俠客島:最近,一張15年前的舊報紙火了

2020-12-12 人民日報海外網

最近,一張舊報紙火了。

這份2005年的《科學發現報》一角寫著:「國防科學工業委員會領導對外宣稱,中國探月計劃已進入實施階段,3年內,一顆屬於中國的衛星將開始繞月飛行;6年內,中國月球車將在月面軟著陸;2020年之前,中國研製的機器人將把月壤樣品採回地球。」

15年後回首,人們發現,正是在2020年,嫦娥五號奔向月球,開始實施採集月壤樣品的任務。不少網友讚嘆「中國精準完成了計劃中的每一步」。

一張藍圖繪到底,一棒接著一棒跑。如果說過去數十年中國發展有什麼秘訣,這種跬步千裡的持之以恆,無疑是其中的核心精神。

2005年《科學發現報》刊登中國及世界各國探月計劃。圖源:網絡

20世紀70年代,月球上的一座環形山被國際天文學者命名為「萬戶」。

萬戶,原名陶成道。600多年前,這位明朝官員將自己綁在椅子上,兩手各持一隻風箏,命人點燃了捆綁在椅背上的47枚火箭。這位粉身碎骨者,是人類文明史上第一個嘗試飛向深空的人。

萬戶代表著夢想,「嫦娥」則是幾代航天人的辛勤耕耘與奮力開拓的結果。

1955年10月,在周恩來親自過問下,44歲的錢學森回國;5個月後,他向國務院遞交了《關於建立我國國防航空工業的意見書》。為了保密,錢學森用「國防航空工業」一詞來代替「航天技術」。

一個月後,中國首個火箭/飛彈研究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組建。

14年後,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進入太空。「上得去、抓得住、聽得清、看得見」,寥寥12字,簡要準確地概括了「東方紅一號」衛星的總體技術方案和目標。

漫漫太空,自此開始出現中國的聲音。

1986年3月,數位老科學家聯名呼籲:「中國要跟蹤研究國外戰略性高技術的發展」。讀罷這份建議書,鄧小平提筆批示:「宜速作決斷,不可拖延!」

緊接著,中央組織數百位專家反覆論證,最終選取7個領域、15個主題項目,作為中國發展戰略性高技術的重點。在這份名為「863計劃」的技術發展列表中,航天技術被選定為「第二項高技術領域」。

進入20世紀90年代,「863月球探測課題組」正式成立,中國科學家初步提出「嫦娥奔月」的想法;2003年,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戰略規劃正式提出;2004年,嫦娥一號工程立項實施,拉開中國深空探測的序幕。

中國「雙星計劃」首席科學家劉振興院士回憶:「把繞月衛星發上去,這是被逼出來的。」 當時環顧四周,印度已宣布2007年發射繞月衛星、2008年發射第一艘無人登月飛船,中國科學家認為:「我們必須得趕到前面去,時間已經很緊了。」

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發射。圖源:國家航天局

到目前為止,人類深空探測活動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958年到1970年代末,以美蘇太空競賽為主導,以1969年阿波羅11號實現載人登月和1977年旅行者1號、2號發射為代表,載人深空探測和無人深空探測取得重大進展;

第二階段,1980年代,隨著載人登月競賽結束,深空探測相對沉寂;10年內全球僅發射13次,主要以金星、火星和哈雷彗星探測為主;

第三階段從1990年代至今,新一輪以科學發現為主要目標的深空探測活動逐漸復甦,歐洲、日本、中國、印度、以色列等國家和地區紛紛加入深空探測隊伍。也正是在這一階段,人類迎來了「第二次探月高潮」。

按2005年《科學發現報》列出的各國探月時間表,俄羅斯登月飛船將在當年夏天首次試飛;日本將於2025年在月球建立基地;美國將再度登月的時間定在2015年,且最遲不超過2020年。

但隨著時間推移,直到2017年,俄羅斯才宣布正在著手首個載人登月計劃,將於2031年實現載人登月目標;日本首個軟著陸月球探測器的發射被延遲至2021年;2019年,美國推出旨在2024年重返月球的阿爾忒彌斯計劃—— 踏上「重返月球」之路,最少還要等4年。

這期間,從嫦娥一號到嫦娥四號,中國已取得「連續執行5次探月任務、6次發射成功」的佳績,確立了本世紀前20年中國在無人月球探測領域的領先地位。通過探月一期、二期工程,中國已掌握奔月和近月制動、對月球進行環繞、正面和背面軟著陸、巡視和月地返回探測等關鍵技術,同時形成了較完整的探月工程體系。

