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發!哈佛90歲「中國先生」傅高義去世,20天前曾告誡美國:要公平對待中國

2021-02-19 環球人物

在美國政界和學界,傅高義有一個廣為人知的稱號——「中國先生」。

|作者:張勉 田亮 崔雋

人民日報原駐美國首席記者

溫憲

|編輯:咖喱

|編審:勞靈格

12月21日,環球人物記者從人民日報原駐美首席記者溫憲處得到確認,哈佛大學東亞研究中心主任、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主任傅高義去世,享年90歲。

這位在哈佛同時有著「日本先生」和「中國先生」之稱的巨匠,被認為是美國唯一精通中日兩國事務的學者。他傾10年之力、採訪了近300人寫就的《鄧小平時代》,曾在國內國際引發廣泛關注。

不僅滿足於在學術上留下傳世之作,晚年的傅高義也不斷介入現實。

2019年7月初,傅高義作為5位執筆人之一,起草《中國不是敵人》聯名信在《華盛頓郵報》發表。89歲的他,仍堅持每星期在哈佛組織一次關於中國的系列講座,幫助美國人更好地了解中國。

傅高義最後一次出現在中國觀眾面前,是今年的12月1日。在參加北京香山論壇視頻研討會時,他表示,美國當選總統拜登給中美關係帶來新的機會,中美之間應該從高層會晤、專業人士以及工作層三個層次進行推進。美國應該承認中國對世界的貢獻,公平地對待中國。

在驚聞傅高義教授去世的消息時,國內眾多領域學者對其表達了深深的懷念。

北京外國語大學區域與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研究員陳徵,曾在哈佛大學受教於傅高義教授。對環球人物記者回憶起當年的求學經歷,她表示,由於研究的「美國國家安全顧問」話題相對敏感,傅高義教授是整個哈佛大學內唯一一個真心幫助她的人。「只要是關於中國的講座,他都會來參加,而且喜歡在講座結束後留下來參加冷餐會,跟我們這些來自中國的學子聊聊天。」

·陳徵與傅高義在哈佛大學的合影。

三聯書店原總編輯李昕告訴環球人物記者,聽到傅高義去世的消息感到很難過,也很意外。「他身體一向很好,一直堅持學術研究,堅持寫作,精力很旺盛。」李昕曾2015年和2016年見到傅高義,當時對方正在籌備胡耀邦的採訪。李昕還透露,據哈佛大學那邊的消息,傅高義的去世是由於手術後併發症引起的。

溫憲曾多次對傅高義進行過專訪,還曾拜訪過傅高義在美國的居所。在得知傅高義去世消息後,他表示十分悲痛:「他是一位活到老、學到老的謙謙君子;他是一位頭腦冷靜、視野開闊、仗義直言、堅守節操的中國問題專家;他是一位純粹意義上的中國人民的老朋友、好朋友。」

環球人物記者田亮回憶起2013年對傅高義的採訪時,依然記得當時傅高義臉上掛著的熱情、和善的微笑,「他那一口流利的中文,讓我有一種在與一位中國學者暢談的錯覺。」

·2013年1月19日,傅高義在北京華僑大廈接受本刊記者採訪。(本刊記者 田亮/攝)

「我不會只說中國好

在美國政界和學界,傅高義有一個廣為人知的稱號——「中國先生」。

1973年,費正清從哈佛大學東亞研究中心退休,傅高義接替他,成為這個中心的第二任主任。他曾半開玩笑地解釋過自己和這位前輩的不同:「費正清是歷史學家,而我是研究社會學的;費正清是哈佛出身,用中國的說法,在美國他算得上是『高幹子弟』,而我是小鎮上長大的青年。」

1930年7月,傅高義出生於美國中西部俄亥俄州一個小鎮上的猶太人家庭。1950年畢業於俄亥俄州韋斯利大學,1958年獲哈佛大學社會學博士學位。

上世紀50年代後期,美國的一些大學開始重視培養中國問題的人才,都想擴大對中國的研究,紛紛招收和選拔年輕學者。

1961年,31歲的傅高義被費正清選中,來到哈佛大學東亞研究中心學習中文、中國歷史、社會和政治。為他上中文課的是「漢語言學之父」趙元任的大女兒趙如蘭,「她在語音上要求很嚴格,所以我們這批學生比別人教出來的水平應該更高一點。」傅高義笑著回憶說。

