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高義:一個「沒想過」從事中國研究的外國人,成了中國通,理解了...

2020-12-23 縱相新聞

東方網·縱相新聞記者 周安娜

12月21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在例行記者會上對傅高義(Ezra F. Vogel)去世的消息作出回應道,傅高義教授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中方對他的逝世表示深切哀悼。

"傅高義教授為促進中美溝通與交流,增進兩國人民的相互了解做出了不懈努力。我們將銘記他為推動中美關係發展所做的貢獻。"

當地時間12月20日,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在推特上發布訃告,美國著名中國問題專家、哈佛大學榮休教授傅高義(Ezra F. Vogel)因接受外科手術後恢復不佳,於麻薩諸塞州劍橋奧本山醫院離世,享年90歲。

費正清東亞中心主任、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主任、著名社會學家、漢學研究學者……諸多的職位和頭銜足以證明傅高義與東亞文化研究的深厚淵源。然而,儘管在哈佛早已擁有了"中國先生"的稱號,對於大多數中國人而言,對於傅高義這個名字的了解,也許還是源於那部《鄧小平時代》。

與中國結緣

2000年退休後,傅高義花費十年時間,通過閱讀大量文字材料,採訪包括黨史專家、高幹子女、在鄧小平身邊工作過的高級幹部和深度參與時代進程的超300位人士,完成了這部被譽為"了解當代中國的必備著作"的作品。也正是因為這樣嚴謹的態度,該書的成稿時間比原先計劃的五年整整晚了一倍。

一個美國學者,為什麼要花那麼長時間寫一本中國領導人的傳記?

談及寫《鄧小平時代》的初衷時傅高義曾表示,改革開放初期的中國已經發生了巨大的改變,而美國人應該了解這種偉大的變化。"依我看,中國的主流還是鄧小平走的路。美國讀者不太了解鄧小平,所以要理解中國發展的背景,就應該多了解鄧小平。"

在傅高義看來,哈佛大學教授與費正清研究學院前院長的身份讓他擁有著足夠的人脈,而充分利用這個資源,是一種責任——"一個好的(研究中國的)教授,責任不僅僅是對自己的學生教書,而是也讓西方人更多地了解中國。"

也是出於這樣的想法,傅高義曾多次來中國居住,短則數周,長則數月,並把自己的所見和感受提供給西方學術及媒體。

1973年,傅高義跟隨美國國家科學院贊助的代表團第一次訪問中國,這是到達中國的第一個美國代表團。

80年代以後,傅高義則每年至少來一次中國。由於改革開放從廣東開始,傅高義對中國的研究也始於廣東。當地100多個縣,他踏足70多個。"沒有第二個外國人得到過這麼一個機會,可以從廣東的內部來考察這個省份,因此我感到更有責任來記錄這個省的很多細節,力求把這裡的發展實情提供給西方的學術群體。"

據新華社2019年10月的報導,傅高義最近一次訪華是在2018年10月,當時他還從北京到山東體驗了一下中國的高鐵。

傅高義說,他最喜歡的中國作家是茅盾,認為最方便做中國研究的城市是廣州和北京,在美國的時候每個禮拜還會見各種各樣的中國學者……而就是這樣的一位"中國通",在30歲那年被問及是否願意研究中國時,他曾回答:"沒想過。"

當年,東亞研究中心的一位教授告訴他,哈佛大學獲得一筆基金,想培養研究中國的年輕學者,可以留在哈佛教書。也就是這一機緣,改變了傅高義一生的軌跡。

決心從事中國研究後,這位年輕學者很快為自己取了現在的這個中文名字。

2013年3月23日,傅高義在第五屆世界中國學論壇上被授予"世界中國學貢獻獎"。他向媒體透露,自己的中文名字別有深意。

"Vogel是個德國姓,發音很像中國的'fugao'。名字Ezra的第一個字母是E,取其諧音,就選了'義'。我知道在中文裡,'義'也意味著有很高的道德標準,而這正是我想追求的"。

觀察日本,啟示美國

傅高義不僅是一個"中國通",對日本也有很深的研究。

哈佛大學社會學博士畢業後,傅高義原本的規劃是留在學校做美國社會研究。但當時的一位教授建議他:"如果想要搞好美國社會學研究,就應該到國外去,先了解國外不同的文化;做比較研究,應該去相對現代化的國家,最好的選擇是去日本。"

於是,1958年,傅高義和妻子一起去了日本,在那裡待了兩年,學日語,做田野調查。之後出版了他的第一本書——《日本的新興中產階級》,從人類學視角聚焦日本中產階級。通過這部作品,他"成為有關現代日本的最前沿的美國觀察家之一"。

