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設計思維」?

2020-12-26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什麼是設計思維呢?這個詞聽起來很玄學、很虛無,難以摸清它究竟是什麼?而為了解答這個問題,本文就從三個角度——概念、發展、模型進行分析與解讀。

Design Thinking,國內翻譯為「設計思維」,臺灣習慣翻譯成「設計思考」,是一種創新方法論,更是一種解決問題的路徑。

從去年開始研究並實踐設計思維,先後在公號寫了《用設計思維構建你的知識體系》和《用「設計思維」解構「黃金圈法則」》兩篇文章,於是便有人開始問我什麼是設計思維,遂萌生了將自己知道和理解的進行下梳理,既為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也為感興趣的人提供些許幫助。

01 設計思維的概念

設計思維,本質上是一種以人為本的問題解決方法。這裡所說的設計是廣義的設計,是以探索人的需要為出發點,創造出符合其需要的解決方案。既然說設計思維是一種問題解決方法,那麼,來看下它和傳統解決問題的路徑有什麼不同。

一般情況下,我們看到問題,就會直接想解決辦法。比如,新年到了,大家都在談新年計劃,於是,我們發覺自己也需要一個新年規劃,接著就開始構思,並整理了一份非常完美的新年規劃。

而設計思維會強調,要對這個問題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著手解決問題。如:我們會問,為什麼要做新年規劃?又為什麼是這樣的新年規劃?當我們最終確定了問題,開始尋找解決辦法時,也不會很快就鎖定一個解決辦法,而是去探索各種可能的答案,最後再確定一個最優的方案,然後再不斷的測試,驗證,改進。

有些問題,即使提供了完美的解決方案也依然得不到解決,是因為問題提出者忽視某些了問題,或者定義了一個錯誤的問題而造成的。

心理學的「認知偏差理論」告訴我們,識別問題並不像表面上看到的那麼簡單,人們會經常歪曲、遺漏、忽視或低估某些周圍的信息,而這些信息可能提供了有關問題存在的重要線索。

而設計思維的過程中,起先正是需要我們深入理解問題,抑或重新定義問題。

設計思維的過程模型為問題與解決方法之間保留了足夠的空間,所以,設計思維的過程也是沒有標準答案的探索過程。

我們將上圖解決問題的模型稍微改變下,就是英國設計委員會(British Design Council)提出的「雙鑽模型」,它描繪了問題解決的發散與收斂過程。發散,是探索各種可能性,增加選項的過程;收斂是評估與選擇,減少選項,從而選擇最重要選項的過程。

雙鑽模型,包括理解、定義、探索、創造四個步驟,我們將這個模型再進一步演化,就形成了斯坦福設計思維的五步驟模型:共情、定義、構思、原型和測試。

共情(Empathize),也稱移情,指理解用戶的需求。這個階段的核心價值是以人為中心,一切需求的出發點是「人」,通過觀察、傾聽、訪談等方法和用戶產生共情,進而分析出用戶的核心訴求。

定義(Define),以人為中心重新組織和定義問題。在定義階段通常可以用一句話來描述問題:誰?(用戶User)有什麼需要?(需求Need)我發現了什麼?(洞察Insight),簡稱POV法。定義階段的核心價值是收斂,排定優先順序,在此我們分辨出對用戶來說什麼是真正重要的,什麼是我們應該花更多時間去投入的。

構思(Ideate),在創意階段發散思維產生許多點子或想法。在這一階段,我們可以用各種方法來加強創造性,頭腦風暴和草圖是最為常用的,目標是產出儘可能多不同的概念,然後將它們可視化。

構思過程的核心價值是創意自信,國際上著名的創新設計公司IDEO的聯合創始人,Tom Kelley說過——

「事實證明,創造力不是幸運的少數人才享有的一種罕見的禮物——這是人類思維和行為中自然的一個部分。它在我們太多的人中都被封住了,但它可以被解開。解開創意火花對自己,你的組織和你的社區可以有深遠的影響。」

所以,對於我們大多數人來說,我們並不缺乏創意,只是你有沒有這個自信,有沒有敢去做出突破,做出一種創新的嘗試。

原型(Prototype),設計產品原型或問題的解決方案。構思階段結束後,產生了許多點子和想法,我們從中選取一些想法形成基本的概念模型,設計出相對詳細的解決方案。原型的核心價值是MVP精神,也即生成最小可行性產品。

測試(Test),驗證設計原型,並改進方案。測試階段,可以找同事進行,當然最佳方式是對用戶進行測試,更具啟發性,然後將測試的結果反饋到產品的下一個迭代版本中,所以,測試階段的核心價值是迭代精神。

