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對世界格局的影響將超過冷戰,甚至不亞於二戰

2020-12-18 動態大參考

系動態大參考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須署名並註明來自:動態大參考(dongtaidacankao

第二次世界大戰,奠定了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秩序的基礎,而美蘇曠世冷戰,則奠定了目前美國霸權下的世界秩序。新冠疫情對世界的影響無疑是巨大的,目前已經公認是二戰以後最大的安全事件。

而實際上,新冠疫情對世界的影響遠不止是一次嚴重的公共安全事件那麼簡單,更非簡單的重創世界經濟,而是一場超越冷戰、甚至不亞於二戰對世界局勢的影響。雖然世界格局會如何改變還不確定,但可以確定的是將加速世界變革,改變世界格局。

一、美國受重創,霸權實力削弱。

1.貿易戰無法繼續,美國優先戰略受阻。發起貿易戰,主要目的是為了推行美國優先原則。是為了讓美國永久保持世界領先地位。雖然貿易戰沒有贏家,雖然世界各國不接受美國貿易優先原則,但如果沒有新冠疫情,美國還是能夠一定程度上獲得對美國相對有利的貿易協議。可新冠疫情使貿易戰基本上無法進行下去。疫情過後,由於各國經濟普遍受創嚴重,就更不會接受美國的霸王條件,也接受不起。否則經濟受損會更嚴重。如果美國在貿易問題上一意孤行,很有可能形成被群毆局面。而受損嚴重的美國經濟也需要與世界合作。

2.軍事戰略受損嚴重。

一方面,因為疫情美軍在世界各地無法展開,只能自我隔離。另一方面,目前美國三軍已經有近4000人感染了新冠,特別是海軍受損最嚴重。雖然美國艦機還在四處活動,但疫情明顯影響到了戰力。對中東的敘利亞、伊朗、利比亞以及阿富汗的軍事幹預不得不減弱甚至是停止。對俄羅斯對朝鮮以及對中國的軍事施壓也不得不減弱。重要的是,已經沒有國家在意或關心美軍的行動,美軍的行動已經沒啥威懾力了。

疫情將對美國經濟起到嚴重的打擊作用,加上疫情又引爆了固有經濟危機,美國經濟也將受重創。美國軍事戰略支持能力減弱。疫後也難以短時間之內恢復。

而中東各國局勢以及俄羅斯,都會藉機調整和改變。美國要想在這些地區有所作為,一時半會兒是很難的。

疫情過後,不僅首先要恢復因疫情而受損的經濟,更要面對已經引爆的系統性經濟危機。軍費開支肯定更會捉襟見肘。

3.重創經濟。疫情本身對經濟就是一個巨大的破壞力,為了抗疫只能暫停經濟活動。而一旦重啟經濟活動,疫情就會惡化加劇,反過來再重創經濟。

其實,更嚴重的是,美國的經濟衰退危機本就在醞釀之中,疫情只是引爆的導火索而已。也就是說,即使疫情過去,即使經濟重啟,美國的系統性經濟衰退危機卻不會停止,同樣需要時日修復。

美國的經濟發展規劃和發展模式,是建立在金融經濟霸權基礎之上的。在抗疫中美國的表現,實際上是已經放棄了領導權,且只是自顧自抗疫和維持經濟。

既然在抗疫過程中放棄了領導權,那麼疫情期間的經濟以及疫情之後的經濟活動中,美國的金融經濟霸權也將受到嚴重影響。由於疫情嚴重,且同時嚴重影響到經濟,世界各國抗疫合作,實際上也就是經濟合作。美國重啟經濟也只能很大程度上是獨立自主、自力更生了。

失去或削弱了金融經濟霸權,美國的系統性經濟危機必然加劇。要合作,也只能在新格局下合作。

重要的是,美國目前已經陷入了抗疫與重啟經濟的矛盾之中,積極抗疫,經濟就要受損,重啟經濟就會破壞抗疫大局,而疫情惡化反過來又重創經濟。川普期望的神奇也好、奇蹟也罷,終究是不會出現的。美國經濟衰退已成定局,短時間是難以恢復元氣的。

