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山再披綠裝 古村「串珠成線」

2020-12-23 央廣網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礦山再披綠裝 古村「串珠成線」

——河北省井陘縣踐行「兩山」理念實現綠色轉型

光明日報記者 耿建擴 陳元秋

冬日,行走在太行深山,寒意逼人。在河北省井陘縣南障城鎮呂家村,卻是一派熱鬧的景象,村民們正排練鄉村實景劇《夢回呂家》。村民李貴榮牽著自家的「網紅」毛驢,忙不迭地告訴我們,靠著一條「太行天路」,老百姓的好日子越來越有奔頭兒。

井陘縣作為河北省石家莊市下轄的唯一純山區縣,近年來堅決摒棄「靠山吃山」的路徑依賴,「一黑一白」兩大傳統產業實現綠色轉型,昔日滿目瘡痍的礦山再披綠裝。在此基礎上,依託山水資源建設打通「太行天路」,養在深山的27個傳統古村落「串珠成線」,綠水青山成了富民強縣的金山銀山。

告別「一白一黑」,礦山變身綠洲

走進井陘縣三興鈣業廠區,即使在車間內也幾乎看不到粉塵。「原來的生產線需要200人,現在加上技術人員只有100人左右。」該公司董事長趙喊生表示,他們依託先進設備,不斷開發專用型產品,在技術革新的同時,新型碳酸鈣產品實現價格躍升。

過去,井陘依託豐富的非金屬礦產資源和晉煤外運主要通道優勢,形成了全國最大的鈣鎂產業聚集區和全國最大的煤炭二級交易市場。老百姓形象地稱之為「一白一黑」產業。兩大傳統產業稅收佔到了全縣財政收入的二分之一,頂峰時期全縣有大小採礦企業500多家。「然而,礦山開採壓佔和損毀了林地和少量耕地。」井陘縣生態環境分局副局長劉國建坦言。

面對不斷亮起的生態「紅燈」,井陘的發展遇到了瓶頸。「必須堅決摒棄『開山放炮、靠山吃山』的傳統路徑依賴,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井陘縣委書記劉玉渭說。

從2017年開始,井陘縣凝聚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共識。同時,結合省市對井陘的新定位,明確「換道超車」,摒棄以往低端、粗放、汙染的老路,確定了一條「綠色為底、五彩繽紛」的高質量發展新路。

在產業轉型上,推動發展布局向「生態」聚焦,加快推進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全縣500多家煤場、26家洗煤廠全部關停退出;全縣52家碳酸鈣企業整合壓減為18家,保留企業全部實現綠色能源替代,推進清潔生產。「經過治理,井陘縣鈣鎂產業年可減少二氧化硫排放4875噸、氮氧化物排放1261噸,環境效益明顯。」劉國建介紹,鈣鎂產業通過綠色轉型,在產能減半的情況下,經濟效益不降反升。

作為「晉煤東運」的通道,井陘縣將煤炭運輸從公路運輸轉型為公路鐵路多式聯運方式,減少交通運輸汙染。通過推進煤炭運輸產業「公轉鐵」和建設大型物流園,到今年年底,井陘縣物流總規模將達到1430萬噸,總產值將實現63億元,同時可年減少過境貨車35.75萬輛。

在做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同時,井陘縣深入開展汙染治理攻堅戰,相繼實施了一系列專項治理行動,徹底解決幾十年來的環境欠帳。同時,開展一系列封山育林等增綠行動,2019年當地森林覆蓋率近60%,「城在林中、路在綠中、人在景中」的綠色格局正在形成。

打通「太行天路」,帶來金山銀山

在產業轉型升級、生態環境改善的情況下,如何做大群眾的「金飯碗」?井陘把破題關鍵放在了「路」上。

寒冬時節,開車行走在井陘「太行天路」上,古村古韻、山川景色和藍天白雲交相輝映。從空中向下看去,這條全長60.4公裡的旅遊環路,宛如一條飄動的玉帶,將太行深山和外面的世界連通了起來。

「對山區來說,路就是生命!」南障城鎮大梁江村黨支部書記梁瑞鎖說,大梁江村享有諸多榮譽,有一處完整的明清建築群,被人們稱為河北的「喬家大院」,可以說是名聲在外。但由於地處深山,交通閉塞、通信不暢、基礎設施落後,再好的風景也只能「藏在深山無人識」。

2018年,隨著井陘舉全縣之力修建的「太行天路」貫通,為大梁江村的跨越式發展帶來了契機。「現在一個周末就有三四千遊客,這是原來想都不敢想的。」梁瑞鎖興奮地說,老百姓都在自家門口做起了生意,之前「運不出去」的土特產現在都成了「香餑餑」,村民的日子逐漸好起來了,大家的精氣神都提起來了。

