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王小波|23年過去,我們是否依然是沉默的大多數?下集

2020-12-18 史鹹魚

哀樂中年

青年的動人之處,就在於勇氣,和他們的遠大前程。

1988年春,王小波夫婦回國。李銀河去了北大當博士後。小波在北大當幫閒講師,教研究生使用社會統計軟體。

三年後,王小波又厭倦了,扔下一句「在北大混的沒勁,我要到人大去。」便離開了銀河所在的學校,回自己的母校任教。

那段時間,小波自己都覺得活得窩囊:

「我老婆當教授,我狗屁不是。哀樂中年,大概就是這個樣子罷。」

每到這時,李銀河又會像母親一樣,用情地捧起他那張醜臉:

「小波,好好寫小說吧,你是無價之寶。」

人世間真的就是一種庸俗勢力的大合唱,誰一旦對它屈服,那就永遠沉淪了。

當時也許李銀河自己也沒想到,她庇護的不只是自己的愛人,還有中國的文學。事實證明,不論她對王小波的愛,還是她對中國文學的期待,都沒有讓她寒心。

到了1992年初,《黃金時代》終於在臺灣發表並獲獎,獲得了聯合報25萬臺幣。在過去的十幾年,王小波好像是個在黑夜裡趕路的人,前方沒有一點燭火,只有他一個人,孤孤單單地走。

《黃金時代》發表好像給他看到了一點希望。拿到錢後,他馬上從人大辭職。

此後,便一門心思在家寫作。

之後4年,他並沒有得到他應有的成功,相反的是挨在臉上的巴掌遠比響起的掌聲要多。

這個自立山頭兒的自由撰稿者,始終是個游離在文壇之外的局外人。在香港,《黃金時代》被改名為《王二的二三情事》,被當作黃色小說刊登。後來幾年裡,大陸的出版社更是只發表了小波的幾篇雜文。

這個世界上,大多數人都是俗人,你在這個世界上活得越久,就越會發現大多數人的一生如同夢遊。審美如此、讀書如此、人生亦如此。

生活所迫

到了1996年,一個叫李靜的研究生畢業被招到文學雜誌社。上任第一天,她就打了雞血似的給王小波寫了一封信。

「王老師:我可能要從您的作品愛好者升格為文學責編了。我已到《北京文學》當編輯,把最好的小說留給我吧!」

同年8月,她來到西單老教育部大院一座筒子樓,王小波頭髮很亂,依然愛笑。

當時王小波寫了幾個長篇,試過幾家出版社,都不接受,還有的被認為思想有問題。「有一編輯說我在小說裡搞影射,還猜出了在影射誰,我有那麼無聊嗎?」

聊天時,王小波總愛苦笑。

可李靜很堅持 ,問能把「思想有問題」的小說給我看看嗎?我怎麼專好這一口兒呢?」王小波樂了:「行,你拿去看看,發不發都沒關係,長篇哈,光這篇幅你們那就夠嗆。」

王小波用針式印表機把書稿列印出來,從紙頁摺疊處輕輕撕下,交到李靜手裡。李靜低頭一瞧,扉頁上寫著:

「紅拂夜奔」。

李靜把書稿抱回家,邊看邊怪笑不止,最後竟然笑出了豬聲。

幾經周折後,李靜所在雜誌社終於妥協到發表,提出的條件是字數需要從18萬刪到3萬。

王小波忍了,一口氣刪下了「王二」所在的主線,留下紅拂的故事,遞交上去。

而李靜心有不甘,私藏下《紅拂夜奔》全稿,交給在文學系讀研究生的朋友傳看。那哥們讀完,聲稱「三月不知肉味」,又給同宿舍的哥們傳看,一時間在那個小範圍內,「無人不談王小波」。

可兩周後,連三萬字的書稿也被退回,理由是書裡內容出現了牙籤和保險套。

當時,王小波大量壓箱底的作品,都和《紅拂夜奔》有著相同的命運。比如同性戀題材的《萬壽寺》,舞臺劇《東宮西宮》,《似水柔情》……每一部都巧思密布,心血用盡,結果都是一樣,發不出來。

王小波說: 人活著都是為了要表演,所以才失去了自我。 即便無處可去,也要永不屈服。我堅決不改了。我寧可寫有滋有味發不出來的東西,也不寫自我約束得不成樣子的文章。在此我毫不謙虛地說,我是個高層次的作者,可是有些人卻拿我當十六歲的孩子看待。」

小說發不出來後,王小波一個人去考了個貨車司機駕照。他自嘲道:

