饢餅,穿越蒼野大漠的西域味道

2021-02-16 碗裡碗外

新疆,古稱西域,位於中國西北邊陲,遠離海洋且深居亞歐大陸腹地,是典型的溫帶大陸性氣候。由於日夜溫差大,歷來有「早穿皮襖午穿紗,圍著火爐吃西瓜」之說,加之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對瓜果的糖分積累非常有利的,其所產瓜果甘美爽口、皮薄肉厚。

「千裡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一句詩詞足以說明新疆的惡略氣候。質樸、果敢新疆人順應環境,在極端環境中卻創造出獨具風格的西域美食。著名佳餚有烤全羊、大盤雞、饢包肉、手抓飯等,其烹製簡單、造型粗放、口感渾厚,極富西北特色。

新疆菜的另一特徵就是清真菜系,由於地方民眾信仰導向,清真食譜成為人們超越外界困境的心靈慰藉。取材豐富,多用牛羊肉、瓜果、蔬菜、禽蛋等,烹製方法大多採用爆、烤、涮、燒、扒等,口味偏酸偏辣,量大質淳、稍顯油膩,常給人以肉感十足、大快朵頤的快感。

主食方面,除牛羊肉外,麵食是新疆人一日三餐的主角,農作物主產區位於伊犁。伊犁谷地氣候溫和,雨水較多,土地肥沃,更宜谷麥生長,素有「新疆糧倉」之稱。這也造就了新疆麵食文化的源遠流長。其中饢餅、拌麵、拉條子等均是膾炙人口的經典美食。

饢,故稱胡餅,在新疆富有悠久的歷史文化。這種取自小麥麵粉發酵後,手工壓成薄而大的圓形麵餅,經過扎孔、壓邊後被送入土質的饢坑經過高溫烘烤,在高溫熱浪中,饢餅經過膨脹、上色最終熟透成型,成為新疆人津津樂道的饢餅。

饢餅對於新疆人的意義絲毫不亞於中國人對餃子的鐘情。古時,新疆自然環境更加惡略多變,為求得生存,西域人必須組織駝隊來運輸和補給物資,一走動輒上月光景,風乾的牛羊肉和烘烤的饢餅就成為維持這條生命線的唯一食物。而平日裡,由於物資匱乏,饢餅也就成為了西域人生存果腹的主要食物,並經歷千年、流傳至今。

事實上新疆人區分饢餅是非常細緻的,最大的饢叫「艾曼克」饢,中間薄邊沿厚,中央戳有許多花紋,直徑足有40-50釐米,被稱為饢中之王;最小的饢如茶杯大小,叫「託喀西」饢,厚約1釐米,是做工最精細的一種小饢;還有一種直徑約10釐米,厚約5-6釐米,中間有一個洞的「格吉德」饢,是饢中最厚的一種。而各種饢的吃法也完全各異。

今天,碗小二推薦的是維吾爾族饢餅經過上千年流傳至今,經過改良創新後的饢餅,其大小適中、薄厚均勻,深的疆內疆外人喜愛。高溫下,麵粉裡的糖份發生脫水與降解,在表面染上誘人的焦糖色,此時濃鬱的麥香隨之瀰漫,加之椒鹽、芝麻的迷人香味,異域風情瞬間激活、有感而發……

【烤饢】
原料:
麵團材料:酵母粉2克、溫水85克、麵粉160克、細砂糖10克、鹽2克、植物油10克;饢面材料:全蛋液10克、白芝麻5克、椒鹽2克。
工具:方太電烤箱

烹製方法:
1、混合所有麵團材料、油及水,攪拌均勻後揉光;
2、蓋上保鮮膜,28℃環境下醒置20分鐘;
3、擀製成中間薄四周略厚的面坯,中間用大號針均勻扎眼(一定要插穿);
4、放入饢坯上,並刷清水、撒芝麻;
5、蓋上保鮮膜,室溫醒置8分鐘後,表面刷上蛋液,撒上椒鹽;
6、烤箱預熱,選擇上下烤模式,設置190度,烤12-15分鐘,上色均勻後出爐即可。

