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是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的一個異端。他似乎從未融入過同時代的那個文人圈子,而是站在圈子之外,任由筆下的文字恣意地流淌。沒有人會把這樣一個格格不入與流俗的人當回事,以致於王小波生前籍籍無名。然而在王小波去世之後,他的名氣卻一天比一天地大起來,到了不讀王小波,都算不上文藝青年的地步。這是高曉松、馮唐那一代人所得出的結論,如今文藝青年的名聲已經毀壞殆盡,但是王小波依然是一個閃耀的精神符號。
在北京昌平的佛山陵園裡,坐落著一座「特立獨行」的巨型墓碑。這是一塊天然的巨石,上面鐫刻著一行青色大字——「王小波之墓:1952——1997 "。這塊墓地是王小波的妻子李銀河在經過深思熟慮過後親自挑選的。李銀河了解自己的丈夫,她深知那些整齊劃一、橫平豎直的墓地會讓王小波那特立獨行、追求自由的靈魂無處安放。思來想去,李銀河為王小波挑中了剛開放不久的佛山陵園作為長眠之地。
不過李銀河沒有想到,就是這樣一個荒僻、寂靜的所在竟因為王小波的到來而鬧熱非凡。自王小波的墓地遷入以來,全國各地前來祭奠的書迷們絡繹不絕,不少人還將自己的留言寫下,貼在了那塊原本做墓碑之用的原石上。那些諸如 「謝謝你,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的留言如春風化雨般,詩化了王小波的離去。只是有多少人能夠理解,這個身前踽踽獨行的孤獨靈魂呢?
每年的4月11日前後,在昌平的佛山陵園裡,總有人向賣鮮花和祭品的小販打聽「新八區怎麼走",這時候小販們多半會問:「您是來看王小波的吧?"王小波,這個被稱為「中國的喬伊斯和卡夫卡」的文學天才,儼然已經成為一個時代的符號。提起他,人們會本能地想到他的幽默、有趣、天才、自由和浪漫。不過遺憾的是,在王小波生前,他一直如同自己筆下「沉默的大多數」一般蟄居一隅,未曾真正進入大眾的視野。
1952年,王小波出生於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王小波共有四個兄弟姐妹,在家裡的三個男孩中,他排行老二。因此,我們可以在王小波的多部作品中看到他給主人公取名「王二」。很多人不知道《黃金時代》的別稱,又叫「王二風流史」。王二的世界,就是王小波筆下虛構的精神世界,只有在那個虛構的世界裡,王二才那麼痛快地活著。
王小波出生在一個幹部家庭,他的父親是著名的邏輯學大師。小時候,王小波常常將思想定格在一個東西上,陷入深思冥想,時常呈現出一副痴痴呆呆的神情。這在旁人看來是一個異類,但是母親溺愛地叫他「傻波子」。正是這種從小思考的習慣,讓他天生有一種哲人的氣息。
王小波從小就在一個無拘無束中的環境成長,最終成了老師們眼中那個不服管教的孩子。因為王小波在學校既不關心課業,也不愛做功課。當然,這讓他沒少挨父親的揍,只不過這樣的離經叛道之舉並未能掩蓋王小波的天才。和所有的天才一樣,王小波的童年也有不少驚人之舉。王小波從小嗜書,並且看書奇快,一天就讀完厚厚一人本書,還能記住全部內容,小學一年級的時候就能將馬雅可夫斯基的長詩背著玩;大概是繼承了父親作為一個「邏輯學家」的好基因,王小波雖然沒有在數學課上得過好分數,卻能在競賽中奪冠,因此把母親震驚得目瞪口呆。
王小波從小熱愛閱讀,為了有更多閱讀的機會,他常常不辭辛苦,每周末一個人從學校步行回家,只為了省下路費買書。嗜書如命的人,才能懂得一個孩子對書中世界的嚮往。除此之外,在王小波的性格中,詼諧、幽默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這也在他多年後的作品中一以貫之。王小波雖然外表沉默寡言,但他其實是個非常喜歡笑謔的人。他私底下思維敏捷,妙語連珠,是全家人眼中的「頑童」,這一切都歸功於他內心那份天然的自由與浪漫。
16歲那年,王小波懷著這種頑童般的「浪漫救世情懷」,選擇到雲南下鄉勞動。遺憾的是,他在雲南並沒有尋找到想像中的快意生活,只是飽嘗了現實生活的荒誕與無聊。正如他在《沉默的大多數》中所寫的:
「我相信這不是我一個人的經歷:傍晚時分,你坐在屋簷下,看著天慢慢地黑下去,心裡寂寞而悽涼,感到自己的生命被剝奪了。當時我是個年輕人,但我害怕這樣生活下去,衰老下去。在我看來,這是比死亡更可怕的事。」
也正是從這段經歷開始,王小波對人類生存意義有了更深刻的思考。他回憶自己在那段時間經常趁周圍的人睡著之後,自己在月光下的一面鏡子上用鋼筆寫字,寫到淚流滿面,才偷偷回去睡覺。王小波對文學的熱愛其實在這段經歷中已經表現得非常清晰,這為他在多年後辭去北大的教職工作,回到了創作這條道路上提供了合理的解釋。後來,王小波以上山下鄉這段經歷為藍本,創作了時代三部曲之一的《黃金時代》。
