

日本兵在第七旅司令部上升起日本國旗

日軍攻佔北大營後,在其第一發炮彈爆炸的地方修建了紀念碑和紀念館,這兩個建築相鄰,意在紀念其取得的勝利。其中「北大營戰跡紀念碑」,碑身高達18米左右,主要是紀念所謂的「英雄」。在紀念館周圍還擺放著攻打北大營時使用的火炮,以彰顯其武功。抗戰勝利後,這個紀念碑被中國人推倒,到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紀念館也被拆除,只有些許殘存還依稀可見。

北大營戰跡紀念碑

北大營戰跡紀念館

因為執行了「不抵抗」命令,東北軍第七旅在擁有對來犯日軍十倍以上優勢兵力的情況下失守北大營。日軍對北大營發動突然襲擊後,佔領了瀋陽城,繼而侵佔了整個東北,從此開始了對中國長達14年的侵略和掠奪。中國人民自此進入了14年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時期。

本文參考了《九一八歷史博物館》、遼寧省檔案館、《中國檔案報》等單位的歷史文獻,部分歷史圖片由瀋陽收藏家詹洪閣先生提供。個別圖片採自網絡。

作者:泰哥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鳳凰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文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相關焦點

  • 探訪「北大營」、「柳條湖」-九一八事變發生地
    對於「九一八」,我們都應該知道。來瀋陽,有必要到九一八事發地看看。觸摸那段歷史,感知沉重歲月。九一八「九一八」事變,又稱奉天事變、柳條湖事件,是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夜,日本關東軍在瀋陽蓄意製造並發動的一場侵華戰爭,是日本帝國主義侵華的開端。
  • ...歷史專家「九一八」發生地瀋陽大東區講《瀋陽北大營》
    9月16日,作為「九一八」事變的發生地—瀋陽大東區,在「九一八」事變89周年到來前夕,他們邀請歷史專家、瀋陽市檔案館原館長荊紹福在大東區工會禮堂為來自全區的150餘名黨員幹部群眾和青年學生,以《瀋陽北大營》為題講述「九一八」事變的發生來龍去脈,重溫歷史,警鐘長鳴。
  • 《瀋陽北大營》 梳理北大營的前世今生
    2020年05月20日 09:36   「九·一八」之夜北大營發生了什麼?
  • 《瀋陽北大營》,一部梳理北大營歷史的研究專著
    您想了解北大營嗎?在那裡都發生了哪些重大歷史事件?瀋陽出版社剛剛出版的《瀋陽北大營》一書對此都有詳盡的解讀。該書作為瀋陽市哲學社會科學專項資金資助項目,主題意義鮮明,有較高的思想意義和學術價值。《瀋陽北大營》系關於北大營歷史的研究專著,書中從北大營的由來、建立到清末新軍和奉軍、東北軍的駐紮開始講起,重點介紹了北大營的發展歷史,特別是在北大營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尤其是詳細記述了日軍自爆南滿鐵路侵佔北大營的「九一八」事變,並對「九一八」事變後的北大營發展變化特別是日本將其建成軍國主義教育基地的歷史事實進行了介紹。
  • 「九一八事變」——勿忘國恥,吾輩自強,不能錯過的知識
    同時,作為中國人民14年艱苦抗戰的歷史起點,"九一八事變"一直都是高考的高頻考點,每位考生都應牢牢掌握。明天是9月18日,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我們就"九一八事變"來展開學習,用這種特殊的方式來緬懷先烈!
  • 「九一八」事變後,第一個放棄抵抗的竟是一所軍校!
    我們都知道,中國全面抗戰的爆發,是從九一八事變開始的。而九一八事變的開端,就是炮轟瀋陽北大營。1931年9月18日,在日本關東軍密謀之後,日軍炸毀瀋陽柳條湖附近的南滿鐵路路軌,並栽贓嫁禍於中國軍隊。日軍以此為藉口,迅速佔領了中國駐軍北大營。
  • 重現歷史的《瀋陽北大營》一書出版發行
    新華網瀋陽6月3日電(記者於也童)瀋陽北大營是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遺址。近日,由瀋陽出版社出版、詳細展現北大營前世今生的《瀋陽北大營》一書在瀋陽出版發行。該書對北大營的發展歷史,特別是在此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進行了詳細梳理與重現。
  • 九一八事變丨勿忘國恥,銘記歷史.
    2017年年初,教育部修改全國大中小學歷史教材,將「8年抗戰」改為「14年抗戰」,即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至1945年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為止。戰爭雖已遠去,但這段歷史不能忘卻,更不容篡改和抹殺。它留給中國人的傷痛永遠不會消失。
  • 背影 |袁晞:九一八,父親的抗戰
    1931年,17歲的父親在瀋陽東北大學附中讀書,東北大學的校長是張學良。我們家住在瀋陽城裡小東關,東北軍駐紮的北大營在大北關外。父親清楚地記得9月18日這天晚上,北大營那邊響起了槍炮聲,震得房子直掉土渣,老百姓都不敢睡覺,天一亮,街坊四鄰傳遞著小日本打了軍火庫、佔了北大營的消息,全城人心惶惶。
  • 「九一八事變」89周年:勿忘國恥,吾輩自強,這段不能忘卻的歷史請講給孩子聽
