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城積極開展生態環境治理 昔日採石場如今披綠裝

2021-01-19 鹹寧新聞網

鹹寧網訊 鹹寧日報記者李嘉、通訊員盧晗華、孔江宏報導:元旦期間,通城縣大坪鄉內衝瑤族村,前來打卡的遊客接踵而至,紛紛在「中華古瑤第一村」迎賓門樓前合影留念。

「這個地方原是一座採石場,大片植被遭到破壞,道路損毀嚴重,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困擾群眾好多年。」內衝瑤族村黨支部書記胡金文說。

2018年5月,該縣將大坪鄉冷水井採石場作為試點示範,開展恢復治理。記者看到,經過治理後,冷水井採石場山體已經恢復植被,山坡被格構梁覆蓋,披上了「綠裝」,沿路山腳用壘石護砌,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

「現在的內衝瑤族村山更綠了,天更藍了,水更清了,人氣也旺起來了,好多老鄉回來就不想走了!」村民吳園英說。

據通城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大坪鄉冷水井礦山削方整形工程共開挖、外運土石方9600m3;擋土牆工程共完成596.75m3;格構工程完成了基槽開挖、錨杆成孔制安55根、格構梁鋼筋制安4538kg、模板制安287㎡;排水溝工程94m,綠化工程共栽植國槐630棵,移栽紅葉石楠296棵。

通城縣石南石料廠也是治理示範點之一。據相關負責人介紹,該石料廠已經完成場地碾壓3.2hm2(公頃),機械平整4799.253m3,共拆除建築物1268m3,棄渣外運423m3,買種植土1707m3,栽植紅葉石楠610棵。該兩處非煤礦山生態修復任務已基本完成,達到銷號要求。

與此同時,通城縣石南鎮虎巖養殖專業合作社已整體搬遷至賽公村16組,並將其虎巖養殖專業合作社的豬廠豬欄進行去功能化處理;將虎巖水庫周邊居民的生活汙水通過「廁所革命」進行汙水治理;對虎巖水庫進行清淤,並投放40噸生石灰(氧化鈣)對底泥進行消毒處理;蓄水後投放了鰱魚、鱅魚和青魚共5萬尾,因虎巖水庫庫區周邊為砂質土壤,不適宜種植陸生植物,所以未實施水生植物措施。去年8月、9月、10月已先後對虎巖水庫西北水域、東北水域和北面水域斷面進行水質監測,均達到地表水III類標準。

