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歲深夜離世的王小波,幾小時前還在給朋友解釋《沉默的大多數》

2021-01-10 溫史而得以行進

45歲深夜離世的王小波,幾小時前還在給朋友解釋《沉默的大多數》

1997年4月的晚上,王小波給他的好朋友劉曉陽發了一封電子郵件,提到自己要出版一本雜文集的事情,即《沉默的大多數》。

在郵件中他解釋了這本書,對劉曉陽說道:「在一個喧囂的話語圈下面,始終有個沉默的大多數,既然精神原子彈在一顆又一顆地炸著,哪裡有我說話的份?但我輩現在開始說話,以前說過的一切和我們都無關係——總之,是個一刀兩斷的意思。」

數個小時後,年僅45歲的王小波因心臟病發於當晚凌晨逝世。

兩半個月之後,王小波的姐姐王徵寫下《我的弟弟小波》一文,記錄了關於王小波逝世的一些信息,讓人倍感心碎:「他忍受了多少痛苦,只有上帝知道了。

據人們推測,他獨自一人在室內掙扎了幾個小時,晨光看到白灰牆上留下了他牙咬過的痕跡,牙縫裡還留有白灰。為什麼?為什麼他獨自掙扎而聽到他慘叫的人卻沒有幫忙送他去醫院?」

「他選擇死亡嗎?不,他愛生活,愛親人,愛文學事業。他的電腦中還有他未完成的《黑鐵時代》。」

這就是王小波,在那個時代,他文理兼修,擁有著自由而理性的靈魂,他真實並且勇敢追求自己的所愛,書寫著專屬的生猛浪漫但不肉麻的情感符號,並且一輩子都在用力輸出特立獨行的思想。

王小波的價值在於,他讓我們看到自由的真相

王小波的文字,幽默的、諷刺的、理智的,可以讀到的東西有很多,而所有的東西都指向同一點:對生命赤誠的熱愛。即使是那個怪異扭曲的年代,王小波仍讓它顯得有那麼些可愛。

王小波最令人佩服的,是他不甘平庸與追求自由的心。他不能容許自己成為隨波逐流的庸人。

在給李銀河的信中,王小波這樣寫道:

我從童年繼承下來的東西只有一件,就是對平庸生活的狂怒,一種不甘落寞的決心。小時候我簡直狂妄,看到庸俗的一切,我把它默默地記下來,化成了沸騰的憤怒。不管是誰把肉麻當有趣,當時我都要氣得要命,心說,這是多麼渺小的行為!我將來要從你們頭上飛騰過去!

愛情也好,個人志趣也好,王小波總能在世俗無孔不入的荊棘中,找準自己的心之所向。

他辭去令人羨慕的高校教職,選擇做一名自由撰稿人。

在那個閉塞的年代,王小波以啟蒙者的身份,將思考的樂趣、隨性的生活觀,化成一篇篇犀利機智的小文、暢快離奇的小說,讓一代代讀者精神受洗,奮起爭取「自由」「智性」「浪漫」的一生。

讀了王小波才知道,那些讓當代人焦灼不已的人生選擇、職業迷茫、愛情甘苦等難題,原來,他早已在自己的文章中一次次探討、解答過。

王小波離開我們已久,我們該如何紀念這位世界矚目的浪漫騎士?懷想這位幽默深刻的老朋友?

我想,唯有閱讀吧。閱讀他,已是最好的紀念。

我對自己的要求很低:我活在世上,無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見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所願,我的一生就算成功。為此也要去論是非,否則道理不給你明白,有趣的事也不讓你遇到。我開始得太晚了,很可能做不成什麼,但我總得申明我的態度,所以就有了這本書——為我自己,也代表沉默的大多數。 ——王小波

這是王小波在離世前還在給朋友解釋的《沉默的大多數》中的一段話。

這本書主要講述了作者在該作品中傾注了其對中國民眾命運的關注,以反諷和幽默的手法直面生活,從一個輕鬆的角度來解析身邊複雜的事態。

而到今天,這些話語、這些思想仍是我們的社會所需要的。我們從王小波的長盛不衰只能得出這樣的結論:在中國,自由主義理念的傳播還任重而道遠。

王小波的作品一直盛行不衰,王小波的小說在世界文學之林中創造出屬於他的美,這美就像一束強光,刺穿了時間的阻隔,啟迪了一代又一代剛剛開始識字讀書的青年的心靈。

所以建議大家讀一讀這本《沉默的大多數》,這套書還包含了《一隻特立獨行的豬》,是李銀河授權的王小波逝世二十周年特別紀念版。

《一隻特立獨行的豬》全書以王小波文革時期下鄉插隊時的一個故事為敘述主體,故事主角「豬」是中國散文中非常罕見的表現對象,這個對象的選擇其實也說明了作品本身具有一種特立獨行的因素。

在作者看來人和豬一樣,也是只求自由的本性,「它們會自由自在地閒逛,飢則食渴則飲,春天來臨時還要談談愛情」,無疑,豬所處的這種自然狀態,正如人所追求的自由生活一樣,是一種自然的要求和生活方式。

如果你想在喧囂中還保有一絲清醒,如果你想在平淡生活中追尋有趣的靈魂,開始讀王小波吧!