此外,中國空間站建設時代如期到來,北鬥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星座部署今年6月全面完成,中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順利發射升空;隨著嫦娥五號返回器的歸來,中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也將全部完成,「探、登、駐」宏觀三步走計劃則將向前推進一大步。

「東方紅一號」後50年,一批中國航天重大計劃逐步接近設定目標。有人說,中國航天實現了從「跟跑」到「並跑」的跨越,下一步要追趕的是「領跑」目標。

嫦娥五號著陸器和上升器組合體全景相機環拍成像,五星紅旗在月面成功展開。圖源:國家航天局

15年前舊報紙的「預言」,中國究竟如何一步步實現?

一位資深航天人告訴島妹,從機制上講,航天事業要取得發展,外因方面離不開國家機器的強有力支持和來自社會各方的充足資源投入;內因上,則有賴於足夠高的科學理論和技術發展水平、足夠強的研製隊伍、足夠科學的組織和管理運營模式。

在他看來,「中國航天事業數十年來的發展、堅定地推進科技探索與工程建設任務,是在強有力的體制支撐和精神鼓舞下完成的,是舉全國之力、不惜一切代價實現的,這隻有為數不多的國家能做到。」

數十年中國航天發展中,航天精神是中國深空夢想的堅實支柱。

當年「兩彈」結合試驗,一名操作手發現彈體內部有一根5毫米長的小白毛,費盡周折、小心翼翼地把小白毛挑出來,消除了試驗安全隱患。錢學森鄭重地把這根小白毛要了去,說:「我要把它帶回北京,作為作風嚴謹細緻的典型,教育科技人員。」

改革開放初期,報紙上到處講「搞飛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中科院院士、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孫家棟收到瀋陽一位老大媽叫兒子寫來的信,信上說:「我是賣茶雞蛋的,聽說你們搞航天的這麼困難,我願意把這幾年賣茶雞蛋掙的錢支援你。」

航天發射時,每次科研人員坐在指揮大廳,看各個系統報告太空飛行器狀態,最愛聽兩個字:「正常」。「正常」背後,對「質量就是航天生命」的認識,是用幾十年的經驗教訓換來的。

1974年中國第一顆返回式遙感衛星發射失敗,火箭同衛星一起爆炸,三九寒冬,200多人含著眼淚在西北戈壁灘撿了3天,一塊塊撿殘骸,小螺絲、小線頭都不放過,有的人還拿篩子把混在沙子裡的東西篩出來,「就是要把失敗的原因搞清楚」。