相關焦點

  • 破損山體披「綠裝」——梁山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開展地質環境治理...
    近年來,梁山縣積極開展地質環境治理,加強地質遺蹟保護,消除地質災害隱患,恢復和美化地質地貌景觀,破損山體重披「綠裝」,促進了生態文明建設。由於以前該縣梁山及小安山大量開山採石,在為當地及周邊提供建築材料的同時,山體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損毀,地質生態環境惡化,破碎巖石穩定性差,易出現地質災害,威脅著周圍村莊村民的生命財產安全。並嚴重影響了地質地貌景觀,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梁山縣旅遊業的發展。
  • 礦山再披綠裝 古村「串珠成線」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礦山再披綠裝 古村「串珠成線」——河北省井陘縣踐行「兩山」理念實現綠色轉型光明日報記者 耿建擴 陳元秋冬日,行走在太行深山,井陘縣作為河北省石家莊市下轄的唯一純山區縣,近年來堅決摒棄「靠山吃山」的路徑依賴,「一黑一白」兩大傳統產業實現綠色轉型,昔日滿目瘡痍的礦山再披綠裝。在此基礎上,依託山水資源建設打通「太行天路」,養在深山的27個傳統古村落「串珠成線」,綠水青山成了富民強縣的金山銀山。
  • 檢察亮點·代表評說|廣西南寧武鳴區:一紙檢察建議 礦山披綠衣
    一紙檢察建議 礦山披綠衣南寧武鳴:積極與行政機關溝通,引入市場機制,辦理石場修復案公益訴訟辦案組經過多次現場勘查取證,走訪相關單位查閱、搜集資料,查明:美女山石場在2014年6月21日採礦權證到期後,武鳴區自然資源局未督促業主開展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致使美女山近105畝的地質巖石裸露、水土流失,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
  • 山西:氣象融入生態文明建設守護天藍水清地綠-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
    綱舉目張,對標新形勢新需求,山西氣象融入生態文明建設的每一步,都走得堅實有力——  2018年,山西生態文明建設氣象保障服務行動計劃出臺,提出打造政府主導、部門合作、社會參與的生態文明建設氣象保障服務大格局,建設較為完善的生態文明氣象保障服務體系,增強生態氣象綜合觀測能力、大氣環境治理氣象預測評估能力,不斷挖掘氣候資源
  • 伊濱區完成露天礦山生態修復任務
    昔日採石坡,今朝變「彩坡」。  12月29日,伊濱區萬安山北坡,一座座礦坑經過治理,已覆蓋了厚厚的土層,不少區域種植了大葉女貞等樹木,有的區域麥苗已呈現一派綠意。  伊濱區萬安山北坡,昔日是露天開採的建築石料採坑,多年來未得到有效治理,採坑邊坡裂隙發育、風化嚴重,坑底基巖裸露,成為一道「傷疤」。
  • 長壽檢察機關運用「協作+磋商」機制 讓廢棄礦山披「綠裝」
    重慶日報全媒體訊(記者 楊鈮紫 實習生 李豐耘)昔日,廢棄礦山成了「光頭坡」,如今,修復治理披上了「綠裝」。近日,長壽區鳳城街道東新村一位村民站在山坡前,望著鬱鬱蔥蔥的一抹綠色,不禁感嘆。生態環境的改變,只是長壽區檢察院運用「協作 磋商」機制治理廢棄礦山的一次有力實踐。
  • 平潭探索礦山治理模式 復綠項目成效初顯
    近年來,實驗區持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將廢棄礦山修復治理納入生態治理的日程,探索出多種礦山治理模式,逐步治理歷史遺留的礦山地質環境問題,一批批覆綠項目成效初顯。如今,4處廢棄礦山累計實現復綠面積近350畝,全區森林覆蓋率從2010年的26.59%提升至目前的37.1%。
  • 平潭「礦疤」上長出生態公園
    修復後的礦山近年來,實驗區持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將廢棄礦山修復治理納入生態治理的日程,探索出多種礦山治理模式,逐步治理歷史遺留的礦山地質環境問題,一批批覆綠項目成效初顯。2019年8月,省自然資源廳指出,平潭「三區兩線」範圍內4處廢棄礦山未完成復綠,分別為海壇片區立新採石場、華龍採石場、前進採石場、金井片區紅湖石子場,應於2020年6月前完成治理驗收。此前,這4處廢棄礦山均已關閉近10年之久,未開展任何治理措施,礦山「掛白」明顯,視覺汙染嚴重。
  • 從「煤都」到「綠都」——神東生態環境治理紀實
    沙子管不住,環境治不好,咋能留得住人?沒有人,煤炭開採、礦區建設從何談起?基於這樣考慮,神東在開發建設過程中不斷探索,逐步形成了「採前防治、採中控治、採後修復」和「外圍防護圈、周邊常綠圈、中心美化圈」「三期三圈」的生態治理模式,給礦區環境帶來了日新月異的改變。  煤礦開採離不開水。
  • 滇池流域礦山生態修復獲自然資源部點讚
    提速開展修復從2007年開始,昆明市持續開展礦山植被生態修復,並不斷總結工作經驗。從2018年起,昆明市不斷加碼、加速開展滇池流域「五採區」生態修復工作,計劃用3年時間完成72個礦山、1萬餘畝生態修復任務。記者從雲南省自然資源廳獲悉,截至目前,2017年關停的滇池流域範圍內72個礦山,已累計完成生態修復超過8000畝。
