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消費者如何躲過直播帶貨、預付卡消費裡的「坑」

2020-12-17 央廣網

央廣網北京12月16日消息(記者孫瑩)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在直播間買到假冒偽劣商品,購物遭遇「霸王條款」,預付卡消費被「套路」……消費者該如何維護自身權益呢?北京西城法院日前推出「消費維權法律指南」,對這些問題作出專門回應。

「直播帶貨」,尤其是「網紅帶貨」快速發展之下,直播帶貨中的產品質量、售後問題,主播虛假宣傳、平臺數據造假等問題,嚴重影響了公眾的消費體驗。

消費者1:直播售賣,宣傳說9.9元可以買250克的茉莉花茶,但實際發貨後只有25克,與拍下的商品重量相差10倍。

消費者2:像她推薦的一些化妝品之類的就很有爆點,挺吸引我的注意力的。

消費者3:衣服跟直播間的質量感覺不一樣。

而今年10月因售假涉嫌犯罪的網紅主播廖某承認,她並沒有關心直播賣的商品的真假,賺的是帶貨提成。「我們本身就是幫商家帶貨,所以商家提供了什麼東西,他覺得什麼比較好賣,就推薦給我們,然後我們就會賣。」

如果消費者被直播帶貨「坑」了,能否要求主播作出賠償?北京西城法院立案庭速裁法官韓永飛分析,主播在直播中單純以「主播身份」或以「主播及銷售者」的雙重身份從事帶貨行為,其法律地位和法律責任具有顯著差別。他指出:「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定,『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三倍;增加賠償的金額不足五百元的,為五百元。』由此可見,消費者能否主張三倍賠償的關鍵在於主播能否被認定為經營者,主播的直播帶貨行為能否被認定為經營行為以及直播帶貨過程中是否存在欺詐。」

如主播事先已使用過相應商品,並盡到了基礎審核義務,直播中僅僅以「主播身份」就其使用體驗向其粉絲進行推薦,則無需就產品質量問題承擔相應賠償責任。但另外的情況就不一定了。「如主播以盈利為目的持續性地通過網絡直播形式銷售商品,則其應被認定為經營者,其直播帶貨行為應當被認定為經營行為。如在直播帶貨過程中,主播存在故意告知虛假情況或隱瞞事實,致使消費者陷入錯誤認識進而作出錯誤的意思表示的情形,則應當承擔三倍賠償責任。」韓永飛說。

依靠大幅度優惠,「預付式消費」越來越受青睞。北京市西城區市場監管局消保科李智講到他處理的一起案例。李女士到商場購物,被新開張的連鎖養生機構的各種優惠活動誘惑,陸續存入近30萬元預付款。直到一位按摩師傅推薦她喝進口的精油,她意識到自己可能上當了。「李女士就反感了,外用的東西怎麼能口服呢?喝出毛病怎麼辦?就拒絕了。她產生念頭,不想再來按摩了,要求退費。店家以老闆沒在、財務開會去了、錢交上級了等各種理由百般刁難,就是不給退錢,李女士萬般無奈到市場監管局進行投訴。我們依法調解,最後除了消費的錢,其他的都退回來了。」李智介紹。

李智強調,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定,經營者以預收款方式提供商品或者服務的,應當按照約定提供。未按約定提供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履行約定或者退回預付款;並應當承擔預付款的利息、消費者必須支付的合理費用。他說:「『預付式消費』也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的一種消費方式。廣泛存在於健身、美容、培訓教育、餐飲、按摩、洗車、送水,甚至皮鞋養護等各個領域,一定要找有實力的正規經營主體去辦,應該核對他的營業執照,口頭承諾一定落實到書面文字上,最好能籤一份協議或者合同,一定要收集好相關證據。」

