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的習俗】2021年02月12日黃曆·慧莊心語

2021-02-28 善婆家

2021年02月12日 

正月初二   星期五

春節,即農曆新年,是一年之歲首,傳統意義上的「年節」。俗稱新春、新歲、新年、新禧、年禧、大年等,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歲、過年、過大年。春節歷史悠久,由上古時代歲首祈年祭祀演變而來。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報本反始也。春節的起源蘊含著深邃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承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在春節期間,全國各地均有舉行各種慶賀新春活動,熱鬧喜慶氣氛洋溢;這些活動以除舊佈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鬱的各地域特色,凝聚著中華文明的文化精華。

在古代民間,人們從臘月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便開始「忙年」了,新年到正月十九日才結束。在現代,人們把春節定於農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新年才算結束。春節是個歡樂祥和的節日,是親朋好友歡聚的日子,是人們增深感情的紐帶。節日交流問候傳遞著親朋鄉裡之間的親情倫理,它是春節得以持存發展的重要要義。

百節年為首,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它不僅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思想信仰、理想願望、生活娛樂和文化心理,而且還是祈福、飲食和娛樂活動的狂歡式展示。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屬於漢字文化圈的一些國家和民族也有慶賀新春的習俗。春節與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據現代人類學、考古學的研究成果,人類最原始的兩種信仰:

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

傳統節日的起源與上古原始信仰、祭祀以及天象、曆法等人文與自然文化內容有關。古老傳統節日多數形成於古人擇吉日祭祀,以謝天地神靈、祖先恩德的活動。早期的節日文化,反映的是古人自然崇拜、天人合一、慎終追遠、固本思源的人文精神;一系列的祭祀活動,則蘊含著禮樂文明深邃文化內涵。

「年歲」的概念,來自上古曆法,《盤古王表》與《三命通會》等古籍均有載:「天皇氏始制幹支之名,以定歲之所在」。天皇時代以「歲」來表示「年」。歲以六十甲子(幹支紀年法)為運轉週期,循環往復,永無止境。「歲」即「攝提」(原始幹支),又名為「歲星」、「太歲」。在傳承發展中後世將這套多音節的攝提紀元(歲)術語簡化為一個字,其與簡化後的幹支在《爾雅》與《史記》均有對照關係的記載。如:太歲在寅曰攝提格,在卯曰單閼,在辰曰執徐,在巳曰大荒落,在午曰敦牂,在未曰協洽,在申曰涒灘,在酉曰作噩,在戌曰閹茂,在亥曰大淵獻,在子曰困敦,在醜曰赤奮若(語出《爾雅·釋天》)。古人以天幹地支來作為載體,天幹承載的是天之道,地支承載的是地之道;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在人成運;故設天幹地支以契天地人事之運。幹象天而支象地,萬物雖長於地上,但萬物的榮盛興衰卻離不開天。天地定位,幹支以定時空,十天幹與十二地支的組合,形成了六十甲子,用以闡述天地人事。幹支紀元法,以立春為歲首,交節日為月首。

上古幹支曆法的製定為節日產生提供了前提條件,原始信仰與祭祀文化是年節形成的重要因素。春節是由歲首祈年祭祀演變而來,上古時代人們於一年農事結束後在新一年開端的歲首,舉行祭祀活動報祭天地眾神、祖先的恩德,祈求豐年。古代的祭儀情形雖渺茫難曉,但還是可以從後世的節儀中尋找到一些古俗遺跡;如嶺南部分地區沿承有在新年初一拜歲的習俗,新年期間隆重盛大的拜神祭祖節儀活動,由此可見上古時代歲首祈年祭祀的蛛絲馬跡。原始意義上的歲首,是指幹支曆法的「立春」,當天象「鬥柄指寅」時,陰陽轉化,陽和起蟄,品物皆春,意味著新的一個輪回已開啟。春節的起源和發展是一個逐漸形成,潛移默化地完善與普及的過程。年節文化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反映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內涵,也記錄著古代人們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內容。

「正月初一」有不同名稱:

在先秦時叫「上日」、「元日」、「改歲」、「獻歲」等;到了兩漢時期,又被叫為「三朝」、「歲旦」、「正旦」、「正日」;魏晉南北朝時稱為「元辰」、「元日」、「元首」、「歲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則稱為「元旦」、「元」、「歲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現在農曆的正月初一,歷史上稱為「元旦」;而現在過的農曆「春節」這一概念,古代是沒有的,是民國政府創造的。「春節」這一概念是在民國時期逐漸被提起。民國時期,西曆被引進,而農曆成為了進行農事的標準。1914年民國政府在內務部呈文中提到「擬請定陰曆元旦為春節「。故,春節這一說法才逐漸流傳開來。

辛亥革命後,1912年中華民國北洋政府時期採用西曆,但用「民國」紀年,1月1日為西曆歲首;1914年起把夏曆正月初一(即農曆正月初一)作「春節」,視為農曆年的開始,即為歲首。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定採用「西元紀年法」,將西曆1月1日稱為「元旦」,夏曆正月初一仍稱「春節」。

年節是中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在歷史發展中,雜糅了多地多種民俗為一體,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中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各民族過新年的形式各有不同。春節是漢族最重要的節日,滿、蒙古,瑤、壯、白、高山、赫哲、哈尼、達斡爾、侗、黎等十幾個少數民族也有過春節的習俗,只是過節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蘊味無窮。春節期間的慶祝活動極為豐富多樣,有舞獅、飄色、舞龍、遊神、押舟、年例、逛廟會、逛花街、賞花燈、燒炮、燒煙花、摜春盛,也有踩高蹺、跑旱船、扭秧歌等等。祭祀神靈、祖先習俗盛行於南方沿海一帶,承襲古時習俗,春節期間多地有舉行隆重盛大的報祭天地神恩、迎禧祈福等祭祝祈年活動,內容豐富多彩,熱鬧喜慶,年味濃鬱。春節期間貼年紅、守歲、吃團年飯、拜年等各地皆有之,但因風土人情的不同,細微處又各有其特色。春節民俗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中華民族的生活文化精粹的集中展示。

春節是除舊佈新的日子,春節雖定在農曆正月初一,但春節的活動卻並不止於正月初一這一天。從年尾廿三(或廿四日)小年起,人們便開始「忙年」:祭灶、掃塵、購置年貨、貼年紅、洗頭沐浴、張燈結綵等等,所有這些活動,有一個共同的主題,即「辭舊迎新」。春節是個歡樂祥和的節日,是闔家團圓的日子,也是人們抒發對幸福和自由嚮往的狂歡節和永遠的精神支柱。過節前,別井離鄉的人們都盡可能地回到家裡和親人團聚,共享天倫之樂。除夕,全家歡聚一堂,吃罷「團年飯」,長輩給孩子們分發「壓歲錢」,然後「守歲」,迎接新年到來。年節期間,親朋好友之間相互走訪拜年,表達對親朋間的情懷以及對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

春節也是敦親祀祖、祭祝祈年的日子。祭祀是一種信仰活動,是人類在遠古生存活動而創造出來的期望與天地自然和諧共生的信仰活動。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人們在春節祭祀上天神靈(祖先),重溫先祖們構建的「天人合一」生態世界基礎上,緬懷和感受天地神靈(祖先)好生之德的神聖與威嚴,不忘肩負「天道秩序」賦予今人維護人倫向善的責任與使命,心懷敬畏,方行之高遠。正因如此,在熱鬧非常的春節期間,敬天法祖祭祀活動才依循祖上規矩,進貢上香,叩拜行禮,莊重肅穆,一絲不苟。