《黃金時代》這本書充滿了王小波式的黑色幽默和浪漫情調。王二是一個從北京來到雲南支援邊疆建設的知青。他二十一歲,在環境惡劣的雲南鄉下忍受飢餓,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和所有的知青一樣,面對無法逃脫的命運,他的心裡壓抑著憤怒和孤獨。
「我二十一歲,在我一生的黃金時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愛,想吃,還想在一瞬間變成天上半明半暗的雲。後來我才知道,生活就是個緩慢受錘的過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後變得像挨了錘的牛一樣。」
當我們終於勘破生活的玄機,就不免變得悲觀失意起來。但是二十一歲的王二不同,在他一生的黃金時代,他的生命時刻都充滿著蓬勃的張力。王二並不認命,於是他說道:我覺得自己會永遠生猛下去,什麼也錘不了我。可是在庸俗的生活裡王二還是陷入了無聊和虛無之中,直到陳清揚的出現,讓他的青春得以變成天上半明半暗的雲。
《黃金時代》講述的,就是下鄉青年王二和陳清揚的「愛而不得」的愛情故事。兩個激情蕩漾的青年男女,他們孤獨而無處寄託的靈魂,終於在完成了有如密謀一般的愛情之後,不得不在外力蠻橫的阻撓下走向分別。若干年後,王二和陳清揚再次相逢,他們可以自由地戀愛,自由地呼吸,卻也失去了當初義無反顧的激情。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也許這是對所有「愛而不得」的愛情最好的總結。陳清揚也許只是王二腦海裡的一個幻象,她是一個完美的女人,游離在這個世界的邊緣之外,有如每一個青春年少、荷爾蒙爆發之下的青年心心念念的夢中情人。此夢悠遠如春,了無痕跡。
每一個人心裡,都藏著一個「陳清揚」。《黃金時代》是對愛情尚存幻想的青年男女,對愛情已然勘破的中年男女,不可不讀的一本書。不同的年歲讀來,有不同的滋味在其中。
《黃金時代》在今天觸手可及,但是這本書的出版,其實充滿了曲折。王小波寫《黃金時代》前後用了二十年,從最初的構思到完稿,他前前後後改了十年的時間。然而書稿投出去,卻因為其對情愛的大膽前衛表述,遭到國內出版社的拒稿。
直到1994年,華夏出版社的編輯趙潔平在看了《黃金時代》的書稿後,震撼不已,力排眾議,決定幫助王小波出版這本書。她打了一個時間差,讓《黃金時代》得以出版,但是趙潔平也為此遭到了訓斥,大病了一場。出版之初,書籍無人問津。無奈之下,王小波和趙潔平就推著自行車當街賣書,不善於推銷的王小波,當時第一句話就是:「前幾本白送,後面再要再給錢。」
我們今天能夠讀到《黃金時代》,不僅要感謝王小波,也要感謝慧眼如炬的趙潔平老師。今天,這本書依然暢銷,凡是有書店的地方,都能看到《黃金時代》這本書,或許這也是對王小波在天之靈的告慰,他也許不會想到身後會有這麼多的追隨者,被他自由浪漫、黑色幽默又不失深刻與思考的靈魂所吸引。
1997年4月11日,王小波突發心臟病逝世,一個人在地板上蜷曲著死去。他的妻子李銀河遠在英國做學者訪問,一年前兩人在機場擁抱分別,從此陰陽兩隔。
王小波死前忍受了巨大的痛苦,更為悽涼的是他身邊一個人都沒有,他孤獨地離開了這個世界!今天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讀王小波,他曾經出版困難的作品,如今是一版再版。通過他的作品,人們重新認識了這個有趣的靈魂。用他兄長王小平的話來說:小波現在已經知音滿天下了。
高曉松將王小波奉為「神一樣的存在」,而馮唐則自詡為他門下的「走狗」。但是對王小波而言,他未必覺得這是一種榮光,正如他對自己的認知:
「我對自己的要求很低,我活在世上,無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見些有趣的事。倘若我能如願,我的一生就算成功。」
喧囂的世界裡,王小波永遠地離開了,而他有趣的靈魂,則永遠留在了他十卷本的《王小波全集》裡。在字裡行間,我們依然能夠通過他留下的文字,與之交流,這何嘗不是一種幸運最後,推薦王小波最經典的 「時代三部曲」:《黃金時代》+《白銀時代》+《黑鐵時代》。
只有讀書,能夠讓我們擺脫現實的瑣碎,享有難得的安寧和思考。活動價正版免郵,只要98元,還不到一頓飯的成本,就可以領略王小波字裡行間的幽默精神和他對這個世界的深刻思考。
END.
我是博書君,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我的帳號:博書。看完文章,記得點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