不少人網上購物遇到「先籤收後驗貨」「驗貨可以,得先交開箱費」「易損、易腐貨物在途中損壞、腐爛,本公司概不賠償」「因節假日造成的延誤,承運人不承擔責任」等商家設定的免責條款,遇到這些不合理的「霸王條款」,消費者如何維護自身權益呢?法官韓永飛提示:「如果格式條款的內容違反強制性規定,則被認定為無效。經營者針對格式條款未履行告知和說明義務,所涉條款不構成合同內容,對消費者不發生法律效力。」

相關焦點

  • 直播帶貨亂象頻出 消費者需謹防「入坑」
    從中國消費者協會(以下簡稱「中消協」)11月20日發布的「雙11」消費維權輿情分析報告看出,直播平臺觀看人數吹牛、銷售數據「注水」「影響力」指標造假等現象,已形成一條產業鏈。   同時,直播平臺的惡意刷單、花式踢館、虛假宣傳、假冒偽劣產品也成為消費者投訴的重點,嚴重侵害了直播生態及消費者的合法權益。記者注意到,近期的多起明星帶貨「翻車」事件,讓直播營銷陷入信任危機。
  • 直播帶貨屢爆假貨消費者該何去何從
    據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第45次《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數據顯示,2019年興起並實現快速發展的電商直播用戶規模為2.65億人,佔網民整體的29.3%。 2020年方興未艾的直播帶貨,似乎進入到了隱患高發期。對於這種新的零售業態,很多人不得不追問一句,消費者該如何選擇呢?
  • 直播帶貨 帶火消費
    鄭佔波吉時雨攝□本報記者欒姍從最開始的公益直播帶動奉獻愛心,再到農產品直播助推扶貧,直至百業直播帶火消費,直播已成為新的零售和流量入口。今年以來,疫情催生「無接觸購物」,讓直播帶貨更為火爆。看起來,「直播帶貨」的模式與電視購物有幾分相似,但是,為什麼越來越多消費者更願意盯著「直播間」?「直播帶貨備受追捧,在於其強烈的參與感和體驗感,能讓人產生信任和購買慾。」李詩嫻說。
  • 別給消費者挖坑,直播帶貨悠著點
    作者:秦川  據報導,有網友日前在社交媒體上發布視頻稱,在羅永浩的抖音直播間購買了「皮爾•卡丹」品牌羊毛衫,但收到貨後發現滿是線頭,做工粗糙,甚至有不少顧客在商品評價裡直呼「買到了假貨」。羅永浩方又是表示賠付消費者又是稱向公安機關報案,姿態可嘉,相比於那些出事後甩鍋或裝聾作啞的企業,羅永浩方展現出了一定的誠意,但仍難脫干係。正如專家所稱,直播帶貨的主播本質上屬於賣家,平臺方也應該擔負起審查的責任和義務,甚至承擔一定的連帶責任。如果此說屬實,無論主播還是平臺方都是賣家了,怎能切割得掉?消費者是衝著主播才投下信任票買貨的,一旦出事全都歸咎為供貨商,明顯不妥。
  • 做直播帶貨被「坑」百萬!深扒直播4大「割韭菜」套路
    理想情況是,消費者、商家、達人(KOL)三方共贏;然而現實往往是,三方互坑。直播帶貨火爆的表象背後,其實藏著很多灰色操作。坊間傳聞,行業某大佬搞直播帶貨虧損上百萬。除了帶貨領域頭部主播之外,坑位費比較貴的,一般是沒啥帶貨經驗的大號主播。據說某品牌方曾經找到一個抖音千萬粉絲的網紅直播,一開始坑位費要價 4 萬。後來發現即便粉絲多也帶不出去貨,只能降價好好摸索, 2 個月後坑位費降到了 1500 塊。
  • 消費警示-消費者辦預付卡最好籤訂書面合同