4.美國政治和社會撕裂加劇。川普上臺本就被視為加劇了美國社會撕裂。貿易戰也促進了撕裂加劇。而新冠疫情更加劇了這一現象。

共和民主兩黨相互攻擊不斷,難以形成團結抗疫的政治氛圍,甚至是不利於抗疫。隨著時間推移,隨著大選到來,相互攻擊會更加激烈。

目前共和黨是不能犯錯,而民主黨是在雞蛋裡了挑骨頭。而在疫情和經濟有可能惡化到不可收拾地步的時候,兩黨也都不大敢承擔責任,自然也就拿不出有效的政策措施。相互掣肘,只能眼看著疫情和經濟危機的惡化。

採取嚴格的疫情管制措施,這是中國經驗中國經驗。無論如何不能採取。而不採取嚴厲的措施,疫情就無法控制。

雖然不承認中國經驗,但中國經驗的有效性卻擺在那裡。正是資本主義制度限制了抗疫。或者說抗疫的政治化,必然是影響抗疫。政治思維社會思維撕裂的加劇是難以避免的。

社會撕裂加劇。疫情受害最大的群體是中低下階層,特別是窮人。經濟危機衝擊的更是窮人。保經濟健康還是保大眾健康生命,這本就不是一道應當有的選擇題。「不自由毋寧死」的人畢竟是少數。而白宮和地方政府恰恰是想迎合這一部分人。這就會形成社會分裂。疫情過後也難以彌合。

疫情加劇了美國種族歧視。而白宮抹黑攻擊中國的舉動,更是加劇了種族隔閡。川普總在期盼「奇蹟」出現,就說明他已經束手無策了。民主黨的攻擊,也只能是加劇社會思維混亂。

白宮與各州府之間,以及各州之間也出現了隔閡。川普無權指揮全美,而全美抗疫和化解經濟危機的政策自然就不一致。有的州自認為有獨立的法律權利,有的州府則認同白宮的權力。由於各州府的政策不一致,州府之間也同樣有分歧與隔閡。紐約州長就威脅過要起訴羅德島州。

以前基本上沒有出現過聯邦政府與各州府的矛盾衝突,至少是不明顯,而此時這個矛盾分歧就突出開來。那麼以後呢?以後肯定會更突出。

以上就決定了美國將受到前所未有的重創。美國的霸權實力將被削弱,美國的全球戰略將會難以為繼。美國優先更無法推進。

作為世界霸主,美國實力和戰略變化,將極大影響到世界格局。特別是在世界正在處於大變格時代的情況之下。這個世界格局的變化,就不會以美國的意志為轉移。雖然美國能取得二戰和冷戰的勝利,但卻要輸給一個不起眼的病毒。

二、西方聯盟分裂加劇。

歐洲疫情惡化之始,美國就立即不打招呼對歐洲採取了旅行封鎖措施。這令歐洲非常不滿。當歐洲需要幫助支持的時候,美國卻對輸歐抗疫物資同樣採取了封鎖限制政策。更讓歐洲人憤怒的是,美國居然還滿世界哄搶運往歐洲的抗疫物資。同時下令召回海外公民,驅逐在美的外國公民。顯然有與歐洲隔離的意思。

在攻擊WHO問題上,歐洲是堅決反對。不管是G7還是G20會議上,美歐都存在巨大分歧。在全球合作抗疫和保經濟方面,歐洲與世界各國已經基本上達成了共識。這決定了疫情過後應對經濟危機方面,美歐同樣會有分歧甚至是矛盾衝突。

目前的世界秩序是由美歐共同建立和維護的,美歐分裂加劇,也就意味著世界秩序在加速解體,自然就要建立一個新世界秩序。何況在單邊主義還是多邊主義問題上美歐矛盾原本就很大。

三、歐盟分裂加劇。

義大利當初疫情嚴重的時候,歐盟以及歐盟主要大國都默不作聲。積極為義大利提供幫助和支持的竟然是中國、俄羅斯和古巴。而歐盟直到整個歐洲疫情控制不住的時候才站出來向義大利道歉。道歉的目的顯然不是化解義大利的怒氣,實際上是想表達歐盟內部加強合作的重要性之意。