傅高義給自己的定位是"旁觀者"。他說他喜歡中國,也喜歡日本。而讓美國人以儘可能中立客觀的角度了解亞洲文化與社會,從而為改進美國社會提供必要的借鑑,也一直被他視為使命。所以,不僅是學術交流,只要是利於中美兩國互相了解的,傅高義都積極參與其中。

1995年,傅高義二度擔任哈佛大學費正清研究中心主任。在任期間,時任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訪問哈佛大學,這是歷史上首次由來自中國的國家領導人對哈佛大學師生發表演說,這也為哈佛大學與中國的互動打開了一個良好的開端。

20多年過去,在中美建交40周年之前(2018年),傅高義再次談及了他眼中的中國和中美關係。他向媒體表示,中美關係這幾年變得比較緊張,其中當然有川普的原因。而為了重建互相的信任,川普政府應多任用了解亞洲情況的人、更多地接受專家的建議。"白宮裡有一兩個人是了解實際情況的,但是還不夠。"

就在本月初(12月1日),傅高義在北京香山論壇視頻研討會上再次表示,目前中美關係處於歷史的低谷,這對兩個國家都是不利的。他認為,美國當選總統拜登給中美關係帶來新的機會,中美之間應該從高層會晤、專業人士以及工作層三個層次進行推進。這一觀點也得到了與會中俄專家的認同。

傅高義強調,美國不應該詆毀中國在世界範圍內所做的建設性努力,應該承認中國對世界的貢獻,公平地對待中國。

美國將來還會有傅高義麼?

傅高義去世後,其另一著作《日本還是第一嗎》的中文譯者、中日近現代史研究者沙青青向媒體表示,傅高義是能從東亞的大視角給予獨特關照的教授,其視野與見識,可能是目前美國東亞研究界所稀缺的。

1969年,傅高義出版了《共產主義下的廣州》,詳細介紹了關於社會主義改造、土改的過程。那時候的傅高義已經顯示出與眾不同的研究風格。他不因意識形態衝突而對他研究的對象做高高在上的審視或批判,而是以專業學者的態度,冷靜地對一個複雜的社會做出觀察和分析。

傅高義坦言:"儘管美國有些人非常反對共產主義,但當時我們中的大部分中國問題研究學者並不會對共產主義反感。我們知道我們的目標不是對共產主義提出批評,而是要努力客觀地去理解它,去認識這個社會的活力和發展。雖然那時還有很多政治家牽涉到'冷戰',但我們學者中已經對那些極端的'冷戰'鬥士持批評態度,我們只想努力地去理解真實發生的事情。"

此外,傅高義還曾在2013年就發表過自己對"中國夢"的理解。他表示,他認為的"中國夢"是在和平的時代,人民生活幸福,可以享受良好的教育,可以做自己有興趣的事情和工作,沒有戰爭,保護環境,有文化。"我個人認為,'中國夢'和'美國夢'或者其他國家的夢想都差不多,可以說這是全世界共同的夢想,中國人一定能夠實現。"

而在沙青青看來,傅高義的去世,也代表著自費正清時代以來美國那輩東亞學研究者時代的最終謝幕,以後有沒有後繼者還很難說。"畢竟如今的學術界專業分工日趨精密,有大視野者反倒越來越少。"

"這批人不僅是學者,也是戰後美國對東亞政策制定的實際參與者與見證者。在如今這個時間點,傅高義的去世更具象徵意義。"