一頓火鍋都不到的錢,就可以帶給你向上的精神力量。

相關焦點

  • 《黃金時代》:王小波45歲離世,天妒英才讓人惋惜
    王小波45歲暴病離世讓人惋惜王小波少有留下的影音資料流傳最多的是義大利獨立紀錄片製作人安德裡對他的採訪,在紀錄片中,安德裡曾問了王小波一個一語成讖的問題:你對死亡有什麼看法?在我們現在看來,王小波是一個才華不可多得的作家,任誰看了他的雜文和他的時代三部曲都會被他的文字功底所折服,所以說王小波突然的暴病離世真是太讓人惋惜了。
  • 45歲王小波痛苦離世,生前無人問津,死後卻被捧為「一代教父」!
    在這場非正常死亡以後,他的全集、選集一版再版,儘管他終生致力於解構和反對權威,但他還是被捧成了新的權威,一代文學教父,自名為「王小波門下走狗」者,成群結隊。1997年的一個深夜,漆黑的深夜突然傳出了2聲非常慘痛的叫聲。
  • 45歲王小波猝死,生前不受同行待見,死後作品卻火了!妻子道出真相
    ——王小波姐姐1997年4月11日,45歲的王小波在自己郊外的寫作間裡,心臟病突然發作去世。年僅45歲。當朋友發現的時候,王小波的頭靠著牆壁,上面全是齒痕,牙縫間還殘留著白色牆灰。我們可以想像他當時有多麼痛苦。「中國白話文第一人」的人生就此落下帷幕。
  • 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數》:當今時代是三人成虎?還是沉默是金?
    作者:清風自有明月照序言:王小波(1952-1997),當代著名學者,以機警哲理的文字著稱。他的小說和雜文大都看似荒誕不羈,嬉笑怒罵,可裡面也蘊藏著諧趣譏諷的力量和智慧。這篇《沉默的大多數》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 (黃金時代)45歲的王小波痛苦離世,葬禮無一人送行,世態炎涼
    可是在二十多年前,王小波一直到去世時候,也沒有多少人認識,而且還有他手中的的那些書還沒有賣完,很遺憾就這樣離開這個世界。當王曉波離世的那個晚上也是在痛苦中度過,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他獨自一個住在郊區,身邊沒有一個親朋友好友,在他最需要幫助的時候,卻沒有一個人來。
  • 王小波有多偉大?40歲成作家45歲離世,高曉松評價:神一樣的存在
    讀書最大的收益就是通過幾個小時的閱讀,能體會到別人一生的精力和智慧。在這個世界上,會讀書的人好像都站在了社會的頂端,他們的事業都是蒸蒸日上,人生過得順心順意,生活中鬥志昂揚。感覺自己就像是無頭蒼蠅,這件小事到了王小波身上就變成了「幹什麼都可以,但不要寫小說,因為你在和我搶飯碗,如果你執意要挾,我也不反對」。王小波出生在北京,但自己有先天性的疾病,迫使他從小就很沉默,不喜歡與人交往。在別人眼裡,這樣的王小波是很冷漠的。
  • 王小波45歲暴病離世,用牙咬牆牙縫鑽灰,朋友卻說:走得很詩意
    王小波45歲暴病離世,用牙咬牆牙縫鑽灰,朋友卻說:走得很詩意說到王小波,在上個世紀後半段,他的名聲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甚至他的妻子李銀河曾宣稱:「如果小波不死,或者最早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人就是他了」。而王小波的小說《黃金時代》,更是被視為這位怪傑最傑出的代表作。
  • 看完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數》,總結出了4條受益終身的人生哲理
    他寫小說,僅僅是因為喜歡可以維持生活,我們很難形容王小波這個人的偉大住處,看過他的書的人都會懂得,王小波對於每一個人讀他書的人來說,都有不同的意義。最近看了他寫的《沉默的大多數》,他筆下的社會很真實,又或者說他十分敢寫,對社會現象的種種批判與當今社會也有著契合的點,而他的種種思考,放在今天仍然適用。
  • 《沉默的大多數》:戴上「沉默面具」,逃離荒誕世界
    今年距離著名作家王小波去世整整23周年。王小波的作品集影響了很多人,他以自己的寫作方式和特立獨行的頭腦,行走於這個世界之上。但是他向世界告別的方式,給這個世界留下一個巨大的問號,如果他還在活著?會怎麼樣,還會不會寫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會不會影響更多的人?毫無疑問,會有更多的人喜歡王小波的作品。
  • 紀念王小波|23年過去,我們是否依然是沉默的大多數?下集