歐盟一直無法採取統一的抗疫行動,協調的作用都起不到。重要的是,歐盟各國之間都採取獨立自主的政策措施。

正像英國前外交大臣說的那樣,「如果沒有這場危機,歐元基石上這樣一條根本性裂痕將會繼續成為一個令人不安但並非迫在眉睫的問題。現在這條裂痕轟然洞開。當義大利在危急之際向北方求助時,它發現的卻是遲來的同情和微不足道的援助。突然間,歐盟面臨一場關乎存亡的危機。」

而正在進行的英國脫歐談判,也不容樂觀。一旦雙方談不攏,英國採取硬脫歐或無協議脫歐形式,對歐洲打擊可能更大。甚至會加速歐盟分裂。

歐洲自2008年危機以來,一直沒有擺脫經濟危機困擾,新冠疫情則肯定對歐洲經濟帶來沉重的打擊。再加上歐盟內部的分裂矛盾,這更不利於化解危機。

作為世界重要的政治經濟體,歐洲的衰退就會讓世界力量平衡嚴重受損。同時也是對美國霸權實力削弱。自然就會引發世界格局重大改變。

四、「亞洲世紀」加速到來。

原本世界就公認二十一世紀是「亞洲世紀」,也才有了歐巴馬的重返亞太戰略。而川普的戰略重心依然在亞太地區。中美是世界兩大經濟體,不管是合是鬥,都決定了一切戰略將圍繞著「亞太世紀」展開。

之前就分析過,新冠疫情將成為「亞洲世紀」的轉折點。一方面,中國抗疫過程爆發出了巨大能量。二一方面,目前中國處境相對較好,亞洲疫情基本上處於可控狀態。三一方面,東協已經取代美國和歐盟成為了中國的第一大貿易夥伴。亞洲合作時代基本上到來。亞洲互聯互通以及「一帶一路」建設將成為化解經濟危機的重要手段。RCEP正在加緊談判。中日韓東北一體建設也將加速。亞洲經濟將成為化解經濟危機的關鍵。亞洲地區的局勢明顯好於美歐。

疫情危機突顯了中國的重要性,中國與非洲南美洲以及中東地區的合作也將得到強化。這一切都是圍繞著中國或亞洲展開。亞洲世紀建設將加速。

如果說以前美國也想打造亞太世紀,那是主動的戰略。而今的情況是,美國在建設「亞洲世紀」中已經不可能取得絕對領導權。何況目前美國還沒有確定到底如何與中國相處。

而深陷困境中的歐洲,目前也只能是加強與亞洲各國的合作,與美國聯合介入亞洲的可能性已經不大。因為美國不會放棄單邊主義霸權路線,而歐洲也不想放棄建立多極世界格局,更不會甘心受制於美國。這意味著美國想破壞亞洲世紀都難。

另外,從歐巴馬時代開始,美國的戰略重心就在亞太,而川普雖然宣布了「亞太再平衡戰略已死」,但其印度太平洋願景畢竟主要還是在亞太。這一戰略已經開啟了多年,如果改變,那之前所有努力都白費。目前就是要看美國如何介入「亞洲世紀」了。

五、全球化還是去全球化選擇。

不管是推進全球化還是去全球化,都會引發世界格局重大改變。有人說,疫情將加速去全球化。

雖然歐洲有不同的聲音,但支持去全球化不會是歐洲的共識。脫歐的英國雖然與美國的關係特殊,也時不時攻擊一下中國。但是,英國還是硬頂著美國的壓力採用華為5G技術,依然還是把高鐵這一重大項目決定交給中國。這顯然不是與追隨美國與中國鬥法之勢。

而歐洲一直是力推全球化和維護多邊體系的,與美國打壓中國,並不符合這一初衷。何況,不管是從抗疫出發,還是化解經濟危機,歐洲都需要與中國合作才能走出困境。不管美國的壓力有多大,追隨美國打壓中國的可能性並不大

抗疫凸顯了全球合作的重要性,發展經濟或化解經濟危機同樣是如此。歐洲是不大會從維持全球化轉向去全球化這一百八十度大轉彎的。

那麼,美國會堅持去全球化嗎?其實,此前說美國採取的去全球戰略,這是一種誤解。川普說「要愛國主義不要全球主義」,也並非真的是去全球化。而是要建立新全球化體系和規則,就是要加入美國優先原則。