    近日,山西省太原市工商局、太原市消費者協會發布消費警示,辦理消費預付卡,特別是洗車、健身、美容、教育等行業的預付卡時,一定要謹慎。2014年,山西省太原市工商局、太原市消協全年共收到預付卡投訴116件,佔總投訴量的8.4%。統計數據顯示,預付卡消費投訴主要問題表現在三方面:商家在沒有提前告知消費者的情況下,關門停業;商家更換法人。商家沒有明確告知消費者轉讓時的債權債務關係;消費者所辦理預付卡在有限期內被告知停止使用等。近年來,預付卡以其優惠、方便的特點吸引了眾多消費者。集中
  • 直播帶貨,帶出消費新活力
    沐川縣副縣長姜華和網紅主播走進直播間,為太和村「半邊紅」李子帶貨,助農增收。此次公益助農直播吸引在線觀看人數近50萬人次,極大地緩解了該村李子銷售壓力。  現如今,直播帶貨已經成為一種新消費方式,在加強行業滲透、提升銷售效率、加快市場流轉等方面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各方努力下,直播帶貨正朝著專業化、規範化方向發展。
  • 直播帶貨虛假宣傳 「雲消費」期待監管「雲思維」
    直播帶貨虛假宣傳、網課網遊質量參差不齊、一些APP過度收集用戶個人信息……「雲消費」期待監管「雲思維」本報記者 柳姍姍閱讀提示疫情帶火直播購物、網路遊戲、在線教育等「宅經濟」,然而,消費糾紛也隨之而來——直播帶貨貨不對板、網課網遊質量參差不齊、一些APP涉嫌過度收集用戶個人信息……消費者想維權,又面臨難題。
  • 楊坤直播又出事?直播帶貨頻翻車,這9000億元的市場如何規範?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原標題:滿臉通紅、眼神飄忽,楊坤直播又出事?直播帶貨頻翻車,這9000億元的市場如何規範?之前曾深陷直播數據造假漩渦的楊坤又「翻車」了?12月6日,歌手楊坤進行了一場直播帶貨。21網調實驗室的另一項調查結果發現,比起明星,消費者更注重商品本身。在「明星帶貨vs網紅帶貨,哪個更吸引你?」的投票中,10.49%的網友選擇「明星帶貨」,7.75%的網友選擇「網紅帶貨」。值得注意的是,接近77%的網友表示「更關注商品本身」。
  • 直播帶貨,眾聲喧譁
    這件事裡不只是想賺更多錢的商家,也能看出頭部主播流量的多少決定了誰在這場買賣中更有話語權。當粉絲數量多到超出了品牌商的控制時,消費者買不買單就看商家跟誰合作,給的價格是不是最低,主播順心消費者就開心,你的品牌自然就「好」。
  • 直播帶貨新業態!上市公司好物平臺是如何打造的?
    作者 | 袁露華直播帶貨風起兩年多,而今最大受益者是誰?是主播,而不是品牌。這兩天就又演繹了一個生動的案例,演員吳孟達首踏直播江湖,遭「慘澹翻車」,承諾最低銷售10000單,但最後只賣出了9單。不過,吳孟達收了15萬坑位費,目前消息商家協商退還坑位費未果。
  • 想用直播帶貨解決所有問題,不是貪婪就是天真
    從那開始關注直播,眼看著半年裡朋友圈被各種直播海報貼滿,直播間裡開始賣房賣車賣火箭,眼看他高樓起,挖礦和賣水的都賺翻了,一次直播賣不到一個小目標,都不好意思出來混;到了年中,風向又變了,各種刷單和翻車事件頻發,眼瞅著樓又要塌,說賣水的聯手坑了挖礦的。一時輿論風向大變,從「直播萬能論」到「直播是個坑」,不到半年時間。
  • 直播帶貨新業態!上市公司好物平臺是如何打造的?_IT_財經...