「以後活不下去,就當個貨車司機吧。」

與世長辭

可他終歸連貨車司機都沒有當成。

1997年4月10日,晚上11點半,鄰居突然聽到小波屋裡傳來兩聲慘叫。第二天下午,鄰居還不見小波出門,覺得不妙,便趕緊推開了小波房門。只見小波倒在地上,身體已經冰冷。

第二天,去美國做訪問的銀河接到了姐姐的電話:「小波出事了,快回來吧。」

從機場回家路上,李銀河腦海裡跳出的畫面,全是小波去年10月在機場送別時的樣子。

「他用勁摟了我肩膀一下作為道別,我萬萬沒有想到,這一別竟是永別。」

小波去世後,李銀河找了許多墓地,悉數橫平豎直,都不能令她滿意。後來,她找到昌平佛山靈園的一塊天然大石,天然,不羈,恰似王小波的性情。

王小波生前一點名頭,是靠著雜文打出來。但對於他自己來說,你要是評價他「王小波是個雜文作家」,相當於拿鐵棍子戳他的肺管兒,因為小說才是王小波的命根子。

更荒誕的是,王小波去世一個月後,他一生最看重的時代三部曲得以發表,只是小波已經長眠。

一切都來得太晚了。

人世間最可憐的人,最可憐的事,莫過於當他躺在墳墓裡,而他的作品卻得以流傳。

前些年,有一個《新京報》的記者曾對李銀河說:我身邊出色的男士都有個共同點,就是喜歡王小波,包括韓寒,馮唐。他們的共同特點都是有智,有趣。

其實說來並不誇張, 20年內,太多人喜歡王小波,喜歡王小波相當於喜歡那個叛逆、特立獨行、恪守內心、追尋自由的自己。

前兩年,有人問李銀河:"如果有機會,你最想問王小波一個什麼問題?"

李銀河說:早上我去給小波掃墓的時候,有一些讀者在墓前放了鮮花、二鍋頭或者煙,有一個人放了一篇王小波的文字,一隻蝴蝶就一直貼在上面。我很想問問小波:你走得太急了,你走後,時代裡每一個人都在變,太多人沒有靈魂,而你呢?你的靈魂還在不在?

人的外表,其實什麼都不是,皮囊而已,在時間裡,皮囊終會老去,最後所有的光鮮都會被褶皺吞噬,而靈魂不會,這靈魂裡包括你走過的路、經歷過的事,還有你一生的思考。

就像王小波生前對人生的註解:

我活在世上,

無非想要明白些道理 ,

遇到些有趣的事情 。

倘若我能夠如願 ,

我的一生就算成功。

王小波的思考從七十年代的狂熱中走來,途經八十年代的意識大解放,又在九十年代的思想退潮中沉澱。今天,那些陳腐的觀念碎屑卡在我們的腦迴路之間,消解不掉,又如鯁在喉之時, 王小波的文字一路衝刷而下,帶著清明的反思、理性的認識、以及寬和的態度,沿著大腦的溝溝壑壑流淌過去,帶走不少沉渣,讓人的思維瞬間舒暢透亮。

他尖銳,但不刻薄;他理性,但不教條;他清醒,但不冷血;他獨特,但不孤傲;他深刻,但不深沉。他的所思所感,從平凡人的身份出發,著力所有人的困惑和不解,再注入人類文明中那些天才們的思想精華,讓任何瑣碎的日常問題,都變得豐滿,又讓遺世獨立的偉大哲思,變得有趣、平易近人起來。他思故他在,王小波是不死的。