年輕的傅高義很快為自己取了個地道的中文名字。「我的英文名是 Ezra Vogel,Vogel是個德國姓,在德語裡這個發音很像中國的『fugao』。因為英文名字的第一個字母是 E,取其諧音,又選了『義』字。」

他曾對記者解釋說,「我知道在中文裡,『義』也意味著有很高的道德標準,這正是我想追求的。」那時的傅高義,已下定決心將中國作為他的研究對象,此後50多年裡,他對中國的觀察從未中斷。

傅高義對中國的觀察是從南大門廣東開始的。

1963年,他在香港用一年時間做廣東研究。那時,東西方冷戰正酣,唯一可以近距離研究中國的地方是香港。在香港,他能讀到《南方日報》、《羊城晚報》、《廣州日報》,還有一些政府工作報告,也能接觸到偷渡到香港的廣東人——那些人給他提供了另一個角度的事實。

傅高義請了一名剛從廣東到香港的年輕人做他的助手。

「我們一起看《南方日報》等報紙,我看了1949年到1963年幾乎全部的《南方日報》。我看的時候他也跟著看,我有不明白的就問他。比如我看報紙說『反對×××』,我就問他是什麼意思,背景是什麼,他就會很詳細地告訴我,特別是有關土改的經驗,比如最開始的政策是什麼,幾個月後政策又變成了什麼。從中我可以了解報紙和現實矛盾的地方。」

1969年,傅高義完成了他第一部關於中國的作品《共產主義下的廣州》。這本書描述了在共產黨領導下,一個省份所經歷的一系列深刻的政治運動。作品拋棄了西方學者的偏見,描繪中國的本來面貌,在美國學術界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本書將成為社會學家們從外部世界研究共產主義中國的傑出範例。」費正清如此評價。

上世紀80年代,廣東省和麻薩諸塞州建立友好關係,廣東省政府邀請傅高義繼續到廣東做研究。「廣東省的領導認為,自己宣傳的東西外國人不一定相信,要是名牌大學的教授到中國做研究、寫文章,外國人就會打消疑慮。」他說,自己不可能「只報導中國積極的一面」,必須自由地報導他所看到的。

最終,傅高義決定自費採訪,以保證獨立性。廣東省的領導也同意不審查原稿。

·2012年1月,傅高義在美國韋伯斯特大學談中國近代史、鄧小平和中國經濟未來。

從1987年6月到12月,傅高義在廣東實地調查了70多個縣。1988年夏季,傅高義又調查了3周,1989年寫就《先行一步:改革中的廣東》,這是外國學者研究、報導中國改革的第一部書。這部書和《共產主義下的廣州》相隔了20年,共同構成了廣東的一部當代史。

1987年的廣東之行,妻子艾秀慈也陪伴在傅高義左右。艾秀慈任教於美國凱斯西儲大學,是一位人類學研究者,會講廣東話。

傅高義十分珍惜這份感情,在《鄧小平時代》一書的扉頁上第一行就寫道:「獻給我的妻子艾秀慈」,以表達他對妻子的感激之情。

在哈佛向朱鎔基提問

如果僅僅將傅高義稱為「漢學家」肯定有失偏頗,他被認為是美國唯一一位對中日兩國事務都精通的學者。事實上,他的日語說得比漢語還好。

傅高義關於日本的兩部著作《日本的新興中產階級》(寫於上世紀60年代)和《日本第一:對美國的啟示》(寫於 1979 年)都引起了強烈反響。

《日本第一:對美國的啟示》出版後,美國許多企業家紛紛邀請傅高義去做報告,以增加對日本的了解。傅高義後來才知道,在中國也有不少人讀過這本書。

有一年,時任上海市長的朱鎔基率代表團訪問美國,在哈佛大學的一次演講中,下面有人向朱鎔基提問:「你認為中國要向日本學習什麼?」朱鎔基回答:「這樣的問題不應該問我,而應該問傅高義啊!」沒想到,底下一陣大笑。朱鎔基問大家為什麼笑,有人回答:「提問的人就是傅高義!」

