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27 藍鑽之光


文/趙尚平

前幾天,新聞報導說新疆支援河北石家莊抗疫物資,其中有一萬個饢!這使我又想起了新疆的各色美食。大嘴抓飯、俄羅斯水餃、大盤雞拉條子、羊肉串牛肉湯……住在一個地方久了,最直接的感受莫過於吃了。饢在新疆不能算是美食,只不過是新疆百姓的特色食物罷了。離開新疆好多年了,但對新疆的美食依然記憶猶新,細細品味久久回味,終究感覺新疆最好的美食莫過於饢了。羊肉抓飯固然好吃,抓飯也有品牌,從烏魯木齊到石河子到奎屯,到處都能看到大嘴抓飯的牌子赫然在目,吃了幾次並不如想像的那樣好吃,甚至於有點淡而無味的感覺。當地的司機師傅告訴我,烏伊公路瑪納斯站附近有地道的抓飯,吃了果然回味無窮,吃了還想吃,去的多了,發現路邊緊挨著有好幾個專做羊肉抓飯的飯館,唯獨這一家吃客盈門,別處都是冷冷清清沒幾個人吃飯。後來聽說,這一家的女掌柜手藝厲害,我便注意觀察她,圓臉微胖中等身材,白底蘭花邊的頭巾包的規規矩矩,黝黑的面龐,大大的眼睛,眼球發黃,很少說話,偶爾說幾句,我是半句也聽不懂,大概是一個哈薩克女人。離開了瑪納斯,再沒有吃到過那樣地道美味的羊肉抓飯。在石河子時,偶爾看到俄羅斯水餃的招牌,起初以為是俄羅斯人開的餃子館,離家久了就會想起家鄉的餃子,不由想進去吃一吃家鄉的味道。進去看看才知道並不是外國人開的餃子館,大多是漢族人,偶爾也有維吾爾女人在包餃子,晚飯時吃了一次,自然都是清真的,只有牛羊肉和素餡的餃子,要了一盤牛肉大蔥餡兒的,開始吃著味道一般,吃到最後有了一種回味悠長的感覺。第二天再去吃,換了羊肉餡兒的,越吃越香。第三天不由得又來到那個俄羅斯餃子館,感覺真的好吃極了!第四天想著連吃了三天餃子,是不是換吃抓飯,走著走著還是沒有頂住俄羅斯水餃的誘惑。住了十天吃了八天俄羅斯水餃。回到了烏魯木齊,早晨起來,感覺餓了又想起石河子的俄羅斯水餃來!大盤雞拉條子唯有沙灣的土雞最有味道,羊肉串還是烏魯木齊的正宗,牛肉湯要數米泉老馬牛肉湯最牛……新疆美食雖多,並非隨處都有。後來有當地的朋友告訴我,俄羅斯餃子餡兒裡是放了罌粟粉的!啊,原來我是被上癮了。饢在新疆卻是隨處都有的,正如中原地區的小米粥。小米粥恐怕是中原地區最為古老的傳統食物了,不溫不火,淡雅綿長,點點滴滴滲透到了中原人的記憶裡、血液中。饢無疑是新疆人最為古老的百姓食物了,有的人稱它饢餅子,這樣的口氣裡便有了蔑視的意味,我還是喜歡正正規規的叫它饢!那一次,在烏蘇,我見到了正宗的饢是如何做出來的:平地挖的地坑火,爐堂深陷在地下,一側有斜出的煙囪,像一個大甕埋在土裡,直徑一尺左右的火口,往下是一個橢圓的大肚子,空空的,底部是紅彤彤的煤火,新疆有上等的無煙煤,易燃且耐燒,一張報紙就可以把煤塊引燃,半點兒也不誇張。爐膛燒結成瓷實光潔且又凹凸不平的樣子,正好使一張張麵餅貼在上面烘烤成熟成饢。新疆的小麥也是自古有之,品質上乘。做饢的像是維吾爾人,濃重的眉毛,捲曲的頭髮,密密的鬍子查兒,上好的麵粉揉成大大的麵團,隨手擰一塊,兩隻手三轉兩轉就成了一張圓圓的麵餅,放在案上,用一個金屬的模具在餅上扎出玲瓏的圖案,再撒上一些芝麻。不用看表,做饢人憑感覺揭開地火的蓋子,先用一個鐵環帶著長長的手柄,將鐵環伸進地火中,輕輕磕碰一下烤好的饢,隨手便將一個個麥香四溢的饢撈了上來。而後再匍匐著身子右手託著麵餅,低下頭,將手伸進地火中,把麵餅啪啪的貼在爐膛上。蓋上了蓋子,再起身繼續擰下一塊麵團,轉成麵餅,印了圖案,撒了芝麻。等待下一次撈出一個個香香甜甜的饢!饢還是剛出爐的好吃,等待買饢的人早已排成了長龍,並不急著吃,個個瞪大了眼睛看著做饢人擰面、轉餅、壓花、撈饢、匍匐、探頭、伸手、貼餅……也有將爐子做成地上的,人便不用再匍匐身子貼餅了,微微俯下身子就行了,但是,不見了排隊買饢的人,只有饢餅子摞的高高的……也許人們不只是為了吃饢,而是為了欣賞一個認認真真老老實實半點兒不偷懶的地地道道的做饢人!一萬個饢!該有多少次轉動多少次匍匐多少次撈取多少個玲瓏的圖案多少個默默的等待多少個溫暖的記憶!今夜,我又想起了香香甜甜的饢。我又想起了老老實實的做饢人。我又想起了當地朋友告訴過我的一句話:「看那落日餘暉下,高聳連綿的雪峰之上會有古老而美麗的雪蓮綻放!」

