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古稱西域,位於中國西北邊陲,遠離海洋且深居亞歐大陸腹地,是典型的溫帶大陸性氣候。由於日夜溫差大,歷來有「早穿皮襖午穿紗,圍著火爐吃西瓜」之說,加之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對瓜果的糖分積累非常有利的,其所產瓜果甘美爽口、皮薄肉厚。
「千裡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一句詩詞足以說明新疆的惡略氣候。質樸、果敢新疆人順應環境,在極端環境中卻創造出獨具風格的西域美食。著名佳餚有烤全羊、大盤雞、饢包肉、手抓飯等,其烹製簡單、造型粗放、口感渾厚,極富西北特色。
新疆菜的另一特徵就是清真菜系,由於地方民眾信仰導向,清真食譜成為人們超越外界困境的心靈慰藉。取材豐富,多用牛羊肉、瓜果、蔬菜、禽蛋等,烹製方法大多採用爆、烤、涮、燒、扒等,口味偏酸偏辣,量大質淳、稍顯油膩,常給人以肉感十足、大快朵頤的快感。
主食方面,除牛羊肉外,麵食是新疆人一日三餐的主角,農作物主產區位於伊犁。伊犁谷地氣候溫和,雨水較多,土地肥沃,更宜谷麥生長,素有「新疆糧倉」之稱。這也造就了新疆麵食文化的源遠流長。其中饢餅、拌麵、拉條子等均是膾炙人口的經典美食。
饢,故稱胡餅,在新疆富有悠久的歷史文化。這種取自小麥麵粉發酵後,手工壓成薄而大的圓形麵餅,經過扎孔、壓邊後被送入土質的饢坑經過高溫烘烤,在高溫熱浪中,饢餅經過膨脹、上色最終熟透成型,成為新疆人津津樂道的饢餅。
饢餅對於新疆人的意義絲毫不亞於中國人對餃子的鐘情。古時,新疆自然環境更加惡略多變,為求得生存,西域人必須組織駝隊來運輸和補給物資,一走動輒上月光景,風乾的牛羊肉和烘烤的饢餅就成為維持這條生命線的唯一食物。而平日裡,由於物資匱乏,饢餅也就成為了西域人生存果腹的主要食物,並經歷千年、流傳至今。
事實上新疆人區分饢餅是非常細緻的,最大的饢叫「艾曼克」饢,中間薄邊沿厚,中央戳有許多花紋,直徑足有40-50釐米,被稱為饢中之王;最小的饢如茶杯大小,叫「託喀西」饢,厚約1釐米,是做工最精細的一種小饢;還有一種直徑約10釐米,厚約5-6釐米,中間有一個洞的「格吉德」饢,是饢中最厚的一種。而各種饢的吃法也完全各異。
今天,碗小二推薦的是維吾爾族饢餅經過上千年流傳至今,經過改良創新後的饢餅,其大小適中、薄厚均勻,深的疆內疆外人喜愛。高溫下,麵粉裡的糖份發生脫水與降解,在表面染上誘人的焦糖色,此時濃鬱的麥香隨之瀰漫,加之椒鹽、芝麻的迷人香味,異域風情瞬間激活、有感而發……
【烤饢】
原料:
麵團材料:酵母粉2克、溫水85克、麵粉160克、細砂糖10克、鹽2克、植物油10克;饢面材料:全蛋液10克、白芝麻5克、椒鹽2克。
工具:方太電烤箱
烹製方法:
1、混合所有麵團材料、油及水,攪拌均勻後揉光;
2、蓋上保鮮膜,28℃環境下醒置20分鐘;
3、擀製成中間薄四周略厚的面坯,中間用大號針均勻扎眼(一定要插穿);
4、放入饢坯上,並刷清水、撒芝麻;
5、蓋上保鮮膜,室溫醒置8分鐘後,表面刷上蛋液,撒上椒鹽;
6、烤箱預熱,選擇上下烤模式,設置190度,烤12-15分鐘,上色均勻後出爐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