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盤古智庫
本文大約5500字,讀完約14分鐘
「
新冠疫情來勢兇猛,企業生產經營受阻,眾多企業正在承受巨大壓力甚至生死考驗。
在這一關鍵時間節點,為助力企業突圍渡困,盤古智庫傾情推出系列公益直播沙龍《抗疫轉型,企業生存》,免費為中小企業提供及時的信息、建議、交流平臺等多方面支持,與企業一起共渡難關,共克時艱。
系列沙龍旨在助力企業洞悉最新政策、理性決策研判。講師團由著名經濟學家、管理學家、各行業領軍人士、企業家、相關領域知名學者組成。
2月1日晚,首期盤古智庫《抗疫轉型,企業生存》系列公益直播沙龍正式上線。該沙龍以《當前各地幫扶政策機會分析》為主題,由盤古智庫理事長易鵬,盤古智庫學術委員、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 、湖北省統計局副局長葉青擔任主講嘉賓,兩百多位企業家同時在線觀看。
本文系3月21日盤古智庫系列公益直播沙龍《抗疫轉型,企業生存》第十一期「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經濟的影響:國際政治經濟學的視角」的內容整理。盤古學術委員、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北京大學美國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學國際政治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王勇擔任主講嘉賓。
」
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經濟的影響:國際政治經濟學的視角
(一)疫情全球爆發與衝擊的基本原因
3月19日,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在紐約總部舉行視頻記者會表示,我們現在面臨的是聯合國75年歷史中前所未有的危機。當前的新冠肺炎疫情造成了人類的苦難,影響了全球經濟,摧毀著人們的生活。2019年12月,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國發生。1月22日,世界衛生組織將中國的疫情風險評估為「非常高」。1月31日,世界衛生組織宣布此次疫情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2月4日,世界衛生組織認為,很大程度上,這次疫情是中國的緊急突發事件,因為99%的病例都發生在中國。2月19日,世界衛生組織表示,隨著中國疫情呈現出積極向好的趨勢,中國一直在努力緩解新冠病毒在國際上的傳播。中國經過兩個月的努力,國內疫情得到了有效地控制,生產生活開始走向正軌。而海外疫情成為另一大關注點,3月18日不到12萬的海外確診病例,3月21日已有超過18萬的海外確診病例,可見疫情發展之迅猛。
1. 隨著全球化的發展,當今世界是一個高度相互依賴的全球化世界與時代。貨物與投資速度快,信息傳播快,航空業的發展提供了疫情傳播的機會,病毒也同樣傳播的快,人類社會進入真正意義上的「地球村」時代。
2. 人們對病毒特性的認識以及習慣思維的影響。病毒狡猾,潛伏期長,傳染性強,還在研究當中;將病毒當成流感病毒,大意防範;西方國家社會文化反對戴口罩,與政治正確有關。比如美國川普政府掉以輕心,疏於防範,浪費了中國人用生命為世界爭取的時間。
3. 中美作為全球兩個最大的經濟體在全球經濟中的份量,導致中美經濟發生變化,必然衝擊全球經濟。中國疫情爆發衝擊全球實體經濟與全球供應鏈。美國疫情爆發衝擊全球虛擬經濟,導致全球股災。
4. 氣候變化正在引發越來越多的疫情。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記錄,過去80年發生的20多次跨國界重大疫情,約60%發生在本世紀,8次集中爆發在最近10年。同時,2019年全球平均氣溫比工業化以前的平均值高出1.1℃,2010-2019年則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十年。
(二)疫情全球經濟影響的國際政治經濟學視角
國際政治經濟學的核心議題:經濟全球化VS民族國家的國際政治。資本、貨物在全球流通尋找最佳配置,但沒有世界政府對此進行管理,這是結構性的矛盾和衝突。國際政治經濟學是研究政治、權力、國家和國際機制對國內經濟與國際事務的影響。
1. 疫情下國際社會合作機制脆弱。存在國際公共衛生合作的平臺,但是這個平臺是比較弱的,權威性和和可動員資源有限。
2. 疫情與大國戰略競爭,人類共同體意識淡薄。某些人利用疫情謀求自己的、本利益集團、本國的政治經濟利益,比如「加快脫鉤」論等。
3. 疫情被意識形態化,導致國家治理模式、全球治理模式的競爭。美國媒體將此次疫情的爆發視為中國治理模式的失敗,這就是在將疫情政治化。
4. 疫情被國內政治化。疫情成為國內選舉、黨派競爭、政治合法性鬥爭的目標。川普將此次疫情稱為「中國病毒」,主要是為了轉移國內視線,為競選連任謀劃。
(三)疫情對全球經濟的衝擊