美國科技發達,但在重大創新科技領域優勢已經不大。而美國製造業空心化明顯。去全球化並不利於發揮美國金融經濟霸權,甚至會削弱美國的霸權。美國經濟就是建立在霸權的基礎之上,去全球化,顯然是主動放棄金融經濟霸權。而失去了霸權,美國經濟會出現崩盤的局面。不管是經濟模式還是經濟政策,一切都得從頭再來。而世界特別是中國不會給美國重整的時間。

另外,所謂美國去全球化,實際上更大程度上指的是中美經濟脫鉤或隔離。高科技打壓或高科技隔離是一回事,全面經濟脫鉤則是另外一回事。美國承受不了這個損失。

目前,中國正在加速三大領域七大項目基礎建設,這代表的是創新經濟和未來經濟。而美國目前在公路鐵路交通、通訊、物流等方面的基礎建設明顯已經落後。製造業空心化明顯。就更不要說像中國這樣的為高科技發展打基礎了。

5G、AI、大數據以及量子領域,整體上中國不落後美國多少,局部方面中國也有了部分的領先優勢。中美科技脫鉤,中國可以步步為營,而美國恐怕也只能是遲緩發展。不與中國合作,美國的高科技根本發揮不出來優勢。而中國卻可以通過與歐洲的合作一定程度上彌補。

一句話,就算美國最終採取的是脫鉤或隔離政策,中國照樣會發展,而美國的腳步卻可能更慢。

貿易戰之前,中美有5000億美元貿易逆差,這說明美國對中國製造依賴程度的大小。而脫鉤後留下的空缺,短時間之內是不可能有國家彌補得了的。

目前美國最終會採取什麼樣的政策不知道,但如果中國與歐洲、東協等各國的合作得到了加強,美國就一定不會與中國脫鉤。去全球化只是一種擔憂,更或許是美國人的一廂情願。

六、創新科技的研發和應用將進入新階段。可以說是迎接第四次產業革命的真正到來。或者說智能時代的到來。

正因為中國有高科技領域取得了巨大的發展,正因為中國已經開始為高科技發展打基礎,這勢必引發世界特別是中美歐之間的高科技競賽。

一方面疫情加速應用高科技應用。另一方面疫情將創新新經濟領域。三一方面,科技投入加大競爭進入激烈化。這一切都將與智能時代相關。

總之,疫情之後世界將會出現這六大變化,而這六大變化就足以使世界格局改變,同時也將改變世界秩序。美國受重創,西方聯盟以及歐盟分裂加劇,以及進入亞洲世紀基本上是肯定的。不能確定的就是「去全球化」會不會出現?中美會不會出現脫鉤的情況?不管怎麼樣,世界再也回不到原來的秩序。

