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你分享江山資訊|帶給你一個不一樣的江山
我們一路與你同行
近日,本報攝影記者黃水福無意中發現一份發行於民國二十年(1931年)的《衢江日報》。據了解,此衢江不是現在的衢江區,而是衢州江山的簡稱,報紙上刊登的報社地址、印刷單位都在江山。那麼,一起來看看——
89年前的老報紙
——民國二十年的《衢江日報》
「估計這份報紙是我義父的父親隨手拿來包裹東西的,裡面包著幾張地契,還特意在報紙上寫上他的名字。」前幾日,在收拾義父的遺物時,黃水福發現了這張有些破舊的報紙。緣於職業敏感性,他意識到這份報紙可能很有價值,小心翼翼地攤開拍了照,讓義父的兒子周金陽妥善保管。他諮詢了檔案館工作人員,得知這份報紙是江山人何炯創辦。
頭版大部分是廣告
廣告詞中可以一窺當時時局
從拍攝的報紙上看,這張《衢江日報》出版日期是「民國二十年(1931年)十一月二十七日,星期五」。因年代久遠,紙質已變黃,有幾處損壞。繁體字、豎排,整份報紙透著濃濃的民國風。
頭版右上角,印有《衢江日報》四個大字。邊上還印有這些信息:報社當時設在「江山縣江山旅館內,由江山縣新華印刷社承印,每日出一張。下面刊登的就是該報的報紙價格:1.每本一張售同元5枚;2.每月售大洋四角;3.每半年售大洋二元二角;4.每年售大洋四元二角。另外,外地的每月還要加郵費一角五分。報紙上還有廣告收費條例:日報上字數50字以下每月大洋一元五角,百字以下每月大洋二元,中縫緊要啟事面議。
從報紙上看,頭版大部分內容是廣告,有銀行的、電燈公司的、鐘錶眼鏡店的、藥店的。「日貨絕對不賣,國貨儘量提倡。」其中,一條萬豐泰南客棧的廣告打出了這樣的標語,可見當時的時局與民心。下面的廣告詞大意是:本客棧從開業以來一直物美價廉,現在日本人強佔我們國土,客棧和各省同胞一起應對國難,對日經濟絕交,現在我們這裡到了一批海味雜貨,價格特別低廉,希望大家前來購買。
二版頗有看頭
國內外大事、本地新聞都有
另外一個版面則為新聞報導,大概三分之二的內容都是國內重大時事報導,有報導時局的時政新聞《粵四全會舉行正式會議》等。因為報紙殘缺,有些字不全,但仍能看到一些文章有「堅持日本撤兵」等字眼。
中間部分刊登有江山籍名人汪漢滔為紀念《衢江日報》出版而題寫的「毛瑟三千」四個字。孫中山在1922年8月24日《與報界的談話》中說:「常言謂:一支筆勝於三千毛瑟槍」。一支筆可以當得過三千支毛瑟槍,這個題詞應該是對報紙影響力的一種稱讚和祝福。
最下方則是「衢江新聞」,也就是江山本地新聞。其中一篇社會新聞,題目為:「錯用勇氣是賤骨頭」,內容是:
錯用勇氣是賤骨頭
昨日,記者路過城內慈橋亭,突有一青年男子,年可弱冠,與一兩鬢蒼蒼之老漢相吵。該少年目以年盛力強為可恃,當即舞動鬥大拳頭,往那老漢頭上劈將下去,大有一拳打死之氣概。記者當以人命關天,趕忙上前排解。一面用手拉開,一面向該少年說:「老兄,你的勇氣用錯了,現在日本人正在欺侮我(們),你不把你的勇氣用在日本人頭上,偏偏來用在這個不能抵抗的老漢身上,你的骨頭真賤啊。」那少年說:「你罵我是賤骨頭,那麼那些有錢的人欺侮沒錢的人,地位高的人欺侮地位低的人,是什麼東西呢?」我說是有智識的賤骨頭。伊乃抱慚而去雲。
另一篇社會報導,也頗有看頭。主標題為:大布袋發生搶案,副標題為:被搶大洋五十元,背部受微傷三刀。大布袋,現為我市上餘鎮大夫第村。
大布袋發生搶案
昨日下午一時許,有自龍遊紙廠回裡之江山南鄉人一(姓氏不詳),行經離江山十三裡路之大布袋附近山旁,忽遇強盜三人,當頭攔住。該做紙工人因同行孤單,無力抵抗,意欲引腿逃避,而該強盜等即將伊拿住,不肯放鬆,並出示洋角刀,向該工人示威,一面打開包袱,搜索錢洋。該工人見盜如此,竟與其拼命搶奪,無如眾寡不敵,結果竟被盜搶去大洋五十元,背部受微傷三刀。聞該工人於被搶之後,即奔赴江山縣遞書追究雲。
現在報紙在何處?
已無償捐給檔案館
經查證,《衢江日報》於民國二十年(1931)三月創辦,為土地革命時期中共江山黨組織進行革命宣傳的重要報紙。社址初設在江山城內洪山殿弄的江山旅館內。發行量1000份。由江山人何炯和衢縣人吳心水(曾任銀行經理)合辦並分別擔任發行人(董事長)及主編。報紙八開二版。
何炯(1903-1997),字炳煌,筆名耀卿,何家山人,省立第八師範畢業。1926年任國民黨江山縣黨部組織部長,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當過教員、縣督學,創辦過何家山農校和《衢江日報》。
九十多歲時的何老,仍讀書作詩不止。
「只知道有這個報紙,但從沒見過真容,非常珍貴。裡面有很多故事,對於填補那段時間的一些史料空白很重要。」市檔案館館長徐青得知信息後,專程前往塘源口鄉青石村周金陽家。周金陽將這張報紙無償捐給了市檔案館。「拿到這份報紙後,我停不下來研究了,信息量太大,故事太多,歷史太久,期待還原一段江山、衢州報業史、革命史。」
合影於1984年秋。左一何炯,左四高展。
人物連結:
何炯(1903-1997),字炳煌,筆名耀卿,何家山人,省立第八師範畢業。1926年任國民黨江山縣黨部組織部長,1927年加入共產黨。當過教員、縣督學,創辦過何家山農校和《衢江日報》,此後坐過牢房、赴日留學。抗戰時期,受黨指派出任桂林行營《建軍半月刊》主編,第九戰區軍法官,湖南芷江、黔陽縣長,《西南日報》社長。抗戰後回江山從事黨的地下工作。解放後任江山中學校長,衢州、常山教員。1958年被劃為「右派」而解教歸裡,1979年平反。分別任縣人民代表、政協委員,縣文協名譽主席,北京「老戰士」詩詞學會顧問。1985年離休。出版著作有《何炯詩選》《何炯詩詞選》。
記者:何小麗
圖片拍攝:黃水福
編輯:周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