「嫦娥」歸來,精準實現了15年前的預期。打完「嫦娥」這一仗,中國航天人的旅程還有更遠。孫家棟說,中國航天的下一個發展目標,應該是有能力到達太陽系的任何角落。

此刻豪言會否成真?若干年後我們且看。

文/點蒼居士編輯/明日綾波

來源:俠客島

相關焦點

  • 這張舊報紙火了!
    一張舊報紙,也在網上火了!15年後回首,人們發現正是在2020年嫦娥五號奔向月球開始實施採集月壤樣品的任務不少網友讚嘆:「中國精準完成了計劃中的每一步!」「15年前各國探月計劃,只有中國實現了」我國嫦娥五號探測器總指揮總師顧問葉培建見證參與了嫦娥一號到嫦娥五號的一路走來在他看來,這代表著中國航天人20年來的追求交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 俠客島的臘八粥:名不副實的賞善罰惡
    到俠客島喝臘八粥是《俠客行》的主要劇情線索,今天是臘八節,就來講講《俠客行》的臘八粥。俠客行中龍木二島主自稱四十年前豪氣相投從而訂交,本欲在武林中賞善罰惡,好好做一番事業,但是無意間發現了一張地圖,這張地圖記載著某個無名荒島上有一套驚天動地的武學秘笈,這套秘笈自然便是太玄經了。然而龍木二人並不能參透這些套秘笈,從此,俠客島請你喝臘八粥,就成了整個武林的噩夢。
  • 江山發現89年前的老報紙。這哪裡是一張舊報紙,這是一份寶藏啊!
    據了解,此衢江不是現在的衢江區,而是衢州江山的簡稱,報紙上刊登的報社地址、印刷單位都在江山。那麼,一起來看看—— 89年前的老報紙 ——民國二十年的《衢江日報》 「估計這份報紙是我義父的父親隨手拿來包裹東西的,裡面包著幾張地契,還特意在報紙上寫上他的名字。」
  • 《天涯明月刀》手遊俠客島拍照點在哪 俠客島拍照地點分享
    導 讀 天涯明月刀手遊俠客島拍照點有哪些?天涯明月刀手遊俠客島拍照點在哪裡?
  • 《天涯明月刀手遊》俠客島拍照位置在哪 俠客島勝景錄全收集攻略
    導 讀 天涯明月刀手遊俠客島主要有八個盛景錄可以等待玩家拍照收集,那麼這八個位置都是在哪裡呢,許多玩家找了很久都沒辦法順利的收集
  • 俠客島上的大俠石破天
    金庸小說《俠客行》中,一些大俠上了俠客島都覺得看著劍聖在牆壁上寫下的一首李白俠客行詩,每天都有感悟武學都有提高,所以都不願離島而去,最後有個叫石破天的大俠真正的悟到了劍聖的武學真諦,大家才覺悟到自己參的都是野狐禪。這次在易學的俠客島上除了石破天外還有陳得勝也展現了他對易學的獨特理解!
  • 俠客島:美國「斷供」世衛組織,打的什麼算盤?
    來源:俠客島【俠客島按】4月14日,美國總統宣布,美國將暫停向世衛組織撥款。美方認為世衛組織處理新冠疫情不力、導致疫情在全球暴發,還稱要開展相關調查來評估「世衛組織在嚴重的處理失當以及掩蓋新冠病毒傳播方面所扮演的角色」。
  • 《俠客行》中,謝煙客武功絕頂,為何沒有上俠客島喝粥的資格?
    在《俠客行》中,有一個關鍵設定,那就是上俠客島。即每隔十年,俠客島的龍木兩位島主,都會以喝臘八粥的名義,邀請中原的武林豪傑上島。當然,俠客島邀請他們上島的目的不只是為了喝粥,更是為了研討武學。因為在這俠客島上,有二十四座石室,而在石室中的石壁上則刻有絕世武功。
  • 謝煙客在《俠客行》中雖然厲害,但是卻沒被請上俠客島!為什麼?
    《俠客行》中的謝煙客那麼厲害卻沒被請上俠客島,竟是因為這個原因,很多人都不知道!看過《俠客行》的朋友都知道這個人物,「天下第一承諾大俠」謝煙客,不只是因為他武功非常厲害,還有一點就是算是主人公石破天的半個師傅,畢竟是他教會了石破天武功,雖然想害石破天卻無意間讓主人公練就了一身傲視武林的內力!都知道,謝煙客在《俠客行》中也算是一流的高手,可是為什麼俠客島之行有和他差不多修為的白自在,卻沒有他呢?
  • 【俠客島】誰在阻撓呼格吉勒圖案的昭雪?
    往事鉤沉 15日下午,鳳凰新聞鉤沉出了一則陳年報導——1995年,刊發在呼和浩特當地媒體的《「4?9」女屍案偵破記》。 12月15日,微博上一張《呼案辦理人員都去哪兒了》,列出了冤案18年後安然或升遷或退休的人員名單。而在判決的背後,也有越來越多的人在呼籲,嚴查冤案的製造者責任。 關心時事的島友可能還記得中央深改組第三次會議對司法體制改革的討論,以及四中全會對辦案質量終身負責制和責任倒查制的表述。
  • 俠客島:中印邊境再現衝突,怎麼回事?
