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環保世紀行2020)從廢棄礦山到森林公園:太原玉泉山重披錦繡
中新網太原9月24日電 題:從廢棄礦山到森林公園:太原玉泉山重披錦繡
作者 李京澤
近日,中新網記者隨全國人大「中華環保世紀行」採訪團來到山西太原玉泉山城郊森林公園。正是秋高氣爽,漫山的噴灌設施形成壯觀的「水花」開放在碧綠的山間,彩色的公路呈「幾」字形環繞山腰,一路明朗直通山頂。
很難想像,眼前的一切竟建成於曾經垃圾遍野的廢棄礦山之上。園區範圍內原有石膏礦、小煤礦等礦產企業100餘家,採礦形成的山體破壞面200多處。那時,礦產廢棄物及城市傾倒過來的各類垃圾形成了7個大型自然垃圾場,喬灌木覆蓋率不足20%,是向市區輸送粉塵、汙水的重要源頭。
通過一段視頻資料記者了解了公園十一年的建設歷程。從寸草不生的坡面被削成能站人的斜面,到打坑種樹,安裝噴灌系統,再到完善路網、水網建設,玉泉山是一點點變綠的,這是上千名工人背著樹苗、管道一步步攀登出來的,在陡峭的山峰上他們每一步都要穩健而有力,步履維艱的樣子正是開發廢棄礦山的真實寫照。
這個工程的帶頭人民營企業負責人張俊平原本經營著一家供熱公司,繼太原市引入社會資本,提出生態修復多元投入模式後他認養了玉泉山,可以說,玉泉山變綠的過程也是張俊平公司的「綠色轉型」。
5個大型垃圾場處理完成,栽種550餘萬株樹木,修建105公裡的道路……張俊平帶領1000多名工人用了十餘年完成了荒山治理的70%,使廢棄礦山成了吸引百萬人旅遊觀光的休閒之處,文藝演出、自行車比賽的熱門場地。
「我覺得他肯定幹不成」,家住在玉泉山腳下的居民常春生在聽到要建公園的消息時曾下過這樣的結論,深受玉泉山附近煤礦開採困擾,幾十年感受著風一來就滿身塵土的他,從未想過會在近幾年結束從父輩延承下來的生活。站在公園門口,背後漫山碧透,頭頂天高雲淡,常春生回想以前感覺變化宛若翻天覆地。
然而,他當初的顧慮不是沒有道理,那時玉泉山所在的太原西山地區由於長期無序的採煤、採石料、採石膏、挖土以及由此延伸聚集了焦化、洗煤、水泥等有證、無證企業,已滿目瘡痍,城市生活垃圾和建築垃圾,長期在此傾倒更是為它雪上加霜。西山一度淪為太原的「黑色走廊」,對太原市的大氣、水體、土壤造成了嚴重汙染。
西山地區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嚴重,導致綜合治理難度加大,僅靠政府投入無法承擔。因此,太原市引入社會資本參與生態恢復和生態治理,創新提出了西山生態修復多元投入模式。於是,便有了多個「張俊平」帶著社會資本投身地區生態治理。在西山地區,玉泉山這樣的城郊森林公園共有21個,它們圈定了200平方公裡的建設面積。
這些公園的建設者在探索中也對生態恢復有了新的認識,「生態恢復不是簡單的栽樹綠化,要恢復原來山體的形狀和地形地貌,進一步再綠化恢復自然生態,這是一個需要我們一直攻堅的課題。」玉泉山城郊森林公園副總經理孫佔良對中新網記者說。
山西是產煤大省,礦山生態修復是其生態治理中的必答題。除了從源頭治理關閉礦山,山西省人大也就政府與社會資本如何更好的發揮協同作用提供政策法規的支持,針對採礦企業的「誰破壞、誰治理」原則,鼓勵社會資本的「誰治理,誰受益」原則等被寫入人大常委會的相關決定。(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