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微生物所科普:抗生素為何不能抗病毒

2020-12-18 中國新聞網

  (抗擊新型肺炎)中科院微生物所科普:抗生素為何不能抗病毒

  中新網北京1月31日電 (記者 孫自法)當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引發廣泛關注,公眾在做好自我防護的同時也會聽到「目前沒有特效藥物」的消息,對此,有人會問:病毒和細菌到底有什麼異同?為什麼不能用抗生素治療呢?為何不能用抗生素殺病毒?

  針對這些問題和疑惑,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中科院微生物所)組織該所科研專家予以解析和回應——

新型冠狀病毒電鏡圖。 中科院微生物所/供圖

  同是地球上微小生物

  專家介紹說,細菌和病毒都是微生物,微生物作為地球上最小的生命形式,人們總是忽略它們的存在,可就是這微小的生物時時刻刻刷著「存在感」,人類一不留神就會被它們感染。

  細菌是細胞,有細胞壁,有DNA,有細胞器,可以自行生產合成需要的酶並且代謝,可以自行分裂繁殖。而病毒比細菌小很多了,主要結構是蛋白質衣殼和內部的遺傳物質(DNA或者RNA),而且病毒不能自我複製。病毒需要通過感染宿主細胞來複製自身的遺傳物質,然後釋放出更多的子代病毒去感染其它的宿主細胞。

  細菌可以是無害甚至有益於人體健康的,是可以獨立生存的。而病毒存在的目的就是複製自己,所以它不感染宿主就沒有存在的意義,可謂是最純粹的「自私的基因」。

金黃色葡萄球菌寄生圖。 中科院微生物所/供圖

  兩者大小相差約1000倍

  中科院微生物所專家表示,廣義的細菌即為原核生物,雖為細胞結構,但和人的細胞結構還是有很大差異的,它們結構更加簡單,沒有細胞核,只有DNA的聚集區——擬核。細菌一般為球狀、杆狀、螺旋狀等等,人們給它命名的時候也不忘加上形狀的描述,比如大腸桿菌、乳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酵母菌是真菌,所以名字中沒有形狀)。

  目前已知最小的細菌只有0.2微米長,因此只能在顯微鏡下看到它們,而世界上最大的細菌可以用肉眼直接看見,有0.2-0.6毫米大,是一種叫納米比亞嗜硫珠菌的細菌。

  病毒(virus)則是由一個核酸分子(DNA或RNA)與蛋白質構成的非細胞形態,靠寄生生活的介於生命體及非生命體之間的有機物種,它進入細胞後表現的DNA的複製等新陳代謝確實是生命體的特徵,而離開細胞後它只是一個沒有生命的結晶體。

  大多數病毒的直徑在10-300nm(納米),一些絲狀病毒的長度可達1400nm,但其寬度卻只有約80nm。大多數的病毒無法在光學顯微鏡下觀察到,而掃描或透射電子顯微鏡是觀察病毒顆粒形態的主要工具。病毒和細菌相比,二者的大小相差約1000倍。

病毒複製示意圖。 中科院微生物所/供圖

  入侵人體招數不同

  科學家稱,細菌中有許多「好人」,其中腐生細菌是生態系統中重要的分解者,使碳循環能順利進行;部分細菌會進行固氮作用,使氮元素得以轉換為生物能利用的形式。乳酪及酸奶和酒釀的製作、部分抗生素的製造、廢水的處理等,都與細菌有關。在生物科技領域中,細菌也有著廣泛的運用。當然,細菌中的「壞人」就是許多的病原菌了,包括肺結核、炭疽病、鼠疫等疾病都是由細菌所引發。

  細菌和人體主要為寄生關係,就致病菌而言,由於大多數細菌有自己的代謝系統,細菌入侵人體後是可以寄生在人體正常細胞之間的。細菌奪取了機體所必須的營養物質;細菌的生長產生各種各樣的代謝產物打亂了機體的生理平衡;甚至細菌的體積也成為致病的因素,幹擾和破壞細胞的功能,因此,在一些疾病中,僅細菌的增殖就造成致命的後果。

