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日報全媒體訊(記者 楊鈮紫 實習生 李豐耘)昔日,廢棄礦山成了「光頭坡」,如今,修復治理披上了「綠裝」。近日,長壽區鳳城街道東新村一位村民站在山坡前,望著鬱鬱蔥蔥的一抹綠色,不禁感嘆。
生態環境的改變,只是長壽區檢察院運用「協作 磋商」機制治理廢棄礦山的一次有力實踐。
「地表土壤植被和地形地貌景觀被破壞,大片的山體裸露在外,水土流失嚴重,觸目驚心。」回憶起8月底走訪時的情景,長壽區檢察院公益訴訟部門負責人殷浩心情沉重。
原來,這片區域之所以短時間內就成了「光頭坡」,就是因為當地在2000年前後建起了一批建材廠。
這些建材廠主要依託當地的礦山資源,設立採礦區開採頁巖等用於燒制各種建材。但隨著近年來環保要求提高、經營方向轉變等原因,這些礦山逐步停止開採,轉而通過外部採購原材料加工的方式生產。
但是,原本已被破壞的採礦區,這些企業並未善加治理復墾復綠,而是一直閒置或作為原材料堆放地,且這些「寸草不生」的區域又恰處於長江10公裡廢棄露天礦山範圍內。
「水土流失、次生災害,這些綠水青山的傷疤不能就這麼一直放著不管。」殷浩隨後啟動了對東新村片區的全面調查。
與長壽區規資局聯合開展了多達12次實地摸排走訪後,長壽區檢察院查明,東新村片區共有五家建材廠因開採礦山形成的礦坑未復墾復綠,共造成6.31公頃山林損害。
按照相關規定,檢察機關可向法院提起公益訴訟,追究相關企業生態修復民事責任,可如果採取這樣的方式,不僅生態修復耗時耗力,企業生產經營也會受到影響。
「恰逢市檢察院一分院與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籤訂了《協作推進關閉礦山生態修復實施辦法》,其中就規定了這種涉及歷史遺留礦山問題的解決方案。」該院公益訴訟部門檢察官秦玉勇表示。
該院隨後與長壽區規資局及涉事企業初步溝通,取得了共識,各方都願意通過磋商機制迅速解決礦山生態修復工作。
9月23日,一場走心務實的磋商會在長壽區規資局召開。
檢察機關、區規資局以及涉事企業負責人、債權人圍席而坐,議題就一個:廢棄礦山如何生態修復。
磋商會上,考慮到其中有部分企業因生產經營困境,目前暫時沒有資金用於生態修復。經過反覆釋法說理與溝通,並與債權人進行商議,最終達成由債權人先行墊資進行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待竣工驗收後,保證金由規資局退還企業再償還債權人的方案。
隨後,長壽區規資局與這些暫時經營困難的企業,當場籤訂了《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協議》。
「辦了案子、保住了廠子,最後還修復了環境,這是多贏的最佳結果。」殷浩介紹,該院已督促廢棄礦山修復治理5處,投入資金30餘萬元,復墾復綠面積6.31公頃。目前還有兩家企業正在修復中,預計還將投入10餘萬元用於修復治理。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