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你可知不管是色澤誘人的食物還是包裝精美食物,都會暗藏一些小「套路」,快看看你中招過嗎?
暗藏問題的食物
水果店和超市的冷柜上總能見到很多切好的盒裝水果,在燈光的照射下看上去十分的新鮮,而且已經去皮切塊、直接能吃,就省去了不少麻煩~
但水果切開後,時間久了,裡面的維生素很容易氧化、流失,造成營養含量降低,而且處理不當,易受細菌汙染;
有些商販為降低成本,甚至用快要壞掉的水果製成果切盒,切除爛掉的部分,剩下好的部分切塊包裝起來,讓人看不出一點問題。
但水果開始腐爛時就會滋生細菌、黴菌,產生的細胞毒素會在食物裡擴散,即便看起來沒有爛的部分很可能也已經黴變了,食用後容易引起腹痛腹瀉,甚至呼吸異常、有致癌風險!
不管是超市還是一些農產品市場,都會設有一些餅乾、糖果、糕點等散裝食品區域,價格便宜,香味撲鼻,很是誘人~但是這些散裝食品,也很容易存在問題:
首先因為沒有包裝,本身就容易沾上灰塵細菌;再加上還有些不自覺的顧客會順手拿了嘗嘗味道,則造成了二次汙染;另外,不少散裝食品其實都沒有生產廠家、生產日期等相關說明,這也是一大安全隱患。
比起散裝的各種食物,其實更推薦購買自帶包裝的。
在包餃子、包餛飩、做肉丸時,為了方便,很多人會直接購買店家已經剁好的肉。但其實小編更建議大家自己剁餡。
因為已經剁碎的肉,看不出用的是什麼肉,特別是一些街邊小販,可能是豬肉的邊角料或者賣不出去的肉混合絞制而成的;而且絞肉的機器也不知道幹不乾淨,可能有灰塵等殘留,但當它們混在一起打碎後,購買時根本無法分辨。
一些手擀麵條、刀削麵、餃子皮、餛飩皮等,會用普通的保鮮袋裝好,放在冰櫃中售賣。
要注意,如果這些袋裝的麵食沒有標註生產日期,不建議購買。以免買到隔天的甚至是過期的。
另外,還要注意的是,這些麵食的保質期很短,最好買當天製作的,並當天吃,不要久放;而且小麥的表皮是深黃色的,因而其製品會稍帶黃色,若太白的話也不建議購買。
像冷凍雞腿、雞翅等這類食物,是全程冷鏈運輸和保存的。正常情況下,水分都是凍在肉裡面的,外面最多只會有層薄霜。
但若是中途解凍過,會有大量的水化開流出,當再次冷凍起來就會形成大量冰渣。而在這解凍、再凍的過程中,很容易滋生細菌,也會使得肉質的口感變差。
因此,冰渣很多的冷凍食物最好不要購買,烹調時一定要保證熟透。
除了生產日期、保質期
這些也要看
很多人在購買食品之前,都習慣看一下生產日期和保質期,以此來決定自己是否要購買。但是,小編想提醒大家,除了它們倆,還有一些信息也不能錯過~
食物也有自己的「小脾氣」,有些食物喜歡待在冷凍區,有些則喜歡常溫避光,而若是放錯了地方,即使沒有過保質期,也可能會發生變質的情況。
而且,若沒有按要求存放,食物的營養價值也會流失。
因此,在購買食物之前還要看一下存儲條件,該冷凍的別冷藏,該冷藏的就不能放在常溫處。
食品類型,就是用一句話來說出這是什麼食品。也往往最容易看出「本質」。
舉例來說,一瓶飲料上寫有「香蕉牛奶」,那麼它究竟是香蕉味的糖水還是香蕉味的牛奶?這時就需要查看它的食品類別了:
*標註的是「調味牛奶」,那它的本質就是牛奶,其中加了香蕉味糖漿、增稠劑等;
*標註的是「乳飲料」,它的本質就是糖水,可能水中加了些香蕉漿、糖、少量牛奶或奶粉。
有些人也會看營養成分表,最關心的要屬能量、脂肪、蛋白質的含量,但其實簡單的一張表,也有商家埋下的「坑」。
有些商家為了讓熱量數據看起來低一點,會將計算方式改成30g或者40g。而當你把份量換算成100g,數據可能就很觸目驚心了。
擔心長胖的人一定要看!國內大多數食品都是按KJ(千焦)標註的,和我們常說的卡路裡差幾倍。有一個簡單的換算方法:1千卡(Kcal/Cal)≈4千焦(KJ)。
我們都知道反式脂肪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因而購買食物時要避免。
但是有時候,反式脂肪標註為0,若配料表上有【氫化/部分氫化、人造黃油/酥油、人造奶油、代可可脂、植脂末、單、雙甘油脂肪酸酯】這些字眼,也不要購買,它們都是反式脂肪的別名。
印有「不含防腐劑」標誌的食品才是健康、安全的。但你可知我們常吃的糖和鹽,也是很好的「防腐劑」。
比如有些醃菜,一般不會添加防腐劑,都是通過添加大量鹽來實現長期保存的目的。而長期攝入過量的鹽,對人體的危害可能會超過合法添加的防腐劑。
另外,很多時候食品並不會明確標註糖含量,而是隱藏在碳水化合物含量中了。
最後小編還想要提醒大家,配料表越簡單越好,前三位是佔比最多的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