1. 疫情對全球供應鏈和全球經濟衝擊巨大
疫情對全球經濟的衝擊包括中國衝擊波和美國衝擊波兩波。中國防疫採取極其嚴格的限制交通、人員流動措施,對企業生產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衝擊了全球供應鏈。衝擊汽車零部件的生產與出口,包括蘋果、三星等手機的生產等,以及化學品、藥品的生產與出口。美國等國出現以「國家安全」、「公共衛生安全」的名義,利用中國疫情,促進位造業「回流」的聲音與政策。貿易鷹派、安全鷹牌、人權鷹派合流,對中國採取強硬政策。與2003年非典期間相比,當前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已經大幅度提升。2003年中國佔全球GDP總量的4.3%,2018年中國佔全球GDP總量的16%;2003年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是12.5%,2018年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30%,中國經濟對全球新增GDP的貢獻率2008年起超過美國。2018年中國佔全球貿易總量的12%,2003年中國佔全球貿易總量的5.5%。
2. 美國股市劇烈下跌引發全球金融市場的恐慌。美股歷史上,盤中「熔斷」只有5次,過去兩周出現4次。美國本年度第一次的盤中熔斷,是由3月9日油價暴跌引起的。值得注意的是,3月6日沙特與俄羅斯原油減產談判無果,沙特降價賣油,國際油價跳水。3月9日,美國股市「黑色星期一」,道瓊工業平均指數和標準普爾500指數分別下跌7.8%和7.6%,均為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的最大單日跌幅。投資者瘋狂追捧安全資產,使美國國債收益率大幅下跌。3月12日,美國的第二次熔斷引發全球共11個國家股市因暴跌發生熔斷,全球重要指數市值蒸發逾5萬億美元。全球多地市場進入技術性熊市。
為此,美國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但是救市效果不佳。3月3日、3月15日,兩次緊急降息,幅度分別為50個基點和100個基點,將聯邦基金利率下調至零區間。3月17日,美聯儲重啟金融危機時期的商業票據融資機制(CPFF),繞過銀行,直接給企業放貸輸血。美國財政部宣布將出臺1萬億美元的經濟刺激計劃,包括:為小企業提供3000億美元的貸款;向市場注入2000億美元保持穩定性;兩輪2500億美元的支票發放,在未來兩周內或向美國民眾發放人均1000美元的支票。
3. 全球股市大跌的主要因素
(1)投資人擔心疫情大規模擴散。疫情已經蔓延到100多個國家,新冠疫情是全球性的危機,未來發展具有很大不確定性。川普政府浪費一個多月的時間未做好準備,市場對美國的抗疫能力失去信心,醫療物資短缺,檢測有限。
(2)美國股市泡沫比較多,調整遲早會到來。自2009年以來,美國股市持續了11年,估值過高存在虛假繁榮。川普上臺以來的企業減稅政策,致使大量海外資金回流,流入股市。製造業和基礎設施建設起色不多。公司回購本公司股票,導致股價高估。從2019年下半年開始,投資機構早已準備市場的調整。今年2月,標準普爾500種股票指數成分公司的遠期市盈率一度高達18.9倍。川普上臺之後,股市行情更成為美國經濟的「晴雨表」,美國政府的「業績表」,他將股市表現視為本人連選連任的基礎,最大的一張「王牌」。
(3)原油市場劇烈波動,衝擊股市與經濟。3月6日石油輸出國組織與俄羅斯原油減產談判無果,價格戰在所難免。從20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世界石油定價機制進入期貨時代,歐佩克國家對油價的控制能力進一步降低,俄羅斯成為世界石油出口的重要國家。美國十年來發生能源革命,大舉開發頁巖油,成為世界第一大產油國,油價暴跌,美國經濟就會遭受實質性影響。沙特、俄羅斯和美國三大能源巨頭間存在爭鬥。非歐佩克的產油均價在60美元,而歐佩克均價在35美元附近,全球平均產油均價在50美元左右。非歐佩克和全球均價或可提供一個反彈的支撐。
(4)美國經濟深層次原因。美國債務問題嚴重,市場擔憂;貧富懸殊嚴重,社會撕裂,美國的貧富差距已經倒退到100多年前,這也是民粹主義興起的重要原因;選舉年政治極化的影響。
4. 疫情對於新興經濟體與發展中國家的影響
3月7日,中國常駐聯合國日內瓦辦事處和瑞士其他國際組織代表陳旭會見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通報中國政府決定向世衛組織捐款2000萬美元,支持世衛組織開展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國際合作,幫助發展中國家提升應對疫情能力,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發展中國家公共衛生體系比較脆弱,挑戰大;全球經濟衰退將減少對發展中國家的初級產品的需求;警惕美元泛濫,可能引發糧食、藥品等危機;新興經濟體存在著機遇,比如熱錢的流入。
(四)全球金融危機將爆發麼?
