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一財網
原標題:《鄧小平時代》作者傅高義去世,呼籲美國承認中國的貢獻
傅高義最後一次在中國公開露面是12月1日。當晚他在北京香山論壇視頻研討會上表示,中美關係應該從高層會晤、專業人士以及工作層三個層次進行推進
北京時間12月21日,哈佛大學東亞研究中心發表訃聞宣布,美國著名學者傅高義(Ezra Vogel)去世,享年90歲。
傅高義生於1930年,曾任哈佛大學東亞研究中心主任、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主任等職務。他精通中文和日語,被認為是美國唯一一位對中日兩國事務都精通的學者,在哈佛有著「中國先生」的稱號,著作包括《日本的新中產階級》《日本第一》《鄧小平時代》等。
2013年3月23日,第五屆世界中國學論壇在上海舉行,傅高義被授予「世界中國學貢獻獎」。
傅高義最早在美國學術界嶄露頭角,是因為他的日本研究。戰後日本經濟復甦,出現大量工薪階層,1958年至1960年,年輕的哈佛大學社會學博士傅高義和妻子專程來到東京市郊的M町,展開針對這一群體的田野研究,並於1963年發表《日本新中產階級》一書。該書將日本的新中產階級描述成一種經濟與文化的標杆,是傅高義日本研究的奠基之作,對學術界產生巨大影響。此後幾十年,關於日本的文化人類學研究幾乎都建立在該書基礎上。
憑藉《日本新中產階級》一書,傅高義從社會學領域轉身,開始專注於東亞研究。1979年,傅高義在日本社會經濟騰飛的前一刻又出版《日本第一:對美國的啟示》。傅高義認為日本的成功,並非來自傳統的國民性、古已有之的美德,而是來自日本獨特的組織能力、措施和精心計劃,這從日本社會模式的成功中就可管窺一二。《日本第一》出版後,迅速成為西方學界日本學中最暢銷也最具影響力的作品,定義了之後十年「向日本學習的風向」,新加坡政府甚至把它列為部長和高級官員的必讀書。
1980年,《日本第一》在中國出版,同樣引發轟動。當時傅高義問時任譯者王泰平,中國人對這本書的反響如何。王泰平告訴他,當年春天《日本第一》的15000冊初版就銷售一空,隨後出版社又加急再版了10000冊,「從中央領導機關、對外關係部門到大學生都在廣泛閱讀。」
2016年,《日本第一》又由上海譯文出版社再版,傅高義還專門做序。序言中他再度肯定日本,認為日本即使經過了「失落的二十年」,屬於《日本第一》時代的優良特質依舊存在,而這些優良特質,對發展中國家甚至像美國和中國這樣的大型經濟體,仍有重要的啟迪。
傅高義是美國著名的中國問題專家,對中國的政情和社會經濟狀況都有深入了解。1961年至1964年,傅高義在老師費正清的要求下集中學習了中國歷史,還看過《三國演義》《西遊記》等小說。傅高義第一次來中國是在1973年,此後幾乎每年都會來中國一兩次。1979年1月,鄧小平在華盛頓美國國家美術館發表現場演講時,傅高義也受邀參加。此後隨著中國經濟的起飛,傅高義對中國的研究興趣越發深厚,為此他花了十年時間完成《鄧小平時代》一書的寫作,該書於2013年出版。
傅高義最後一次在中國公開露面是12月1日。當晚他在北京香山論壇視頻研討會上表示,美國當選總統拜登給中美關係帶來新的機會,中美之間應該從高層會晤、專業人士以及工作層三個層次進行推進,同時傅高義還呼籲,美國應該承認中國對世界的貢獻,公平地對待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