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科研人員發現一類新型微生物命名「中科微菌」

2020-12-18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北京3月27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27日發布消息說,該所科研人員最近發現一類廣泛存在於城市汙水處理系統中的新型微生物,並將其分類命名為「中科微菌」科(Casimicrobiaceae)。

科研人員指出,現有研究結果表明,「中科微菌」不僅存於中國汙水處理廠,更廣泛存在於世界各地的城市汙水處理廠活性汙泥中,是人們最希望分離培養的活性汙泥核心菌種之一。「中科微菌」發現並命名,將為深入研究活性汙泥中微生物消除氮、磷和各類有機汙染物提供菌種資源,為提升汙水處理技術水平和發展新一代活性汙泥工藝打下基礎。

據中科院微生物所介紹,包括中國在內全球城市汙水處理系統的90%以上是釆用活性汙泥工藝,微生物是活性汙泥有效清除各種汙染物的主力軍,每克活性汙泥中有10的12次方個微生物細胞,但活性汙泥微生物組的複雜度遠高於哺乳動物腸道微生物組的複雜度,按最新研究結果統計,活性汙泥中99.9%的微生物物種還沒有被分離培養,因此無法認識和理解這些微生物的重要作用。

2017年「中國微生物組計劃」預研項目啟動,作為項目依託單位,中科院微生物所承擔項目人體、實驗動物、活性汙泥等研究,活性汙泥微生物組是其中重要內容之一。2019年,科技部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也專題部署人工合成活性汙泥微生物菌群的研究內容。

「中科微菌」旨在紀念中科院啟動「中國微生物組計劃」預研項目而命名,該類微生物的首個物種「惠芳中科微菌」是從北京清河汙水處理廠活性汙泥中分離培養而得,其命名源自中國已故著名環境微生物學家楊恵芳先生。

據了解,「中科微菌」發現及研究工作主要由中科院微生物所和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聯合培養的博士研究生宋陽完成,相關成果論文已獲專業學術期刊《應用與環境微生物》發表,論文通訊作者為劉雙江研究員和王愛傑研究員。(完)