相關焦點

  • 當饢餅遇上奶茶......
    饢在新疆的歷史很悠久,在我國許多史料中都有記載。新疆博物館陳列的吐魯番出土的唐朝的饢,說明2000多年前吐魯番人就會做精細美味的饢了。饢在古代稱「胡餅」「爐餅」。今天,饢已經成為新疆人飲食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只要來新疆,不嘗嘗新疆的饢那真是件遺憾的事兒!關於饢的吃法,到底該如何吃?如何搭配才會更加美味呢?以下十種方法告訴你!
  • 在庫車,一個饢餅就是一個世界.
    這正宗原始的味道,刺激著你的每一個細胞,肉感十足,風味十足,嚼勁十足的一道西域菜餚。入得口中,辣椒和孜然的香氣經久不衰。2、饢包肉這樣一道有湯有肉的新疆美食有著很合理的營養配製,而且十分美味,製作方法簡單。可以來招待客人,是餐桌不錯的選擇。
  • 在新疆,一個饢餅和各種食材搭配
    ‍1、饢包肉以饢為鋪墊,配上剛出鍋的清燉羊肉或紅燒羊肉,肉香餅香相互交織,聞著都沁人心脾~~2、饢炒烤肉鮮嫩的羊肉炒得香味四溢,配上酥香的烤饢、獨特的調料,饢脆肉嫩!這正宗原始的味道,刺激口中每一個味蕾,肉感十足、風味十足、嚼勁十足!!
  • 新疆饢餅
    樸實美味的饢是阿皮熊看見了總會想要買一個的食物,杭州清河坊街上的那家饢餅是每次杭州跑山拉練結束後都心心念念的美食,即便經常排著長隊甚至買不到。
  • 尹仲隆‖懷念饢餅
    饢餅是新疆維吾爾族人餐桌上常見的主食。現在,城市的一些街頭市面上也有新疆特色食品饢餅出售,大多是那些戴著新疆花帽(維吾爾語稱「朵帕」)的維吾爾族人現場製作。我覺得這攤位上的饢餅並沒有以前那樣好吃了。流浪新疆的時候,我曾見到過維吾爾族人製作饢餅。那製作饢餅的方法比較簡單、特別,炊具也特別。
  • 饢的十種正確吃法
    饢在新疆的歷史很悠久,在我國許多史料中都有記載。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陳列的吐魯番出土的唐朝的饢,說明2000多年前吐魯番人就會做精細美味的饢了。饢在古代稱「胡餅」「爐餅」,而今天,饢已經成為新疆人飲食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只要來新疆,不嘗嘗新疆的饢那真是件遺憾的事兒!關於饢的吃法,到底該如何吃?如何搭配才會更加美味呢?以下十種方法告訴你!
  • 饢要這個樣子吃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陳列的吐魯番出土的唐朝的饢,說明2000多年前吐魯番人就會做精細美味的饢了。饢在古代稱「胡餅」「爐餅」,而今天,饢已經成為新疆人飲食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只要來新疆,不嘗嘗新疆的饢那真是件遺憾的事兒!關於饢的吃法,到底該如何吃?如何搭配才會更加美味呢?以下十種方法告訴你!
  • 這就是吃饢餅和吃饅頭的區別!新疆人看完後哭笑不得!
    兩張圖片的對比充分說明吃饢餅的人比吃饅頭的幹體力活更加給力! 不知道各位網友怎麼看?  很多人可能還不了解饢餅是什麼食物?今天阿凡提大叔就給各位粉絲介紹一下新疆的地域美食饢餅。在做「託喀西」饢和其他饢時,不僅要放油、蛋、糖等原料,還要在表面上撒些「斯亞旦」(黑草籽,很像黑芝麻),這種饢不僅味道好,而且長時間保存不會變質。所以維吾爾族人出差,上遠路都帶這種饢,喝點茶水,吃些「託喀西」饢馬上可以充飢,這真是一種理想的方便餐。傳說當年唐僧取經穿越沙漠戈壁時,身邊帶的食品就是饢。
  • 看完太想吃饢了有木有!請自備饢後再看此篇文章!
    饢在新疆的歷史很悠久,在我國許多史料中都有記載。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陳列的吐魯番出土的唐朝的饢,說明2000多年前吐魯番人就會做精細美味的饢了。饢 在古代稱「胡餅」「爐餅」,而今天,饢已經成為新疆人飲食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只要來新疆,不嘗嘗新疆的饢那真是件遺憾的事兒!關於饢的吃法,到底該如何吃?如何搭配才會更加美味呢?以下十種方法告訴你!
  • 饢餅在新疆的歷史悠久,簡直是居家旅行的必備啊
    饢餅在新疆的歷史悠久,古代稱為「胡餅」、「爐餅」。饢以麵粉為主要原料,多為發酵的面,但不放鹼而放少許鹽,這樣烤出來的饢帶著金黃的色澤和芝麻的香味,居家旅行的必備啊。饢坑肉營養豐富,味道特別好。燒烤可以說是從新疆的烤羊肉串普及開來的,通過不斷發展,燒烤的風格結合地域特色有了創新和變化,品種呈多樣性,除了牛、羊、雞、鴨、魚等許多肉類之外,許多蔬菜水果也可以拿來烤。
  • 饢餅也能做成支柱產業——新疆饢產業發展狀況調查
