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多數人都會認為獨立懸掛一定會優異於非獨立懸掛,尤其是在速騰的「補丁門」之後更是對扭力梁避而遠之。
扭力梁真那麼弱雞嗎?
雪鐵龍一車獨奪四冠,扭力梁冠絕群雄
近日,東風雪鐵龍天逸C5 AIRCROSS在2020年中國量產車性能大賽上勇奪四連冠,成為該項賽事最大的贏家。中國量產車性能大賽成立於2015年,是由中汽研和中國汽車摩託車運動聯合會共同發起的中國汽車品牌的頂級盛會。該項賽事首次將量產車真實性能展示在公眾面前,是中國汽車的"奧運會",通過對車輛動力性、制動性、操縱穩定性、舒適性等性能的測驗不僅為國內各品牌量產車開創了汽車比賽的全新模式而且客觀橫向地展示了國產汽車的產品質量和水平,促進了企業技術變革。
雪鐵龍在2個月內參加2020年度的四場賽事,憑藉天逸C5 AIRCROSS優秀的底盤性能所帶來的良好操控分別以麋鹿測試乾燥賽道3.369秒的優異成績打破該賽事3年記錄,榮獲2020年CCPC麋鹿測試全場第一,同時以溼滑賽道3.461秒的成績力壓2020年其他品牌車型的乾燥賽道成績。在黑河站的比賽中,奪得雪地街道挑戰賽緊湊型SUV(20萬級)組第一,並斬獲雪地越野賽緊湊型SUV(20萬級)組冠軍。
駕駛天逸C5 AIRCROSS徵戰麋鹿賽道的中國傑出青年車手華淼表示「在車身側傾的一瞬間,我感受到避震有很好的支撐,同時車身的剛度很好,車身姿態更容易控制,配合天逸的懸架調校,整車在麋鹿測試中響應很好,車輛的尋跡性很出色,這樣出色的循跡性能讓天逸平順出彎再入彎。」
而這臺雪鐵龍的量產參賽車輛正是使用的扭力梁後懸。其實不僅是雪鐵龍,整個PSA集團都對扭力梁非獨立懸掛情有獨鍾。即便是在一汽-大眾速騰在「補丁門」之後迫於輿論壓力轉投多連杆獨立懸掛之後,PSA依然對扭力梁不離不棄。從雪鐵龍C4L到標緻中型SUV 5008,甚至是到PSA家族唯一的豪華品牌DS,扭力梁始終如神一般的存在。
PSA的堅持,似乎更像是告誡大家不要千萬不要小瞧扭力梁,而雪鐵龍在本次比賽中獲得所參賽的四個項目的全部冠軍也更像是一次教科書般的科普一樣:並非所有扭力梁就都很差,主要得看是誰在用!
百年大師,成就魔毯底盤
通常汽車長江都會將頂級汽車賽事作為檢驗底盤和操控的重要舞臺,如果產品能夠接受極限工況下的挑戰自然也能應對民用市場。而在汽車界,雪鐵龍始終對運動和極限保持執著的一面。自上個世紀50年代加入WRC以來,雪鐵龍便開啟了跨越半個多世紀的拉力賽王者之旅,時至今日,雪鐵龍共獲得102個WRC冠軍,成為賽場上最具光環的汽車品牌。
如果沒有兩把刷子,雪鐵龍斷然不會在賽道裡如此執著。事實上,有著100年歷史的雪鐵龍,開創了汽車界的多項第一,世界上第一輛前驅車型、世界上第一輛液氣聯動懸掛汽車,而雪鐵龍的底盤技術更是「獨步天下」,這也是為何雪鐵龍的賽車能夠在WRC賽場上所向披靡的重要原因。
神龍汽車有限公司技術中心,底盤設計高級專家王英華表示,天逸C5 AIRCROSS在媲美轎車的操控表現背後是雪鐵龍百餘年來對底盤技術的積累和大師級調教的結果。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雪鐵龍獨一無二的PHC自適應液壓穩定技術。雪鐵龍產品在這一技術下,通過對流孔截面積可變專有技術,根據不同路面適配不同阻尼實現魔毯效應。
具體說來,當車輛遭遇顛簸路段,活塞接觸漸進式液壓緩衝器,PHC裝置開始參與緩衝,其兩側密集排列的油液閥成為油液流通的通道,在活塞向下壓縮的過程中,開始吸收機械能,減震器阻尼增大,使懸架對震動的吸收能力增強,防止剛性衝擊的產生;反之在平順路面上,活塞未接觸到液壓緩衝器,PHC裝置通過活塞位置,識別震動幅度,減震器為小阻尼狀態,從而保證懸架對路面的震動進行很好地吸收,保證平順性。
雪鐵龍的這一創新技術獲得20項專利,可以不額外增加能耗、幾乎不影響車輛的自重的情況下提供超高性價比的舒適駕乘感受。這些在雪鐵龍的優秀的底盤技術中還只是冰山一角,僅僅天逸C5 AIRCROSS底盤上所體現的還有很多極具匠心的工藝。比如,車身上下、前後方向採用不同剛度膠料,以滿足及精準的操控表現;又比如限位塊的創新使用,隨著壓縮行程的不斷增大,剛度穩步增加,乘客衝擊感圓潤,駕乘體驗顯著提升。
除此之外,在底盤調校上,天逸C5 AIRCROSS更是繼承雪鐵龍百年優良基因,在法國、西班牙、瑞典與中國襄陽等多個試車場中,由PSA專業底盤調試大師與中方本土團隊協力合作完成,並在中國和歐洲兩地累計歷時7個月進行4輪調試,進行了20多種典型路面,涵蓋振動舒適性、轉向愉悅性、彎道操控性、高速穩定性、ESC性能等全方位的測試,前後使用調試件合計70餘種方案。
同樣是扭力梁,但雪鐵龍的確與眾不同。
《老子》說「人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技巧,奇物滋起」,甚至提倡「使民復結繩而用之」,這就是推崇重「技」而輕「器」的工匠精神。雪鐵龍之所以對扭力梁如此執著,並非沒有可替換的產品,而是他們有足夠的創新技術讓扭力梁發揮出超越對手的威力。這不正是《老子》推崇的重「技」而輕「器」的工匠精神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