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層治理中,面對紛繁複雜的環境和艱巨繁重的任務,基層黨組織如何發揮戰鬥堡壘作用,黨員如何發揮先鋒模範作用?這是需要我們回答的一個時代命題。
把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領導基層治理的堅強戰鬥堡壘,是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的一項任務。北京、上海等地以提升組織力為重點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結合實際改革創新基層治理體制機制,推動了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破解了諸多基層治理難題。近日,我們分派評論員赴北京、上海等地深入調研採訪,發回一組現場評論,以饗讀者。
——編 者
古香古色的門樓、精美的磚雕、紅綠相間的雕花門窗,北京東四7米見寬的胡同深處,灰白的磚牆顯得古樸厚重。
這樣賞心悅目的環境,不久前還飽受通信架空電線的困擾。各種架空電線在胡同裡「飛簷走壁」,有的互相纏繞打成死結,有的年久老化,有的固定不牢,不僅嚴重影響居民生活,而且存在很大安全隱患。街道工作人員找相關部門和幾家通信運營商協調,結果是「各說各的理,各有各的難」,遲遲無法解決。今年初,北京推進黨建引領基層治理體制機制創新,在全市推開「街鄉吹哨,部門報到」改革。東四街道藉此吹響了整治胡同架空線路的「哨子」。相關部門來了,移動、聯通等運營商也來了,各單位現場協調、當即施工,沒過多久,架空線路陸續「入地」,胡同面貌煥然一新。
基層治理千頭萬緒。老百姓身邊雞毛蒜皮的小事,可能牽扯到多個部門。有了事情誰來管、誰來協調,都是問題。「七八個大蓋帽管不住一頂草帽」「看得見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見」「叫腰腿不來,叫腿腰不來」,老百姓對這些現象詬病已久。北京致力加強基層組織建設,發揮基層黨組織領導基層治理的戰鬥堡壘作用,「街鄉吹哨,部門報到」改革就是給街道和鄉鎮黨組織領導基層治理打造了一枚「金哨子」,只要「吹響」,相關職能部門必須第一時間「響應」,現場辦公、聯合執法,「事不完、人不撤」。這樣的機制創新,可謂對症下藥。
哨子有了,怎麼吹就成了關鍵。要解決老百姓身邊事、煩心事,不僅需要執法力量下沉,發現問題的眼睛、思考問題的大腦都要沉下去。北京東城區推動街道管理體制改革,選派一批街道幹部下沉到社區工作。「之前是高跟鞋、小西裝、辦公樓裡工作忙;現在變成了平底鞋、運動裝、走街串巷服務居民。」東四街道二條社區專員高洋口中的「改變」,是近些年街道工作的一個縮影。在北京昌平區龍澤苑社區,居委會主任伊然大姐談起社區點滴,滔滔不絕、激情洋溢,雖已年至五十,但看起來顯年輕。當問到保持青春的秘密,一旁的居民笑稱「是因為每天在這社區裡跑得太多,身體鍛鍊出來了」。雖是玩笑,卻足見口碑。基層工作就是要撲下身子,跟老百姓貼得更近,才能看清楚堵點、感受到痛點,「哨子」才能吹得更精準、更有針對性。
哨子吹起來,職能部門來不來?來了能不能解決問題?讓每一聲哨子都有迴響,改革才算成功。在北京石景山區,為配合「街鄉吹哨,部門報到」改革,全面取消了各職能部門對街道的單獨考核,明確由區委和區政府統一組織對街道實施考核,賦予街道對職能部門參與社會治理情況的考核權。而考核結果,還將跟年度績效和評優名額掛鈎。同時,問題如果不解決,還可能被追究責任。一邊是正向激勵,一邊是反向問責,雙向發力,極大激發了職能部門及時報到、認真解決問題的主動性。
有學者總結,社會治理的一個重要方面,是要處理好「條條」與「塊塊」的關係。在實踐中,如何讓街道、鄉鎮所代表的「塊」與職能部門所代表的「條」相互協調,而不是彼此割裂、掣肘,是一道思考題,更是必答題。北京創新「街鄉吹哨,部門報到」改革,可謂牽住了基層治理的「牛鼻子」,不僅建立了一套反映問題、解決問題的機制,更重構了基層條塊之間的權責關係,有效疏通了社會治理的神經末梢,打通了服務老百姓的最後一公裡。
《 人民日報 》( 2018年12月12日 05 版)
(責編:嶽弘彬、黃策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