    後來幾年裡,大陸的出版社更是只發表了小波的幾篇雜文。這個世界上,大多數人都是俗人,你在這個世界上活得越久,就越會發現大多數人的一生如同夢遊。審美如此、讀書如此、人生亦如此。幾經周折後,李靜所在雜誌社終於妥協到發表,提出的條件是字數需要從18萬刪到3萬。王小波忍了,一口氣刪下了「王二」所在的主線,留下紅拂的故事,遞交上去。而李靜心有不甘,私藏下《紅拂夜奔》全稿,交給在文學系讀研究生的朋友傳看。
  • 寫了20年「有色小說」的王小波,45歲發病離世,葬禮無同行送行
    他的書不僅出版了,市場上甚至出現了「王小波熱」,《黃金時代》更是出現了供不應求的情況。王小波死得很突然,是深夜心臟病突發,他本有著強烈的求生欲望,可身邊空無一人。他獨自一人承受著痛苦掙扎,被人發現時牆上留下了他掙扎的牙印,牆壁都被他扒下來好幾塊,牙縫中殘留著白灰。
  • 1997年王小波死前慘叫,鄰居充耳不聞,入門後牆上有深深抓痕!
    比如那位嚮往成為一隻特立獨行的"豬"的王小波。國內大多數人知道王小波大概是因為他寫給妻子的情書吧。在《愛你就像愛生命》裡,他把對李銀河的愛直白地坦露了出來,然而這位才華橫溢的作家因心臟病發作去世了,享年45歲。 突發疾病去世,死狀悽慘 1997年4月11日凌晨,王小波在他的小屋中離世了。
  • 王小波二姐:小波寧可有用地短暫活著,也不肯無用地延年益壽
    王小波的早逝,無疑是中國文化界的一記重大損失。45歲的他正值壯年,卻意外離世,不論是身邊好友家人,還是讀者,都備受打擊。雖然去世後榮譽不斷,但是王小波的生前卻並不如意。在世時因為一本《黃金時代》,他跑遍了出版社,即使編輯都很愛讀,但仍然因為尺度問題無法出版。
  • 寫了20年「黃色小說」的王小波,45歲撞頭病亡,葬禮上竟無一同行送行
    當然了,熟悉王小波的人都知道,這其實是對他的「誤解」。在王小波的作品中,特別是他的前三部小說中,「性」的話題雖然層出不窮,但實際當你真正去讀的時候,並不會感覺有任何的不適,或者是噁心,相反,在你讀完之後,反而還很耐人尋味,思緒萬千。
  • 「文學教父」王小波:23年前孤獨離世,有趣的靈魂讓我們永久懷念
    不過遺憾的是,在王小波生前,他一直如同自己筆下「沉默的大多數」一般蟄居一隅,未曾真正進入大眾的視野。1952年,王小波出生於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王小波共有四個兄弟姐妹,在家裡的三個男孩中,他排行老二。因此,我們可以在王小波的多部作品中看到他給主人公取名「王二」。很多人不知道《黃金時代》的別稱,又叫「王二風流史」。
  • 《黃金時代》因尺度被禁,王小波當街賣書有多辛酸?畫面很諷刺
    如今,王小波,這個被稱為「中國的喬伊斯和卡夫卡」的文學天才,儼然已經成為一個時代的符號。提起他,人們會本能地想到他的幽默、有趣、天才、自由和浪漫。不過遺憾的是,在王小波生前,他一直如同自己筆下「沉默的大多數」一般蟄居一隅,未曾真正進入大眾的視野。
  • 生前貧疾,死後揚名,45歲的王小波一生孤獨自由,三段話讓人淪陷
    ——王小波1997年的4月11日,王小波因突發心臟病在家中去世,年僅45歲。生前落寞,無人多問,死後卻聲名鵲起,一波波的人為他的作品著迷,渴望見他一面卻再無機會。有點可悲,不過慶幸的是這個有趣的靈魂走了,但他的精神卻還在點燃了很多人心中的火種。曾有人說,王小波將會和魯迅一樣地影響幾代人,並且成為中國文化的經典。
  • 1997年深夜,王小波撞牆病亡!死後被捧上神壇,葬禮卻無同行弔唁
    結果榜單讓大家嚇了一跳,榜首的是路遙的《平凡的世界》,第二位則是王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數》。某中文系教授看到榜單後有喜有憂,憂的是認為北大的學生審美有待提高,喜的是在這麼浮躁的時代,還有那麼多人喜歡讀王小波。
  • 海子決定去死的那一年,王小波37歲,賈宏聲22歲
    自己15歲考上北大,來北京也快10年了,可就是一直找不到歸屬感。去參加詩歌活動,除了特別要好的朋友,根本沒人正眼看他。這樣也就罷了。海子對好幾位女人都付出過赤誠之心,但從未圓滿過。山海草東沒有派對 - 醜奴兒海子去世那年,王小波37歲。那時候,他剛出版了自己第一部小說集《唐人秘傳故事》。說是出版,但其實荒唐得不得了。
  • 王小波:因大膽描寫屢次被出版商拒絕,45歲暴病離世牙縫滿是白灰
    1997年4月11日,王小波因為心臟病突發去世,據鄰居回憶,半夜的時候,曾經聽到過王小波房間裡傳出痛苦的慘叫,但是因為夜深了,所以沒有人留意。當警察破門而入的時候,發現王小波家中的牆壁上有一些牙齒咬過的痕跡,牆面上還有抓痕,而王小波的牙齒縫裡還有牆灰,看起來十分悽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