離大梁江村不遠的呂家村也成了眾多遊客的青睞之地。「村委會旁邊這座石頭築成的特色咖啡館吸引了許多網友前來打卡。」村支書呂義青介紹,隨著「天路」的貫通,從石家莊市區僅需不到一個小時就能來到村裡。村裡的古建築、長生口伏擊戰指揮部舊址也迎來了越來越多的遊客。

「現在村裡越來越多的人放下鋤頭,拿起炒勺,為遊客做起農家飯,有的還背起挎簍向遊客推銷山貨,在外打工的年輕人也回到家鄉,開起民宿和農家樂,靠旅遊把日子越過越好。」大梁江村退休教師梁文科深有感觸。

數據顯示,2019年,井陘縣旅遊產業實現「井噴式」發展,全縣旅遊綜合收益達到23.6億元,同比增長6.5倍;遊客數量突破550萬人次,同比增長3.5倍;農民年人均純收入由2014年的0.95萬元提高到2019年的1.45萬元。

《光明日報》( 2020年12月09日 04版)

相關焦點

  • 文山州這裡的礦山披「綠裝」
    2009年開始更實行邊開採,邊修復的辦法對在礦山排土場邊坡等區域進行網格化種植。由公司安全環保部負責制定年度復墾工作計劃,督促各車間開展復墾工作,跟蹤復墾工作完成情況。設置環保專職管理員負責組織開展復墾,採礦車間設置環保管理班,負責擬定礦區復墾工作計劃,組織開展復墾及日常管理工作。
  • 長壽檢察機關運用「協作+磋商」機制 讓廢棄礦山披「綠裝」
    重慶日報全媒體訊(記者 楊鈮紫 實習生 李豐耘)昔日,廢棄礦山成了「光頭坡」,如今,修復治理披上了「綠裝」。近日,長壽區鳳城街道東新村一位村民站在山坡前,望著鬱鬱蔥蔥的一抹綠色,不禁感嘆。生態環境的改變,只是長壽區檢察院運用「協作 磋商」機制治理廢棄礦山的一次有力實踐。
  • 雲南文山礦山披「綠裝」,11年植樹305197株
    2009年開始更實行邊開採,邊修復的辦法對在礦山排土場邊坡等區域進行網格化種植。由公司安全環保部負責制定年度復墾工作計劃,督促各車間開展復墾工作,跟蹤復墾工作完成情況。設置環保專職管理員負責組織開展復墾,採礦車間設置環保管理班,負責擬定礦區復墾工作計劃,組織開展復墾及日常管理工作。
  • 破損山體披「綠裝」——梁山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開展地質環境治理...
    近年來,梁山縣積極開展地質環境治理,加強地質遺蹟保護,消除地質災害隱患,恢復和美化地質地貌景觀,破損山體重披「綠裝」,促進了生態文明建設。梁山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聯合財政等相關部門,認真做好地質環境治理保護項目的申報、實施工作,積極爭取中央和省、市級財政投入對歷史遺留礦山的地質環境問題逐步開展治理。「十三五」期間,實施地質環境治理項目7個,累計利用上級資金6900多萬元,完成梁山、小安山生態修復面積430多公頃。
  • 裸露礦山換綠裝,廣東9家礦山「上榜」
    南方日報訊 (記者/黃敘浩)近日,自然資源部公布了301家全國綠色礦山名錄,廣東共有9家礦山上榜。這9家礦山包括:廣東天高礦業股份有限公司寶山鐵礦、大埔縣新誠基工貿有限公司五豐稀土礦、惠州市惠陽區創粵輝石場有限公司、惠州市騰興實業有限公司、惠東嘉華材料有限公司石礦場、廉江市興順建築石料有限公司石嶺鎮石崗嶂建築用花崗巖礦、電白區麻崗鎮發王嶺建築用花崗巖礦、中材羅定水泥有限公司蘋塘第一礦場、廣東發恩德礦業有限公司高棖鉛鋅礦。
  • 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修復工程讓礦山廢棄地披綠裝
    東北網鶴崗10月26日訊 (記者佟光昕)矸石成山、垃圾堆積、地面塌陷、粉塵汙染,以前對環境造成嚴重汙染的礦山廢棄地現在已被綠色覆蓋。  記者在南山區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修復工程4號片區的山頂放眼望去,這裡到處都是種植的喬木和灌木,綠色覆蓋了這片礦山廢棄地,山頂清澈的淨水池可隨時澆灌滋養這方綠色的土地。據了解,目前這個片區共栽植雲杉、柳樹、樟子松、榆樹、楊樹等樹木10萬餘株,成活率達到95%以上,周邊生態環境正在逐步改善。
  • 從廢棄礦山到森林公園:太原玉泉山重披錦繡