相關焦點

  • 新冠疫情與世界格局|國際格局不會變成「冷戰」翻版
    可以觀察到的是疫情正「讓歷史加速」,一些已有的趨勢會提前成型,可以預見到的是這種加速也會催生出新的思想和行動來「改寫歷史」。在疫情衝擊形成的歷史湍流中,會有更多的觀念衝撞和行為牴牾;在疫情起伏導致的世界失衡下,會有更多的風雲際會和折衝樽俎。是回到「更糟糕的昨天」還是走向一個「不會更糟的明天」,取決於我們現在如何看待和對待這個世界。
  • 29年前,冷戰後的哪三次戰爭,對世界格局產生深遠影響?
    都知道當今世界是一個一超多強的格局,從冷戰結束、蘇聯解體後,就只剩下了美國這一個超級大國。美國無論在經濟還是軍事方面的確都領先全球,尤其是29年前發動了3次大戰,不僅對世界格局產生了深遠影響,而且給我們中國敲響了警鐘!
  • 2021國考行測備考:「新冷戰」頻頻提及,到底什麼是冷戰?
    那麼什麼是冷戰,如今的中美關係真的能用「冷戰」形容嗎?   這一切還得從二戰結束後的世界說起。   一、冷戰的序幕   1946年3月5日,英國前首相溫斯頓·邱吉爾在美國富爾頓發表「鐵幕演說」,正式拉開了冷戰序幕。1947年3月12日,美國杜魯門主義上臺,標誌著冷戰開始。
  • 疫情後世界格局:俄羅斯能否繼續對抗美國,冷戰後失衡還將延續?
    探析:世界格局因疫情改變,冷戰後戰略格局能否延續下去?疫情期間,西方國家面對疫情爆發,表現的並不讓人信服。特別是面對美國疫情數量第一後,我看有大V開始唱衰美國。只通過疫情數字,其實看不到背後實質與內幕。
  • 美死於新冠人數已超過其二戰戰死人數_中國網
    美死於新冠人數已超過其二戰戰死人數 2020-12-11 16:32:08 來源:環球時報  |  作者: | 字號:>A+ | A- 【美死於新冠人數超過其二戰戰死人數】據美國商業內幕網站11日報導,目前,美國新冠肺炎死亡人數已超過了二戰期間美國在戰鬥中死亡的總人數。
  • 新冠肺炎疫情對國際格局的影響
    新冠肺炎疫情將從三個方面影響國際格局的變化;一是使大國政治格局加快向更加均衡的多極化方向演進,促進國際權力由「一超」向「多強」轉移;二是增強非極化的發展動力,促進國際權力由大國向中小國家及非國家行為體轉移;三是加快國際政治地理中心由歐美向東亞轉移。三個方面國際格局的變化最終將促進更宏觀層面的國際格局——非西方化——的演進。
  • 二戰結束後隨之爆發美蘇冷戰,五十年間這個世界經歷了什麼?
    會議中最重要的議題就是如何處理戰敗後的德國問題,以後結束二戰的東亞戰場。戰敗後的德國根據協議將被分割,並由同盟國接管。德國的武裝力量將被解除,所有戰犯會被送去審判。在經歷過一戰和二戰的教訓後,雖然大家表面的目光仍是放在制定方法防止德國的再度崛起,但事實上一道更令人擔憂的陰霾早已籠罩著戰後的歐洲—那便是歐洲對蘇聯的戒備。
  • 美國死於新冠病毒人數超過其二戰戰死人數
    另根據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彙編的數據,截至周四晚間,美國共有29萬1754例新冠肺炎死亡病例。此前,截至4月底,死於新冠疫情的美國人已經超過了在越南戰爭中死亡的美國士兵人數。到了5月中旬,美國新冠肺炎的死亡人數已經超過了自1945年以來美國每一次主要戰爭中陣亡的美國人的總和——將近8.7萬人。
  • 馬雲:新冠疫情影響遠超當下討論的技術問題,其影響力不亞於二戰
    馬雲:新冠疫情影響遠超當下討論的技術問題
  • 死亡病例超二戰了,美卻仍將新冠當流感,專家:新一輪高峰將到來
    突如其來的新冠病毒,讓全世界的國家不管是經濟還是政治,都受到嚴重的衝擊,整個世界陷入了怪圈。作為世界的"吹哨人",中國在這場疫情中交出了完美的答卷。國內早已開始復工復產,經濟也開始了正增長,但國外局勢卻依舊嚴峻。
  • 君子協定:史達林造就冷戰!有蘇聯世界革命才有鐵幕演說
    對於冷戰的成因,很多人都把最終的冷戰因素歸結為美國,認為是美國一手開啟了冷戰世界。但其實,這並不是歷史,只不過對美國沒有什麼好印象而已。不論是一戰,二戰還是冷戰,本質上都是其他資本主義強國之間國家利益衝突的最終結果,沒有誰是正義的,也沒有誰是被迫的,大家都是主動的。
  • 歷史或許又在重演,疫情與二戰的三個共同特徵,正在改變這個世界
    跌宕起伏的2020年,還有一個多月就要結束了,但是這一年帶給世界的變化,以及對未來產生的影響,很可能將持續很久,甚至會永遠改變這個世界。在一年前的這個時候,人們還不需要戴口罩,全世界都可以自由出行,沒有人會意料到隨後出現的疫情,讓整個世界進入了危機模式,在這個模式下,我們的生活變成了另一個樣子。