    ▲柳條湖事件以此為藉口,日軍向中國軍隊發起猛烈攻擊,炮轟瀋陽北大營和兵工廠。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日軍焚燒北大營1931年9月19日,日軍侵佔瀋陽,又陸續侵佔了東北三省。1932年2月,東北全境128萬平方公裡的國土淪陷。此後,日本在中國東北建立了偽滿洲國傀儡政權,3000多萬東北同胞開始了長達14年的亡國奴生活。
  • 每日一學丨勿忘國恥——九一八事變
    九一八事變(又稱奉天事變、柳條湖事件),是日本在中國東北蓄意製造並發動的一場侵華戰爭,是日本帝國主義侵華的開端。1931年9月18日夜,在日本關東軍安排下,鐵道「守備隊」炸毀瀋陽柳條湖附近的南滿鐵路路軌(沙俄修建,後被日本所佔),並栽贓嫁禍於中國軍隊。日軍以此為藉口,炮轟瀋陽北大營,是為「九一八事變」。
  • ...九一八」事變!這個日本間諜的失蹤為何讓特務頭子土肥原興奮不已?
    89年前,也就是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悍然炸毀南滿鐵路鐵軌,炮轟北大營、攻佔瀋陽城,製造了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由於國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瀋陽城次日即告陷落,不到半年東北淪陷!日本在中國東北建立了偽滿洲國傀儡政權,開始了長達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統治。中國人民14年的血淚抗戰史,也由此拉開序幕。
  • 1931年,日本軍國主義悍然發動「九一八」事變。中國人民奮勇抵抗...
    九一八歷史博物館。龍雷攝在遼寧瀋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門前,矗立著一座巨大的檯曆狀建築物——「殘歷碑」,碑上「彈痕」累累,日曆翻展定格在1931年9月18日這一天。89年前的9月18日夜,日軍自爆南滿鐵路瀋陽柳條湖段,反誣中國軍隊所為,並以此為藉口,突然襲擊中國軍隊駐地北大營和瀋陽城。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爆發。「『九一八』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長期以來推行對華侵略擴張政策的必然結果,是它企圖變中國為其獨佔殖民地而採取的嚴重步驟。」
  • 九一八,從柳條湖到北大營
    1931年9月18日夜10時20分左右,位於東北軍第7旅駐地北大營西南方向的柳條湖,一聲劇烈的爆炸聲響,揭開了日本侵略中國東北的序幕。爆炸聲響後,坐鎮瀋陽指揮的板垣徵四郎立即下令獨立守備第2大隊炮轟並進攻柳條湖附近的北大營;步兵第29聯隊攻擊瀋陽城;命令駐鐵嶺的獨立守備第5大隊急速趕到瀋陽支援,並報告關東軍司令官本庄繁,請第2師團主力立即出動。
  • 918是什麼日子歷史事件回顧 2018年是九一八事變多少周年
    九一八事件爆發後,日本與中國之間的矛盾進一步激化,而在日本國內,主戰的日本軍部地位上升,導致日本走上全面侵華的道路,揭開了日本對中國、進而對亞洲及太平洋地區進行全面武裝侵略的序幕。九一八事變紀念日:2018年是918事變87周年  「九·一八」事變是日本在中國東北爆發的一次軍事衝突和政治事件。被稱為「國恥日」。
  • 今日「九一八」,昨夜香港發生了這樣一幕......
    據此前媒體報導,在「九一八事變」88周年前夕,香港唯一一個國家級抗戰遺址烏蛟騰抗日烈士紀念碑,2015年8月,國務院公布《關於公布第二批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的通知》(《通知》),當中包括大埔烏蛟騰村烏蛟騰抗日英烈紀念碑。抗戰時期,烏蛟騰村先後有40位青少年揮別故裡,義無反顧地參加遊擊隊,有9位抗日誌士為國為香港壯烈犧牲。
  • 關注 紀念「九一八」事變83周年:中國主動回擊日方挑釁
    今天是「九一八」事變83周年,尖利的防空警報又將響徹中國東北,人們的目光將再次聚焦事變始發地遼寧瀋陽。
  • 夜讀|國破山河在——九一八事變背後的政治角力
    1931年,一場由日本關東軍蓄意策劃的爆炸發生在瀋陽柳條湖畔,九一八事變由此爆發。眾所皆知的是,由於國民政府奉行「不抵抗」政策,二十餘萬東北軍一月之內齊齊卸甲,將東北三省的大好國土拱手讓給了日本帝國主義。東北自此淪陷長達十四年,一首流傳甚廣的《松花江上》唱出了一代人的恥辱和悲愴。
  • 九一八事變後,東北軍在做什麼?不抵抗命令到底是誰下的?
    日本早就有覬覦我中華之心,九一八事變將日本的野心暴露無疑。當晚,日軍開始炮轟東北軍在瀋陽的北大營。東北軍第七旅退到瀋陽東山嘴子,日軍佔領北大營。 這其實和東北軍的不抵抗政策有直接關係,可這並不是九一八事變的全部事實,因為北大營的少量部隊,是進行過抵抗的。 日軍的《北大營作戰形勢圖》裡說到這樣一件事:「620團激烈抵抗」。結局就是日軍死了兩個人,傷了二十三人。可是這支抵抗的部隊宛如杯水車薪,根本解決不了當時北大營的困境。
  • 「九一八」事變,張學良為何下令「不抵抗」,真和蔣介石無關?
    前排為張學良和蔣介石(資料圖)多年來,人們一直認為,1931年9月18日夜,日軍進攻瀋陽北大營,發動事變,蔣介石下令「不抵抗」,眾口一詞,幾成鐵案。前些年,張學良在接受唐德剛的口述歷史訪問時,特別聲明,「不抵抗」是他本人下的命令,和蔣介石無關。這樣,學術界關於這一問題的研究就向前推進了一步。但是,還有若干問題並未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