  病毒入侵人體可能是來源於一次打噴嚏,或者一次身體接觸。病毒需要寄生在活的宿主細胞之內,依賴於宿主細胞提供病毒複製過程中所需要的原料體系、能量和場所。當一個病毒準備感染宿主細胞時,其需要以下六個步驟完成其增殖活動,分別是吸附、侵入、脫殼、生物合成、組裝和釋放。

  吸附:病毒通過識別宿主細胞膜表面特有的受體蛋白分子來「盯上」目標細胞(比如新型冠狀病毒病毒識別的是人呼吸道和肺部細胞表面的血管緊張素轉化酶2-ACE2);侵入:然後病毒要麼通過某種方式進入宿主細胞(如膜融合),要麼直接將遺傳物質注入宿主細胞之內;脫殼:緊接著病毒感染性核酸從衣殼內被釋放出來;生物合成:「馬不停蹄」地進行生物合成——根據基因指令,並藉助宿主細胞提供的原料、能量和場所來合成病毒的核酸和蛋白質;組裝:新合成的病毒核酸和蛋白質會組裝成子代病毒;釋放:子代病毒釋放到宿主細胞外。

  人體的防禦和反擊

  專家指出,不論細菌還是病毒都要突破人體的重重防線才能夠完成入侵,但人體終將發現它們的存在,人類的免疫系統有著自己的防護措施和預警機制。

  第一道防線:皮膚和黏膜。人類保護自己的方式首先是防禦,通過皮膚和黏膜使人體形成了一個相對密閉的系統,當有害物質將要侵入人體時,皮膚和黏膜將外界致病因素阻擋在體外。

  第二道防線:殺菌物質和吞噬細胞。黏膜表面和人體內部總是有著殺菌物質和吞噬細胞在「巡邏」,防範病原體的入侵。以溶菌酶來舉例,它能夠破壞細菌的細胞壁,導致細胞壁破裂內容物逸出而使細菌溶解,還可與帶負電荷的病毒蛋白直接結合,與DNA、RNA、脫輔基蛋白形成復鹽,使病毒失活。因此,該酶具有抗菌、消炎、抗病毒等作用。

  第三道防線:特異性免疫。當強大的病原體突破了前兩道防線後,人體的反攻才剛剛開始。通過吞噬細胞的吞噬和特殊的免疫細胞(T細胞)的分析,人體生產出了可以特異性識別入侵物的抗體,抗體可以讓病原體黏連在一起不再具有入侵性,最終暴露在細胞間的病原菌會被殺滅。但入侵了細胞的病毒是否安全了呢?非也!人體可以精妙地識別哪個細胞被病毒感染了,進而派出「殺手」殺死被感染的細胞,釋放細胞內部的病毒,供抗原消滅。

  不過,人體的反擊是需要時間準備的,病原體就會通過這樣的時間間隙大肆入侵,佔領人體。

青黴素化學結構式。 中科院微生物所/供圖

  藥物治療輔助登場

  細菌感染一度成為人類最大的敵人,如當年鼠疫在歐洲叫做「黑死病」,曾經3年間就使歐洲人口減少三分之一;中國現在還將鼠疫和霍亂列為甲類傳染病。

  直到抗生素的發現和推廣,人類才控制了細菌感染的爆發。

  抗生素主要對細菌有殺滅作用,通過破壞細菌細胞的結構,如細胞壁、細胞膜、改變內部代謝、阻礙核酸和蛋白質合成等,進而達到殺滅細菌的目的。

  但是,抗生素對病毒是無效的,因為細菌和病毒的結構完全不同。

  由於細菌擁有細胞壁,還有自己的核酸複製機器和核糖體,所以抗生素只要針對這些靶點設計,就能保證殺傷細菌而對人類副作用很小。但是,病毒沒有細胞壁,沒有自己的核酸酶,也沒有核糖體,它所有的功能都依靠宿主細胞來完成,所以抗生素並不能殺死病毒。