有這樣的研究背景及影響力,不難理解傅高義的另一個身份:受到政府重視並信任的亞洲問題專家。

1958年以來,傅高義每年都要訪問亞洲,而他聯繫的都是最高層次的人物,比如新加坡總理李光耀等。

·傅高義在中南大學演做主題為「鄧小平與中國外交」的演講。

在推動中美關係上,傅高義多年來更是投入了極大熱情。

上世紀60年代,美國創建過一個組織——「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在冷戰期間,它對推動中美雙方的交流發揮了積極的作用,著名的「桌球外交」就是由它推動的,而傅高義就是這個委員會的成員。

1968年,尼克森當選美國總統,費正清與傅高義等十幾位研究中國的著名學者給尼克森寫信稱,「現在是跟中國接觸的好機會」。不僅如此,傅高義還與費正清等8位學者去華盛頓,找國務卿基辛格談話,就中國問題提出一些很具體的建議。

1993年,傅高義應好朋友約瑟夫·奈(哈佛大學教授、提出「軟實力」一詞的著名政治學者)的邀請,出任國家情報委員會東亞情報官一職。傅高義說:「這段經歷對我後來做研究的幫助很大,當時的駐華大使芮效儉的報告我也能看到,我經常與在政府工作的那些人交換看法。」

在執掌哈佛東亞研究中心期間,傅高義將這裡變成了一個各國首腦和美國民間互動的平臺。那段時間,對傅高義來說最重要的一件事,莫過於1997年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的哈佛之行。

「我以前在北京見過江澤民,那是1996年帶領一個團訪華,我代表大家向他提問,討論了一些問題……當時知道他要訪美,我就向中國方面表示,如果江澤民想來哈佛,我可以幫助安排。中國大使館有幾位是我的好朋友,他們後來就和我商議具體事項。」1997年11月1日,江澤民如期在哈佛大學進行了演講。

此後,傅高義又在北京見到江澤民,每次江澤民都會提起:「哈佛那次,組織得很好!」

2000年,70歲的傅高義退休了。

但因為研究鄧小平,他不僅沒有停止對中國的觀察,反而在用一種更宏觀、更深刻的視角研究中國。他以一種犀利的筆調寫道:中國改革有陷入「亂象叢生的社會」的危險,在法制建設、社會管理等方面,當前和未來都面臨巨大挑戰。

傅高義曾公開說:「了解亞洲的關鍵是了解中國,而了解中國最重要的是了解鄧小平」。對此,他曾跟環球人物記者解釋道,中國的變化改變著世界,我相信,沒有一個領導人(鄧小平),對世界的發展有過如此的影響。

正如三聯書店總編輯李昕所說:「傅高義告訴了西方讀者,也包括中國讀者,中國的發展道路從哪裡來,向何處去,他幫助讀者理解了我們所親歷的中國改革時代的昨天和今天。」

·2013年4月,傅高義在北京參加書博會讀者大會。

2011 年,《鄧小平時代》英文版一問世,就為輿論廣泛關注,入選眾多圖書獎項,《經濟學家》、《華爾街日報》、《華盛頓郵報》、《金融時報》等國際權威媒體把它評為2011年最佳圖書。

《紐約時報》兩次發表書評,認為這是一部「迄今為止對中國驚人而坎坷的經濟改革之路最全面的記錄」。

·傅高義所著圖書《鄧小平時代》。

2012年,這本書獲得了加拿大多倫多大學萊昂內爾·蓋爾伯獎,該獎專門授予以英語寫作、關於外國事務的非虛構類著作,基辛格的《論中國》也一同入圍,但最終被《鄧小平時代》擊敗。

出版方當時曾向環球人物雜誌記者透露,《鄧小平時代》首批50萬冊已經被預訂一空,現在正準備加印30萬冊。

正如有評論者所說:「傅高義十年磨一劍,用十年時間寫一本書,這種鍥而不捨的精神,現在能夠堅持做到的人不多。有的學者不是十年磨一劍,而是一年磨十劍,學術心態非常浮躁。這更顯得傅高義堅持精神的難能可貴。」