春節更是群眾娛樂狂歡的節日。元日子時交年時刻,鞭炮齊響、煙花照天、辭舊歲、迎新年等等各種慶賀新春活動達於高潮。年初一早上各家焚香致禮,敬天地、祭列祖,然後依次給尊長拜年,繼而同族親友互致祝賀。元日以後,各種豐富多彩的娛樂活動競相開展,為新春佳節增添了濃鬱的喜慶氣氛。因此,集祈年、慶賀、娛樂為一體的盛典春節就成了中華民族最隆重的佳節。而時至今日,大部分地方除祀神祭祖活動有所淡化以外,年節的其它主要習俗,都完好地得以繼承與發展。節日的熱烈氣氛不僅洋溢在各家各戶,也充滿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還有舞獅子、耍龍燈、演社火、遊花市、逛廟會等習俗。這期間花燈滿城,遊人滿街,熱鬧非凡,盛況空前,直要鬧到正月十五元宵節過後,春節才算真正結束。傳統節日儀式與相關習俗活動,是節日元素的重要內容,承載著豐富多彩的節日文化內涵。

正月初一,是農曆年、月、日的開始,這一天是農曆正月的頭一天;又因為它是第一個朔日,所以又稱「元朔」。春節俗稱過年,是中國最重要最盛大的傳統節日,主要的民俗活動有拜年,放鞭炮,貼春聯,給壓歲錢。隋代杜臺卿在《玉燭寶典》中說:「正月為端月,其一日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

正月一日是農曆一年之元,一月之元,一日之元,所以稱為「三元」;因為這一天還是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稱「三朝」;又因為它是第一個朔日,所以又稱「元朔」。正月初一還有上日、正朝、三朔、三始等別稱,意即正月初一是年、月、日三者的開始。

從年初一開始便進入迎禧接福、拜祭神祖、祈求豐年主題。元日子時交年時刻,鞭炮齊響、煙花照天、辭舊歲、迎新年等各種慶賀新春活動達於高潮。炮竹聲中辭舊歲,煙花滿天迎新春。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燒炮竹,叫做「開門炮仗」,送舊迎新。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

正月初一迎新歲,拜歲。早上各家焚香致禮,敬天地、祭列祖,拜歲神。然後依次給尊長拜年,繼而同族親友互致祝賀。新年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恭祝新年大吉大利。《佔書》中說,正月初一是「雞日」。

傳統習俗:開門炮仗、拜歲、祈年、拜年、佔歲、聚財。

辦年貨

中國的年俗文化源遠流長,全國各地衍生出紛繁多樣的過年習俗,南北迥異,各具特色。雖然各地習俗不盡相同,但是備年貨、送年禮卻是幾乎全國上下的「過年必備」。置辦年貨,包括吃的、穿的、戴的、用的、貼的(年紅)、送的(拜年)禮物等等,統名曰之「年貨」,而把採購年貨的過程稱之為「辦年貨」。辦年貨是中國人過春節的一項重要活動。

祭灶

農曆十二月廿三/廿四日祭灶,是日入夜後要把灶臺刷乾淨,把舊的灶君取下燒掉,除至夕日晨早把新像貼上,一送一迎,都要擺置酒肉、糖果、甘蔗、米果等,燒香、點燭、放紙炮。民間祭灶,源於古人拜火習俗,祭灶在中國民間有幾千年歷史了,灶神信仰都是中國百姓對「衣食有餘」夢想追求的反映。

掃塵

在民間,新年前夕有「臘月二十四,掃塵(亦稱掃屋)的習俗。民諺稱「二十四,掃房子」。民間稱做「掃塵日」。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淨淨迎新春的歡樂氣氛。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年前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以祈來年清吉。

貼年紅

年廿八、廿九或三十日家家戶戶「貼年紅」(年紅是春聯、門神、年畫、「福」字等過年時所貼的紅色喜慶元素統稱)。根據《玉燭寶典》、《燕京歲時記》等著作記載,春聯的原始形式就是人們所說的「桃符」。唐朝以後,除了以往的神荼、鬱壘二將以外,人們又把秦叔寶和尉遲恭兩位唐代武將當作門神。貼春聯也叫貼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都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新增喜慶氣氛。據說這一習俗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對聯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貼法也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鬥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鬥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家俱、影壁中。

貼年畫: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中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民國初年,上海鄭曼陀將月曆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這是年畫的一種新形式。這種合二而一的年畫,以後發展成掛曆,至今風靡全國。

窗花與「福」字: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託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潢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過年貼「福」字,是中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