青年學者 羽戈 說:「 這不是一個適合說理的時代,說理才愈發具有意義;這不是一個適合王小波生存的時代,閱讀王小波才愈發迫切 。」

現在我們跟出版社聯繫後,以團購的方式把這本書帶給大家。現在只需89元,可以點擊下方商品卡購買。

相關焦點

  • 45歲深夜離世的王小波,幾小時前還在給朋友解釋《沉默的大多數》
    45歲深夜離世的王小波,幾小時前還在給朋友解釋《沉默的大多數》1997年4月的晚上,王小波給他的好朋友劉曉陽發了一封電子郵件,提到自己要出版一本雜文集的事情,即《沉默的大多數》。在郵件中他解釋了這本書,對劉曉陽說道:「在一個喧囂的話語圈下面,始終有個沉默的大多數,既然精神原子彈在一顆又一顆地炸著,哪裡有我說話的份?
  • 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數》:當今時代是三人成虎?還是沉默是金?
    作者:清風自有明月照序言:王小波(1952-1997),當代著名學者,以機警哲理的文字著稱。他的小說和雜文大都看似荒誕不羈,嬉笑怒罵,可裡面也蘊藏著諧趣譏諷的力量和智慧。這篇《沉默的大多數》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 王小波:雖已去世23年,依然光彩奪目,絲毫未因時間衝洗而褪色
    王小波的一生就像翻版的梵谷,文筆與思想領先當代作家30年,生前無人問津,死後卻被追捧,雖然他已經去世23年了,「王小波熱」卻依然存在。我個人覺得王小波的作品魅力至今仍能迷倒很多人的關鍵在於,他的雜文裡面透露出來的觀點在當下仍然具有很深刻的思考意義。
  • 《沉默的大多數》:戴上「沉默面具」,逃離荒誕世界
    今年距離著名作家王小波去世整整23周年。王小波的作品集影響了很多人,他以自己的寫作方式和特立獨行的頭腦,行走於這個世界之上。但是他向世界告別的方式,給這個世界留下一個巨大的問號,如果他還在活著?會怎麼樣,還會不會寫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會不會影響更多的人?毫無疑問,會有更多的人喜歡王小波的作品。
  • 王小波逝世23周年:從15部作品來解讀這個有趣的靈魂(上)
    先後去雲南插隊,當過工人、老師,1978年考入中國人民大學,後來又拿到了美國匹茲堡大學的碩士學位,回國後,曾在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任教。1992年辭職,成為自由撰稿人。  1997年4月11日,病逝於北京,年僅45歲。2020年4月11日是王小波逝世23周年,每年此時,讀者都格外懷念這位浪漫騎士·行吟詩人·自由思想者。
  • 看完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數》,總結出了4條受益終身的人生哲理
    他寫小說,僅僅是因為喜歡可以維持生活,我們很難形容王小波這個人的偉大住處,看過他的書的人都會懂得,王小波對於每一個人讀他書的人來說,都有不同的意義。最近看了他寫的《沉默的大多數》,他筆下的社會很真實,又或者說他十分敢寫,對社會現象的種種批判與當今社會也有著契合的點,而他的種種思考,放在今天仍然適用。
  • 王小波逝世23周年:重讀作品是最好的紀念
    1997年4月,王小波先生病逝於北京,享年45歲。春天會很好,你若尚在場。又是一年人間四月,距離1977年的四月,已有23年之久。但王小波這三個字,儼然成為一種文化符號,長久的存在於廣大讀者的心中。紀念最好的方式,就是重新閱讀他寫下的文字。通過閱讀,去追憶他穿透時光的魅力,去完成一場超越時空的對話。今日,請跟筆者一起,去重讀王小波先生的作品,也追溯第一次讀到他們時的自己。
  • 1997年深夜,王小波撞牆病亡!死後被捧上神壇,葬禮卻無同行弔唁
    據說2010年,北大圖書館曾經做了一個"借閱排行榜"的調查。結果榜單讓大家嚇了一跳,榜首的是路遙的《平凡的世界》,第二位則是王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數》。1997年4月11日凌晨,年僅44歲的王小波在北京郊區的一座家徒四壁的房子中病故,死因是心臟病突發。我們無法想像方式的場景,只是從妻子李銀河的描述中得知,王小波額頭傷痕累累,牆上有牙齒刮過的痕跡,地上落了一大片牆灰,可能是心臟病突然發作,忍不住疼痛撞牆身亡。
  • 「文學教父」王小波:23年前孤獨離世,有趣的靈魂讓我們永久懷念
    不過遺憾的是,在王小波生前,他一直如同自己筆下「沉默的大多數」一般蟄居一隅,未曾真正進入大眾的視野。1952年,王小波出生於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王小波共有四個兄弟姐妹,在家裡的三個男孩中,他排行老二。因此,我們可以在王小波的多部作品中看到他給主人公取名「王二」。很多人不知道《黃金時代》的別稱,又叫「王二風流史」。
