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時間:
2020年11月22日
受訪人員:
上汽集團副總工程師、上汽技術中心副主任、捷能公司總經理 朱軍
上汽集團副總工程師、上汽技術中心副主任、捷能公司總經理 朱軍
記者:前天召開的「芯動2020+」上汽榮威綠色核心戰略溝通會,發布了新技術、新設計、新車型,令人耳目一新。此前,我了解到,今年1-9月,中國銷售的新能源汽車87萬輛,但實際銷售給個人用戶的新車不到20萬輛。也許人們對新能源汽車的判斷有點過於樂觀。我想問一些領導人,上汽榮威在這方面是否過於樂觀?此外,每年11月份的廣州車展也可以算是年終盤點,朱總能為今年的表現打分嗎?
朱軍:我們從來沒有太樂觀。長期以來,上汽團隊一直在惶惶不安、如履薄冰的情況下向前走。銷量不是我們近期的首要目標,但追求技術競爭力是我們近期的首要目標。剛才你提到,新能源汽車的銷量只有20萬左右的個人用戶。事實上,我們的銷售有一半以上是由個人用戶貢獻的。當然,我們也有主要客戶的訂單。
我對未來仍然保持謹慎和樂觀。10年前我們製造榮威e550時,我負責技術、產業鏈和零部件供應。當時,我告訴我們的銷售老闆,「如果你估計一年能賣多少輛車,我就需要準備產業鏈。」「一年500輛的供應就夠了,」他說,這樣的數據在今天看來小得難以置信。從近年來的銷售增長可以看出,我們的技術進步非常快。我相信,如果每個人都非常悲觀,不這樣做,我們就不會從十年前的狀態發展到今天的狀態。十年前是什麼?十年前,一個部件,比如逆變器,售價15000塊,千瓦時電池的售價超過5000塊。如今,供應商提供的零部件價格約為當時價格的1/5。按照這樣的發展速度,即使我們在未來十年內不能把產品的價格降低80%,價格能降價50%嗎?如果價格降低50%,與燃油車相比,競爭性如何?電池能量密度也是如此。十年前,榮威e50使用了當時世界上最好的電池。如今,我們的電池能量密度一般在160和170 WH/kg左右。我們計劃下一代新能源產品將超過200wh/kg,最大能量密度可達220和230wh/kg,在不使用811化學系統的情況下仍能實現。因此,我個人的態度還是比較謹慎樂觀,但單靠態度還不夠。我們仍然需要繼續流血、汗水和努力工作。
最近,我們看到,德國宣布將對新能源汽車給予更多補貼,這一補貼高於中國。其實,我對補貼政策的態度相當糾結。一方面,沒有補貼,新能源車和燃油車競爭,競爭贏了就是完全憑實力,沒贏那就得回去再打磨,需要很長的時間。另一方面,如果新能源產品沒有補貼,就不會有今天產品的成交量。如果沒有數量,產業鏈上就不會有資本投入,新競爭對手的進入,我們的生產成本下降速度也會放緩。在我看來,新能源汽車唯一的挑戰或最大挑戰是生產成本應該能夠與燃料車競爭,其他問題也可以輕易解決。比如,人們說新能源基礎設施不好,充電不方便。其實,到處都有電,家家戶戶都有。此外,也有不同的充電技術,燃油車也很麻煩,我們得去加油站加油。總的來說,我很樂觀。我很快就要退休了,但我還是想再工作幾年。我不會改變我的職業。我還是要做這件事。我退休前一定會實現我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