1. 全球經濟步入衰退是肯定的。美國疫情大爆發前,3月4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格奧爾基耶娃表示,新冠肺炎疫情的迅速蔓延,使得2020年實現更強勁經濟增長的希望落空,她補充稱,該組織189個成員國中,目前有三分之一報告有感染病例。格奧爾基耶娃表示,IMF目前預計2020年全球經濟增長率將低於2019年的2.9%,並將在未來幾周內發布修正後的預測。此前,IMF在1月預計2020年全球經濟增長率為3.3%。未來部分國家出現負增長的可能性非常高。
2. 疫情使全球經濟增長前景雪上加霜。在疫情爆發之前,全世界的前十大經濟體裡面就已經有六到七個處在衰退邊緣,要麼業已出現了一個季度的負增長,要麼就是幾乎零增長。疫情的到來無疑將會在未來的一到兩個季度內把這些經濟體推入衰退境地。從經濟角度來講,即使不用「危機」表述,至少是一次「衰退」。美國「末日博士」魯比尼預測,新冠肺炎可能導致全球股市損失30-40%,全球經濟衰退軌跡將呈現I形。
3. 當前各國宏觀經濟調整的空間過去被大大壓縮,餘地、手段有限。各國央行紛紛下調利率,刺激經濟,「零利率」時代提前來臨;前兩次危機的後遺症,主要經濟體債務負擔重,為應對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及2010年歐洲債務危機,各國嚴重透支體力和政策工具。如果再次採取量化寬鬆政策,只會加劇資產價格膨脹,拉大貧富差距,引發社會問題。
4. 國際合作缺失,國際領導缺失,疫情擴散與全球化,全球供應鏈的調整;貿易戰在繼續,將加重危機。美國的政府計劃,利用疫情,重構全球供應鏈,奪回製造業。美國國家貿易委員會主席納瓦羅指責德國、中國和印度等國,通過匯率、關稅等方式造成美國的貿易赤字。
(五)後疫情時代全球經濟秩序的未來
1. 國家對市場的作用上升。「本國優先」思維模式逐漸發酵;中國模式影響擴大;國家幹預將上升,比如救市、貿易戰。
2. 大國戰略競爭,地緣經濟和地緣政治的重構。以中美競爭為代表的大國戰略競爭可能加劇;不同地區出現地緣經濟與政治重構的現象,中日韓合作進一步加快,俄羅斯對歐洲的影響增加等。
3. 科技創新競爭更加激烈,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將出現,決定各國的國際競爭地位。疫情使得大數據、人工智慧的作用更加突出;中美科技競爭與科技脫鉤加劇;國際範圍的爭奪加劇,歐洲擔心成為中美所謂的「數字殖民地」。
4. 全球化兩個方向的選擇將更加明顯,國際社會面臨重大抉擇。全球化的兩個方向,開放或封閉,合作或對抗;中美的選擇是關鍵;汲取歷史教訓,一戰、二戰、冷戰的教訓;維護全球化的趨勢,加強國際協調與合作,致力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
5. 全球公共衛生合作可能促進各國擴大合作,但存在很大不確定性。疫情呼喚全球公共衛生合作,存在比較大的需求,促進國際合作的機遇與空間;發展中國家基礎設施薄弱,需要更多的國際援助;加強合作符合各國利益;有擴大國際合作的空間,包括中美既有競爭,也會有合作。■
責任編輯:劉菁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