  • 《沉默的大多數》:有時候我們想說點什麼,但最後還是忍住了
    我開始得太晚了,很可能做不成什麼,但我總得申明我的態度,所以就有了這本書——為我自己,也代表沉默的大多數。——王小波王小波是當代著名學者、作家。王錫波無論是為人,還是作文都頗有特立獨行的意味,他的作品別具一格,深具批判精神,其荒誕不經的想像力和妙趣橫生的敘述方式贏得了文壇的一席之地。
  • 線上讀書會|紀念王小波逝世23周年
    紀念王小波逝世23周年時間:4月10日(周五)16:00-18:00地點:當當網當讀直播嘉賓:潘佳佳、宋來4月11日,是王小波逝世23周年的紀念日。4月10日,作為王小波作品獨家版權擁有方新經典文化,邀請兩位嘉賓一起聊聊王小波及其作品。
  • 王小波的名言警句——改變我們人生命運的道理
    王小波,中國當代學者、作家,代表作《黃金時代》《青銅時代》《白銀時代》《黑鐵時代》等,讓我們來欣賞一下他帶給我們的人生道理吧。1、我選擇沉默的主要原因之一:從話語中,你很少能學到人性,從沉默中卻能。假如還想學到更多,那就要繼續一聲不吭。
  • 23年前,王小波撞牆病亡,葬禮冷清無一同行相送,死後卻被封神
    王小波的願望是大多數人的願望;王小波的人生是被誤解的人生。 王小波的本人和作品,在中國文學史上都有著深遠的意義。 他不但是一位作家,還是一位特立獨行的思考者。 有人說: 「他是中國當代文學的一個了不起的開端。」
  • 追憶王小波,人該是自己的主宰,而不是被人牢牢抓在手裡
    他要是不拒絕,今天我們玩的爆款遊戲裡,大概會有一款叫"一頭特立獨行的豬"的遊戲了。該教授的話,是帶有幾絲知識精英的傲慢,但他也確實精準地把握,王小波及其作品,對於當代中國人的意義。王小波已去世23年了,但作為一個作家,一個特立獨行的思考者,他依然很神奇地讓無數讀者產生迷之共振。
  • 如果王小波活在2020年,或許發生的7種結局,第4種你一定想不到
    自古聖賢多寂寞,現在有多被追捧,就襯託的過去有多荒涼。王小波已經離世,如果他泉下有知自己的作品如此著名,不知道作何感想?於是,很多人都在想,王小波如果還活著,又會是什麼樣的場景?——《沉默的大多數》失戀就像出麻疹,如果不失上幾次,就不會有免疫力。——《白銀時代》而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一個稍微好玩的段子就能風靡朋友圈,甚至上熱搜。可見原創而優質的內容永遠都會受歡迎,而王小波最擅長的就是「出口成章」了,如果生活在2020年,他層出不窮的段子和語錄,一定會讓他常駐熱搜榜,成為流量追逐的對象。
  • 王小波二姐:小波寧可有用地短暫活著,也不肯無用地延年益壽
    1997年4月11日,王小波在北京郊區的家中病逝。他的二姐拿到屍檢報告後,如同祥林嫂一般,念叨著「為什麼不肯告訴我們他有心臟病!」「為什麼不肯看醫生?」這樣的念叨,聽著像是責怪王小波隱瞞病情,實際上是在埋怨自己沒有盡到做姐姐的責任。
  • 45歲王小波猝死,生前不受同行待見,死後作品卻火了!妻子道出真相
    ——王小波姐姐1997年4月11日,45歲的王小波在自己郊外的寫作間裡,心臟病突然發作去世。年僅45歲。當朋友發現的時候,王小波的頭靠著牆壁,上面全是齒痕,牙縫間還殘留著白色牆灰。我們可以想像他當時有多麼痛苦。「中國白話文第一人」的人生就此落下帷幕。
  • 王小波生時寂寞,死後成為「教父」,流氓小說卻在23年後登上神壇
    這是王小波在《黃金時代》裡的一句話,他愛生活,愛自己,愛李銀河。王小波的一生,活過,愛過,寫過。他是這個時代為數不多的真正用力活過的人。王小波生時寂寞,死後成為「教父」,流氓小說卻在23年後登上神壇。臧克家在紀念魯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的時候曾經寫過《有的人》:「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王小波也是這樣一個人。王小波在文壇封神也是21世紀的事情了。
  • 沉默的大多數!
    沉默的大多數!
  • 王小波,一個從未離開我們的人
    王小波和李銀河王小波正是這樣的人。雖然身為作家,但他給我的印象並不書面,相反,他非常生活。他可以在各種狀態裡自如切換,他的生命很寬。年輕的時候,我們都喜歡這樣的句子:「那一天我二十一歲,在我一生的黃金時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愛,想吃,還想在一瞬間變成天上半明半暗的雲。後來我才知道,生活就是個緩慢受錘的過程...可是我過二十一歲生日時沒有預見到這一點。我覺得自己會永遠生猛下去,什麼也錘不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