當然,設計思維的這五個步驟,並不是總是順序的,我們可以從任何一個點開始。如果,從一開始你便有了一個很好的想法,那麼便可以快速生成原型,然後測試以驗證你的想法,或以此作為和用戶交流的對象,從而探索出用戶潛在或更深層次的需求。但是在這樣的過程中,我們切記要以用戶為中心,是驗證想法,而不是向用戶推銷想法。如果,已經有了一個產品,想要改進或創新,那麼便可以從測試階段開始,進而探索和洞察用戶新的訴求。

02 設計思維的發展

設計思維,是把設計師做事的思考方式萃取出來,形成系統化的方法和原則。這裡將設計思維的起源分為三個方向:人機工程,傳統設計,商業領域。

1 .人機工程領域

60年代,電腦開始扮演重要角色,科學家便探索電腦能否像人一樣思考?那麼,便要先了解人是怎樣思考的。70年代,設計師也開始思考,電腦可不可以像人一樣做設計?於是,也必須了解人們在做設計過程中是如何思考的?

1969年,Herbert Simon出版了《The Sciences of the Artificial》(人工造物工程學),其中給出了設計的一系列新分類和參數。Simon認為設計的一切都應該被視作是人為而不是自然的。「工程師,更普遍的是設計師,關心事物應該是什麼?他們應該如何實現目標和運作。」

1973年,Horst Rittel和他的同事Melvin M. Webber首先創造了「Wicked Problems(畸形的問題)」這個詞,他是第一批嘗試定義設計理論同時專注於設計方法的研究者之一。不像他的前輩,他支持人類經驗和感知在設計中的重要性。這是現象學首次被引入到體驗設計。

2. 傳統設計領域

1987年,哈佛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的教授Peter G. Gowe出li版了《Design Thinking》一書,首次使用設計思維這個詞語。

3. 商業領域

1991年,大衛凱利(David kelley)創立IDEO公司,以設計思維作為其核心思想,並貫徹落實到了IDEO工作當中,成功實現商業化。

2005年大衛凱利在史丹福大學工程學院成立了史丹福大學哈索.普蘭特納設計研究院D.school,開授設計思維課程,提出了「Empathize,Define,Ideate,Prototype,Test」五個階段的設計模型。

設計思維的發展,還有個重要人物——Liz Sanders,她是應用設計研究的先驅,不是一個商業設計師,她的背景是實驗心理學和人類學。當今以人為中心的設計和設計思維中使用的許多工具、技術和方法都可歸功於她。同時,她還是《Convivial Toolbox》的合著者,這是一本給對設計研究產生過程感興趣的任何人的實用指南。

03 設計思維的過程模型

當前,設計思維過程在不同地方會有不同的術語來表達,其階段模型也是從3到7個不等,但追求的目標基本相同,且整個過程都在聚焦於人,是以人為中心的設計。下面簡單介紹幾個常見到的模型。

《設計思維手冊》中,是以HPI(哈索.普拉特納軟體研究所)的6步驟模型進行闡述的,其階段包括:理解、觀察、定義視角、構思、原型、測試。

IDEO,也把設計思維定義5個步驟,理解、觀察分析、可視化、評估優化、實踐。

理解任務、市場、客戶、技術、限制條件、規定以及最佳標準。觀察分析真實用戶在真實場景下的行為,並將其與特定的任務聯繫起來。可視化最初的解決方案(3D、建模、原型、圖形、手繪等)。評估優化原型以一連串快速、連續、重複的方式。實踐新的概念,一定要在現實條件下(也是最耗時的階段)。瑞士電信(Swisscom)為了快速將設計思維整合到組織內部,設計了更為簡單的步驟:傾聽,創造,交付。

而上文提到的斯坦福設計學院的設計思維模型,是將HPI模型中的理解和觀察,合併為同理心,而形成的5階段模型。

設計思維並不是設計師的專有財產,隨著創新能力在各行各業成為新的核心競爭力,設計思維也越來越被社會各界廣泛接受,它在文學、藝術、科學、教育、商業等領域都得到了有效的實踐,且當前企業中正在使用的許多設計理念,體驗設計,服務設計,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也都或多或少源自設計思維。

設計思維,既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流程方法,亦能幫助我們解決生活中的各種疑難問題,且非常適合解決模糊問題(問題難以掌握,沒有標準答案),而我們生活中的大多問題均是模糊問題。感興趣可閱讀《用設計思維構建你的知識體系》。

後續個人將陸續推出設計思維繫列文章,更為詳細地介紹每個階段常用的方法和工具,文末引用「諾曼」的話作為結尾:

「儘管我仍然堅持我的主要觀點,即設計思維並不是設計師的專有財產,所有偉大的創新者都實踐過,現在,我確實也相信設計師對此有特殊的要求。設計思維已成為現代設計師和設計工作室的標誌。設計思維的兩個強大工具概括了該方法:英國設計委員會的『雙鑽石,發散-收斂設計模型』;以及被稱為『以人為中心設計』的觀察,構想,原型和測試的迭代過程。」