年夜飯

年夜飯又稱年晚飯、團年飯、團圓飯等,特指除夕晚餐。年夜飯來源於古代的年終祭祀儀禮。一年一度的年夜飯對中國人是極其重要的,一家老小互敬互愛、共敘天倫,圍坐餐桌旁,倍感幸福。人們十分注重除夕的「年夜飯」,除闔家團圓、聚天倫之樂外,也祈求一家大小平安,在外工作的人都趕回來過新年。團年飯是過春節的重頭戲,不但豐富多彩,而且很講究意頭。吃團年飯前先祭祖、拜神,香燭燒完才開飯。席上一般有雞(寓有計)、魚(寓年年有餘)、蠔豉(寓好市)、生菜(寓生財)、腐竹(寓富足)、生蒜(寓會計算)等以求吉利。

守歲

除夕守歲是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守歲的民俗主要表現為除夕夜燈火通宵不滅,守歲謂之「燃燈照歲」,即大年夜遍燃燈燭,所有房子都點上燈燭,還要專門在床底點燈燭,謂之「照虛耗」,據說如此照歲之後,就會使來年家中財富充實。古時南北風俗各異,古時北方守歲習俗主要為熬年夜,如晉朝周處所著的《風土記》中說:除夕之夜大家各相與贈送,稱「饋歲」;長幼聚歡,祝頌完備,稱「分歲」;終歲不眠,以待天明,稱「守歲」。有的地方在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閒聊,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壓歲錢

壓歲錢,年俗活動之一,年晚飯後長輩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在民俗文化中寓意闢邪驅鬼,保佑平安。壓歲錢最初的用意是鎮惡驅邪。因為人們認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壓歲錢壓祟驅邪。

在歷史上,壓歲錢是分多種的,一般在新年倒數計時時由長輩分給晚輩,表示壓祟,包含著長輩對晚輩的關切之情和真切祝福;另一種就是晚輩給老人的,這個壓歲錢的「歲」指的是年歲,意在期盼老人長壽。可追溯的最早壓歲錢在漢代,又叫壓勝錢,並不在市面上流通,而是鑄成錢幣形式的玩賞物,有避邪的功能。

年例

年例,年俗活動之一。其主要禮俗內容是敬神、遊神、擺醮、祭禮社稷,主旨是酬謝神恩,祈禱風調雨順、百業興旺、國泰民安。大體上是從正月初二起至正月底止,也有些地方是在農曆二月份。農村年例大多以土地廟為中心,周圍幾個村子一起舉行。敬天法祖這一傳統習俗代代相傳,所以人們總要舉行祭祀儀式,感恩追始,祈福。

拜歲

拜歲,年俗活動之一。在歲首早上迎新歲,拜祭「歲神」。「歲」又名為「攝提」、「太歲、歲神」,是天皇氏時代創制的紀元星名,也是民間信仰的神靈。太歲以六十甲子的幹支紀年法為運轉週期,共六十位,每年有一位歲神當值,在當年當值的太歲謂之「值年太歲」,是一歲之主宰,掌管當年人間的吉兇禍福。如《三命通會》中所講:「夫太歲者,乃一歲之主宰,諸神之領袖」。拜歲是歷史最悠久的過年傳統風俗,這古俗如今在廣東,尤其在吳川一帶仍盛行。在新年初一辭舊迎新之際,迎新歲,拜祭天地、歲神,接福、祈年。這一傳統習俗代代相傳,時至今日,拜歲依然是春節的主要習俗內容之一。

拜年

春節期間走訪拜年是年節傳統習俗之一,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管道。初二、三就開始走親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賀祝福,說些恭賀新喜、恭喜發財、恭喜、新年好等話。拜年的意義所在是親朋好友之間走訪聯絡感情、互賀新年,表達對親朋間的情懷以及對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

隨著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現代社會通行的賀年卡在中國古代已經實行,早在宋代,皇親貴族士大夫的家族與親族之間已使用專門拜年的賀年片,叫做「名刺」或「名貼」。