掃二維碼:加環環微信

備註「環粉」即可加入環環大家庭

電話:010-65363483、65363115

QQ:3144809109

郵箱:3144809109@qq.com

相關焦點

  • 熱點丨哈佛90歲「中國先生」傅高義去世,20天前曾告誡美國:要公平對待中國
    文章來源:微信公號環球人物(ID:globalpeople2006)作者:張勉 田亮 崔雋人民日報原駐美國首席記者 溫憲12月21日,環球人物記者從人民日報原駐美首席記者溫憲處得到確認,哈佛大學東亞研究中心主任、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主任傅高義去世,享年90歲。
  • 「中國通」傅高義去世,曾說美國應公平對待中國
    北京時間12月21日,美國哈佛大學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發表推文稱,我們懷著悲痛的心情宣布,前主任傅高義逝世,1973年至1995年,傅高義教授在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擔任主任,他是我們心中一位博學的學者,一個極好的朋友,我們將永遠懷念他。美國哈佛大學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推特截圖。
  • 哈佛的「中國先生」傅高義去世,曾花十年寫《鄧小平時代》
    今年12月1日,傅高義在北京香山論壇視頻研討會還曾表示,美國當選總統拜登給中美關係帶來新的機會,中美之間應該從高層會晤、專業人士以及工作層三個層次進行推進。與會的中俄專家也持同樣觀點。傅高義還表示,美國應該承認中國對世界的貢獻,公平地對待中國。據日媒21日消息,美國著名中國問題專家、哈佛大學榮休教授傅高義當地時間20日在美去世。
  • 「中國人民的老朋友」傅高義去世,享年90歲,曾稱要讓西方了解中國
    「中國人民的老朋友」傅高義去世,享年90歲,曾稱要讓西方了解中國 2020-12-21 16: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傅高義逝世,他是怎樣的「中國先生」?
    【環球網報導 記者 侯佳欣 侯雅玲】「美國曾犯過很多錯誤,比如,我們中的很多人不願接受中國的崛起。但我和很多人都在努力,爭取更好地和中國打交道……」今年7月, 90歲高齡的傅高義在接受環球時報-環球網記者採訪時仍在表達著對於中美關係的擔憂。作為美國著名的中國問題專家,數十年來,傅高義筆下誕生過許多關於中國的著作。他也曾數次來到中國,對中國社會、文化等領域進行深入研究。
  • 「中國通」傅高義去世 曾給蔡英文五字提醒
    中國臺灣網12月21日訊 據日媒21日消息稱,美國著名中國問題專家、哈佛大學榮休教授傅高義於當地時間20日在麻薩諸塞州劍橋的一家醫院去世,享年90歲。  隨後,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在推特上證實該消息,推文寫道,傅高義長期以來支持研究中心,是一位智慧的學者和出色的朋友,將會深刻懷念他。
  • 日媒:傅高義去世,享年90歲
    【環球網快訊】朝日新聞剛剛消息稱,美國著名中國問題專家、哈佛大學榮休教授傅高義於當地時間20日在麻薩諸塞州劍橋的一家醫院去世,享年90歲。報導截圖傅高義1930年7月生,費正清東亞中心前主任、社會學家、漢學研究學者,也是美國著名中國問題專家。他精通中文和日文。撰有《日本第一》《日本的中產階級》《重整旗鼓一重建美國實例分析》《共產主義制度下的廣州:一個省會的規劃和政治(1949-1968年)》等著作。
  • 傅高義去世,世界還能更多了解中國嗎
    美國著名中國問題專家、哈佛大學榮休教授——傅高義於20日在麻薩諸塞州一家醫院去世,享年90歲。傅高義對中國問題的觀察和寫作持續數十年,對中國的政情、輿情以及社會經濟狀況有深入的了解。同時,他的研究興趣也涵蓋現代日本和日本的工業化等話題。
  • 美國著名中國問題專家傅高義去世,享年90歲
    朝日新聞剛剛消息稱,美國著名中國問題專家、哈佛大學榮休教授傅高義當地時間20日去世,享年90歲。傅高義1930年7月生,費正清東亞中心前主任、社會學家、漢學研究學者,也是美國著名中國問題專家。他精通中文和日文。
  • 哈佛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中國問題專家傅高義去世
    新京報快訊(記者 錢雅卓)北京時間12月21日,哈佛大學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發表推文稱,我們懷著悲痛的心情宣布,前主任傅高義去世,1973年至1995年,傅高義教授在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擔任主任,他是我們心中一位博學的學者,一個極好的朋友,我們將永遠懷念他。
  • 「中國先生」傅高義:必須想辦法合作,不應該把中國當做敵人