  • 「第三次世界大戰」後世界格局的改變,中國能成為世界第一強國嗎
    本文之所以說第三次世界大戰是因為此次的「新冠疫情」的影響已經波及全球,它的影響範圍之廣,參與抗議國家數量的眾多已經完全可以算得上是一次世界性的「抗擊疫情的戰爭」,因此稱它為第三次世界大戰並不為過。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討論一下,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勢力為什麼在疫情期間如此的排擠中國,以及「第三次世界大戰」後世界格局的改變,中國能成為世界第一強國?首先我們來回顧一下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世界格局的影響。
  • 《冷眼向洋看世界》出版:孟祥青教授解讀疫情下的世界格局
    中美發生冷戰甚至熱戰的危險在上升。國防大學教授孟祥青將軍對新冠疫情下的國際關係、中美關係的新變化做了一個詳細的解讀。此解讀有助於讀者把握世界大勢,了解中國面臨的國際環境和安全形勢。中美關係對世界格局的影響不亞於當今世界任何大國之間的關係,而且這個影響隨著疫情發展可能會日益增大,它不以人們的主觀意志為轉移。這次全球疫情帶來的後果之一,就是中美關係遭遇到40年來從未有過的重大衝擊。讓很多學者沒有想到的是,在新冠病毒成為人類最大威脅的背景下,中美兩國不僅沒能像過去那樣攜手抗擊,反而漸行漸遠,關係不斷惡化。
  • 若望·保祿二世誕辰百年:他用愛與勇氣撼動冷戰格局
    近幾十年來,波蘭更是世界詩歌的中心,從米沃什到辛波斯卡,再到加扎耶夫斯基,無不蜚聲世界。這一連串名字,都與我眼前的千年古城克拉科夫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米沃什早年定居克拉科夫,當他流亡多年,晚年重返波蘭後,又將克拉科夫作為終老之地。扎加耶夫斯基年輕時考入克拉科夫的雅蓋隆大學,至今仍定居克拉科夫。辛波斯卡八歲起定居克拉科夫,同樣畢業於雅蓋隆大學。
  • 二戰前的世界八大工業
    二戰前,德國的工業產量佔世界總份額的25.259.8%%,是僅次於蘇聯的世界第二大工業強國。二戰爆發後,隨著德國全力開動工業生產,加上佔領區豐富的資源和強大的工業產能,德國的工業一度超過世界總份額的30%以上,德國的V2 飛彈研製發射成功並打進英國本土的時候,英美西方盟國還不知道那是什麼武器呢!僅次於蘇聯的納粹德國工業科技實力及創造力其實已碾壓並超過美帝。
  • 新冠疫情與世界格局|疫情加速世界後霸權時代到來
    新冠疫情作為百年一遇的重大公共衛生危機,其衝擊遠遠超出人們的預料,它不僅引起了對衛生健康領域前所未有的關注,也加深了我們對國家治理、國際合作以及國際格局變化的理解。5月27日,一名男子經過美國首都華盛頓的國家廣場。
  • 美媒:美國新冠病亡人數已超過美國二戰陣亡人數
    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10日在華盛頓向記者指出,美國新冠死亡病例即將超過二戰陣亡人數。(歐洲新聞圖片社)據美國《新聞周刊》網站12月10日報導,在美國,死於新冠肺炎的總人數已經超過了二戰期間陣亡的美國人。
  • 冷戰爆發的根本原因,不是意識形態,其實只有四個字
    【歷史】從世界歷史來看,近代以來,世界進入大國對抗時期,為此甚至爆發了兩次世界大戰。而二戰後,直接進入了冷戰時代,在冷戰時期,因為美蘇兩國的爭霸,使得世界那是動蕩不安,戰亂不止,為此造成了世界範圍內最大的不確定性,甚至第三次世界大戰隨時可能發生。而冷戰最終以蘇聯的解體而結束。
  • 深度解讀:2021年世界格局迎來三大變化,中國崛起走上快車道
    這件事在中國引發的輿論影響還不算什麼,但在西方政界則是掀起了相當大的浪潮。美國公然抗議,英國各種酸話,就連歐盟內部國家的在野黨勢力也都各種抗議。很多人估計都會疑惑,投資協定還沒正式籤署,為啥美英等國這麼不淡定?實際上無論這個投資協定最終結果如何,但這次事件的本身都已經說明了另一個事實——美國試圖發起新冷戰的一系列布局基本已經被宣告「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