  理想的抗病毒藥物是既能作用於病毒增值周期的某個或幾個環節,予以幹擾或阻斷,又不影響宿主細胞的正常代謝。如常見的藥物病毒唑,提供了大量核苷酸類似物,偷梁換柱取代了正常的核苷酸,使病毒失去了複製能力,起到了抑制病毒擴增的作用(但對人體也有很大副作用)。另外,抗流感藥物奧司他韋是通過阻斷子代病毒的釋放而起效。

  針對這次疫情,中科院武漢病毒所和軍事醫學科學院的科研人員也在細胞水平上初步篩選出對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有較好抑制作用的雷米迪維或倫地西韋(Remdesivir,GS-5734,抗伊波拉藥物II期臨床)、氯喹(Chloroquine,Sigma-C6628,抗瘧疾藥物)、利託那韋(Ritonavir,抗HIV藥物)。

  科學家提醒說,面對病毒的治療,人類始終沒有找到像抗生素一樣普適性特效藥,積極的治療都是調動人體自身的免疫能力去對抗病毒,因為只有生物本身才真正懂得如何對抗生物。(完)

相關焦點

  • 雲遊中科院,觀趣味科普丨偽裝成鳥屎,這種蛙逃命有「招」
    中科院成都分院也搞起了網上直播四川在線記者 熊筱偉峨眉山野外夜探彈琴蛙、趣味信息檢索……5月23日,中科院成都分院2020年公眾科學日活動啟幕。此次活動將以「雲遊中科院,暢享新生活」為主題。受疫情影響,這次主要開展線上科普講座、科普展播及野外考察直播等線上活動。但公眾可以通過掃描二維碼,或關注中科院成都分院公眾號等方式來獲得相關連結。23日上午,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實驗師蔣珂正在直播介紹各種兩棲爬行動物。
  • 「科學網」狙擊「新冠」,中科院微生物所有哪些進展
    來源:科學網原文網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0/1/435279.shtm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疫情還在繼續蔓延,作為我國最大的綜合性微生物研究單位,疫情發生以來,中科院微生物所高度重視
  • 【中國科學報】狙擊「新冠」,中科院微生物所有哪些進展
    微生物所副所長錢韋(法人代表):微生物所是打過「非典」型肺炎(SARS)和流感病毒感染戰役的一個研究所,算是經歷過戰鬥的「老兵」。本次疫情防控阻擊戰中,微生物所積極響應黨中央和國家的號召,按照中科院的部署,盡全所之力,全力投入。
  • 中科院微生物所一新冠疫苗完成二期臨床試驗
    作為我國重點布局的五條疫苗路線之一,該疫苗由中科院微生物所高福院士和嚴景華團隊研發,戴連攀研究員是成果主要完成人之一。該疫苗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  2020年3月23日,中科院微生物所與智飛生物於正式籤署合作協議,聯合開展疫苗的研發工作,並於6月19日正式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物臨床試驗批件,啟動臨床試驗。
  • 微生物所順利通過《科研組織智慧財產權管理規範》(GB/T33250-2016...
    2015年6月,中科院啟動智慧財產權管理貫標試點,微生物所等13家研究所進入試點範圍。2018年11月15日,中國科學院科技促進發展局在北京召開《科研組織智慧財產權管理規範》貫標工作啟動會,微生物所成為中科院首批進入貫標工作的32家單位之一。微生物所高度重視貫標工作,成立了貫標工作小組,由錢韋所長兼任最高管理者和管理者代表。
  • 共建中科院微生物所齊魯現代微生物技術研究院籤約活動舉行