資料參考來源

《設計思維手冊:斯坦福創新方法論》

《IDEO,設計改變一切》

《設計思維:有效的設計溝通和創意策略》

「臺大設計思考入門課」

「https://www.interaction-design.org」

「設計思維簡史https://www.sohu.com/a/129823386_655208」

作者:momous,微信公號:PKM懶學舍

本文由 @momous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相關焦點

  • 當設計思維遇見產品設計:如何培養產品的微觀體感能力
    編輯導語:對於設計師來說,在產品設計的過程中能夠擁有並且提升設計思維是很重要的。那麼,什麼是設計思維呢?我們又該如何培養產品的微觀體感能力呢?針對這些問題,本文作者從Empathy、Define和Ideate三方面入手,為我們進行了總結。一、什麼是設計思維設計思維的的本質是以用戶為中心,發現用戶問題,並用設計來解決問題。
  • 什麼是設計思維?如何運用到實際工作中?
    這一類型的職場人認為,設計是需要具備一定的繪畫美術基礎,需要精通各種各樣的設計軟體,甚至是異於常人的創新能力。可當我學過「設計思維」後發現,我們每個人都可以練成設計思維能力,且應用到日常工作與生活中。簡而言之,我們工作中的許多結果往往是設計出來的。01什麼是設計思維?
  • 什麼是理解?如何提高理解能力?理解記憶法幫你提高思維能力
    也有人說,理解是個體逐步認識事物之間的聯繫、關係,直至認識事物內在的本質規律的一種思維活動。 了解了什麼是理解,那麼理解記憶法又是什麼呢?簡而言之就是要求在理解材料內容的基 礎上進行記憶,是一種對所學材料進行咀嚼吞咽、消化、吸收的記憶方法,與此相對的是機械記憶。
  • 如何利用原型思維尋找最優設計策略?
    本文主要探討了原型概念的演化過程,並進一步討論原型思維在廣義建成景觀設計過程的三個階段——研究設計對象、推敲設計策略及測試最優策略——中起到的作用。 相比於類型學,「原型」設計方法將時間維度納入討論,包含了原始模型或參照對象在不同時間維度下的各個狀態[2]。景觀語境中更多運用的是「原型思維」(prototyping)概念,即在理解和認知場地的基礎上進行情境分析,提出策略,並修正策略。
  • 計算思維≠編程,該如何培養孩子的計算思維?
    Wing)教授,發表了題為 《計算思維》(Computational Thinking)的文章,提出了一種建立在計算機處理能力及其局限性基礎之上的思維方式——計算思維。她認為,計算思維就是運用計算機科學的基礎概念進行問題求解、系統設計,以及人類行為理解等涵蓋計算機科學之廣度的一系列思維活動。
  • 信息整合提升設計思維學習能力
    但如何才能上好學,我們決定從提升和改進學生學習能力和教師輔助支撐作用入手去探索,從2018年起在全區探索開設「設計思維養成」這一門課。由於涉及交叉學科的知識,需要運用大數據、人工智慧等先進技術,快速提取學生學習發展相關特徵,建立學習心理的評估模型,為全區中小學生提供信息技術條件支撐的設計思維培養體系。
  • 凱元老師設計思維季寧波站:共情,洞見,設計
    眼下疫情漸息,設計思維商學院推出凱元老師親授設計思維Level1工作坊,從第27期至32期,包括寧波、深圳、北京、上海、杭州、廣州共六城巡迴課程,解決大家的產品和轉型困惑,為大家帶來後疫情時代產品突破的創新大課。
  • BNU課程思政雲享會 | 博弈思維:從博弈論的角度幫助學生理解國家的...
    下面,周亞副教授將從課程內容及教學方式兩個緯度進行分享,介紹本課程是如何圍繞學生學習興趣開展「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設計的。1課程內容設計中,案例圍繞解讀國家的政策方向進行選擇,講中國故事,講大政方針政策背後的科學邏輯,促使學生更加理解中國現實社會,提升其為中華崛起而奮進的使命感,進行價值塑造。
  • 憲法思維如何在制度設計中發揮作用?
    憲法思維是一種系統化的思維習慣。在日常的制度設計中,我們會發現,制度設計沒有「一招鮮」,制度設計中也幾乎沒有「全壘打」,幾乎沒有制度能夠設計成全是好處、沒有一點問題。因此理性的制度設計只能說兩害相較取其輕,兩益相較得其重,尋找到一個利益更大化的選擇。
  • 深圳餐飲空間設計環境藝術思維方法應用-品築設計
