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晞,祖籍瀋陽,生於北京,在成都上小學初中,後在四川農村插隊,在工廠當工人。1982年畢業於四川大學中文系,1988年畢業於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新聞系,獲文學學士、法學碩士學位。曾在新華社、人民日報工作。出版有《〈武訓傳〉批判紀事》《漸漸清晰的世界》《社論串起來的歷史》等書。
父親的抗戰高粱葉子青又青
九月十八來了日本兵
先打軍火庫
後佔北大營
……
每到九一八,我總想起父親會唱的這首歌。八十多年過去了,父親也去世二十多年了,我常想起慈愛的父親,想起父親講述的故鄉和往事。在瀋陽長大的父親,親歷了九一八。
1931年,17歲的父親在瀋陽東北大學附中讀書,東北大學的校長是張學良。
我們家住在瀋陽城裡小東關,東北軍駐紮的北大營在大北關外。
父親清楚地記得9月18日這天晚上,北大營那邊響起了槍炮聲,震得房子直掉土渣,老百姓都不敢睡覺,天一亮,街坊四鄰傳遞著小日本打了軍火庫、佔了北大營的消息,全城人心惶惶。
接著又聽說少帥在北京叫東北軍不要抵抗的消息,人們都不知怎麼辦才好。又有人說日寇最恨青年學生,要進城抓學生。
爺爺那時在吉林省工作,我奶奶叫我大伯和我爸趕快逃往關內,親戚來說,火車站日本人守著,不讓學生走,認為學生進關就要搞抗日。於是大伯和父親都剃了光頭,扮作關內生意人的小夥計,夾在逃難的人群中逃出了瀋陽。
「九一八,九一八,從那個的悲慘的時候」,父親離開了家鄉和爹娘,直到1945年才再回瀋陽。
進關來到北平,父親考上了匯文中學,從家裡帶來的幾個大洋花光了,沒有學費,有東北老鄉說,可以到西單少帥府領「東北流亡學生助學金」。
父親回憶說,到少帥府,憑後腦勺是平的和東北話,報上自己老家的住處,就能領到助學金。錢不多,但夠學費和吃飯。從九一八事變到七七事變的6年間,父親就是靠張學良的助學金過日子。
高中畢業後,父親考上唐山交通大學土木工程系。1937年夏天,為做畢業設計,父親和幾位同學到北平郊外長辛店的鐵路部門實習。7月7日這天晚上,盧溝橋方向傳來了密集的槍炮聲,日本人打宛平城的消息傳來。同學們又結伴逃回城裡。
七七事變,又一次改變父親的命運,更加遠離了家鄉。
學校南遷,輾轉上海、長沙。到長沙後,讀到鄒韜奮先生辦的《生活》周刊,有文章說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和陝北公學都在招生,要好的同學商量著去去延安,幾個人換了好幾次火車到達西安,找到八路軍辦事處,在董必武安排下,步行去延安。一個星期,走了幾百裡路,終於集合到延河之濱。父親1937年秋進入陝北公學學習,聽過毛澤東講課。
從陝北公學畢業後,父親被分配到駐防安徽的新四軍四支隊,在四支隊代政委戴季英領導下工作。皖南事變前,華東國共兩黨關係尚好,父親在霍邱縣抗戰指導委員會組織民眾參加抗戰,又在國民黨何柱國將軍(後任第15集團軍總司令)所屬部隊協同抗戰。何柱國是張學良舊部,父親是東北人,有利於開展工作。
1940年秋,父親跟隨王樹聲將軍等新四軍領導組成的新四軍七大代表團,離開新四軍江北指揮部,前往延安參加黨的第七次代表大會。代表團離開安徽不久,就發生了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代表團過黃泛區,過日軍的封鎖線,過津浦、京漢鐵路,與日軍多次交火,歷盡千難萬險,1941年春到達晉冀魯豫解放區。
這時,新四軍代表團在山西八路軍總部接到通知,七大要延期召開,父親便和很多新四軍戰友留在太行山,換上第18集團軍的灰軍裝,參加129師的敵後作戰,直到1942年接到中央指示,到延安參加延安整風。
到延安後,父親在中央黨校參加整風,之後便留在中央黨校工作。因為父親是學土木工程的大學生,在延安這方面人才不多,父親設計了延安中央黨校大禮堂。黨校副校長彭真請毛澤東為禮堂提寫了「實事求是」四個大字。父親曾告訴我,毛澤東當時是在舊《解放日報》上寫了好幾幅,挑出自己最滿意的。
延安中央黨校禮堂正面(我父親說他設計的正面沒有門,「實事求是」題詞顯得更突出。進出的門在禮堂兩側)。禮堂原建築在胡宗南進攻延安時炸毀
拿到毛澤東的題詞後,父親去找石匠刻在石頭上,安在禮堂上方。直到現在,毛澤東當年題寫的「實事求是」四個大字現在仍然矗立在中央黨校大門口。
現在北京郊外中央黨校大門內的毛澤東「實事求是」題詞父親還參與設計了延安飛機場,美國大使赫爾利來延安,後來毛澤東去重慶談判,都是從這個機場降落起飛的。
1945年8月28日毛澤東從延安啟程去重慶談判,登機前攝於延安機場。左起:張治中、毛澤東、赫爾利、周恩來、王若飛1945年8月,傳來日本無條件投降的消息,延安一片歡騰,爸爸說,到處都是火把,大家都興奮得睡不著覺,述說著將要回家鄉的喜悅。
抗戰勝利後,父親與很多延安的幹部赴東北工作,秋天從延安出發,那時局勢不穩定,走走停停,兩個月後才到東北,去北滿中共東北局報到前,途經瀋陽,父親才看到了闊別整整14年的家鄉。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那裡有森林煤礦,還有那滿山遍野的大豆高粱……」「萬裡長城萬裡長,長城外面是故鄉……」都是爸爸喜愛的歌曲,一聽到熟悉的旋律,常常熱淚盈眶。
在瀋陽親歷九一八,在北平聽到七七事變的槍聲,在延安迎來抗日戰爭的勝利……我想,在歷史的重要時刻,父親處在重要的地點,是一種偶然;而在中華民族最危險的時候,作為普通的中國人,匯入全民抗戰的大潮又是一種必然。
文圖由作者提供本號
公 號 徵 稿
主題包括但不限於
童年回憶 文革經歷 上山下鄉
當兵歲月 青工光陰 高考之路
校園回望 浪漫故事 菁英人物
職業生涯 學術履跡 追念師長
……
新三屆人一路走來的光陰故事
40後、50後、60後的關注熱點
都是新三屆公號期待分享的主題
來稿請附作者簡歷並數幅老照片
投稿郵箱:197636515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