    中科院黨組成員、秘書長鄧麥村,濟南市市長孫述濤等出席活動。  孫述濤在致辭中代表濟南市委市政府對中科院微生物所在抗擊疫情緊張科研攻關的時刻,為推動本次合作所做出的巨大努力表示感謝。他指出,本次與中科院微生物所的合作是山東省、濟南市和中科院合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 抗生素和消炎藥差別很大!很多人都吃錯了!
    可是對於「消炎」來說,很多人對抗生素和消炎藥傻傻分不清,甚至將兩者劃上等號。要知道引起炎症的原因有很多,消炎藥也真的不能亂用,下面就給大家詳細講解一下。什麼是炎症?簡單地說,我們身體的某個部位出現「紅腫熱痛」,就可以說是發炎。
  • 抗生素和消炎藥差別很大,很多人都吃錯了
    抗菌藥物能夠殺滅特定的細菌或真菌,抗病毒藥物只能對付特定的病毒。如果用抗菌藥物來對付病毒,則是「對牛彈琴」。比如感冒,無論是普通感冒還是流行性感冒都是由病毒引起的,此時用抗菌藥物是無效的。抗生素是什麼?為什麼不能濫用?抗生素是常見的一類抗感染藥物。專業上所講的對抗感染藥物的分類關係如下圖,抗生素只是其中很小一類。
  • 中科院的「前線」與「後方」
    後方的科研人員也積極響應國家號召,發揮積極性和創造性,研製抗生素、生產球墨鑄鐵、研製特種電阻絲等支持前線。開展應用研究,服務國家需求,這種理念和實踐對此後中科院在應用科學上的布局產生了很大影響。  那一時期,聲勢浩大的抗美援朝宣傳對科學家進行了愛國主義教育。中科院人響應號召,開展增產節約運動,提高生產質量和數量、節約成本,踴躍捐錢捐物,為戰爭做貢獻。
  • 抗生素和消炎藥差別很大,很多人都吃錯了!關於消炎,千萬要知道這些…
    :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原創 劉治軍 科普中國
  • 抗生素和消炎藥差別很大,很多人都吃錯了!關於消炎,千萬要知道這些...
    抗菌藥物能夠殺滅特定的細菌或真菌,抗病毒藥物只能對付特定的病毒。如果用抗菌藥物來對付病毒,則是「對牛彈琴」。比如感冒,無論是普通感冒還是流行性感冒都是由病毒引起的,此時用抗菌藥物是無效的。抗生素是什麼?為什麼不能濫用?抗生素是常見的一類抗感染藥物。專業上所講的對抗感染藥物的分類關係如下圖,抗生素只是其中很小一類。
  • 全媒體時代的科學傳播發展規劃論壇暨中科院網絡科普聯盟執委擴大...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廣東省科學技術協會、深圳市科學技術協會,中科院科學傳播局、廣州分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深圳先進院相關負責人,以及中科院網絡科普聯盟執行委員和部分成員單位網絡科普分管負責人和業務骨幹等參加會議。  會上,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黨委書記、網絡科普聯盟主任委員韓華代表主辦方致歡迎辭。
  • ...領讀活動暨中科院科創中心(北京分院)專場科普圖書分享會舉行
    光明網訊 9月20日下午,全國科普日「科普閱讀聯合行動」領讀活動暨中國科學院科技創新發展中心(北京分院)專場科普圖書分享會在中科院學術會堂舉行。央視創造傳媒創意副總監王雪純與中國科學院科普作家們暢談創作背後的故事。分享會上發布了由中科院28名科研工作者(科普作家)聯名籤署的《倡議書》,向全社會發出鼓勵科普閱讀、科普創作的倡議。
  • 中科院老科學家為和平縣青少年送「科普大餐」