相關焦點

  • 傅高義:「沒想過」研究中國的外國人,成了中國通,理解了中國夢
    由於改革開放從廣東開始,傅高義對中國的研究也始於廣東。當地100多個縣,他踏足70多個。"沒有第二個外國人得到過這麼一個機會,可以從廣東的內部來考察這個省份,因此我感到更有責任來記錄這個省的很多細節,力求把這裡的發展實情提供給西方的學術群體。" 據新華社2019年10月的報導,傅高義最近一次訪華是在2018年10月,當時他還從北京到山東體驗了一下中國的高鐵。
  • 專家:傅高義去世,可能代表一個研究中國的範式結束,即「理解中國」
    一個範式的結束 對中國做過多年紮實而刻苦的研究,讓傅高義贏得了「中國先生」的稱號。對於這樣一位「中國先生」的突然離世,也讓不少中國學者深感遺憾。傅高義的去世,或許是費正清以來一代美國東亞研究者的謝幕。
  • 傅高義,與中國結緣的一生
    1960年11月,剛在耶魯大學任教不久的他回到哈佛大學探望一位朋友,東亞研究中心的一位教授問他是否願意研究中國,傅高義老老實實地回答:「沒想過。」這位教授告訴他:哈佛大學最近獲得一筆基金,想專門培養研究中國的年輕學者,如果學了兩三年成功,便可以留在哈佛教書。
  • 「中國先生」傅高義:必須想辦法合作,不應該把中國當做敵人
    在哈佛首開中國社會學課程傅高義1930年7月11日出生在美國中西部俄亥俄州德拉瓦市的一個猶太人家庭。1950年,他畢業於美國俄亥俄州威斯理安大學。在服過兩年兵役後,傅高義在哈佛大學攻讀社會學博士學位。開始研究中國是在他30歲那年,在耶魯大學任教的傅高義前往哈佛大學訪友,當時哈佛東亞研究中心獲得一筆基金,想培養研究中國的年輕學者,學成後可以留校任教。東亞研究中心教授向傅高義發出邀請,他就這樣走上了中國研究之路。「傅高義」是他在從事中國研究後給自己起的中文名字。
  • 「中國通」傅高義去世,曾說美國應公平對待中國
    北京時間12月21日,美國哈佛大學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發表推文稱,我們懷著悲痛的心情宣布,前主任傅高義逝世,1973年至1995年,傅高義教授在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擔任主任,他是我們心中一位博學的學者,一個極好的朋友,我們將永遠懷念他。美國哈佛大學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推特截圖。
  • 最後一次在中國媒體亮相時 傅高義說了什麼?
    90歲的傅高義出席香山論壇視頻研討會也成了他最後一次在中國媒體公開亮相。▲資料圖片:傅高義接受《參考消息》記者專訪(胡友松 攝)傅高義於1950年從俄亥俄衛斯理安大學畢業後在美國陸軍服役兩年,之後在哈佛大學攻讀社會學,1958年取得博士學位,然後花了兩年時間在日本做研究,1961到1964年到哈佛做博士後研究,研究中國語言和歷史,2000年6月從哈佛大學退休。
  • 林泉忠:「中日通吃」——傅高義的冶學之道
    前無古人的傅高義究竟是如何在三者之間遊刃有餘的?堪稱「中日通吃」的傅高義,究竟是如何做到的?驚聞恩師傅高義教授猝逝,筆者陷入了一陣深深的哀慟之中。據傅家公子轉述,傅高義是患上大腸癌。對於是否做手術,他有兩個選擇,不做的話,仍然可以多活一段時間,不過無法完成他晚年想完成的最後一本大型著作——胡耀邦研究。傅高義選擇了做手術。筆耕不輟的傅高義在進手術室之前還在工作,也沒中斷與外界的聯繫。
  • 銳參考|最後一次在中國媒體亮相時,傅高義說了什麼?
    90歲的傅高義出席香山論壇視頻研討會也成了他最後一次在中國媒體公開亮相。▲資料圖片:傅高義接受《參考消息》記者專訪(胡友松 攝)傅高義於1950年從俄亥俄衛斯理安大學畢業後在美國陸軍服役兩年,之後在哈佛大學攻讀社會學,1958年取得博士學位,然後花了兩年時間在日本做研究,1961到1964年到哈佛做博士後研究,研究中國語言和歷史,2000年6月從哈佛大學退休。
  • 「中國先生」傅高義去世,生前致力於幫助西方了解中國
    1961年開始在哈佛學習中文和中國中古歷史,長期從事對中國政治、經濟和歷史的研究,在哈佛被稱為「中國先生」。2000年,70歲的傅高義從哈佛大學退休,花十年時間寫出名作《鄧小平時代》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社長甘琦向89歲的傅高義伸手攙扶時,傅高義沒有推開她。甘琦感嘆:傅先生研究中國、日本這麼多年,終於接受了中國的「敬老」文化。
  • 他讓更多外國人 了解真實的中國
    傅高義一生都致力於理解與介紹東亞的中、日兩國,出版了《鄧小平時代》等多本關於中國的著作,被稱為「中國先生」。在受訪的中國學者看來,傅高義令人敬佩,不僅通過厚重的研究作品向世界客觀、理性、平和地介紹中國,還積極參與中美學術對話與交流,敢於秉持公正立場為中美關係發聲,其勇氣與擔當彌足珍貴。傅高義與廣東有著不解之緣。
  • 上遊薦書|「日本通」+「中國通」哈佛教授傅高義的經典代表作...