派利是

派利是,是流傳已久的年俗之一,「利是」亦有寫作「利市」或「利事」。派利是,利是利是,寓意著一年都能利利是是,大紅大紫。「利市」一詞早在《易經》中便有記載,帶有本少利多的意思。元代《俗諺考》亦提及「為了吉兆,要向主家討個利市」的說法,由此可見,利市亦有好運的意義。根據《易雜注》所載:「營商利市,營達利事」,生意人派的叫利市,取其有利於做任何事情的意思。

燒炮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炮仗」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燒炮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炮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爆竹」、「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關於爆竹的演變過程,《通俗編排優》記載道:「古時爆竹。皆以真竹著火爆之,故唐人詩亦稱爆竿。後人卷紙為之。稱曰「爆竹」。

炮竹的原始目的是迎神與驅逐鬼怪。後來以其強烈的喜慶色彩發展為辭舊迎新的象徵符號。燒炮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

來源:網絡

相關焦點

  • 【女人生理期最佳4款補血甜品】2020年12月20日黃曆·慧莊心語
    今日八字:庚子   戊子   丁酉   庚子2020年12月20日  星期日   射手座農曆二0二0年十一月初六日庚子年戊子月丁酉日(日納音:山下火)月令:仲冬月名:戊子物候:虎始交月相:夕月日祿:午命互祿   辛命進祿彭祖百忌:丁不剃頭   酉不會客相沖:雞日沖(辛卯)兔歲煞:歲煞東星宿:東方房日兔-吉空亡所值:年:辰巳   月:午未   日:辰巳
  • 【寒露節氣美食】2020年10月08日黃曆·慧莊心語
    月08日  星期四   天秤座農曆二0二0年八月廿二日庚子年丙戌月甲申日(日納音:井泉水)月令:仲秋月名:丙戌物候:鴻雁來賓月相:下弦月日祿:寅命互祿   庚命進祿彭祖百忌:甲不開倉   申不安床相沖:猴日沖(戊寅)虎歲煞:歲煞南星宿:西方奎木狼-兇空亡所值:年:辰巳   月:午未   日:午未
  • ​2021年春節&情人節&雨水活動!!
    2021年春節&情人節&雨水活動春節活動一·除夕登陸好禮!!
  • 【需要補充維生素的6類人群】2020年11月05日黃曆·慧莊心語
    今日八字:庚子   丙戌   壬子   庚子2020年11月05日  星期四   天蠍座農曆二0二0年九月二十日庚子年丙戌月壬子日(日納音:桑松木)月令:季秋月名:丙戌物候:蟄蟲鹹俯月相:更待月日祿:亥命互祿   癸命進祿彭祖百忌:壬不泱水   子不問卜相沖:鼠日沖(丙午)馬歲煞:歲煞南星宿:西方奎木狼-兇空亡所值:年:辰巳   月:午未   日:寅卯
  • 農曆新年 起源故事 習俗禁忌 全掌握!
    今次會同你一次過講曬 農曆新年禁忌 、 農曆新年由來 、 農曆新年意義 、 農曆新年習俗 ,確保你對呢個節日有充分嘅認識!1) 農曆新年由來農曆新年是指 年初一 ,即 農曆 的 元旦 。農曆新年有 春節 、 歲首 、 正旦 、 新春 的別稱。對於 春節起源 ,其實有各種說法,而當中比較廣為人知的是和 「 年 」有關的傳說。
  • 春節,最大之傳統節日
    元日之別稱正月初一日,為春節之正日,亦稱「新正」「三元」「三朝」「三始」「三朔」。傳統以正月初一日為「元旦」、新年。白居易(時年七十一)<喜入新年自詠>詩云:「白鬚如雪五朝臣,又值新正第七旬。」又如薛逢<元日田家>詩云:「相逢但祝新正壽,對舉那愁暮景催。」所謂「三元」意指「歲之元,時(季)之元,日之元」。
  • 舊正月|春節2021年