    日前,由廣東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協會主辦,市、縣科學技術協會和縣教育學會協辦的院士專家廣東(縣區)校園行(科普報告)活動啟動,中科院老科學家陳光南教授為我縣青少年送上一堂生動的物理科普課。在和平縣實驗初級中學,中科院陳光南教授用通俗易懂、幽默生動的語言給同學們闡述了聲音趣談、聲音中的力學問題等知識。奇妙的科學知識激發了同學們的學習興趣,現場互動頻繁,整場講座氣氛十分活躍。 何林聰 學生:陳教授講了我們初二物理書上的一個聲現象問題,他講授了比課本上更加全面、更加詳細的知識,激發了我們學習物理的興趣。
  • 百人援貴 DAY 5 呼吸道感染就一定要用抗生素嗎?
    很多家長當孩子出現呼吸道症狀的時候第一時間到醫院希望查血,其實至少要發繞或有其他呼吸道症狀24小時以後才可能會有判斷的機會,所以早期給孩子查血並不能證明是否是細菌感染,所以家長不用特別著急。到醫院以後家長往往是非常焦急的態度,給醫生心理上很大的壓力,如果醫生很平淡的告訴他這個病可以回家觀察不需要藥物治療,往往家長當時是肯定接受不了的,所以醫生就會給開一些藥物,而這些藥物往往就落在了抗生素或者是中藥上。因為家長覺得抗生素是一個萬能的藥物,吃了抗生素之後孩子的病就不會繼續發展,甚至有家長認為萬一是細菌感染怎麼辦,乾脆用上抗生素吧!
  • 「原創」《自然》刊發中科院微生物所研究 證實新冠中和抗體潛在效果
    根據論文信息,該實驗由中科院微生物所嚴景華團隊、高福團隊、王奇慧團隊聯合國家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毒病研究所、北京地壇醫院、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等單位共同實施。在港交所掛牌上市的君實生物也參與了項目的產學研攻關。受消息刺激,君實生物-B今日漲幅最高至7.72%,隨後受大盤波動影響收盤漲幅回落至1.31%。
  • 營養與健康所發現TRIM24在抗病毒免疫中的新機制
    該研究揭示了TRIM24通過直接促進TRAF3的K63連接的泛素化修飾,進而影響體內的抗病毒免疫的作用機理,為抗病毒免疫的調控提供了新的分子靶標。  RNA病毒感染一直嚴重威脅著人們的健康,弄清楚宿主的抗病毒反應的機制尤為重要。當RNA病毒感染宿主後,病毒的RNA被相關模式識別受體RIG-I所識別,隨後招募MAVS並經過一系列的信號轉導,產生Ⅰ型幹擾素和促炎因子來抑制病毒的侵襲。
  • 中科院老科學家來做科普報告啦
    近日,中科院老科學家科普演講團成員楊海花教授走進浦陽二小教育集團平安校區,為平安中小全體師生帶來了一場新奇又充滿趣味的「科普盛宴」:感知人類朋友—微生物。報告以「現場聆聽+班級直播」形式舉行。
  • 新抗生素載體為慢性骨髓炎患者帶來生機
    作者 |倪偉波 中國科學報近日,來自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和海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的研究人員合作研發出一種新型的抗生素納米載體——採用介孔生物活性玻璃(MBG)原位包裹羥基磷灰石(HAp)納米顆粒,引入較大比例的生物活性Si離子,不僅能緩解抗生素對細胞的毒副作用和體內骨生成的抑制作用
  • 中科院科研人員發現一類新型微生物命名「中科微菌」
    據中科院微生物所介紹,包括中國在內全球城市汙水處理系統的90%以上是釆用活性汙泥工藝,微生物是活性汙泥有效清除各種汙染物的主力軍,每克活性汙泥中有10的12次方個微生物細胞,但活性汙泥微生物組的複雜度遠高於哺乳動物腸道微生物組的複雜度,按最新研究結果統計,活性汙泥中99.9%的微生物物種還沒有被分離培養,因此無法認識和理解這些微生物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