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礦山再披綠裝 古村「串珠成線」
——河北省井陘縣踐行「兩山」理念實現綠色轉型
光明日報記者 耿建擴 陳元秋
冬日,行走在太行深山,寒意逼人。在河北省井陘縣南障城鎮呂家村,卻是一派熱鬧的景象,村民們正排練鄉村實景劇《夢回呂家》。村民李貴榮牽著自家的「網紅」毛驢,忙不迭地告訴我們,靠著一條「太行天路」,老百姓的好日子越來越有奔頭兒。
井陘縣作為河北省石家莊市下轄的唯一純山區縣,近年來堅決摒棄「靠山吃山」的路徑依賴,「一黑一白」兩大傳統產業實現綠色轉型,昔日滿目瘡痍的礦山再披綠裝。在此基礎上,依託山水資源建設打通「太行天路」,養在深山的27個傳統古村落「串珠成線」,綠水青山成了富民強縣的金山銀山。
告別「一白一黑」,礦山變身綠洲
走進井陘縣三興鈣業廠區,即使在車間內也幾乎看不到粉塵。「原來的生產線需要200人,現在加上技術人員只有100人左右。」該公司董事長趙喊生表示,他們依託先進設備,不斷開發專用型產品,在技術革新的同時,新型碳酸鈣產品實現價格躍升。
過去,井陘依託豐富的非金屬礦產資源和晉煤外運主要通道優勢,形成了全國最大的鈣鎂產業聚集區和全國最大的煤炭二級交易市場。老百姓形象地稱之為「一白一黑」產業。兩大傳統產業稅收佔到了全縣財政收入的二分之一,頂峰時期全縣有大小採礦企業500多家。「然而,礦山開採壓佔和損毀了林地和少量耕地。」井陘縣生態環境分局副局長劉國建坦言。
面對不斷亮起的生態「紅燈」,井陘的發展遇到了瓶頸。「必須堅決摒棄『開山放炮、靠山吃山』的傳統路徑依賴,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井陘縣委書記劉玉渭說。
從2017年開始,井陘縣凝聚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共識。同時,結合省市對井陘的新定位,明確「換道超車」,摒棄以往低端、粗放、汙染的老路,確定了一條「綠色為底、五彩繽紛」的高質量發展新路。
在產業轉型上,推動發展布局向「生態」聚焦,加快推進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全縣500多家煤場、26家洗煤廠全部關停退出;全縣52家碳酸鈣企業整合壓減為18家,保留企業全部實現綠色能源替代,推進清潔生產。「經過治理,井陘縣鈣鎂產業年可減少二氧化硫排放4875噸、氮氧化物排放1261噸,環境效益明顯。」劉國建介紹,鈣鎂產業通過綠色轉型,在產能減半的情況下,經濟效益不降反升。
作為「晉煤東運」的通道,井陘縣將煤炭運輸從公路運輸轉型為公路鐵路多式聯運方式,減少交通運輸汙染。通過推進煤炭運輸產業「公轉鐵」和建設大型物流園,到今年年底,井陘縣物流總規模將達到1430萬噸,總產值將實現63億元,同時可年減少過境貨車35.75萬輛。
在做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同時,井陘縣深入開展汙染治理攻堅戰,相繼實施了一系列專項治理行動,徹底解決幾十年來的環境欠帳。同時,開展一系列封山育林等增綠行動,2019年當地森林覆蓋率近60%,「城在林中、路在綠中、人在景中」的綠色格局正在形成。
打通「太行天路」,帶來金山銀山
在產業轉型升級、生態環境改善的情況下,如何做大群眾的「金飯碗」?井陘把破題關鍵放在了「路」上。
寒冬時節,開車行走在井陘「太行天路」上,古村古韻、山川景色和藍天白雲交相輝映。從空中向下看去,這條全長60.4公裡的旅遊環路,宛如一條飄動的玉帶,將太行深山和外面的世界連通了起來。
「對山區來說,路就是生命!」南障城鎮大梁江村黨支部書記梁瑞鎖說,大梁江村享有諸多榮譽,有一處完整的明清建築群,被人們稱為河北的「喬家大院」,可以說是名聲在外。但由於地處深山,交通閉塞、通信不暢、基礎設施落後,再好的風景也只能「藏在深山無人識」。
2018年,隨著井陘舉全縣之力修建的「太行天路」貫通,為大梁江村的跨越式發展帶來了契機。「現在一個周末就有三四千遊客,這是原來想都不敢想的。」梁瑞鎖興奮地說,老百姓都在自家門口做起了生意,之前「運不出去」的土特產現在都成了「香餑餑」,村民的日子逐漸好起來了,大家的精氣神都提起來了。
離大梁江村不遠的呂家村也成了眾多遊客的青睞之地。「村委會旁邊這座石頭築成的特色咖啡館吸引了許多網友前來打卡。」村支書呂義青介紹,隨著「天路」的貫通,從石家莊市區僅需不到一個小時就能來到村裡。村裡的古建築、長生口伏擊戰指揮部舊址也迎來了越來越多的遊客。
「現在村裡越來越多的人放下鋤頭,拿起炒勺,為遊客做起農家飯,有的還背起挎簍向遊客推銷山貨,在外打工的年輕人也回到家鄉,開起民宿和農家樂,靠旅遊把日子越過越好。」大梁江村退休教師梁文科深有感觸。
數據顯示,2019年,井陘縣旅遊產業實現「井噴式」發展,全縣旅遊綜合收益達到23.6億元,同比增長6.5倍;遊客數量突破550萬人次,同比增長3.5倍;農民年人均純收入由2014年的0.95萬元提高到2019年的1.45萬元。
《光明日報》( 2020年12月09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