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新冠肺炎疫情作為全人類共同面對的災難,對國際格局不會造成顛覆性的影響,只是使其沿著原有的軌跡加快演進。新冠肺炎疫情將從三個方面影響國際格局的變化;一是使大國政治格局加快向更加均衡的多極化方向演進,促進國際權力由「一超」向「多強」轉移;二是增強非極化的發展動力,促進國際權力由大國向中小國家及非國家行為體轉移;三是加快國際政治地理中心由歐美向東亞轉移。三個方面國際格局的變化最終將促進更宏觀層面的國際格局——非西方化——的演進。新冠肺炎疫情將對中美關係和兩國實力消長帶來複雜的影響,但無論怎樣都不會改變國際格局演進的大趨勢,特別是大國政治格局不會走向兩極化。
關鍵詞:國際格局 新冠肺炎疫情 多極化 非極化 「太平洋世紀」
作者簡介:劉建飛,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國際戰略研究院。
始於2019年底的新冠肺炎疫情已經席捲全球,不僅給全人類的生命造成巨大損失,而且嚴重衝擊了世界經濟。這是一場全球性的災難,有人稱之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人類遭受的最大浩劫,甚至有人就乾脆稱之為「第三次世界大戰」,是全人類同病毒之間的戰爭。同歷史上的大災難和重大事件一樣,新冠肺炎疫情必將對人類社會發展產生深遠影響。就對國際政治的影響來說,新冠肺炎疫情有可能激發一些國際矛盾和衝突,進而影響世界和平與發展;但是也可能會產生一些積極的影響,尤其是在國際格局方面。正如恩格斯所說:「沒有哪一次巨大的歷史災難不是以歷史的進步為補償的。」①在這場「抗疫戰爭」中,世界各國之間有合作,但也有競爭;各國遭受疫情打擊的程度不同,在防疫抗疫中的應對表現也不同。這些都將促進國際力量的此消彼長、分化重組,從而影響國際格局的演進。
進人21世紀以來,國際格局正在發生顯著的變化。這個變化的核心內容是「非西方化」,即非西方國家的群體性崛起,非西方與西方的實力總體上接近於達到平衡狀態,自大航海開啟的西方主導世界歷史進程的時代開始終結。這可謂是500年未有之大變局。與這個大變局相伴隨並相輔相成的,還有三個中觀層面的國際格局也在向前演進:一是大國政治層面的多極化;二是非大國政治層面的非極化;三是政治地理層面的中心東移。就目前的發展態勢來看,新冠肺炎疫情不同程度地促進了三個中觀層面的國際格局沿著原有的方向演進,從而間接地促進了非西方化的進程。
一、新冠肺炎疫情促進多極化加速演進並趨於更加均衡
蘇聯解體後,持續了幾十年的兩極格局終結,美國成為唯一超級大國。美國要藉此天賜良機打造它所主導的單極格局,維護世界霸權。然而,畢竟此時還有其他力量中心存在著,美國總統尼克森在1971年堪薩斯演說中提出的「世界五大力量中心」②並未有實質性的改變。聯合起來的歐洲進一步一體化,建立了歐洲聯盟;日本作為經濟大國,致力於走向政治大國;中國經過改革開放,綜合實力明顯增強;俄羅斯仍然保持著僅次於美國的軍事實力並在政治上堅持獨立自主。美國之外的四個力量中心多數並不認同單極世界,而是主張多極化。如此,美國打造單極格局的努力受到制約,實際上出現了「一超多強」格局並趨向於多極化。這個「一超多強」格局是十分不均衡的。不僅美國這個「一超」實力超群,而且「多強」中的歐盟和日本還是美國的盟友,在重大國際事務上往往追隨美國,實際上形成了一個「大西方」。
進入21世紀後,「一超多強」格局發生了兩個方面的變化:一方面是大國力量重組;另一方面是大國關係重構。
在大國力量重組上有三個看點。其一,美國這個「一超」經過「9·11」事件及之後的兩場反恐戰爭,再加上受到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相對實力明顯下降。川普上臺後打出「美國優先」的旗號,已經有不想當世界領導和「一超」的味道。其二,人口超過十億的印度實現了經濟快速發展,並且在政治外交上獨立自主,國家發展戰略上雄心勃勃,被公認為已經躋身「多強」行列。印度作為發展中大國,以及金磚國家和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其「入局」無疑是增強了非西方的力量。其三,原有的「多強」中,歐盟繼遭受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打擊後,又受到英國脫歐的重創,實力萎縮;日本在冷戰後經濟一直低迷不振,雖然成為政治大國的雄心還在,但進程放緩;俄羅斯在普京治下守住了軍事大國和政治大國的地位;中國的綜合實力顯著增強,成為「多強」中最受矚目的角色。總的來看,在大國力量重組上,非西方力量明顯增強,西方力量相對減弱。
在大國關係重構上,最突出的變化是歐盟和日本逐漸拉開同美國的距離,在許多重大國際事務中不再同美國亦步亦趨。雖然這種態勢同川普的對外政策有很大關係,但是歐盟和日本要成為世界一極的政治抱負是早就確定了的。當美國實力超群時,歐日一方面不敢得罪美國,另一方面在安全、經濟等事務中還要倚重美國。但隨著美國實力的相對下降,它們的這些動機都日益減弱。
大國力量重組和大國關係重構使得國際格局不僅更加多極化,而且也更加趨於均衡,「大西方」趨於虛化,美歐日中俄印都作為獨立的角色來參與國際博弈。新冠肺炎疫情將使大國政治格局繼續朝著原有的方向——更加均衡的多極格局——演進,而且在大國力量重組和大國關係重構兩個方面都有體現。