    在享譽學界的哈佛大學東亞研究所裡,榮休教授傅高義一直都有兩個綽號:中國通、日本通。7年前,他的那部《鄧小平時代》在中國首發,風靡一時;而他對日本的觀察、研究及推出文字成果則要更早:其代表作《日本第一》早在41年前就在日、美兩國引發了熱議。多年後,日本的變化全球有目共睹,傅高義的研究也更見精深。
  • 傅高義:一個最終活成了「外交使節」的東亞研究權威
    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則在官方帳號中稱,傅高義是中國問題的傑出學者,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一生致力於促進中美人民的互相理解。「結緣東亞」1930年7月,傅高義生於美國俄亥俄州的一個猶太家庭。從衛斯理大學畢業後,他前往哈佛大學就讀社會學博士。雖然日後成為東亞研究權威,但傅高義博士期間的課題是美國社會的家庭問題。
  • 哈佛的「中國先生」傅高義去世,曾花十年寫《鄧小平時代》
    傅高義是數十年來研究當代中國和日本最具影響力的專家之一。他曾說:「我想更近距離地了解中國,也讓更多外國人了解更加真實的中國。」我(幾天前)剛剛和他發過郵件。他是一個非常好的導師和朋友。我會非常想念他。我祈禱並致最美好的祝願!」同日(20日),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官方推特帳號也發文證實,傅高義(Ezra F. Vogel)20日去世,享年90歲。該研究中心在訃告中寫道,傅高義是「我們中心真正的擁護者,一名知識淵博的學者,一個非凡的朋友。
  • 讀懂傅高義,你才能讀懂中國
    原創 徐瑾經濟人 徐瑾經濟人「你完全是一個鄉下人」。社會學家弗洛倫斯·克拉克洪(Florence Kluckhohn)對身邊一位年輕的研究助理如是說,理由是他從來沒在另一種文化中生活過。這樣的話如何理解美國社會?
  • 「中國通」傅高義去世!曾表示中美日三國互有借鑑空間
    傅高義認為美日之間關於軍隊的合作不會有改變,但是在貿易等其他事務上,美日之間的關係可能會不如以前。「我想還要是看日本怎麼看待市場,他們經濟的對象是誰,他們跟中國的貿易非常多,所以我想,他們跟美國的貿易關係不會像以往那麼密切。
  • 傅高義的「漢學夢」:讓西方人了解中國和自己
    長期以來,海外漢學在世界範圍內營構中國圖像,並以此影響世界各國對中國文化觀念的認識乃至國家政策的制訂,已經逐漸成為中國學界面對的一個重大問題領域。  「漢學家有一個使命,就是要讓我們的人民能夠更好地相互理解,而實際上還要讓我們到最後能夠更好地理解我們自身。」法國巴黎索邦大學校長巴泰雷米·若貝爾在開幕致辭上回憶起他童年時代對中國文明的印象。
  • 哈佛90歲「中國先生」傅高義去世,20天前曾告誡美國:要公平對待中國
    1973年,費正清從哈佛大學東亞研究中心退休,傅高義接替他,成為這個中心的第二任主任。他曾半開玩笑地解釋過自己和這位前輩的不同:「費正清是歷史學家,而我是研究社會學的;費正清是哈佛出身,用中國的說法,在美國他算得上是『高幹子弟』,而我是小鎮上長大的青年。」1930年7月,傅高義出生於美國中西部俄亥俄州一個小鎮上的猶太人家庭。
  • 東亞的審讀與傅高義的人生 | 哈佛「中國先生」傅高義逝世
    今天的微信為讀者推送周曉虹的文章《東亞的審讀與傅高義的人生》,周曉虹與傅高義交往深厚,文章對傅高義的人生經歷、研究歷程和著作宏旨都有細密梳理,可以讓我們理解傅高義和那一代的美國人如何審視並解讀東亞。在哈佛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傅高義一直給弗洛倫斯·克拉克洪(Florence Kluckhohn,系著名人類學家克萊德·克拉克洪的妻子)做研究助理。一九五七年,後者告誡剛剛獲得博士學位並意欲以研究美國社會為志業的傅高義:如果你想深入洞悉美國社會,「就應該負笈海外,在另一種迥然不同的文化中生活並浸淫其間」。
  • 熱點丨哈佛90歲「中國先生」傅高義去世,20天前曾告誡美國:要公平對待中國
    「他身體一向很好,一直堅持學術研究,堅持寫作,精力很旺盛。」李昕曾2015年和2016年見到傅高義,當時對方正在籌備胡耀邦的採訪。李昕還透露,據哈佛大學那邊的消息,傅高義的去世是由於手術後併發症引起的。溫憲曾多次對傅高義進行過專訪,還曾拜訪過傅高義在美國的居所。在得
  • 傅高義逝世,他是怎樣的「中國先生」?
    【環球網報導 記者 侯佳欣 侯雅玲】「美國曾犯過很多錯誤,比如,我們中的很多人不願接受中國的崛起。但我和很多人都在努力,爭取更好地和中國打交道……」今年7月, 90歲高齡的傅高義在接受環球時報-環球網記者採訪時仍在表達著對於中美關係的擔憂。作為美國著名的中國問題專家,數十年來,傅高義筆下誕生過許多關於中國的著作。他也曾數次來到中國,對中國社會、文化等領域進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