    春節:春節(しゅんせつ)傳統節日:伝統(でんとう)ある祝い事華人:華人(かじん)休假七天:一週間の連休になる年尾廿四日小年起,人們便開始「忙年」:祭灶、掃塵、購置年貨、貼年紅、洗頭沐浴、張燈結彩等等,所有這些活動,有一個共同的主題,即「辭舊迎新」。
  • 【2021年01月02日】(周六)農曆十一月十九
    (商務合作請加客服微信OKC0107 電話:17614872244)2021年01月02日(周六)農曆十一月十九
  • 2021年02月12日新聞聯播文字版
    除夕夜,中央廣播電視總臺《2021年春節聯歡晚會》如約而至。用流光溢彩的舞臺、精彩紛呈的節目,在傳統文化和現代高科技交相輝映中,為全球觀眾奉上了一道歡樂、溫暖的文化年夜飯。據初步統計,截至今天(2月12日)中午,2021年春晚直播跨屏受眾規模達到12.72億人,用戶觀看次數達49.75億次,海外用戶通過社交媒體等觀看春晚直播的觸達人次超過3259萬次。
  • 「年」在一起 | 留澳度歲,每天都有不一樣的「心發現」
    對於留在異鄉一個人過年的人們來說,不能與親人團聚的春節固然遺憾,但不經歷春運的傳統中國年,未必就沒有繽紛綻放的道道彩虹;迎接辛醜年農曆春節已進入倒計時,留在家中原地度歲的澳門市民,又將選擇怎樣安排這個同樣「不尋常」的新春假期呢?     寒暑相推,而歲成焉;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傳統中國年,過的正是一個「文化味」。
  • 春節 どう過ごすの?
    2021年の春節は2月12日(土)です,休み期間は2月11日(金)から2月17日(木)まで7連休となります。各都市の新年イベント 春節には多くの文化的な行事が行われます。中國の多くの町のお寺の縁日では催し物が見られます。龍の舞や獅子舞、皇帝の結婚式のような催しが現存する大邸宅で行われています。春節の飾り 道路や建物、家のあちらこちらを赤で飾ります。「赤」は春節のメインカラーです。そしておめでたい色でもあります。赤い提燈を道路へ掲げ、入り口には赤い対句を飾ります。
  • 【公告】南亞2021年1月合併營業額
    日 期:2021年02月05日公司名稱:南亞 (1303
  • 2021/02/23重慶產業資訊
    月在京召開[2021/02/23鳳凰網]當前,新一輪科技創新和產業變革席捲全球,以數據驅動為核心的數位化、網路化、智能化深入推進,數位新動能加快釋放。為貫徹落實國家大數據戰略,進一步推動大數據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創新,深化大數據產業高效交流合作,中國工信出版傳媒集團將於2021年3月30—31日在京舉辦「第七屆中國國際大數據大會」。
  • 每日親近神【2021年3月2日】
    按當時的習俗,地位顯赫的人或官吏才可以坐在城門口,羅得既能坐在所多瑪城門口,顯然他是發達了。然而,他的成功似乎沒有被神肯定,因為天使一開始寧可在街上過夜,也不願到羅得家住宿,最後才勉強前往。這實在提醒了我們應當追求神所看重的,才有真正的價值。
  • 關於下發足彩12月29日-2021年1月4日獎期競猜場次安排的通知
    關於下發足球彩票12月29日-2021年1月4日獎期競猜場次安排的通知我中心制定了中國足球彩票勝負遊戲(14場、任選9場)、6場半全場勝負遊戲和4場進球遊戲12月29日-2021年1月4日的競猜場次安排(具體附後),其競猜對象、開售時間、停售時間和計獎時間均以本文為準
  • 春節祭祖,追本溯源最高的儀式感
    大紅的燈籠掛起來,墨香的春聯貼起來,熱騰騰的年飯蒸起來,老媽媽守候在大門外期盼著久未歸來的遊子……這些都是我們記憶中過年裡最熟悉的畫面,此時此刻,大家都沉浸在這濃濃的年味與歡聲笑語之中除了這些動人的畫面之外,其實年三十還有一個特別隆重而莊嚴的儀式,可以說貫穿古今,將我們整個家族祖祖輩輩的心念緊緊的聯繫在一起,這就是春節祭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