    烏魯木齊市饢文化產業園內,打饢師傅正在製作饢餅。記者 喬文匯攝  饢是新疆傳統特色食品,近些年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喜歡上它。但長期以來,饢的生產主要以小作坊為主,難成規模。伊寧市塞外疆饢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楊小龍認為,壯大饢產業應從調整生產組織形式入手,開展規模化集中生產,這樣有利於確保質量、培育品牌、加強營銷和研發新產品。  「集約化發展是將產業做大做強的有效舉措。」新疆西域饢王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吐爾遜江·阿不拉對記者說,小作坊式生產標準不一,品質難以保證;園區生產則統一了饢坑大小、烤饢時間、重量尺寸等標準,保證了產品質量穩定。
  • 風味人間裡沒說完的饢,所長這次給你說得明明白白
    西漢時期漢武帝劉徹多次派遣張騫出使西域,開闢了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大量西域食品湧入中原內地,深受百姓喜愛,而在胡食中最著名的要數胡餅(胡泛指外國或外族的,胡餅就是西域的餅)。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1000多年前的小饢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博物館|iyaxin.com胡餅就是把麵團做成圓形,上面撒上胡麻(芝麻),在爐膛裡烘烤而成的餅。
  • 新疆大漠深處的神秘牧民---克裡雅人
    在新疆塔克拉瑪幹的大漠深處,有一個近乎與世隔絕的古村落,方圓近300平方公裡,分散地居住著近200戶人家約2000人,他們就是克裡雅人。他繼續沿著古木參天的河岸向塔克拉瑪幹深處走去。克裡雅人說,這裡的牲畜夏秋以胡楊嫩枝為食,冬春啃幹蘆葦,不習慣吃雜草,如果把它們帶到外面水草豐盛的地方,反而難以存活。克裡雅人說他們屬於「達裡雅布依」,屬於自然,是自然的孩子,藍天下他們喜歡自由自在而與世無爭。在茫茫大漠裡,這是最後一族固守大漠的牧民。
  • 小饢餅的巨大拉力
    如今全區各地以市場需求為依託,以解決就業促進增收為導向,以促進全產業鏈發展為重點,推進饢產業多元化發展,產業集中度不斷提升,品牌意識逐漸增強,普通的小饢餅爆發出巨大的能量。打饢師傅凱塞爾·吾結西正忙著趕製芝麻饢,這一批3000個芝麻饢是浙江杭州的訂單。凱塞爾·吾結西打饢已經21年了,一天可以打700多個饢。雖然現在很忙,但心裡卻樂開了花。
  • 民豐縣尼雅鄉:小饢餅 大產業
    中新網新疆新聞12月6日電(艾米拉罕 溫敬亢)一走進民豐縣尼雅鄉先鋒村「尼雅鄉饢」產業基地,濃鬱的饢香味就撲鼻而來,饢產業基地員工艾山江•加瑪力正站在饢坑前,用工具將烤熟的熱饢挑出饢坑。「一天可打饢2000個左右,收入近5000元。」
  • 太原特色新疆西域菜!經典饢、大盤雞、紅柳烤串、烤羊腿、烤羊排,吃肉的好地方~
    經典饢、大盤雞、紅柳烤串、烤羊腿、烤羊排...從4000公裡外來的西域美味在新疆人眼裡,有饢的地方就是家。這簡單的一塊饢代表的不僅僅是食物本身,更是思鄉之情。饢的外皮是鹹香口兒,拿在手裡也不油,吃著不糊嘴。
  • 超級好吃好做的 印度饢 Naan bread!
    這個印度饢餅是在國外食譜網站看到的,非常誘人就想一試。然後我搜索了很多印度饢的食譜及相關介紹。對比了一些食譜,試驗了兩種比較後,鎖定了今天分享的這篇。如果有傳統的炭火土窯,用來烤饢最好,明火燒烤的味道是電烤箱和平底鍋做不出來的。但是我們一般家庭難實現火窯烤就用烤箱或平底鍋,平底鍋用厚的鑄鐵鍋,風味會更好一點。也有用燃氣灶火直接烤的,我個人不推薦也沒這麼做過。烤好的饢配蒜香黃油,撒一點香菜或其他香料,就是蒜香黃油饢,英文Garlic naan。我做了一個,發現更喜歡原味饢。蘸上喜歡的咖喱,很容易吃超量。
  • 江城一位新疆漢子的「逆行」:疫情期間免費上門送出16000個饢餅
    當Wakanda免費送出暖心咖啡時,已在武漢定居21年的新疆漢子熱依木·巴拉提,也在進行著他的「逆行」:自1月23日起,他每天為全城有需要的市民免費上門送饢餅,至今已經送出約16000個。放心,真的不要錢「朋友們幫忙轉發一下,饢餅是免費的。」
  • 在石河子時,偶爾看到俄羅斯水餃的招牌,起初以為是俄羅斯人開的餃子館,離家久了就會想起家鄉的餃子,不由想進去吃一吃家鄉的味道。進去看看才知道並不是外國人開的餃子館,大多是漢族人,偶爾也有維吾爾女人在包餃子,晚飯時吃了一次,自然都是清真的,只有牛羊肉和素餡的餃子,要了一盤牛肉大蔥餡兒的,開始吃著味道一般,吃到最後有了一種回味悠長的感覺。第二天再去吃,換了羊肉餡兒的,越吃越香。
  • 蔬菜水果應有盡有,同時飄香著「西域味道」
    歷史變革中的中國美食,居然飄逸著西域味道現代社會中由於物質極大豐富,所以每當舉行名目繁多的宴會之時,各種令人垂涎欲滴的山珍海味,都會一股腦的擺在各位食客面前。但由於很多人經常沉浸於美食之中,所以即使是秀色可餐的食物也會索然無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