  • 廣西神農百翔生態環境治理有限公司董事長梁策
    顯然,消除河川、湖泊、水塘等黑臭水體,改善水環境質量,對於保障人民健康、促進社會和諧、推動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和實現民族復興大業顯得極為重要和緊迫。如今,面對嚴重的環境汙染問題,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汙染治理公司,廣西神農百翔生態環境治理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一家專注於恢復生態環境和水環境治理的綠色企業。
  • 文山州這裡的礦山披「綠裝」
    2020年5月中旬邊坡現狀從遠處看,梯田試礦區在蔚藍的天空下顯得壯闊中帶著柔美。由公司安全環保部負責制定年度復墾工作計劃,督促各車間開展復墾工作,跟蹤復墾工作完成情況。設置環保專職管理員負責組織開展復墾,採礦車間設置環保管理班,負責擬定礦區復墾工作計劃,組織開展復墾及日常管理工作。
  • 為城市「瘡疤」披綠裝
    「這裡規劃的是教學用地,閒置三四年了,以前考慮到費用問題和待開發等因素,一直沒下決心進行治理。」秦皇島市北戴河新區林業局局長王偉介紹,這片閒置地如今已清理掉垃圾5萬多立方米,建築垃圾分堆、覆土、栽樹,打造成了16個微地形,產生了「林海秘境」立體景觀效果。
  • 礦區著綠裝,水土流失面積減少三成,攀枝花築牢長江上遊生態屏障
    這是攀枝花實施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加強工業跡地生態修復治理的案例之一,不僅有效治理了工業跡地水土流失,礦山生態公園的景象也正逐步形成。攀枝花地處金沙江乾熱河谷生態脆弱區,土壤鬆散貧瘠,氣候乾旱缺水,加之開發建設初期留下的生態欠帳,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困難重重。
  • 水土流失治理的福建答卷:山河披綠 百姓致富
    原本光禿禿的荒山荒地變山林,坡耕地和拋荒地也綠起來了,連房前屋後和河岸邊都變成生態公園和綜合文化廣場,真是做夢也沒想到!」 水土保持生態村建設為鄉村振興描繪了生態底色,讓產業振興有了支撐。如今,霞溪村利用生態資源發展起了周末經濟、假日經濟,吸引城裡人到村裡採摘果蔬和休閒旅遊。
  • 防止環境破壞 夯實生態屏障
    登上海拔1000多米的錫林浩特市勝利一號露天礦南排土場,可見四周已披上層層綠裝,頂部更如同一個巨大的苗圃。養護人員有的澆水,有的修剪枝杈。宋仁忠說,這裡綠化面積超過1200萬平方米,每年約有300多人澆灌、除蟲、補植、扎沙障,保證綠化效果。
  • 河北秦皇島:為城市「瘡疤」披綠裝
    「這裡規劃的是教學用地,閒置三四年了,以前考慮到費用問題和待開發等因素,一直沒下決心進行治理。」秦皇島市北戴河新區林業局局長王偉介紹,這片閒置地如今已清理掉垃圾5萬多立方米,建築垃圾分堆、覆土、栽樹,打造成了16個微地形,產生了「林海秘境」立體景觀效果。    據介紹,北戴河新區共排查出裸露地塊96個,佔地1.08萬多畝,是秦皇島市裸露土地綠化工作的「大戶」。
  • 青島:裸土披綠裝 舊貌換新顏
    在積極有效的工作下,市民的生活環境有了顯著改善,自家的房前屋後、庭院道路、山頭河道已經鋪滿綠裝,到處生機盎然,花紅柳綠,美不勝收。全面排查裸露土地分門別類確定標準讓裸露土地治理有章可循2013年10月份,山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會同省財政廳、省國土資源廳等6部門出臺《全省城市裸露土地綠化工作實施方案》,2013年12月,《青島市城市裸露土地綠化工作實施方案》發布實施,青島裸露土地綠化工作全面展開。
  • 吉林省大力推進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實現綠富共贏
    四望田疇,治理有序,年豐歲稔,倉箱可期。「十三五」以來,吉林省水利廳大力推進水土保持工程建設,打響了一場「保護耕地中大熊貓」的水土保持陣地戰。一群意志堅韌的水保人奔向千坡萬嶺的溝溝坎坎,全身投入治理,嚴防水土流失,讓座座荒山、溝頭重披綠裝,再煥生機。
  • 龍崗區堅持公共利益至上 依法推動水徑石場歷史遺留問題取得突破進展
    尤其是2019年以來,龍崗區下定決心,將水徑石場群綜合整治作為改善生態環境、優化營商環境的重點工作,敢於啃硬骨頭,敢於向積存多年的頑疾開刀,書寫了鐵腕攻堅、依法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的經典案例。 巨大石場群嚴重破壞生態如同「城市之疤」 記者在工程現場看到,水徑石場地鐵5號線停車場3.5萬平方米用地圍擋已完成,十幾臺挖掘機已經入場就位,工人頭戴黃色安全帽,清一色藍色工裝,精神抖擻「整裝待發」。很快,這一片雜亂的石場將變成「只爭朝夕」「大幹快上」火熱的施工場地。 水徑石場群原由9個廢棄石場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