    撰文 | 董鑫 高語陽12月21日,美國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在社交媒體發布消息,著名中國問題專家、哈佛大學榮休教授傅高義去世,享年90歲。消息表示:「我們懷著悲痛的心情宣布前主任傅高義去世。大力推動江澤民訪問哈佛1973年,費正清從哈佛大學東亞研究中心退休,傅高義接任中心主任一職,並於1995年再次擔任東亞研究中心主任(費正清去世後改名為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任職期間,他曾大力推動江澤民哈佛訪問。
  • 知名學者傅高義去世,生前被稱為「中國先生」
    美國知名學者傅高義(Ezra Vogel)於當地時間20日在麻薩諸塞州的一間醫院去世,享年90歲。哈佛大學日美關係項目負責人克裡斯蒂娜·戴維斯(Christina Davis)對《朝日新聞》證實了傅高義去世的消息。
  • 日媒:傅高義去世享年90歲 傅高義個人資料介紹及代表作品
    【環球網快訊】《朝日新聞》剛剛消息稱,美國著名中國問題專家、哈佛大學榮休教授傅高義於當地時間20日在麻薩諸塞州劍橋的一家醫院去世,享年90歲。《朝日新聞》還稱,傅高義在醫院接受手術,因治療後情況不理想而突然逝世。
  • 知名中國問題專家,《鄧小平時代》作者傅高義去世
    全文1730字,閱讀約需3分鐘 北京時間12月21日,哈佛大學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發表推文稱,我們懷著悲痛的心情宣布,前主任傅高義去世,1973年至1995年,傅高義教授在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擔任主任,他是我們心中一位博學的學者
  • 日媒:美國著名中國問題專家傅高義去世 享年90歲
    【環球網快訊】《朝日新聞》剛剛消息稱,美國著名中國問題專家、哈佛大學榮休教授傅高義於當地時間20日在麻薩諸塞州劍橋的一家醫院去世,享年90歲。《朝日新聞》還稱,傅高義在醫院接受手術,因治療後情況不理想而突然逝世。
  • 專家:傅高義去世,可能代表一個研究中國的範式結束,即「理解中國」
    當地時間20日,美國著名中國問題專家、哈佛大學榮休教授傅高義在麻薩諸塞州劍橋的一家醫院去世,享年90歲。 21日,哈佛大學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發表推文稱,「他是我們心中一位博學的學者,一個極好的朋友,我們將永遠懷念他」。
  • 傅高義是誰?鄧小平時代讓他譽滿中國,曾質疑美國誤炸前南使館說
    今天,一則引述日媒的消息傳來,美國著名中國問題專家傅高義於12月20日,因術後併發症,在麻薩諸塞州劍橋的一家醫院去世,享年90歲。傅高義在中國的知名度很高,作為美國哈佛大學社會科學院榮休教授,他能說一口流量的漢語,還精通日文,並曾在1973-1975年和1995-1999年兩度擔任哈佛大學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主任。
  • 《鄧小平時代》作者傅高義去世 呼籲美國承認中國的貢獻
    來源:一財網原標題:《鄧小平時代》作者傅高義去世,呼籲美國承認中國的貢獻傅高義最後一次在中國公開露面是12月1日。當晚他在北京香山論壇視頻研討會上表示,中美關係應該從高層會晤、專業人士以及工作層三個層次進行推進北京時間12月21日,哈佛大學東亞研究中心發表訃聞宣布,美國著名學者傅高義(Ezra Vogel)去世,享年90歲。傅高義生於1930年,曾任哈佛大學東亞研究中心主任、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主任等職務。
  • 傅高義去世:人們不會忘記「中國先生」的記錄
    圖/新京報網文|徐立凡據《新京報》報導,北京時間12月21日,哈佛大學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發表推文稱,我們懷著悲痛的心情宣布,前主任傅高義去世。據悉,傅高義於當地時間20日去世,享年90歲。當日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發布數條推特,對傅高義的去世表示哀悼。其推文稱,「知道傅高義去世的消息後,我很悲痛。他是一名傑出的中國問題研究學者,也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他一生致力於增進中美兩國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為中美人民友誼和中美關係做出了重要貢獻。他針對中國問題的見解對學術領域和整個世界來說,都有著不可估量的價值。」
  • 《鄧小平時代》作者傅高義去世,他記錄了中國的改革與進步
    當地時間21日,美國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表示,著名中國問題專家、哈佛大學榮休教授傅高義(Ezra Vogel)去世,享年9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