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本身就是好的。有一天我們都會死去,追求智慧的道路還會有人在走著。死掉以後的事我看不到。但在我活著的時候,想到這件事,心裡就很高興。——王小波
23年前,世界上少了一個有趣的人。
曾有人這樣說過,王小波將會和魯迅一樣地影響幾代人,他的作品成為了中國文化的經典。
「時代三部曲」、「懷疑三部曲」、《沉默的大多數》、《一隻特立獨行的豬》這些經典的作品,都讓我們見識到他深厚的文學功底,豐富了我們的精神世界。
23年過去後,一句「我活在世上,無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見些有趣的事。」而把「變得有趣」作為人生目標,給了人多大的啟發。
有趣的靈魂,是歷經苦難後的智慧與豁達
在1969年,有理想的青年人對外面的世界有了很大的嚮往,
3月,在教育部禮堂裡,一位來自雲南的負責人給北京的知識青年做宣傳,硬是把雲南說成了「世外桃源」:「頭頂蘿蔔、腳踏甘蔗、摔一跤伸手就是一把拇指粗的花生,還有獨特的少數民族風情!」。
不懂世事的青年被這虛像所迷惑,都有著一股嚮往。最後王小波在父母的解說下,防守去。但令王小波想不到的事在插隊的生活艱苦,給予不了生活上的問題。
知青們的夥食經常是鹽水泡飯,沒有休息的階段,造就了王小波的身體出現了危機。隨後在在他之後的作品中,經常出現雲南明媚的陽光和美麗的土地,其中的《黃金時代》的寫作給了不少的靈感。
在恢復高考後,1978年26歲的王小波考上人大,就讀貿易經濟專業。1980年他和李銀河結婚,兩人在生活和精神上給予了對方充足的安全感。
80年代李銀河留學美國,王小波跟隨赴美留學,而他開始了自己寫作的人生。
1988年,李銀河獲得博士學位,完成學業後就反回中國謀生,王小波在人大和北大任教。這期間王小波大部分時間都在寫作,後來他完成了《黃金時代》。就算是作品已經發表了,但是他苦於無處發表,就給許倬雲寄了稿子過去。許將稿子推薦給了臺灣《聯合報》,獲得了中篇小說大獎,隨即在臺灣出版,獲得了人們的好評。
黃小波的文字大膽生性,他敢於紕漏人們所不敢的現象,這點在文壇並不適用。1997年去世的作家有7位之多,除了王小波外,沒有人能大紅,王小波是個例外,自己想不到去世以後自己的作品再一次享譽世界!
王小波的作品如今依舊霸佔各大網站圖書銷售榜的前列,特別是《時代三部曲》最為暢銷,成為了各大人士捧讀的讀物。
來看看名人都是怎樣點評王小波的?
魯豫:
「一開始的感覺就是惱羞成怒,我早幹嘛去了!可是現在去想,可能那個時間段剛剛好,如果我早一點讀的話,我不能夠保證,我會不會把女青年「陳清揚」、男青年「王二」當小黃書一樣讀。」
高曉松:
說起王小波,我有千言萬語,但是真到了要講他的時候,又不知從何說起。以我有限的閱讀量,王小波在我讀過的白話文作家中絕對排第一,並且甩開第二名非常遠,他在我心裡是神一樣的存在。
連作家馮唐都是王小波的粉絲,他第一次看王小波的書,在難過的時候,一口氣讀完了《黃金時代》。他這樣說的:
「當時快樂的程度,不亞於阿基米德在澡堂子裡發現了浮力定律,差一點提了褲子狂奔到街上。」
讀《黃金時代》看到的是你的影子,一個朋友曾忍不住把《黃金時代》讀過一遍又一遍。每次讀都會被書裡男青年王二和女青年陳清揚之間,發生的荒誕的情愛故事所吸引。
同時,王小波的有趣更是為這本書增添了靈魂,「儘管我一直強調,顏即正義,但是我也會喜歡一些有靈魂的醜男,比如王小波。」
很多的時候在物質基礎滿足不了的時候,精神也是匱乏的,對任何事物充滿了恐懼,但王小波總用文字來感悟你,外面對誘惑,物質到底該怎樣做!
人言可畏,有些人莫名其妙就成為了犧牲品。在生活中不免會遇見艱難,在你不知道前方的道路是怎樣的時候,不如靜下心來讀一讀王小波的《黃金時代》吧。
王小波所要告訴你的事,人活在世上就是為了忍受摧殘,想要一帆風順的生活,還不如得過且過!
我想在我們對生活有疑惑的時候,讀一讀這本書,你會發現,過了心裡的坎,親身經歷過的事情根本不算什麼!
一本書就需要就是幾十元,就是你在飯店一頓飯的錢,飯吃進肚子裡去能解決溫飽,但王小波的文字能幫助你找到混亂中的自我。
如果你也想品一下這本書,點擊下方的看一看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