作者簡介:趙尚平,愛好讀書、旅遊、運動。堅信每一種生活都蘊藏著生命的美好。凝視、聆聽、體會心靈的感動,用文字留住不一樣的瞬間!

編委會成員:

主          任 : 陳子科 

副    主   任: 王劍勇 閆建輝

                   王轉蓮  秦志軍

主          編:趙尚平

副    主   編:鄭偉波 喬蘭霞

編          輯:喬麗華 王鵬 李素霞 韓偉亞

本 刊 特 色:立足職教,面向社會,搭建文學作品、教育教學專業技術論文、隨感交流平臺,培育發現文學新人,教育精英,弘揚「和悅進取,鍥而不捨」的藍鑽精神。

主 要 刊 發:散文,小說,詩歌,教育教學專業論文,文學評論,文藝視頻,文藝音頻等。

投 稿 要 求:

1.作品必須是原創。投稿模式:作品題目+作者姓名+作者介紹(120字)+本人照片(用附件發送)。作品不願被修改請註明,照片均小於5兆。

2.來稿10個工作日內未收到用稿通知的作者,可自行處理稿件。請勿一稿多投。

稿箱:

lanzuanzhg@163.com

排版:韓偉亞

校訂:鄭偉波 喬蘭霞

責編:趙尚平

相關焦點

  • 「博士饢」是什麼饢?
    不可一天不吃饢饢在每一個新疆人心中的地位,都無可取代它是餐桌上永不缺席的一角也是遊子遠行鼓起的行囊更是一張鮮活又獨特代表著新疆的名片肉饢、油饢、芝麻饢、片饢、玫瑰花饢、牛奶小油饢、乾果饢...這個點子獲得大家一致的支持,饢的市場容量那麼大,總有我們一席之地吧!沒有場地,就找農戶的房子改造;沒有資金,就找各處化緣。就這樣,阿特貝西村打饢車間4月下旬開建,5月1日試運行,6月1日正式運行了。
  • 新疆的饢
    饢在我國食譜中由來已久。饢在新疆的歷史也是十分悠久。饢在維吾爾族群眾的心目中是一種神聖的食品,他們從小教育孩子不得糟蹋和浪費饢,不得亂扔,見了在地上的饢要撿起來,放在高處不容易被人踩到的地方,糟蹋和浪費糧食被認為是一種罪過;面對饢可以起誓,決無謊言;饢還作為一種禮品
  • 新疆和田小夥從擺攤賣饢到開饢店當老闆 一天賣出1萬個饢
    麥麥提力送在整理當天打出來的饢亞心網訊(通訊員 朱如娟)小饢坑也有大夢想,把夢想變為現實就是幸福!」饢坑就架在家裡,買來麵粉等原材料後,夫妻倆的饢店就開張了。麥麥提力每天和妻子上午一起在家裡打饢,一刻都不休息才能打完800到900個饢。他還買了一輛電動車,中午帶著饢到鄉裡、縣上擺攤去賣。而他的家離鄉裡有六七公裡,離縣城有20公裡,麥麥提力就這樣每天騎著電動車來回奔波。
  • 饢的十種正確吃法
    饢《辭海》上說,饢是波斯語,「麵包」的意思,中亞地區的民族都吃饢,這說明饢的分布範圍很廣。
  • 饢餅也能做成支柱產業——新疆饢產業發展狀況調查
    經濟日報記者調查發現,新疆近年來積極調整產業結構,「牽手」關聯產業,大力推進饢產業向集約化、標準化、品牌化邁進,逐步激發、釋放了饢產業的發展動能。「無饢不待客」「沒饢不算家」……饢是新疆各族群眾喜愛的食品,也是當地一張特色名片。長期以來,新疆饢的生產以作坊為主,總體呈現「小而散」特點。傳統美食何以飄「新香」?如何將地域產品特色轉化為產業發展亮色?怎樣將產業「潛優勢」轉化為「顯優勢」?