    餐飲空間設計思維不是單一的方式,而是多種思維方式的整合。設計思維除了符合四思維的一般規律外,還具有其自身的一些特殊性。下面,專業餐廳設計公司-品築設計通過形象性和邏輯性、形象思維獨立、可視形象、環境設計本質,為餐飲老闆談談深圳餐飲空間設計環境藝術思維方法應用。
  • 英語學習者如何從漢語思維向英語思維轉換?
    很多英語「聽說讀寫」都很牛逼的人他們在看書或者和人交流時會不會先在腦子裡翻譯成漢語來理解呢?當然不會,因為,所謂「流利」,指的是不假思索,脫口而出!熟練,自如,從容使用英語的人從漢語思維向英語思維轉換的過程很快,幾乎是瞬間完成的。
  • 思維模型是什麼?理清事物的本質,如何培養自己的底層思維模型
    那麼我們為什麼需要思維模型?約翰·繆爾曾經說過:「如果我們試圖理解一樣看似獨立存在的東西,我們將會發現它和宇宙間的其他一切都有聯繫」。只有不斷升級思維認知,建立思維模型,才能更好更快速的解決複雜問題。那麼如何去構建我們的思維模型呢?一、深度理解「重要學科中的重要理論」什麼是重要學科中的重要理論?給的建議是:數學,生物,物理,社會學等。
  • 桌球業餘愛好者怎樣理解打球,國乒訓練戰例談思維如何提高
    我們來談談如何理解桌球,怎樣才能提高技術。 業餘愛好者往往沒有經過系統訓練,很多都在自己思考如何打球,如何運用戰術。常見的是看世界冠軍比賽,以及找專業文章學習,以及聽某些國家隊教練或球星的採訪。
  • 獨立CIO陳其偉:人工智慧與設計思維的激情共舞|愛分析活動
    近期,愛分析在北京舉辦了2020愛分析·中國人工智慧高峰論壇,獨立CIO陳其偉先生進行了題為《未來:人工智慧與設計思維的激情共舞》的主題演講。陳其偉先生闡述了他對於人類認知發展過程,人工智慧在現階段的問題以及未來人類與人工智慧共存的模式的想法與理解。獨立CIO陳其偉先生,分享的主題是「未來:人工智慧與設計思維的激情共舞」。
  • 下屬思維被淘汰,領導思維佔據上風,職場上如何建立自己的大局觀
    於是在職場裡,就誕生了很多有意思的理論,就比如領導思維和下屬思維。從科學的角度而言,根本不存在這兩種思維,而且很重要的一點是,這兩種思維也絕非天生,無非是在工作中經過了不同的歷練,從而產生的一種思維方式罷了。所謂的下屬思維,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打工思維,遇事先考慮怎麼完成,怎麼樣能把績效全部拿到手,好保證自己能夠拿到一份完整的工資。
  • 設計思考如何高效實現用戶情緒理解與可視化呈現?
    下圖是設計思考流程結構化的5個步驟,讓以人為本的設計更易理解、操作,也更為符合組織創新實踐需要。那麼,如何高效實現用戶情緒理解並可視化呈現,是保證創新團隊成員達成用戶需求認知共識,清晰定義顧客價值創新機會點的重中之重。一、基於創新目標的人性需求分析有的放矢與結果導向也是設計思考方法論的重要理念,因此,在創新團隊工作起始,就應該準備好基於組織戰略、社會環境與市場競爭、團隊規劃等明確了團隊的創新目標。
  • 孩子理解能力差,是思維能力沒有培養好,在關鍵期用對方法很重要
    很多家長在面對孩子成績差,理解能力差時都會認為是孩子不肯學,或者天生笨,其實這些很大程度上都是錯的,大部分孩子的智力都差不多,至於為何後天表現差距這麼大,其實這都是因為父母沒有培養好孩子的思維能力,導致孩子對很多事情的理解能力都有偏差。
  • 文案人如何練習基礎策略思維
    前段時間,我在知識星球分享了一段關於文案的觀點,大致意思是文案需要後端能力,即策略思維和商業思維。有群友私下問我,文案人如何提高策略思維和全局觀。今天分享一些自己對這個問題的思考。簡單來說,策略就是達成目標的方法。
  • 桐城中學順利開展英語思維導圖設計大賽活動
    為了進一步推動英語思維導圖走進課堂,提高學生繪製和運用思維導圖的能力,發展和提升學生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豐富學生的校園文化生活,桐城中學團委和英語教研組於2020年11月共同開展了以「A Mind Map, A Mind World」為主題的英語思維導圖設計大賽活動。
  • 如何成為思維大師?批判性思維的六個階段|高瓴 Recommend
    導讀:在社交媒體上,我們隨時隨刻都能看到處於金字塔底層的不會思維者。是否擁有批判性思維和所獲得的學歷並不成正比。心理學家指出,批判性思維是一種可以訓練的will power。投入時間和必需的努力可以使一個人在批判性思維的金字塔上攀登高峰。那麼,如何煉成一個批判性思維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