    俠客島就此專訪了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教授、南亞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民旺。一起來看他的分析。中國駐印度大使館網站截圖(圖源:中國駐印度大使館官網)1、俠客島:8月31日,印軍在班公湖南岸、熱欽山口附近非法越線佔控,目前前方情勢如何?
  • 俠客島:一碗有毒臘八粥,敢喝嗎?石破天:真香!
    話說江湖俠客行南海有一孤島,名字叫做俠客島。島主有兩個,一個姓龍,一個姓木。他們不僅主宰著俠客島,而且能遙控整個江湖,是非常有權力的人物。這個俠客島距離大陸非常非常遠。距離可以產生美,也可以產生誤會!俠客島屬於後者。俠客島每隔十年就派兩個大使「賞善罰惡」,到大陸考察各個江湖門派。考察方法很簡單,就是請他們的老大去俠客島喝臘八粥,還說臘八粥用一種聽起來很嚇人的一種草熬煮而成。如果那人害怕不敢去喝,那就不客氣了,直接滅掉。
  • 俠客島:當「今日油條」上了今日頭條
    老闆見氣氛不對,慌忙解釋道:「我的大兄弟,你我本是一家,何必相煎太急,這年頭喝著『王者榮耀酒』打王者榮耀,吃著『今日油條』刷今日頭條,飲著『俠客島茶』讀俠客島,天下大同,怎不暢快!」  小兄弟掏出手機正要拍照,老闆又立馬攔下:「就算你整垮了『今日油條』,你喝飲料能躲得過『雷碧』『王吉正』『六個鐵核桃』?嚼零食能離得了『粵利粵』『2+3』『士加力』?
  • 於無聲處聽驚雷:上海灘的人工智慧「英雄榜」與「俠客島」
    在今年的雲端峰會上,又一張AI應用場景「英雄榜」將在眾人矚目中揭曉,等待有能力者涉水新一批無人區;AI青年科學家聯盟將發表關於中國AI發展的全景綜述,描繪通向2030年世界首屈一指的人工智慧創新中心的道路。
  • 俠客島:中國公布這份重磅白皮書 他們的故事值得銘記
    原標題:中國公布這份重磅白皮書:他們的故事值得銘記[俠客島按]今天,國新辦發布全文約1.4萬字的《中國軍隊參加聯合國維和行動30年》白皮書,這是中國首次發布維和領域白皮書,又逢聯合國成立75周年,意義重大。
  • 俠客島:「盧書記」該咋辦?
    這兩天,中國最「火」的基層幹部非他倆莫屬:一個王副主任,一個盧書記。王副主任打電話「找關係」(圖源:微博)王副主任拒不配合防疫登記、打電話叫盧書記放行的視頻,在全網刷了屏。王副主任的特權做派不僅引發網友聲討,也「求錘得錘」引得當地紀委監委介入。
  • 俠客島:盧書記該咋辦?
    俠客島:盧書記該咋辦? 時間:2021年01月16日 09:33:58&nbsp中財網   這兩天,中國最「火」的基層幹部非他倆莫屬:一個王副主任,一個盧書記。     王副主任打電話「找關係」(圖源:微博)  王副主任拒不配合防疫登記、打電話叫盧書記放行的視頻,在全網刷了屏。
  • 日本90多歲老奶奶搞創作 用舊報紙拼出新生活(圖)
    中新網1月15日電 據美國《世界日報》報導,一位90多歲的日本老奶奶在失去伴侶後生活失去了重心。於是,在女兒的鼓勵下,她開始了自己的「藝術生涯」。她利用舊報紙拼接出可愛的日常物品,並發在社交媒體帳戶上供人欣賞。
  • 《天龍八部》的掃地僧,能打得過《俠客行》俠客島上的普通人嗎?
    個人認為,天龍八部中的掃地僧,其武功遠勝於俠客島上的普通工人,具體原因分析如下:不廢江河萬古流——天龍八部中的武功要說明掃地僧的武功,先要明確天龍八部的武功。而將天龍八部與俠客行比較,頗有意義,這兩部作品都是金庸後期的著作,此時作者的哲學傾向上已經入佛,所以,在兩部作品中,佛系武功和佛系的人,往往能夠代表小說的主旨,與武功的巔峰。從這個角度,天龍八部所載武功,非但不是末流,反而較之射鵰三部曲,高出不少。與俠客行之類的描寫頂級武功的作品,有得一比。
  • 俠客島談萬科跨界養豬:房地產行業已在醞釀改變
    來源:俠客島【解局】房企下豬圈?可能只是個開始5月7日,萬科發布豬場招聘崗位,跨界養豬的事兒刷了屏。碧桂園、萬達也早有類似動作。不過房企的跨界嘗試遠未止步於此。 一賣房不如養豬?看看數據就明白了。在豬價起飛、房子難賣的2019年,萬科全年淨利潤388.7億元,同比增長15.1%,低於市場預期。牧原股份則攬獲61.14億元的淨利潤,同比暴增1075.37%。在房企業績受困時,養豬成為新的盈利增長點,並不奇怪。養豬也有政策紅利。國家於2019年發布政策,對2020年底前新建、改擴建種豬場、規模豬場(戶)給予一次性補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