相關焦點

  • 中科院微生物所科研人員發現並命名「中科微菌」
    日前,中國科學院科研人員發現了一類廣泛存在於城市汙水處理系統中的新型微生物,並命名為「中科微菌科」(Casimicrobiaceae)。「中科微菌」是為了紀念中國科學院啟動「中國微生物組計劃」預研項目而命名,該類微生物的首個物種「惠芳中科微菌」(Casimicrobium huifanga)是從北京清河汙水處理廠活性汙泥中分離培養而得,其命名源自我國已故著名環境微生物學家楊恵芳先生。
  • 省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發現古菌新目
    近日,省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科研人員從河流沉積物中發現了一個古菌新目,並為新目命名「廣微原體目」(Ca. Gimiplasmatales)。該類古菌的首個物種「浩然廣微原體」( Ca.Gimiplasma haoranii)是從佛山市容桂鎮的河流沉積物中富集培養而得,其命名是為了紀念我國環境微生物學科奠基人之一簡浩然先生。熱原體綱(Thermoplasmata)是廣古菌超門分布廣泛且具有重要生態學功能的一個綱。由於有限的純培養物和基因組數據,很多未鑑定的熱原體綱分支的代謝潛能和進化關係仍然未知。
  • 共建中科院微生物所齊魯現代微生物技術研究院籤約活動舉行
    孫述濤在致辭中代表濟南市委市政府對中科院微生物所在抗擊疫情緊張科研攻關的時刻,為推動本次合作所做出的巨大努力表示感謝。他指出,本次與中科院微生物所的合作是山東省、濟南市和中科院合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院必將給濟南市帶來一流的科研力量和創新資源,進一步促進產學研一體化,助推濟南市在大健康和現代農業等領域,通過科技創新賦能產業高質量發展,加快實現新舊動能轉換。
  • 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發的新冠肺炎治療性抗體進入臨床試驗
    2020年6月5日,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正式批准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抗疫科技攻關團隊研製的新冠病毒全人源單克隆抗體的臨床試驗申請,I期臨床試驗將在健康人體內進行安全和劑量測試,這也是全球首個已經完成了非人靈長類動物實驗後,在健康人群中開展的新型肺炎治療性抗體臨床試驗。
  • 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多名科研人員「出走」
    來源:中國經營網原標題: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多名科研人員「出走」本報記者 郝嘉奇 合肥報導近期,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多名科研人員集體出走,其中大多數是博士畢業,並擁有事業編制。這在中科院系統內引起廣泛關注。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坐落在一個美麗的半島上,得名「科學島」。
  • 【中國科學報】狙擊「新冠」,中科院微生物所有哪些進展
    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疫情還在繼續蔓延,作為我國最大的綜合性微生物研究單位,疫情發生以來,中科院微生物所在做些什麼呢?  就此,《中國科學報》採訪了該所領導和參與此次疫情防控阻擊戰的科學家。  《中國科學報》:微生物所在這次疫情中主要承擔了哪些任務?
  • 中科附高:打造新型實驗高中,培養科技後備人才
    開發複合資源優勢,打造新型實驗高中中科附高位於光明區科學公園南側、光輝大道與樓環路交會處,總建築面積為 82000平方米,辦學規模為 42個教學班,將於2021年9月正式開學。學校設計中充分開發了複合資源優勢,將建成集科技館、博物館、藝術館、學生創意館等功能於一體的新型實驗高中。
  • 「科學網」狙擊「新冠」,中科院微生物所有哪些進展
    -nCoV)疫情還在繼續蔓延,作為我國最大的綜合性微生物研究單位,疫情發生以來,中科院微生物所高度重視,組織精銳力量,積極投入抗疫科技攻關工作。本次疫情防控阻擊戰中,微生物所積極響應黨中央和國家的號召,按照中科院的部署,盡全所之力,全力投入。微生物所的科研攻關團隊,承擔了病毒溯源、變異模式、關鍵蛋白結構解析、抗體和疫苗等方面的研究任務,同時配合中國疾控中心,做好數據信息支撐任務。
  • 打造新型實驗高中,中科附高明年9月開學迎新
    記者15日獲悉,明年9月,一所自帶名校基因的新型實驗高中——中國科學院深圳理工大學附屬實驗高級中學(下簡稱「中科附高」),將正式開學迎新,助力緩解深圳公辦普通高中學位供需緊張的問題。
  • 廣東發現古菌新目—新聞—科學網
    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許玫英團隊從河流沉積物中發現了一個古菌新目,並以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為新目命名為「廣微原體目」(Ca.
  • 中科院微生物所專家赴武漢研究新冠病毒臨床致病機理
    中科院微生物所專家赴武漢研究新冠病毒臨床致病機理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3月14日發布消息稱,該所病原微生物與免疫學重點實驗室王軍研究員當天奔赴武漢,將與武漢金銀潭醫院和中科院武漢病毒研究所進行合作
  • 中科院核安全所90餘人集體離職 多個謎團尚未定論
    核能業界知情人士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這90餘名科研人員選擇集體辭職的關鍵原因可能是,他們希望把目前的科研成果通過科創板進行快速產業化。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核能安全技術研究所(下稱「中科院核安全所」)90餘人集體離職的消息,不僅引發外界關注,在中國核能業界也掀起了一陣激烈的反響。
  • 中國科研人員領銜團隊在緬甸發現淡水蟹和魚類新種
    新華社仰光12月18日電(記者張東強 車宏亮)中國科研人員領銜團隊近日在國際專業期刊發表兩篇論文,分別介紹了在緬甸發現的德曼蟹屬淡水蟹和南鰍屬魚類的新種。一篇在《甲殼動物生物學雜誌》上發表的論文報告了在緬甸南部德林達依省發現的兩個淡水蟹新種,被分別命名為劉氏德曼蟹和萊厄亞德曼蟹。一篇在《動物分類雜誌》上發表的論文報告了在緬甸伊洛瓦底江流域發現的兩個南鰍屬新種,被分別命名為法蘭南鰍和高尾南鰍。
  • 中科院攜手中科健康產業集團聯合打造腸道健康項目
    日前,由中國科學院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蘇州醫工所)、亞泰集團、吉林大學第一醫院三方共同成立的吉林亞泰中科醫療器械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吉林亞泰中科
  • 中科院微生物所科普:抗生素為何不能抗病毒
    (抗擊新型肺炎)中科院微生物所科普:抗生素為何不能抗病毒  中新網北京1月31日電 (記者 孫自法)當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引發廣泛關注,公眾在做好自我防護的同時也會聽到「目前沒有特效藥物」的消息,對此,有人會問:病毒和細菌到底有什麼異同?為什麼不能用抗生素治療呢?為何不能用抗生素殺病毒?
  • 揭露中國AI風險投資的秘密力量:中科院如何批量複製獨角獸?
    由於中國科學院研究所發起的一系列支持計劃,一批年輕的研究人員從科學家轉向企業家 中國科學院孵化的許多創新企業往往得到中科院「系」的支持,在工業領域複製了中科院「傳幫帶」的玩法 在科研、產業、資本三重輔助因素的作用下,中國科技廳逐步建立了一棵樹 寒武紀迅速崛起的因素中,名字中較少提及的
  • 中科院微生物所施一:探索科研無人區,關注冰川凍土下古病毒
    施一是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最年輕的研究員之一,30歲即晉升為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其本科畢業於浙江大學生物科學專業,2006年至2011年,施一跟隨現中國疾控中心主任、中科院院士高福在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進行碩博連讀。博士畢業後,施一曾作為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在中國科學院北京生命科學研究院開展研究,2016年回到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建立研究組。
  • 神秘古菌,揭示生物起源
    來源:經濟日報本周,最新一期的《自然》雜誌,發表了一篇日本科研團隊的論文,日本橫須賀海洋研究開發機構(JAMSTEC)的井町寬之和日本筑波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AIST)的延優等研究人員,利用深海沉積物培養了一種阿斯加德(Asgard)古菌,對其進行了表徵,試圖揭示真核生物的起源。
  • 中科院微生物所施一:探索科研無人區,關注冰川凍土下古病毒_新聞...
    施一是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最年輕的研究員之一,30歲即晉升為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其本科畢業於浙江大學生物科學專業,2006年至2011年,施一跟隨現中國疾控中心主任、中科院院士高福在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進行碩博連讀。博士畢業後,施一曾作為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在中國科學院北京生命科學研究院開展研究,2016年回到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建立研究組。
  • 深埋海底1億年微生物復甦,「地球主人」微生物有著怎樣的前世今生
    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現代古生物學和地層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袁訓來告訴《科技周刊》記者,「至今為止,我們發現最早的微生物可以追溯到38億年前,從那時起到至今六七億年前,地球上一直都是微生物的世界,且種類可能比現在的更多更複雜。」這個有著數十億年歷史的龐大家族,同樣有著一代又一代的進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