  • 當饢餅遇上奶茶......
    《辭海》上說,饢是波斯語,「麵包」的意思,中亞地區的民族都吃饢,這說明饢的分布範圍很廣。
  • 新疆饢包肉
    走遍全疆,印象中,唯有在和田吃到的饢包肉格外好吃,齒頰留香,風味獨特,回味幽長。在新疆,說起饢包肉,恐怕沒有人不知道,因為它不僅是當地的一道傳統菜,也是一道菜點合壁菜。饢是維吾爾族的主食品種,如同漢餐中的饅頭一樣,在新疆,無論你走到哪裡,都可以見到饢,吃到饢。饢包肉是維吾爾族人的主要麵食。「饢」,是維吾爾語,意思就是烤麵餅。維吾爾人寧可一日無米飯,而不可一日無饢。
  • 新疆饢餅
    樸實美味的饢是阿皮熊看見了總會想要買一個的食物,杭州清河坊街上的那家饢餅是每次杭州跑山拉練結束後都心心念念的美食,即便經常排著長隊甚至買不到。
  • 新疆庫爾勒市向石家莊捐贈饢和羊。饢是什麼東西?怎麼吃?
    新疆庫爾勒市向石家莊捐贈饢和羊。饢是什麼東西?怎麼吃?「一方有難,八方支援。」連日來,河北疫情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馳援石家莊,再一次見證了中國速度、中國溫度和中國力量。1月7日18時左右,新疆庫爾勒市向石家莊捐贈的1萬個饢、1萬箱庫爾勒香梨、200隻羊順利抵達石家莊。這批物資共計6噸,是庫爾勒市捐贈石家莊的首批物資。這批物資將第一時間發放給抗疫一線的醫護人員、援石醫療隊和公安幹警等。梨,我們平時比較多;羊,我們平時吃的也不少。但是,饢卻是我們少見的。那麼,饢是什麼東西?
  • 《天涯明月刀手遊》饢包肉食譜介紹 饢包肉怎麼做
    》點我免費領天涯明月刀手遊月卡禮包《 《天涯明月刀》手遊中廚師這一身份可以製作非常多的食譜,相信還有很多小夥伴不是很清楚饢包肉怎麼做,下面小編就給大家帶來天涯明月刀手遊饢包肉食譜介紹,感興趣的小夥伴們一起來看看吧。
  • 央視誇了咱新疆饢!
    各地加快推進饢產業基地建設,建立饢產業園、饢文化園,依託農村合作社帶動鄉村打饢車間,加大饢產品開發力度,推動饢產業化、規模化經營。目前,喀什、和田、阿克蘇、昌吉、吐魯番五地州市現有饢加工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312家,全區日產饢約650噸,品種達175種以上,銷往內地21個省區市,形成產業集聚發展、市場競爭力不斷提高的局面。
  • 小饢餅的巨大拉力
    分散作坊產業化升級走進阿克蘇饢文化產業園,一樓是饢博物館、體驗區、饢食品生產區、饢產品研發中心等,二樓是休閒區、檢驗區、商超、電商區、包裝區、物流區等。 站在二樓的觀光長廊,可以全景式觀看「開放式饢坑」生產流程,600餘個饢坑同時作業,場面蔚為壯觀。
  • 新疆美食:饢包肉