    (中華環保世紀行2020)從廢棄礦山到森林公園:太原玉泉山重披錦繡中新網太原9月24日電 題:從廢棄礦山到森林公園:太原玉泉山重披錦繡作者 李京澤近日,中新網記者隨全國人大「中華環保世紀行」採訪團來到山西太原玉泉山城郊森林公園。
  • 通城積極開展生態環境治理 昔日採石場如今披綠裝
    記者看到,經過治理後,冷水井採石場山體已經恢復植被,山坡被格構梁覆蓋,披上了「綠裝」,沿路山腳用壘石護砌,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現在的內衝瑤族村山更綠了,天更藍了,水更清了,人氣也旺起來了,好多老鄉回來就不想走了!」村民吳園英說。
  • 伊濱區完成露天礦山生態修復任務
    今年以來,伊濱區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認真落實市委、市政府關於礦山生態修復和治理的部署要求,從講政治的高度,著力抓好萬安山區域露天礦山生態修復。  伊濱區露天礦山治理工程今年6月全面進場施工,劃分4個施工標段同時展開作業。為全面加快礦山治理工作進度,該區定期召開治理工作協調會,督促進度,及時解決工作中出現的問題。
  • 石斛百科之【串珠石斛】簡介
    形態特徵串珠石斛莖懸垂,肉質,細圓柱形,長30-40釐米或更長,粗2-3毫米,近中部或中部以上的節間常膨大,多分枝,在分枝的節上通常腫大而成念珠狀,主莖節間較長,達3.5釐米,分枝節間長約1釐米,幹後褐黃色,有時帶汙黑色。
  • 礦區著綠裝,水土流失面積減少三成,攀枝花築牢長江上遊生態屏障
    這是攀枝花實施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加強工業跡地生態修復治理的案例之一,不僅有效治理了工業跡地水土流失,礦山生態公園的景象也正逐步形成。攀枝花地處金沙江乾熱河谷生態脆弱區,土壤鬆散貧瘠,氣候乾旱缺水,加之開發建設初期留下的生態欠帳,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困難重重。
  • 青島:裸土披綠裝 舊貌換新顏
    在積極有效的工作下,市民的生活環境有了顯著改善,自家的房前屋後、庭院道路、山頭河道已經鋪滿綠裝,到處生機盎然,花紅柳綠,美不勝收。
  • 檢察亮點·代表評說|廣西南寧武鳴區:一紙檢察建議 礦山披綠衣
    一紙檢察建議 礦山披綠衣南寧武鳴:積極與行政機關溝通,引入市場機制,辦理石場修復案日前,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武鳴區城廂鎮合旗村美女山損毀地修復現場,見證了廢棄礦山蛻變的代表委員紛紛感嘆。礦山裸露,整改困難重重美女山的蛻變,源於一條公益訴訟線索。2017年底,武鳴區檢察院刑檢部門的檢察官在辦案中發現,城廂鎮合旗村美女山石場在採礦權證到期後未進行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和土地復墾。隨後,線索被轉至該院公益訴訟辦案組。
  • 矗立時代潮頭 打造綠色礦山
    ——中鋁礦業有限公司澠池分公司綠色礦山建設發展紀實薛全成 杜佔標核心提示:社會上很多人包括一些礦山企業在內,對「綠色礦山建設」的理解還停留在簡單的對礦區環境的綠色、美化而已,沒有把礦山開發自身與生態安全融合在一起。
  • 大洞山再添綠裝
    大洞山再添綠裝 2020-12-29 17: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內蒙古加快綠色礦山建設 防止環境破壞 夯實生態屏障
    登上海拔1000多米的錫林浩特市勝利一號露天礦南排土場,可見四周已披上層層綠裝,頂部更如同一個巨大的苗圃。養護人員有的澆水,有的修剪枝杈。宋仁忠說,這裡綠化面積超過1200萬平方米,每年約有300多人澆灌、除蟲、補植、扎沙障,保證綠化效果。
  • 美麗水東灣畔,她飛跨兩岸串珠成鏈!
    冬日裡的水東灣畔有別樣的美在這極為罕有、面積達27平方公裡的「內灣」水東灣裡,翠綠的紅樹林在海風中搖曳,現代化濱海城市天際線盡收眼底,往來穿梭的巨輪持續為茂名產業發展「加油」……而就在這些視覺美景當中,一條橫跨灣口的白色巨龍分外搶眼——水東灣大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