    零坑位費!直播帶貨新業態!上市公司好物平臺是如何打造的?  這兩天就又演繹了一個生動的案例,演員吳孟達首踏直播江湖,遭「慘澹翻車」,承諾最低銷售10000單,但最後只賣出了9單。不過,吳孟達收了15萬坑位費,目前消息商家協商退還坑位費未果。  直播帶貨最大的受益者,並非品牌  商家為「佔坑」,需要對有影響力的頭部主播付出動輒數十萬、上百萬元的坑位費,這其中很大部分來自於MCN機構、公關公司的層層加價。
  • 直播帶貨,消費者怎麼不買帳?吳孟達快手賣米15萬坑位費,賣了9單
    明星直播帶貨,消費者怎麼不買帳了呢?吳孟達快手賣米15萬坑位費,賣了9單。吳孟達28日的快手直播首秀,商家花了15萬坑位費,吳孟達承諾做一萬單銷量(1單約59.9元5公斤),當晚一共銷售掉9單大米。直播帶貨,尤其是明星直播帶貨,怎麼就不香了呢?網絡上直播帶貨不是火的要命嗎?你看薇婭,李佳奇,還有那個麻煩纏身的辛巴,一場下來動輒百萬,千萬,他們是怎麼做到的呢?讓左岸橋西來看看吧!
  • 消費者面對「雙11」直播帶貨勿衝動 要保持清醒和理智
    「雙11」網絡購物促銷節已走過十一個年頭,總體上看,商家營銷和消費者購物逐步趨於成熟理性,但消費維權領域一些「老大難」問題,如促銷規則複雜、價格優惠貓膩、活動套路太多、物流服務不力等依然存在,同時隨著網絡消費新模式新業態加快發展,一些新矛盾新問題如直播帶貨、商家「砍單」、定金陷阱等不斷出現。
  • 直播帶貨頻頻「翻車」爭議不斷 這事歸哪個法管?
    閱讀提示  工人日報 隨著直播帶貨的興起,貨不對板、質量堪憂、售後維權難等投訴逐漸增多。業內人士透露,直播間刷單炒信已形成一條黑色產業鏈;一些主播帶貨前不看商品質量,和商家一起欺騙消費者,而平臺為了保流量則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當前針對直播帶貨還存在缺乏監管、處罰力度不夠等問題。
  • 淘寶直播帶貨是什麼意思 如何淘寶直播帶貨
    淘寶直播帶貨是什麼意思,如何淘寶直播帶貨!薇婭是怎麼在淘寶直播帶貨的呢?很多人可能對淘寶直播帶貨有點陌生,淘寶直播帶貨今年十分的火,下面小編就為大家帶來如何淘寶直播帶貨介 淘寶直播帶貨是什麼意思,如何淘寶直播帶貨
  • 直播帶貨合作模式是什麼?方法與技巧都在這裡了
    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習慣在直播間購物,無論有沒有需求都會去看一看主播今日又推薦了什麼好物,這種消費模式讓直播帶貨變得異常火爆,而直播帶貨合作模式也隨消費者需求而變化。如何迎合消費者選擇更合適的合作模式,已經成為各大商家研究的課題。
  • 1212快到了,直播帶貨有很多糟心事兒?法官支招"避坑"
    之前他們公司合作的品牌方與薇婭合作,她在朋友圈發了一條推廣海報,沒想到幾分鐘之後,她發出的內容出現在了另一個人的朋友圈裡,對方以她老闆的語氣加了幾句話,表示「作為不靠譜的領頭人,618能給的支持就是為團隊打call」。  …………  除了商家、明星之外,普通人在直播帶貨中踏入的坑更多!!!
  • 直播帶貨頻翻車,莫讓帶貨變「帶禍」
    而佔到快手電商直播交易額大半個江山的辛巴,在燕窩上也翻了車,其直播間涉嫌虛假宣傳,產品賣了1549.57萬元,但自身也退賠了超過6000萬元。而楊坤帶貨13.5萬元的坑位費,只銷售了3萬元,商家不滿楊坤直播帶貨刷單,直接選擇報警。