    饢包肉,維吾爾語稱為「塔瓦喀瓦甫」,屬新潮小吃品種,是新疆風味名食之一。 饢包肉這種面肉合一的風味美食非常能代表新疆的傳統民族特色。它的吃的方式也非常多樣化,既可以作為小吃推車或店門前兜售,也可以作為一種風味菜食,登上清真宴席的大雅之堂,作為一種名菜供中外賓客品嘗。但製作方法的不同,導致了口感的差異。
  • 尹仲隆‖懷念饢餅
    饢餅是新疆維吾爾族人餐桌上常見的主食。現在,城市的一些街頭市面上也有新疆特色食品饢餅出售,大多是那些戴著新疆花帽(維吾爾語稱「朵帕」)的維吾爾族人現場製作。我覺得這攤位上的饢餅並沒有以前那樣好吃了。流浪新疆的時候,我曾見到過維吾爾族人製作饢餅。那製作饢餅的方法比較簡單、特別,炊具也特別。
  • 饢要這個樣子吃
    饢《辭海》上說,饢是波斯語,「麵包」的意思,中亞地區的民族都吃饢,這說明饢的分布範圍很廣。饢在新疆的歷史很悠久,在我國許多史料中都有記載。
  • 天下第一饢——一輪冉冉升起太陽
    「饢」字源于波斯語。維吾爾族原先把饢叫做「艾買克」,問世於公元十一世紀的《突厥語大詞典》中提到了十六種「俄可買克」。饢是察合臺汗國(元代時蒙古帝國屬下統治西域的一個汗國)之後引進的借詞。饢,古稱「胡餅」。漢文史籍中記載的「胡餅」就是古代傳入中原的饢。吐魯番出土的文物中就有唐朝的饢。白居易在《寄胡餅與楊萬州》詩中說:「胡麻餅樣學京都,面脆油香出新爐。寄與飢讒楊大使,嘗看得以輔興無。」
  • 于田縣饢產業鏈延伸到天津
    新疆新聞在線網消息(通訊員阿地拉): 11月27日,于田縣木尕拉鎮「美玉香饢」扶貧基地,陣陣饢香撲鼻而來,員工買買提江·吾斯曼穿著白色工作服,正忙著揉面、打饢。買買提江告訴記者:「我以前沒有穩定的工作,今年4月到扶貧基地學了打饢技術,每月有4000元的穩定收入,生活越來越好了,我對這份工作非常滿意。」
  • 在庫車,一個饢餅就是一個世界.
    維吾爾族原先把饢叫做「艾買克」,直到伊斯蘭教傳入新疆後,才改叫「饢」。饢已經成為新疆人飲食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只要來新疆,不嘗嘗庫車的饢那真是件遺憾的事兒!關於饢的吃法,到底該如何吃?如何搭配才會更加美味呢?以下十種方法告訴你!1、饢炒肉新疆的烤羊肉香味四溢,鮮嫩的烤肉與酥香的饢,再配上獨特的調料—孜然,饢脆肉嫩。
  • 看完太想吃饢了有木有!請自備饢後再看此篇文章!
    饢 《辭海》上說,饢是波斯語,「麵包」的意思,中亞地區的民族都吃饢,這說明饢的分布範圍很廣。
  • 民豐縣尼雅鄉:小饢餅 大產業
    中新網新疆新聞12月6日電(艾米拉罕 溫敬亢)一走進民豐縣尼雅鄉先鋒村「尼雅鄉饢」產業基地,濃鬱的饢香味就撲鼻而來,饢產業基地員工艾山江•加瑪力正站在饢坑前,用工具將烤熟的熱饢挑出饢坑。「一天可打饢2000個左右,收入近5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