就目前情勢來看,新冠肺炎疫情對大國力量重組上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美國的實力地位進一步下滑;二是「多強」中的一些成員實力進一步提升。
從疫情發生到現在,美國政府的應對可謂是乏善可陳。截至2020年5月底,美國已經成為全球疫情最嚴重的國家,無論是確診人數還是死亡人數都遠高於其他國家。這裡面既暴露出川普政府的許多問題,如不負責任、能力低下,也反映出美國現行國家治理體系的問題。此外,在防疫抗疫過程中美國一些政客的不良表現無疑會損害美國的國家形象,例如,帶有種族主義色彩的傲慢與偏見、以極端意識形態目光來審視中國國內抗疫舉措和國際抗疫合作的冷戰思維。所有這些都是對美國軟實力的嚴重挫傷。美國的不良表現已經遭到國際社會及美國國內有識之士的批評,有美國智庫認為這次疫情是美國的「蘇伊士運河時刻」③。如果再考慮到疫情對美國經濟的打擊,美國的硬實力也會受挫。美國的實力地位將因新冠肺炎疫情而進一步下跌,這幾乎已成定局。
就目前情勢來看,新冠肺炎疫情對「多強」的影響較為複雜。中國雖然最早遭受打擊,但是中國在抗疫上的表現,充分體現出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眾志成城的精神和舉國體制的優勢。中國在本國的疫情取得顯著進展但尚未結束之時,就力所能及地向世界其他國家提供必要的物資援助和醫療專家組支持,特別是第一時間分享寶貴的抗疫經驗,展現了一個負責任大國所應有的擔當。中國的軟實力將因這場「抗疫戰爭」而大幅度提升。新冠肺炎疫情的另一個重災區歐洲,就目前來看,在「抗疫戰爭」中的表現也不是很出色。歐洲的幾個大國在防疫上都不甚成功,疫情暴發後除了德國之外其他國家的抗疫舉措也不是很得力。特別是歐盟作為一個區域性國際組織幾乎無所作為。歐盟及歐洲的實力地位很可能將因新冠肺炎疫情而進一步下滑。俄羅斯和日本直至目前在抗疫上的表現可算良好,沒有成為疫情的重災區。印度如果出現疫情大爆發並損失慘重,無疑會影響其實力地位,但這種影響只是暫時的;如果抗疫表現良好,肯定有利於其進一步崛起。
新冠肺炎疫情對大國關係重構的影響也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美國同歐日的關係進一步疏離;二是中國同歐日的關係進一步拉近。
自進入21世紀以來,美歐關係就一直不太和諧。伊拉克戰爭中德國和法國同俄羅斯站到一起,堅決反對美國入侵伊拉克,以至於時任美國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發出了「老歐洲」對「新歐洲」的言論,④意指以法德為代表的力量屬於「老歐洲」,開始同美國對立,而以英國及東歐為主的力量屬於「新歐洲」,繼續充當著美國的堅定盟友。歐巴馬政府努力修復同歐洲的關係,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川普政府上臺後奉行「美國優先」原則,不可避免地會損害歐洲國家的利益,促使「美歐之間的控制與反控制、主導與自主之間的博弈」更加激烈。「川普要求歐洲盟國擔負更大的責任,提高在北約軍費支出中的份額,這嚴重脫離了歐洲現實形勢的發展,使許多歐洲國家在是否跟進美國的問題上出現明顯的動搖。」⑤此外,川普政府諸如退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巴黎協定》等「退群」行為也同歐洲國家的理念和政策相悖。在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美歐之間的互動幾無亮點。這既源於美國在防疫抗疫上自身難保,不可能給歐洲國家提供什麼實質性的幫助,也在於歐洲國家對奉行「美國優先」原則的川普政府本就不抱幻想。這無疑將加劇美歐疏離。
自冷戰結束後,美日關係總體上保持良好狀態,大概除了2009-2012年民主黨執政期間之外,其他歷任日本政府都奉行親美政策,將維護日美同盟關係放在日本外交的首位。尤其是安倍政府,積極配合川普政府推行「印太戰略」,不僅同美國保持協調,而且還同美國的其他盟友開展安全合作,以期落實「印太戰略」。⑥然而,川普政府的許多政策和做法卻使日本不得不同美國保持一定的距離。例如,川普政府要求日本購買更多美國武器,就讓日方頗感不滿;美國退出「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也讓日本深感失望。日美關係的微妙變化促使日本加快改善同中國關係的步伐。當美國發動對華貿易戰之時,日本沒有追隨美國打壓中國,而是藉機推動實現安倍首相訪華,中日關係走出自2012年釣魚島「購島」事件以來的低谷。新冠肺炎疫情為進一步改善中日關係提供了契機。在武漢「封城」之後,日本朝野向中國人民釋放了善意並給予了物資援助;日本出現疫情後,中國人民和政府也積極回報,給予援助。相比之下,日美之間在抗疫上的互動遠不如中日之間引人注目。
總的來看,新冠肺炎疫情將推動大國政治格局朝著既定的方向演進,多極化不僅加速,而且更加趨於均衡。不過,新冠肺炎疫情畢竟屬於非傳統安全和低級政治問題,病毒是世界各國共同的敵人,對「參戰」國家來說,這場「世界大戰」最終只有勝利者,沒有失敗者,只是勝利者的損失會有區別並可能因此導致實力地位的變化而已。因此,新冠肺炎疫情對大國政治格局的影響是相當有限的,遠不能同兩次世界大戰相比擬。兩次世界大戰都使原有的國際格局終結並開啟了一個新的格局,而新冠肺炎疫情不會產生這樣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